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茶的生产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3801阅读:2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虫茶的生产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养方法及装置,特别是一种虫茶的生产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虫茶是由鳞翅目昆虫幼虫取食白茶、三叶海棠、化香等植物叶后所产生的虫粪制成,虫茶并非真是茶,但目前却以药用茶或保健茶的形式出现,被誉为中国茶中奇珍,其风味独异、制作奇特,集营养、保健、食疗、药用于一体,是值得大力发掘的历史遗产之一。虫茶中富含钙、铁、锌等矿物营养元素,氨基酸种类齐全,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虫茶具有清凉止渴、解毒消肿、提神健胃、明目益思、散瘀止痛的功效,对腹泻、鼻血、牙龈出血及痔出血,均有治疗作用。虫茶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以及湖南部分地区,是当地侗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饮品,而现今逐步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然而目前,虫茶生产以农户饲养为主,部分企业也在探索虫茶工厂化生产,农户虫茶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一般将盛有食料的编织袋或竹篓放在阁楼上或挂在墙上,一两年才收一次虫茶,生产效率极低,有的企业是将食料堆积在个密闭的库房内,用水管喷水保湿,生产方式极其粗犷,生产出的虫茶品质较差,而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企业则在产茶室内利用木盒饲养,人工喷水加湿,此种木盒饲养产茶昆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人工喷水加湿,难以控制湿度,导致食料和虫茶发霉,还有在木盒内食料已取食完毕,难以分离虫茶中的产茶昆虫等问题。由于产茶昆虫在饲养过程中对湿度要求较高,不能完全控制好湿度,是目前虫茶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虫茶的生产方法及装置,它能解决产茶昆虫幼虫与虫茶难分离,以及湿度要求高难以控制的问题。本发明的是这样实现的:虫茶的生产方法,将产茶昆虫饲养在顶部设有保湿盒的容器中,先在容器的底部放置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产茶昆虫在该食料盒内将虫茶产好后,再将另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放置在下层食料盒的上方,待下层食料盒内产茶昆虫幼虫转移至上层食料盒后,将下层食料盒取出,人工捣碎成块的虫茶后,再将下层食料盒放回装置内,下层食料盒中的产茶昆虫老熟幼虫将爬至上层食料盒内,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分离产茶昆虫的目的,在饲养过程中,下层产茶昆虫会有先羽化的成虫出现,成虫可通过上层食料盒的铁纱网孔,将卵产在上层食料上,为持续进行虫茶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虫源。虫茶的生产装置,包括顶部为敞口结构的产茶盒,在产茶盒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侧窗,在产茶盒的内侧壁上设有两层滑轨,在每层滑轨上均设有一个食料盒,食料盒的底部为网孔结构;在产茶盒的顶部设有保湿盒,在保湿盒内设有带进水口的储水器,在储水器上连接有带阀门的输水管;保湿盒的底部为纱网,在纱网上铺设有保湿棉,输水管底部置于保湿棉上。在产茶盒的侧面设有4个以上的通风调节孔。通风调节孔可制作为圆通孔结构,在通孔中设有纱布,外部采用可调节孔径的开关控制通气量,从而很好控制装置内湿度,使装置内湿度保持在产茶昆虫幼虫最佳生长速率的适宜范围内。在食料盒的底部设有与滑轨对应的滑轮。减小食料盒与滑轨的摩擦。在与保湿棉接触的输水管段上设有出水孔。提高水在保湿棉上的分布效果。由于老熟幼虫有吐丝筑虫道的习惯,当下层食料盒中食料被取食殆尽后,即使有上层食料盒内食料的引诱,老熟幼虫一般也会选择待在虫道内化蛹,因此,采取人工捣碎成块虫茶的办法,破坏老熟幼虫的虫道,老熟幼虫在无虫道化蛹的情况下,将会爬到上层食料盒内取食和化蛹,当然此方法不能让老熟幼虫完全爬至上层食料盒,但可转移大部分虫源。当老熟幼虫转移后,再取出下层食料盒,对虫茶进行分筛。产茶昆虫生长发育受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处于食料盒内表层的产茶昆虫幼虫生长发育快,其生长周期缩短,在绝大部分产茶昆虫还处于幼虫阶段时,表层产茶昆虫已发育为成虫,因此在设计食料盒底部的网孔结构时,因考虑其成虫产卵情况,从而获得大量虫源。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顶部保湿、双层食料盒的饲养方式,在下层食料被取食殆尽时,向上层食料盒投放食料,引诱产茶昆虫幼虫爬至上层取食,以及方便成虫产卵;保湿盒通过控制输水管内水量,控制保湿棉的湿度,进而将整个装置内湿度控制在适于产茶昆虫的湿度范围内,极大提高产茶率既方便筛选虫茶,因此既能提高产茶昆虫成活率,又能确保装置内适宜的湿度,提高产茶昆虫产茶率和所产虫茶的品质,由于产茶昆虫幼虫对湿度特别敏感,保湿盒的纱网能有效防止幼虫爬至保湿盒内;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所采用的装置制作方便,成本低,可重复使用,使用效果好。