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榨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3622发布日期:2018-08-21 20:03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容量榨汁机,就所述大容量榨汁机而言,结构简单,易于对用于调节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的圆周速度的齿轮比进行调整,防止榨汁的泄漏。



背景技术:

通常,榨汁机是通过压缩各种蔬菜或者水果等材料(以下称为“榨汁物料”)来提取汁的绿色蔬菜榨汁机的一种。

如图1至图8所示,现有的榨汁机100包括:底座110,其起到支撑架的作用;支撑装置130,其固定于所述底座110上;榨汁部150,其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30;投入部170,其向所述榨汁部150供给榨汁物料;排出部180,其使得榨汁残留物从所述榨汁部150排出;驱动部140,其使得所述榨汁部150进行旋转驱动。并且,设置有将所述构成的一部分收容于内部的壳体120。

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榨汁部150包括第一榨汁体151和位于所述第一榨汁体151内侧的第二榨汁体155,所述第一榨汁体151与第三轴部1455相连接并进行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榨汁体155与第二轴部1453相连接并进行旋转驱动。作为所述第一榨汁体150的旋转轴的第三轴部1455和作为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轴的第二轴部1453以偏心的形式设置。

所述支撑装置130包括沿着长度方向以相隔开的形式设置于底座110上面的第一支撑架131、第二支撑架133及第三支撑架121。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33的长度方向两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架131和第三支撑架121。所述第三支撑架121可起到覆盖形成于壳体120的一侧的开口部的盖子的作用。为了对所述第三支撑架121进行加固支撑,还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加固支撑架123,一个以上的加固支撑架123的下端固定于底座110,并在侧方与第三支撑架121相连接。

所述支撑装置130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使得第一轴部1451、第二轴部1453及第三轴部1455旋转的形式进行支撑。

所述第一榨汁体151包括圆筒形的第一圆筒部1511和环形的第一环形部1513,第一环形部1513与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相连接并沿着半径方向支撑第一圆筒部1511,第三轴部1455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第二支撑架133并与第一环形部1513相连接。所述第三轴部1455能够以插入至第一环形部1513的内径的形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三轴部1455相对于第一环形部1513沿着与第一圆筒部1511相反的方向进行延长连接。就所述第一榨汁体151而言,在长度方向一侧所述第一环形部1513与第三轴部1455相连接,从而沿着半径方向得到支撑。所述第一榨汁体151的第一圆筒部1511另一侧利用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第三支撑架121的一个以上的支撑滚轮161沿着半径方向得到支撑。所述支撑滚轮161以朝向第一圆筒部1511凸出的形式设置于第三支撑架121,并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撑第一圆筒部1511。在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另一侧端部设置支撑环1515,支撑环1515以能够旋转的形式与支撑滚轮161相接触,从而能够使得第一圆筒部1511得到支撑。如图5所示,在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下部外侧以相接触的形式将支撑滚轮161设置于第三支撑架121。所述第三轴部1455由中空体形成,所述第一榨汁体151构成为朝向长度方向右侧开口的结构。

成为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轴的第二轴部1453的一侧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得到所述第一支撑架131的支撑,另一侧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第三支撑架121支撑。所述第二轴部1453以贯通中空的第三轴部1455内径的形式设置,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轴部1453与和第一榨汁体151相连接的第三轴部1455以中心偏心的形式设置。

在所述第二轴部1453设置有第二榨汁体155,并与第二轴部1453一起旋转。所述第二榨汁体155位于第一榨汁体151内。所述第二榨汁体155包括圆筒形的第二圆筒部1553和多个第二环形部1551,多个第二环形部1551沿着长度方向相隔开,外径与所述第二圆筒部1553相连接。所述第二轴部1453以与第二环形部1551一体旋转的形式连接于第二环形部1551。

所述第二榨汁体155位于第一榨汁体151内。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具有相互偏心的旋转中心,从而使得旋转中心不同。如图5所示,以使得旋转中心不同的形式进行设置,以便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的间隔在上部形成得较大并在下部形成得较小。在图5中,1455a表示第一榨汁体151的旋转中心,1453a表示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中心,如图5所示,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中心1453a与第一榨汁体151的旋转中心相比向下方隔开地设置。

