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晒青茶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37317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晒青是绿茶类中用日晒干燥的青毛茶,上世纪50年代前产区遍布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产品有滇青(即滇晒青,以下同)、黔青、川青、粤青、桂青、湘青、鄂青、陕青、豫青等。青毛茶除少量供内销和出口外,主要作为沱茶、紧茶、饼茶、方茶、康砖、茯砖等紧压茶原料。湖北的老青茶、四川的做庄茶等也采用日晒干燥。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的高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能起到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抵御疾病,抵抗有毒害重金属,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防癌抗癌。对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越来越为各国科学家所重视,各国根据本国自身的情况都制定了硒营养的推荐摄入量。

紫阳大叶泡属于紫阳种系列之一,本茶树有性系品种,灌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陕西省紫阳县。树姿半开张,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面隆起,叶色绿。芽叶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34.0克。花冠直径3.4厘米,花瓣8瓣,子房有毛,花柱3裂。抗寒性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4.1%,茶多酚20.3%,咖啡碱4.7%,儿茶素总量13.0%。适宜在陕西茶区种植。通常做绿茶。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种植品种不纯,硒含量较低或不稳定达不到富硒标准;大部分白茶加工产成品通常比较散乱、匀整度差外观不好看、容易破损现象。同时在种植和加工环节中保证茶鲜叶硒含量达标需要大量检测手段、配方施肥技术、高效硒肥的利用等手段。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种植品种不纯,硒含量较低或不稳定达不到富硒标准;大部分晒青茶加工过程中采取高温高湿作用,对硒的流失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紫阳大叶泡为原料的富硒晒青。

通过以下步骤得以制作:

鲜叶采收:春茶采收过后的夏秋时节,在富硒大叶泡种植技术的茶园基地选择种植过程中生长周期大于20天的中等嫩度茶叶通常为一芽二三叶以上的茶鲜叶原料,且通过硒含量检测达到0.3mg/kg~5.5mg/kg。在采摘时必须做到不采露水芽,要求芽头肥壮挺直、大小均匀,无芽蹄叶,全芽叶长8—12cm,用轻捏提拉抓的手法采摘,严禁用指甲切采、镰刀割采。

鲜叶摊晾:鲜叶采收后及时进厂,按产品原料老嫩程度严格分开,分别做好标签记录,为下到工序做准备。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8-10cm,温度20-25℃,相对湿度70-90%,时间6-8h,待青草气挥发,茶叶清香突出,手捏较柔软,失水率15-20%即可。

摇青:将茶叶投入摇青机中,摇青10-15分钟,待茶挥发出兰花香气,叶边缘及破损的地方有少量的红变,取出摊晾,连续2-3次,茶叶兰花香突显,达到茶叶细胞破损率10%-15%,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

杀青:通常温度采用连续式滚筒杀青机,“不可高温超过硒的熔点温度221℃,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温度190—210℃,时间5-7分钟,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有粘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保持花香,叶色转黄绿,总失水率30—35%为适度。

揉捻:将杀青后及时摊晾,常温回潮后放入揉捻机中,采用轻压长揉的原则,一般靠茶叶自身压力,能在揉桶内翻动即可,加压一般10分钟,减压5分钟,重复进行,总时间控制在60-90分钟。达到条索完整,嫩叶卷成条状,粗老叶大部分折皱,小部分成“泥鳅”状,叶梗相连,手捏成团为适度。

晾晒:茶叶揉捻解块后,均匀摊晾在竹篾上,厚度为1-3厘米,放置在不超过30℃的太阳下照射,根据阳光强度,25-30分钟翻动一次,2-3小时,待茶叶7成干,手捏松开后不粘连,有一定的太阳味为适度。