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 附图2为本发明的保湿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虫茶的生产方法,将产茶昆虫饲养在顶部设有保湿盒的容器中,先在容器的底部放置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产茶昆虫在该食料盒内将虫茶产好后,再将另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放置在下层食料盒的上方,待下层食料盒内产茶昆虫幼虫转移至上层食料盒后,将下层食料盒取出,人工捣碎成块的虫茶和虫道后,再将下层食料盒放回装置内,下层食料盒中的产茶昆虫的老熟幼虫将爬至上层食料盒内,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分离产茶昆虫的目的,在饲养过程中,下层产茶昆虫会有先羽化的成虫出现,由于上层有充足食料,成虫可通过上层食料盒的铁纱网孔,将卵产在上层食料上,为持续进行虫茶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虫源。通过上下两层产茶方式可有效提高成虫产卵量,且高湿也有利于卵的孵化。虫茶的生产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顶部为敞口结构的产茶盒1,在产茶盒I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侧窗2,在产茶盒I的侧面设有4个以上的通风调节孔10,在产茶盒I的内侧壁上设有两层滑轨3,在每层滑轨3上均设有一个食料盒4,食料盒4的底部为网孔结构,并在食料盒4底部设有与滑轨3对应的滑轮11 ;在产茶盒I的顶部设有保湿盒5,产茶盒I与保湿盒5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保湿盒5内设有带进水口 12的储水器6,在储水器6上连接有带阀门的输水管7 ;保湿盒5的底部为纱网8,在纱网8上铺设有保湿棉9,输水管7底部置于保湿棉9,在与保湿棉9接触的输水管7段上设有出水孔。在饲养过程中,先将一个食料盒4通过侧窗2滑入下层的滑轨3,当食料盒4内虫茶已产好后,再将另一食料盒4滑入上层的滑轨3,引诱下层食料盒4内产茶昆虫到上层食料盒4取食,当下层食料盒4内低龄产茶昆虫幼虫转移至上层食料盒后,再将下层食料盒4从侧窗2取出,人工捣碎成块的虫茶,再将食料盒4放回装置内,下层食料盒4中的产茶昆虫老熟幼虫将爬至上层食料盒4内,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分离产茶昆虫的目的,在饲养过程中,下层产茶昆虫会有先羽化的成虫出现,由于上层有充足食料,成虫可通过上层食料盒的铁纱网孔,将卵产在上层食料上,通过上下两层产茶方式可有效提高成虫产卵量,且高湿也有利于卵的孵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虫茶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产茶昆虫饲养在顶部设有保湿盒的容器中,先在容器的底部放置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产茶昆虫在该食料盒内将虫茶产好后,再将另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放置在下层食料盒的上方,待下层食料盒内产茶昆虫幼虫转移至上层食料盒后,将下层食料盒取出,人工捣碎成块的虫茶和虫道后,再将下层食料盒放回装置内,下层食料盒中的产茶昆虫老熟幼虫将爬至上层食料盒内,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分离产茶昆虫的目的,饲养过程中,下层产茶昆虫会有先羽化的成虫出现,成虫可通过上层食料盒的铁纱网孔,将卵产在上层食料上,为持续进行虫茶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虫源。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虫茶的生产方法的装置,包括顶部为敞口结构的产茶盒(1),其特征在于:在产茶盒(I)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侧窗(2),在产茶盒(I)的内侧壁上设有两层滑轨(3),在每层滑轨(3)上均设有一个食料盒(4),食料盒(4)的底部为网孔结构;在产茶盒(I)的顶部设有保湿盒(5),在保湿盒(5)内设有带进水口(12)的储水器(6),在储水器(6)上连接有带阀门的输水管(7);保湿盒(5)的底部为纱网(8),在纱网(8)上铺设有保湿棉(9 ),输水管(7 )底部置于保湿棉(9 )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虫茶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产茶盒(I)的侧面设有4个以上的通风调节孔(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虫茶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食料盒(4)的底部设有与滑轨(3)对应的滑轮(1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虫茶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保湿棉(9)接触的输水管(7)段上设有出水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虫茶的生产方法,将产茶昆虫饲养在顶部设有保湿盒的容器中,先在容器的底部放置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产茶昆虫在该食料盒内将虫茶产好后,再将另一个装有食料的食料盒放置在下层食料盒的上方,待下层食料盒内产茶昆虫的幼虫转移至上层食料盒后,将下层食料盒取出,人工捣碎成块的虫茶后,从而最大限度达到分离产茶昆虫的目的。本发明采用顶部保湿、双层食料盒的饲养方式,在下层食料被取食殆尽时,向上层食料盒投放食料,引诱产茶昆虫幼虫爬至上层取食,既能提高产茶昆虫成活率,又能确保装置内适宜的湿度,提高产茶昆虫产茶率和虫茶的品质。
文档编号A23F3/34GK103181443SQ20131009404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刘健锋, 杨茂发, 胡吉凤, 王方梅 申请人:贵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