榨汁物料s投入至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形成得较大的部分,利用重力和沿着图5中用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的第一榨汁体151和第二榨汁体155将投入的榨汁物料引导至间隔形成得较小的下方,同时在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的外面之间被加压后进行榨汁。

所述驱动部140包括马达141、与第一轴部1451相结合的第一齿轮1471及第三齿轮1475、与第二轴部1453相结合的第二齿轮1473、与第三轴部1455相结合的第四齿轮1477。

在所述底座110设置有马达141,利用马达141使得所述第二轴部1453和第三轴部1455进行驱动并旋转。在所述马达141的轴安装有滑轮,在所述第一轴部1451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安装有滑轮,利用带143来连接两个滑轮,从而马达141的旋转传递至第一轴部1451。

在所述第一轴部1451的滑轮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1471,在从所述第三轴部1455向长度方向左侧凸出的第二轴部1453部分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147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1473。在所述第一轴部1451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设置有第三齿轮1475,在所述第三轴部1455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1475相啮合的第四齿轮1477。

若所述马达141进行驱动,则第一轴部1451利用带143和滑轮进行旋转,第二轴部1453通过第一齿轮1471和第二齿轮1473的连接进行旋转,第三轴部1455通过第三齿轮1475和第四齿轮1477的连接进行旋转。并且,与第二轴部1453相连接的第二榨汁体155及与第三轴部1455相连接的第一榨汁体151进行旋转。所述第一榨汁体151和第二榨汁体155沿着如图5中用箭头示出的一样的方向进行旋转,通过调整第一齿轮1471、第二齿轮1473、第三齿轮1475及第四齿轮1477的齿轮比来使得圆周速度相同。

如图2至图5所示,设置有投入部170,投入部170向第一榨汁体151的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榨汁体155的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投入榨汁物料。并且,设置有排出部180,排出部180用于在榨汁后对残留于所述第一圆筒部1551和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的榨汁残留物进行排出。所述投入部170和排出部180设置于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较宽的上部。

所述投入部170包括:中空的投入外壳173;螺旋输送机177,其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投入外壳173内;中空的投入料斗171,其在向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露出的投入外壳173部分以向投入外壳173内侧连通的形式进行连接,并具有越向上方直径越增加的部分。所述投入料斗171从投入外壳173朝向上部延长。优选地,所述投入部170设置为从上部的中心向第一榨汁体151和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方向偏向。

所述投入外壳17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和第二圆筒部的外面之间,剩余的部分向第一榨汁体151的第一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露出。所述投入外壳173固定设置于第三支撑架121,一部分沿着长度方向位于第三支撑架121的左侧,剩余的部分沿着长度方向位于第三支撑架121的右侧。所述投入料斗171与位于第三支撑架121的右侧的投入外壳173部分相连接。在所述投入外壳173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可设置有驱动装置178,驱动装置178用于使得所述螺旋输送机177旋转。在所述投入外壳173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撑所述螺旋输送机177。在位于第一圆筒部1511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的所述投入外壳173部分向下方形成有排出孔174。

若使得所述驱动装置178驱动的同时向投入料斗171投入榨汁物料,则通过投入料斗171向投入外壳173降落的榨汁物料利用在投入外壳173内旋转的螺旋输送机177被移送至长度方向左侧,通过形成于投入外壳173的排出孔174降落至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的外面之间,如图5所示,降落的榨汁物料被引导至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分,同时被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的外面加压后进行榨汁。

如图5所示,第二榨汁体155向下方偏心的情况,榨汁物料越向下方越被加压的同时进行榨汁,在负荷中心部加压到最大,经过负荷中心部的同时向榨汁物料施加的加压力逐渐减少。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151的第一圆筒部1511形成有多个通孔1512。并且,在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可设置有网体153,网体153形成有多个微细孔。所述微细孔形成为排出榨汁而不排出榨汁残留物的较小的大小。