归堆回潮:晾晒后茶叶日光下将晒青叶堆积在竹篾上,堆积成厚度为80-100厘米,宽为70厘米的长方形,上盖加厚棉布,以保温保湿,闷堆时间为10-15小时,中心温度达到30-45℃,中途翻动1-2次。闷堆促进茶叶内含物转化,为做到保温保湿,需注意将茶适当压紧,但不能过度,防治堆内严重缺氧发酸。闷堆表现为茶表面出现热气凝结的水珠,叶色由暗绿色变为黄褐色,青草气消除,附着在叶表面的茶汁被茶叶吸收,有黏性,手捏茶成团不散,用手揉搓茶叶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状态,叶色乌暗为适度。

初烘:将闷堆后的茶叶放置连续平面烘干设备内,温度控制在100-120℃,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减少,茶叶薄摊不粘连,快烘排湿,水分较高时可复烘,烘至八成干。

足干: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凉,待茶叶内部水分分布基本均匀后,温度控制在80-90℃慢烘,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加大,厚度为2厘米左右,时间为2-3小时,烘至含水量达到9%左右,下焙摊凉。

精制:烘干后的茶两周后进行去杂、筛分、拼配等技术工艺,同时通过硒含量检测根据同类茶不同硒含量的产品拼配,具体拼配根据拼配主要茶硒含量和数量核算拼配,保证产品硒产量达到0.3mg/kg~4.5mg/kg,进行产品定型,并对最终产品检测硒含量、标定和登记。

包装储存:精制后的茶进行分装、压饼、压砖等工艺进行包装,存贮与通风密闭,温度控制在5-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紫阳大叶泡茶叶种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品种纯度,硒含量有所提高;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茶叶加工方法,使得加工成品均匀整齐,不容易破碎。减低和控制了加工温度、湿度,通过摇青工序改善了茶叶香气品质,通过晾晒保证的晒青特征。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以紫阳大叶泡为原料的富硒晒青。

其制作步骤包括:

鲜叶采收:春茶采收过后的夏秋时节,在富硒大叶泡种植技术的茶园基地选择种植过程中生长周期大于20天的中等嫩度茶叶通常为一芽二三叶以上的茶鲜叶原料,且通过硒含量检测达到0.3mg/kg~5.5mg/kg。在采摘时必须做到不采露水芽,要求芽头肥壮挺直、大小均匀,无芽蹄叶,全芽叶长8—12cm,用轻捏提拉抓的手法采摘,严禁用指甲切采、镰刀割采。

鲜叶摊晾:鲜叶采收后及时进厂,按产品原料老嫩程度严格分开,分别做好标签记录,为下到工序做准备。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8cm,温度20℃,相对湿度70%,时间6h,待青草气挥发,茶叶清香突出,手捏较柔软,失水率15-20%即可。

摇青:将茶叶投入摇青机中,摇青10分钟,待茶挥发出兰花香气,叶边缘及破损的地方有少量的红变,取出摊晾,连续2-3次,茶叶兰花香突显,达到茶叶细胞破损率10%-15%,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

杀青:通常温度采用连续式滚筒杀青机,“不可高温超过硒的熔点温度221℃,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温度190℃,时间5-7分钟,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有粘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保持花香,叶色转黄绿,总失水率30—35%为适度。

揉捻:将杀青后及时摊晾,常温回潮后放入揉捻机中,采用轻压长揉的原则,一般靠茶叶自身压力,能在揉桶内翻动即可,加压一般10分钟,减压5分钟,重复进行,总时间控制在60分钟。达到条索完整,嫩叶卷成条状,粗老叶大部分折皱,小部分成“泥鳅”状,叶梗相连,手捏成团为适度。

晾晒:茶叶揉捻解块后,均匀摊晾在竹篾上,厚度为1厘米,放置在不超过30℃的太阳下照射,根据阳光强度,25分钟翻动一次,2小时,待茶叶7成干,手捏松开后不粘连,有一定的太阳味为适度。

