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育苗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7193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杨树育苗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林木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杨树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杨树培育过程中,在移植到室外之前,通常需要先在室内培养出幼苗。现有的幼苗培育方式是将树种置于独立的苗筒中培养,然后将摆放在地面上。这种培育方式的缺点是:由于苗筒各自独立放置,幼苗的转移和搬运不便,不利于进行工厂化,也不利于后期栽种工作的进行。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杨树育苗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采用现有育种方式时幼苗的转移和搬运不便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包括苗筒,还包括水池和托架板,所述的托架板盖在水池上,所述的苗筒放置于托架板上的圆孔内,圆孔呈矩形阵列设置,苗筒主要由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格网组成,筒体的下半部填充有吸水泡沫,筒体的上半部填充有培养土。
[0005]所述的水池和托架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
[0006]所述的托架板上安装有浮球液位指示计。
[0007]所述的筒体为上粗下细的截锥体形。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09]1、本实用新型将苗筒成组设置,不但便于其转移,而且易于实现工厂化管理;在水池和托架板的两侧均设置了把手,使苗筒更便于搬运。
[0010]2、水池和吸水海绵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浇水的频率,有利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水池的设置也利于培养液的施加。
[0011 ] 3、浮球液位指示计可以指示水池内的液位,以便于工人随时了解水池内的水量。
[0012]4、筒体设置为上粗下细的截锥体形,使苗木移植时,苗木连同培养土更容易取出且培养土不易松散,从而使移植成活率更高。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把手,2-格网,3-吸水泡沫,4-水池,5-浮球液位指示计,6_筒体,7_培养土,8-托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16]本实用新型包括苗筒,还包括水池4和托架板8,所述的托架板8盖在水池4上,所述的苗筒放置于托架板8上的圆孔内。圆孔呈矩形阵列设置,苗筒主要由筒体6和设置在筒体6底部的格网2组成,筒体6的下半部填充有吸水泡沫3,筒体6的上半部填充有培养土 7。
[0017]为了便于搬运,本实用新型在水池4和托架板8的两侧均设置了把手1。
[0018]为了便于掌握水池4内的水量,本实用新型在托架板8上安装了浮球液位指示计5。
[0019]为了便于将苗木连同培养土7—同从筒体6中取出,将筒体6设置为上粗下细的截锥体形。
[0020]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将苗筒成组设置,不但便于其转移,而且易于实现工厂化管理;在水池4和托架板8的两侧均设置了把手1,使苗筒更便于搬运。水池4和吸水泡沫3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浇水的频率,有利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水池4的设置也利于培养液的施加。浮球液位指示计5可以指示水池4内的液位,以便于工人随时了解水池4内的水量。筒体6设置为上粗下细的截锥体形,使苗木移植时,苗木连同培养土7更容易取出,且培养土7不易松散,从而使移植成活率更高。
[0021]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包括苗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池(4)和托架板(8),所述的托架板(8)盖在水池(4)上,所述的苗筒放置于托架板(8)上的圆孔内,圆孔呈矩形阵列设置,苗筒主要由筒体(6)和设置在筒体(6)底部的格网(2)组成,筒体(6)的下半部填充有吸水泡沫(3),筒体(6)的上半部填充有培养土 (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池(4)和托架板(8)的两侧均设置有把手(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托架板(8)上安装有浮球液位指示计(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6)为上粗下细的截锥体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林木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杨树育苗装置,包括苗筒,还包括水池和托架板,所述的托架板盖在水池上,所述的苗筒放置于托架板上的圆孔内,圆孔呈矩形阵列设置,苗筒主要由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底部的格网组成,筒体的下半部填充有吸水泡沫,筒体的上半部填充有培养土。本实用新型将苗筒成组设置,不但便于其转移,而且易于实现工厂化管理;在水池和托架板的两侧均设置了把手,使苗筒更便于搬运。水池和吸水海绵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浇水的频率,有利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水池的设置也利于培养液的施加。浮球液位指示计可以指示水池内的液位,以便于工人随时了解水池内的水量。
【IPC分类】A01G9/10
【公开号】CN205082330
【申请号】CN201520863205
【发明人】于连江
【申请人】于连江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