在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和第二圆筒部1553之间被加压而生成的榨汁通过形成于第一圆筒部1511的通孔1512和网体的微细孔排出,榨汁残留物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附着于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侧或在设置有网体153时附着于网体153内侧并一起旋转。由此,用于分离附着于内侧的榨汁残留物的分离装置189以与第一圆筒部1511相隔开的形式设置于第一圆筒部1511的外侧。所述分离装置189从第一圆筒部1511的外侧向内方向喷射流体。所述分离装置189作为喷射喷嘴,与设置于空调设备等的未示出的冷却循环相连接,从而将低温的流体(例如,空气)喷射至第一圆筒部1511。所述分离装置189可以由喷射喷嘴构成,喷射喷嘴包括沿着第一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延长的喷嘴孔。可通过喷射低温的流体来抑制由榨汁导致的构成榨汁机100的构成的氧化。

由榨汁物料生成的榨汁通过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排出并向下方降落,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下部的收集引导部157而聚集在未示出的收集部。所述收集引导部157以与第一圆筒部1511的下部隔开的形式设置,以能够引导从第一圆筒部1511降落的榨汁的形式向一侧倾斜,并形成为足够的大小。优选地,所述收集引导部157比第一圆筒部1511的投影面积形成得大。

所述排出部180包括:排出外壳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向长度方向外侧延长;排出引导部189,其与排出外壳部相连通,从排出外壳部向下延长;螺旋输送机187,其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排出外壳部内。所述排出外壳部包括:排出外壳183,其位于所述第一圆筒部1511内面和第二圆筒部1553外面之间,截面为圆弧形;第一排出外壳185,其从所述排出外壳183向第一圆筒部1511的长度方向外侧延长。所述排出外壳183和第一排出外壳185相互连通。所述排出引导部189从第一排出外壳185向下延长。

所述螺旋输送机188的内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得到排出外壳183的支撑,外侧端部可以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得到第一排出外壳185的支撑。所述排出外壳183在内侧端部设置有圆筒形的外壳支撑部1831,所述螺旋输送机188的内侧端部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插入于外壳支撑部1831。

在所述第一排出外壳185的长度方向右侧端部可设置有驱动装置188,驱动装置188用于使得所述螺旋输送机188旋转,所述螺旋输送机178、188也可以以与马达141相连接的形式进行驱动。所述排出外壳183位于喷射流体的分离装置189的下部,具有朝向分离装置189凹陷形成的部分。所述第一排出外壳185可以由中空的管体形成,也可以形成为圆弧形。

如图5所示,所述排出部180在上部中心部以向与第一榨汁体151和第二榨汁体15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偏向的形式设置。

利用从所述分离装置189喷射出来的流体使得榨汁后附着于第一圆筒部1511的内面并一起旋转的榨汁残留物从第一圆筒部1511分离出来并朝向排出外壳部的排出外壳183降落,利用在排出外壳183内旋转的螺旋输送机187向长度方向外侧移送,通过与第一排出外壳185相连接的排出引导部189向下排出。

现有的榨汁机100存在如下问题:结构复杂,第一圆筒部1511的支撑轴应为中空体,应使用直径大的轴承,且不易回收榨汁。

并且,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使得第一榨汁体151和第二榨汁体155的圆周速度相同,难以调整第一齿轮1471、第二齿轮1473、第三齿轮1475及第四齿轮1477的齿轮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容量榨汁机,其结构简单,易于对用于调整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的圆周速度的齿轮比进行调整,防止通过加压榨汁物料而生成的榨汁沿着第二轴部流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容量榨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其沿着长度方向相隔开,并设置于所述底座;中空的第一榨汁体,其利用外筒支撑轴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位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朝向第二支撑架形成开口,形成有多个排出孔;第二榨汁体,其利用和所述外筒支撑轴偏心的内筒支撑轴能够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旋转,并且以偏心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内;驱动装置,其驱动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中任意一个以上,

