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7536阅读:8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制备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



背景技术:

茶叶是现代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日常饮品。茶叶有很多种类,自陈椽教授1979年撰写的《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中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由于不同茶类的制作工艺、发酵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茶类具有其固有的品质特征,不同的保健效果。例如红茶是发酵茶,红茶品性温和,味道醇厚,经常饮用不仅能够暖胃,还能消炎,保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和减肥也有一定效果。绿茶是未经发酵的,极大地保护了叶绿素和茶多酚成分,经常饮用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但绿茶苦涩味较重,品性性寒,脾胃不好者不宜常饮。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能保护脾胃,提高食欲,帮助消化。黄茶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回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青茶是轻度发酵茶,茶叶中的儿茶素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相互结合,致使儿茶素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乌龙茶的多酚类,能够影响各种酵素在我们体内的活性化。我国茶叶界泰斗—陈宗懋院士近年在不同学术会议上多次提出茶叶界同仁要大胆创新,大胆设计,要敢于打破现有茶类的界线和约束,创制出品质优异、独具特色的新产品。

目前,现有的茶叶拼配方法是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等同一种茶类(红茶、绿茶、黄茶等)进行的茶叶拼配。这样极大限度地优化同一种茶叶的品质及成本,例如,肯尼亚的红茶香气高、滋味浓厚,印度的红茶采用的是阿萨姆大叶种,其外形紧实、滋味醇厚,斯里兰卡的红茶采用的是TRI系列品种,其香气浓郁带玫瑰花香,中国的红茶采用的是红绿兼职的中叶品种,其品质较好,但价格最低;于是通过拼配可以吸纳各国的红茶优点,拼配出具有优良品质,同时价格合理的红茶。其缺点在于,由于其只在同一种茶类之间进行拼配,只是吸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品质的同一种茶类的优点,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红茶所具备的品质特征及保健功能。作为消费者而言,由于茶叶是日常饮品,总希望能够喝到具有保健功能全面的茶叶。虽然消费者也可以购买不同茶类的茶叶,一段时间喝红茶,一段时间喝绿茶,一段时间喝黄茶,一段时间喝青茶等,但是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消费者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配方包括花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其中,各部分配比为:

花茶50%-60%,

白茶20%-30%,

黄茶5%-10%,

青茶5%-10%,

黑茶5%-10%,

银杏叶5%-10%。

将配好的茶置入茶包内,采用蒸汽熏烤的方式使得茶包内的茶茶味初混合。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黄茶10%,

银杏叶10%。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青茶10%,

银杏叶10%。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黑茶10%,

银杏叶10%。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中各类茶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其香味品质相互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茶叶,不仅保留了不同茶类的优良品质,同时其不同香味、滋味、汤色的相互影响,极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茶叶风味、品质的特殊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配方包括花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其中,各部分配比为:

花茶50%-60%,

白茶20%-30%,

黄茶5%-10%,

青茶5%-10%,

黑茶5%-10%。

银杏叶5%-10%。

将配好的茶置入茶包内,采用蒸汽熏烤的方式使得茶包内的茶茶味初混合。

具体实施例1: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黄茶10%,

银杏叶10%。

具体实施例2: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青茶10%,

银杏叶10%。

具体实施例3:

一种口感清香的新型茶叶,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花茶60%,

白茶20%,

黑茶10%,

银杏叶10%。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