归堆回潮:晾晒后茶叶日光下将晒青叶堆积在竹篾上,堆积成厚度为80厘米,宽为70厘米的长方形,上盖加厚棉布,以保温保湿,闷堆时间为10小时,中心温度达到30℃,中途翻动1-2次。闷堆促进茶叶内含物转化,为做到保温保湿,需注意将茶适当压紧,但不能过度,防治堆内严重缺氧发酸。闷堆表现为茶表面出现热气凝结的水珠,叶色由暗绿色变为黄褐色,青草气消除,附着在叶表面的茶汁被茶叶吸收,有黏性,手捏茶成团不散,用手揉搓茶叶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状态,叶色乌暗为适度。

初烘:将闷堆后的茶叶放置连续平面烘干设备内,温度控制在100℃,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减少,茶叶薄摊不粘连,快烘排湿,水分较高时可复烘,烘至八成干。

足干: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凉,待茶叶内部水分分布基本均匀后,温度控制在80-90℃慢烘,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加大,厚度为2厘米左右,时间为2-3小时,烘至含水量达到9%左右,下焙摊凉。

精制:烘干后的茶两周后进行去杂、筛分、拼配等技术工艺,同时通过硒含量检测根据同类茶不同硒含量的产品拼配,具体拼配根据拼配主要茶硒含量和数量核算拼配,保证产品硒产量达到0.3mg/kg~4.5mg/kg,进行产品定型,并对最终产品检测硒含量、标定和登记。

包装储存:精制后的茶进行分装、压饼、压砖等工艺进行包装,存贮与通风密闭,温度控制在5-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

实施例2:

一种以紫阳大叶泡为原料的富硒晒青。

其制作步骤包括:

鲜叶采收:春茶采收过后的夏秋时节,在富硒大叶泡种植技术的茶园基地选择种植过程中生长周期大于20天的中等嫩度茶叶通常为一芽二三叶以上的茶鲜叶原料,且通过硒含量检测达到0.3mg/kg~5.5mg/kg。在采摘时必须做到不采露水芽,要求芽头肥壮挺直、大小均匀,无芽蹄叶,全芽叶长8—12cm,用轻捏提拉抓的手法采摘,严禁用指甲切采、镰刀割采。

鲜叶摊晾:鲜叶采收后及时进厂,按产品原料老嫩程度严格分开,分别做好标签记录,为下到工序做准备。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9cm,温度22℃,相对湿度80%,时间7h,待青草气挥发,茶叶清香突出,手捏较柔软,失水率15-20%即可。

摇青:将茶叶投入摇青机中,摇青13分钟,待茶挥发出兰花香气,叶边缘及破损的地方有少量的红变,取出摊晾,连续2-3次,茶叶兰花香突显,达到茶叶细胞破损率10%-15%,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

杀青:通常温度采用连续式滚筒杀青机,“不可高温超过硒的熔点温度221℃,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温度190—210℃,时间5-7分钟,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有粘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保持花香,叶色转黄绿,总失水率30—35%为适度。

揉捻:将杀青后及时摊晾,常温回潮后放入揉捻机中,采用轻压长揉的原则,一般靠茶叶自身压力,能在揉桶内翻动即可,加压一般10分钟,减压5分钟,重复进行,总时间控制在60-90分钟。达到条索完整,嫩叶卷成条状,粗老叶大部分折皱,小部分成“泥鳅”状,叶梗相连,手捏成团为适度。

晾晒:茶叶揉捻解块后,均匀摊晾在竹篾上,厚度为1-3厘米,放置在不超过30℃的太阳下照射,根据阳光强度,25-30分钟翻动一次,2-3小时,待茶叶7成干,手捏松开后不粘连,有一定的太阳味为适度。

归堆回潮:晾晒后茶叶日光下将晒青叶堆积在竹篾上,堆积成厚度为80-100厘米,宽为70厘米的长方形,上盖加厚棉布,以保温保湿,闷堆时间为10-15小时,中心温度达到30-45℃,中途翻动1-2次。闷堆促进茶叶内含物转化,为做到保温保湿,需注意将茶适当压紧,但不能过度,防治堆内严重缺氧发酸。闷堆表现为茶表面出现热气凝结的水珠,叶色由暗绿色变为黄褐色,青草气消除,附着在叶表面的茶汁被茶叶吸收,有黏性,手捏茶成团不散,用手揉搓茶叶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状态,叶色乌暗为适度。