在所述第一榨汁体设置有外筒齿轮,在所述第二榨汁体设置有以内接触的形式与所述外筒齿轮相啮合的内筒齿轮;所述外筒齿轮和内筒齿轮相互进行齿轮结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驱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容量榨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支撑架及第二支撑架,其沿着长度方向相隔开,并设置于所述底座;中空的第一榨汁体,其利用外筒支撑轴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位于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朝向第二支撑架形成开口,形成有多个排出孔;第二榨汁体,其利用和所述外筒支撑轴偏心的内筒支撑轴能够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旋转,并且以偏心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内;驱动装置,其驱动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中任意一个以上,

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沿着长度方向在相同的位置形成有截面积增加的部分。

以上,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榨汁体设置有外筒齿轮,在所述第二榨汁体设置有以内接触的形式与所述外筒齿轮相啮合的内筒齿轮,所述外筒齿轮和内筒齿轮相互进行齿轮结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驱动。

以上,特征在于,所述外筒支撑轴和内筒支撑轴的延长线相互平行。

以上,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榨汁体的开口的端部设置有由半圆形状的板状形成的圆弧部件,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榨汁体内部的上部露出,所述圆弧部件包括第一圆弧部件、两个第二圆弧部件、第三圆弧部件;

所述第一圆弧部件设置于所述外筒齿轮和内筒齿轮的外侧;

所述第三圆弧部件从所述第一圆弧部件沿着长度方向向内隔开,并设置于所述外筒齿轮和内筒齿轮的内侧,第三圆弧部件的圆弧部以与所述第一榨汁体的内径一致的形式设置;

所述两个第二圆弧部件设置于第一圆弧部件和第三圆弧部件之间,在隔着所述内筒齿轮的状态下相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二圆弧部件的圆弧部以与第一榨汁体的内径一致的形式设置。

以上,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部件的圆弧部与所述第一榨汁体的开口的端部的外径相一致,在所述第一圆弧部件的上部形成有凹陷的外侧凹陷槽,所述外侧凹陷槽的中心部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所述外侧凹陷槽中心部的端部与所述内筒齿轮的内齿轮齿顶圆相同或向上凸出。

以上,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圆弧部件的上部形成有凹陷的内侧第一凹陷槽,所述内侧第一凹陷槽的中心部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所述内侧第一凹陷槽的中心部端部与所述内筒齿轮的内齿轮齿顶圆相同或向上凸出;

在所述第三圆弧部件的中心部形成有内侧第二凹陷槽,内侧第二凹陷槽与所述第二榨汁体的外径一致,第三圆弧部件的下部形成开口。

以上,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部件的厚度比所述第二榨汁体的内筒齿轮的厚度厚。

以上,特征在于,在朝向作为所述第一榨汁体的开口部的另一侧的底面的第二榨汁体的端部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朝向第一榨汁体的底部凸出。

以上,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的中心部的截面积比两端部的截面积大。

以上,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从两端部越靠近中心部截面积越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具有如下效果:结构简单,减少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旋转所需的齿轮数,易于对用于调整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的圆周速度的齿轮比进行调整,防止通过加压榨汁物料而生成的榨汁沿着第二轴部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榨汁机的立体图。

图2是为了说明现有的榨汁机而概略地示出的截面图。

图3及图4是为了说明现有的榨汁机的结构而概略地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2的a-a线的概略的截面图。

图6是对设置于现有的榨汁机的投入部的一部分进行切割示出的截面图。

图7是概略地示出设置于现有的榨汁机的排出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对图7所示的排出部的一部分进行切割示出的截面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一榨汁体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二榨汁体的截面图。

图14至图16是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结合关系而概略地示出的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进行详细说明。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截面的截面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一榨汁体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第二榨汁体的截面图,图14至图16是为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结合关系而概略地示出的图,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的榨汁体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如下形式进行记载:将图9的横向作为“长度方向”,将朝向第一榨汁体270的内部的方向作为“向内”,将其相反方向作为“向外”。

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200包括底座210、支撑装置、第一榨汁体270、第二榨汁体290、投入部220、排出部(未示出)、驱动装置240、收集桶260,并且设置有将所述构成的一部分收容于内部的外壳280。

