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品茶的习惯,而品茶对茶叶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茶叶加工工艺中,茶叶发酵是制作精致茶叶的重要环节,在现有技术中,发酵茶叶一般是通过一般的框体进行发酵,这种发酵方式形式单一,在同一运输带上发酵的茶叶不能太多,发酵的效率比较低,且在供热和水雾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得能量和资源浪费较大,不能充分的利用发酵的空间,而同时发酵过多的茶叶则会出现供热不足和水分分布不均的情况,使得茶业发酵的质量等级有很大的差异,却无法区分不同品质的茶叶,而且现有茶叶发酵技术里,对于发酵过程的密封性没有保证,茶叶发酵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在茶叶发酵期间没有及时的翻动也会影响茶业的品质,使得茶业发酵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能够有效的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好、自动风选震动的封闭式风选茶叶发酵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包括茶叶料斗、前置密封仓、鼓风机构、集中发酵室、多层传送网带、震动电机、供热室、水雾加湿室、后置密封仓、多层茶叶下料管道,所述茶叶料斗下部设有前置密封仓,所述前置密封仓的左侧设有鼓风机构,所述前置密封仓的右侧设有集中发酵室,所述集中发酵室内设有多层传送网带,所述多层传动网带的底部设有震动电机,而且所述多层传送网带上开有网孔,所述多层传送网带上的网孔大小由上往下逐渐递减,所述集中发酵室的下部设有供热室,所述集中发酵室的上部设有水雾加湿室,所述集中发酵箱的右部设有后置密封仓,所述多层传送网带的右侧连接相应的多层茶叶下料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鼓风机构根据集中发酵室内的多层传动网带的层数设置对应的窗口,每一级窗口的风力大小不同,由上到下的风力递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通过茶叶自身重力作用,以鼓风机构通过风选的方式区分不同质量等级的茶叶,集中发酵室内设有多层传送网带,充分利用发酵的空间的同时,所述多层传送网带上的网孔还能区分大小不一的茶叶枝干,通过多层传送带底部的震动电机带动茶叶向右运输,而且还能带动多层传送网带震动以达到让茶叶及时翻动的目的,通过供热室提供发酵所需的热量,通过水雾加湿室提供发酵所需的水分,供热室设置在集中发酵室下部,水雾加湿室设置在集中发酵室的上部,可充分利用由下往上升的热量,多层传送网带将发酵后的茶叶输送到相应的多层茶叶下料管道,便于区分不同等级的茶叶,在集中发酵室的两侧分别设有前置密封仓和后置密封仓,保证了茶叶发酵的良好的密封环境,有利于茶业发酵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茶叶料斗,2:前置密封仓,3:鼓风机构,4:集中发酵室,5:多层传送网带,6:震动电机,7:供热室,8:水雾加湿室,9:后置密封仓,10:多层茶叶下料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它包括茶叶料斗1、前置密封仓2、鼓风机构3、集中发酵室4、多层传送网带5、供热室6、水雾加湿室7、后置密封仓8、多层茶叶下料管道9。
茶叶料斗1正下方设有有前置密封仓2,所述前置密封仓2的左侧设有等高的鼓风机构3,所述鼓风机构3提供向右的风力大小由上往下递减,所述前置密封仓2左侧设有集中发酵室4,并保证了集中发酵箱4左侧的密封性,所述集中发酵室4内设置有多层向右传动的多层传送网带5,所述多层传送网带5上的网孔的大小由上往下逐渐减小,所述多层传送网带5的下方设有震动电机6,从料斗1进入到前置密封仓2的待发酵的茶叶在重力作用下往下落,鼓风机构3提供向右的风力将不同质量的茶叶分别吹入到集中发酵室4中的多层传送网带5上,质量较小的茶叶被吹入上层传送带上,质量较大的茶叶则通入到下层传送带上,多层传送网带5由震动电机6带动将茶叶缓慢的向右传送的同时,多层传送带5在震动电机6的带动下上下震动使得所运输的茶叶及时翻动。
集中发酵室4的下方设有供热室7,所述供热室7向上方的集中发酵室4提供茶叶发酵所需的热量,所述集中发酵室4的上方设有水雾加湿室8,所述水雾加湿室8向集中发酵室4提供水汽,所述水雾加湿室8可充分利用下方茶叶发酵后剩余的热量来生成水雾,良好的节约了资源,所述供热室7保证了集中发酵室4下部的密封性,所述水雾加湿室8保证了集中发酵室4上部的密封性,茶叶在热量适中,水雾充分的情况下良好的发酵,所述集中发酵室4的右侧设有后置密封仓9,所述后置密封仓9保证了集中发酵室4右侧的密封性,发酵后的茶叶由多层传送网带5传送到右侧对应的多层茶叶下料管道10,所分选发酵后的茶叶被分层不同的管道收集,完成了茶叶风选密封发酵的整个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封闭式风选震动茶叶发酵装置,具体实施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很多,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