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07765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
【背景技术】
[0002]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分布于北玮58°至南玮40°之间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的地区都能种植,是典型的多用途高产农作物。在世界各类作物中,玉米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谷类作物之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小麦成为国内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单产和总产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对我国粮食的稳定提高和畜牧业的较快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0003]玉米的生长与肥料的施用有很大关系,目前常见的施肥方式:一种是在玉米出苗后在靠玉米行一侧10cm左右处用独腿耧人工施肥;另一种是在机引玉米播种机下种开沟铲一侧10cm处的前方或后方安装固定一个下肥开沟铲,播种时一次施肥。前一种施肥方法在施肥时,耗用大量的人力;后一种方法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土地的不平整,会造成施用的距离不确定。同时,上述的两种方法在操作时肥料施用不均匀,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给环境带来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实现玉米种肥一体操作,提高了玉米种植的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包括牵引装置和移动装置,还包括安装架、种子仓和肥料仓,所述牵引装置与安装架前端相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于安装架底侧,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均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下方均设有半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相配合形成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均设有扇形的出料口,所述圆形出料端中心处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与圆形出料端相配合的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扇形缺口。
[0006]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架后端设有覆土镇压器。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结构简单,技术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将种子仓和肥料仓的出料口设置为半圆形结构,并相配合形成圆形,从而实现播种的同时,完成对种子的施肥,节约大量劳动力,提高种子种植的效率;另外在出料口设置一个旋转阀门,阀门上设有一个缺口,通过对阀门转速的控制,可现实种子播种的距离,从而避免肥料施用不均匀,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中出料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为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2]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如图1所示,包括牵引装置1和移动装置7,还包括安装架4、种子仓2和肥料仓3,所述牵引装置1与安装架4前端相连接,所述移动装置7设于安装架4底侧,所述种子仓2和肥料仓3均安装在安装架4上,所述安装架4后端设有覆土镇压器5。
[001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种子仓2和肥料仓3下方均设有半圆形出料端61,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61相配合形成圆形出料端6,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61均设有扇形的出料口 63,所述圆形出料端6中心处设有电机62,所述电机62连接有与圆形出料端6相配合的阀门8,所述阀门8上设有扇形缺口 9。
[001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牵引装置和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种子仓和肥料仓,所述牵引装置与安装架前端相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于安装架底侧,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均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下方均设有半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相配合形成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均设有扇形的出料口,所述圆形出料端中心处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与圆形出料端相配合的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扇形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后端设有覆土镇压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玉米种肥一体播种机,包括牵引装置和移动装置,还包括安装架、种子仓和肥料仓,所述牵引装置与安装架前端相连接,所述移动装置设于安装架底侧,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均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种子仓和肥料仓下方均设有半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相配合形成圆形出料端,所述两个半圆形出料端均设有扇形的出料口,所述圆形出料端中心处设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与圆形出料端相配合的阀门,所述阀门上设有扇形缺口,实现玉米种肥一体操作,提高了玉米种植的效率。
【IPC分类】A01C7/06
【公开号】CN205017830
【申请号】CN201520782200
【发明人】鲁晋秀, 闫翠萍, 杨峰, 李峰, 许玉娟, 郭亮虎, 王苗, 闫秋艳, 张定一
【申请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2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