所述底座210起到根据本发明的榨汁机200的支撑架的作用。在所述底座210的上部设置有支撑装置、马达m和收集桶260。所述外壳280一侧形成开口,从而所述收集桶260以通过外壳280开口部能够出入的形式设置。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230和第二支撑架250。所述支撑装置在所述底座210的上部沿着长度方向相隔开并以固定的形式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230设置于长度方向一侧,第二支撑架250设置于长度方向另一侧。

所述第一支撑架230形成为多个板状部件相互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一支撑架230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孔,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撑第一榨汁体270的外筒支撑轴276。

所述第二支撑架250形成为多个板状部件沿着长度方向相隔开并相连接的结构。在所述第二支撑架250的板状部件之间设置有驱动装置240。

在所述第二支撑架250的上部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孔,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撑第二榨汁体250的内筒支撑轴295。在所述第二支撑架250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支撑滚轮251。所述支撑滚轮251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所述支撑滚轮251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270的开口侧的下部。所述支撑滚轮251沿着第一榨汁体270的圆周方向隔开地设置。所述支撑滚轮251起到支撑所述第一榨汁体270的作用。

所述第一支撑架230及第二支撑架250也可以由一个板状部件形成。

如图9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榨汁体270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架250开口的圆筒形的中空体。所述第一榨汁体270设置为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30和第二支撑架250之间。利用所述第一榨汁体270的外筒支撑轴276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30。

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包括外筒271、内侧网279、外筒支撑轴276、支撑轴加固部件278、外筒齿轮277。

所述外筒271设置为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架250开口的截面为圆形的中空体。在所述外筒271的侧面形成有多个排出孔273。所述排出孔273沿着长度方向及圆周方向以相隔开的形式形成。在所述外筒271的开口的端部设置有外筒法兰275,外筒法兰275为从所述外筒271的端部沿着半径方向向外延长的形态。在所述外筒法兰275形成有多个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孔,并且以固定的形式设置有外筒齿轮277。在所述外筒法兰275,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孔沿着圆周方向相隔开,外筒齿轮277利用螺栓紧固而结合于贯通的孔。

所述内侧网279设置于所述外筒271的内面。所述内侧网279固定于所述外筒271的内面并在外筒271旋转时一起旋转。所述内侧网279由形成有多个微细孔的网体形成。形成于所述内侧网279的微细孔的大小比所述排出孔273的大小形成得小。通过所述微细孔排出榨汁,榨汁残留物残留于内侧网279内侧。

所述外筒支撑轴276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延长的杆形状。所述外筒支撑轴276的一侧固定设置于作为所述外筒271的开口部的另一侧的底部的外面。所述外筒支撑轴276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30。所述外筒支撑轴276与所述外筒271的中心部相连接而成为旋转中心。

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设置为环形的板状。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的中心以与所述外筒支撑轴276一致的形式设置。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利用螺丝固定设置于所述外筒271的底部的外侧面。在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的中心部贯通设置有所述外筒支撑轴276。贯通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的外筒支撑轴276与所述支撑轴加固部件278通过焊接而固定设置。

所述外筒齿轮277设置为环形。所述外筒齿轮277在内径形成有齿轮。所述外筒齿轮277固定设置于所述外筒法兰275。如图11及图14所示,所述外筒齿轮277的齿顶圆直径d11与外筒271的内径d1相同。在图14中记载的d13是所述外筒齿轮277的齿根圆直径。所述外筒齿轮277通过与第二榨汁体290的内筒齿轮293相啮合而进行驱动,第二榨汁体290的内筒齿轮293以内接触的形式与所述外筒齿轮277相啮合。

如图9至图11、图13所示,所述第二榨汁体290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延长的圆筒形。所述第二榨汁体290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内。所述第二榨汁体290利用内筒支撑轴295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所述第二榨汁体290利用和所述外筒支撑轴276偏心的内筒支撑轴295在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内以与第一榨汁体270偏心的形式设置。

所述第二榨汁体290包括内筒291、内筒支撑轴295、内筒齿轮293、圆弧部件。

所述内筒291沿着长度方向延长且截面设置为圆形。所述内筒291设置为中空体,朝向所述第二支撑架250可形成开口。所述内筒291设置于所述外筒271的内部。所述内筒291的外径d2比所述外筒271的内径d1形成得小。所述内筒291的中心设置为比所述外筒271的中心更加向下偏心。

在作为所述内筒291的开口部的另一侧的底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凸出部2911,凸出部2911为中空体,朝向所述外筒271的底面,沿着长度方向凸出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凸出部2911与所述外筒271的底面内侧相接触或在凸出部2911端部和底面内侧形成有微小间隙。形成有所述凸出部2911,从而所述内筒291的底面不会与所述外筒271的底面相接触。此外,当内筒291插入至所述外筒271内部时,所述凸出部2911起到如下引导作用:引导内筒291将要插入的深度,从而能够使得内筒齿轮293和所述外筒齿轮277直接相啮合。在内筒291的底部的中心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插入孔2913。作为所述内筒291的旋转轴的内筒支撑轴295以插入的形式固定于所述插入孔2913。

所述内筒支撑轴295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延长的杆形状。在所述内筒支撑轴295的长度方向左侧端部形成有插入部2953,插入部2953形成有坎部。所述插入部2953设置为对形成于所述内筒291的底部的插入孔2913进行贯通。在所述插入部2953可形成有螺纹。所述内筒支撑轴295在所述内筒291的底部的外侧面通过固定装置2951使得所述插入部2953固定。作为所述固定装置2951有螺母等。所述内筒支撑轴295固定于所述内筒291的底部,并通过贯通所述内筒291的开口部而延长形成。所述内筒支撑轴295的另一侧以轴承为媒介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所述内筒支撑轴295成为所述内筒291的中心轴并成为旋转中心。所述内筒支撑轴295以与所述外筒支撑轴276偏心的形式设置。所述内筒支撑轴295和外筒支撑轴276的延长线以相互平行的形式设置。

所述内筒齿轮293设置为环形的板状。所述内筒齿轮293在外径形成有齿轮。所述内筒齿轮293以固定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内筒291的开口的端部。所述内筒齿轮293设置为以内接触的形式与所述外筒齿轮277相啮合。在图15中记载的d21是所述内筒齿轮293的齿顶圆直径,d23是所述内筒齿轮293的齿根圆直径。

所述内筒齿轮293的齿顶圆d21和外筒齿轮277的齿根圆d13进行内接触,内筒齿轮293的齿根圆d23和外筒齿轮277的齿顶圆d11进行内接触,从而相互进行齿轮结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榨汁体290和第一榨汁体270驱动。

如图10所示,所述圆弧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和第二榨汁体290的开口的端部。所述圆弧部件形成为半圆形状的板状,以便使得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内部的上部露出。所述圆弧部件包括第一圆弧部件297、两个第二圆弧部件292、第三圆弧部件299。按照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第二圆弧部件292、第三圆弧部件299的顺序从长度方向右侧向左侧以相接触的形式设置。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设置于第一圆弧部件297和第三圆弧部件299之间。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设置为半圆形状的板状。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设置于所述外筒齿轮277和第二支撑架250之间。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以相接触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外筒齿轮277的长度方向外面。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以固定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可以以附着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的形式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的圆弧部与所述外筒齿轮277的外径相一致。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的圆弧部设置于下部。

在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的上部形成有凹陷的外侧凹陷槽2975。所述外侧凹陷槽2975的中心部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所述外侧凹陷槽2975中心部的端部与所述内筒齿轮293的内齿轮齿顶圆d21相同或以比所述内筒齿轮293的内齿轮齿顶圆d21更加向上凸出的形式形成。

在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轴孔2971。所述轴孔2971形成于所述内筒29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在所述轴孔2971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所述内筒支撑轴295。

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设置为从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沿着长度方向向内隔开。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大致设置为半圆形态的板状。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设置于所述外筒齿轮277和内筒齿轮293的内侧。如图16所示,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的圆弧部以与所述外筒271的内径d1相一致的形式设置。

在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的上部形成有凹陷的内侧第一凹陷槽2993。所述内侧第一凹陷槽2993的中心部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圆弧形状。所述内侧第一凹陷槽2993的中心部的端部与所述内筒齿轮293的内齿轮齿顶圆d21相同或以比所述内筒齿轮293的内齿轮齿顶圆d21更加向上凸出的形式形成。

在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的中心部形成有内侧第二凹陷槽2995。所述内侧第二凹陷槽2995以与所述内筒291的外径d23相一致的形式形成。所述内侧第二凹陷槽2995向下形成开口。所述第三圆弧部件299的下端部利用所述内侧第二凹陷槽2995相隔开地形成。

如图15所示,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形成为板状。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设置于第一圆弧部件297和第三圆弧部件299之间。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以与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及第三圆弧部件299相接触的形式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在隔着所述内筒齿轮293的状态下以相互隔开的形式设置。

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形成为在一侧具有圆弧部。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的圆弧部以与外筒271的内径d1一致的形式形成(外筒内径d1与外筒齿轮的齿顶圆d11相同)。各个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相面对的端部以与所述内筒齿轮293的齿顶圆d21相一致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内筒齿轮293的厚度厚。

所述第二圆弧部件292和第三圆弧部件299的圆弧部与所述外筒271的内径d1相一致,从而在组装所述第一榨汁体270时起到引导作用。

在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第二圆弧部件292、第三圆弧部件299分别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的多个结合孔2973、2921、2991。在所述结合孔2973、2921、2991以贯通的形式设置有结合部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圆弧部件297、第二圆弧部件292、第三圆弧部件299以相互结合的形式固定设置。

所述投入部220和排出部(未示出)设置为与现有的榨汁机相同的形态,因此省略另外的说明。

所述驱动装置240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50的下部。所述驱动装置250与所述第二榨汁体290的内筒支撑轴295相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40包括马达m、滑轮、带。所述马达m设置于所述底座210的上部。所述马达m以从所述内筒支撑轴295向下隔开的形式设置。滑轮以固定的形式设置于所述马达m和所述内筒支撑轴295。所述带设置为围绕相互隔开地设置的滑轮并能够进行旋转。

所述驱动装置240提供用于使得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和第二榨汁体290旋转的原动力。所述驱动装置240使得所述第二榨汁体290的内筒支撑轴295旋转。利用所述驱动装置240使得所述内筒支撑轴295旋转,从而使得第二榨汁体290和第一榨汁体270旋转的同时对榨汁物料进行榨汁。

所述收集桶260设置于所述底座210的上部。所述收集桶260以从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向下隔开的形式设置。所述收集桶260设置为向上开口的中空体。所述收集桶260设置为比所述第一榨汁体27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或与所述第一榨汁体27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大小。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榨汁机2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和第二榨汁体290可以以沿着长度方向在相同的位置的截面积增加的形式形成。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和第二榨汁体290的中心部的截面积比两端部的截面积形成得大。所述第一榨汁体270和第二榨汁体290可形成为从两端部越靠近中心部使得截面积越增加。就如所述变形例一样的榨汁机200而言,榨汁物料被榨汁后向沿着长度方向使得截面积增加的方向(a方向)聚集榨汁并排出。

在如所述变形例一样形成的第一榨汁体270的内侧上部设置有用于排出榨汁物料残渣的排出部的排出螺杆(screw)。所述排出螺杆使用柔性(flexible)的材料(例如,橡胶等)。

目前为止,参考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仅仅是示例的,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任何人都能从中进行各种变形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由此,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是根据所附的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来决定的。

产业上可利用性

就根据在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大容量榨汁机而言,结构简单,减少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旋转所需的齿轮数,易于对用于调整第一榨汁体和第二榨汁体的圆周速度的齿轮比进行调整,防止通过加压榨汁物料而生成的榨汁沿着第二轴部流动,从而可以增加生产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