初烘:将闷堆后的茶叶放置连续平面烘干设备内,温度控制在110℃,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减少,茶叶薄摊不粘连,快烘排湿,水分较高时可复烘,烘至八成干。

足干: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凉,待茶叶内部水分分布基本均匀后,温度控制在80-90℃慢烘,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加大,厚度为2厘米左右,时间为2-3小时,烘至含水量达到9%左右,下焙摊凉。

精制:烘干后的茶两周后进行去杂、筛分、拼配等技术工艺,同时通过硒含量检测根据同类茶不同硒含量的产品拼配,具体拼配根据拼配主要茶硒含量和数量核算拼配,保证产品硒产量达到0.3mg/kg~4.5mg/kg,进行产品定型,并对最终产品检测硒含量、标定和登记。

包装储存:精制后的茶进行分装、压饼、压砖等工艺进行包装,存贮与通风密闭,温度控制在5-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

实施例3:

一种以紫阳大叶泡为原料的富硒晒青。

其制作步骤包括:

鲜叶采收:春茶采收过后的夏秋时节,在富硒大叶泡种植技术的茶园基地选择种植过程中生长周期大于20天的中等嫩度茶叶通常为一芽二三叶以上的茶鲜叶原料,且通过硒含量检测达到0.3mg/kg~5.5mg/kg。在采摘时必须做到不采露水芽,要求芽头肥壮挺直、大小均匀,无芽蹄叶,全芽叶长8—12cm,用轻捏提拉抓的手法采摘,严禁用指甲切采、镰刀割采。

鲜叶摊晾:鲜叶采收后及时进厂,按产品原料老嫩程度严格分开,分别做好标签记录,为下到工序做准备。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10cm,温度25℃,相对湿度90%,时间8h,待青草气挥发,茶叶清香突出,手捏较柔软,失水率15-20%即可。

摇青:将茶叶投入摇青机中,摇青15分钟,待茶挥发出兰花香气,叶边缘及破损的地方有少量的红变,取出摊晾,连续2-3次,茶叶兰花香突显,达到茶叶细胞破损率10%-15%,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

杀青:通常温度采用连续式滚筒杀青机,“不可高温超过硒的熔点温度221℃,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温度210℃,时间5-7分钟,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折梗不断,手捏有粘性;青气消失,散发清香,保持花香,叶色转黄绿,总失水率30—35%为适度。

揉捻:将杀青后及时摊晾,常温回潮后放入揉捻机中,采用轻压长揉的原则,一般靠茶叶自身压力,能在揉桶内翻动即可,加压一般10分钟,减压5分钟,重复进行,总时间控制在90分钟。达到条索完整,嫩叶卷成条状,粗老叶大部分折皱,小部分成“泥鳅”状,叶梗相连,手捏成团为适度。

晾晒:茶叶揉捻解块后,均匀摊晾在竹篾上,厚度为3厘米,放置在不超过30℃的太阳下照射,根据阳光强度,30分钟翻动一次,3小时,待茶叶7成干,手捏松开后不粘连,有一定的太阳味为适度。

归堆回潮:晾晒后茶叶日光下将晒青叶堆积在竹篾上,堆积成厚度为100厘米,宽为70厘米的长方形,上盖加厚棉布,以保温保湿,闷堆时间为15小时,中心温度达到45℃,中途翻动1-2次。闷堆促进茶叶内含物转化,为做到保温保湿,需注意将茶适当压紧,但不能过度,防治堆内严重缺氧发酸。闷堆表现为茶表面出现热气凝结的水珠,叶色由暗绿色变为黄褐色,青草气消除,附着在叶表面的茶汁被茶叶吸收,有黏性,手捏茶成团不散,用手揉搓茶叶叶脉分离,形成丝瓜瓤状态,叶色乌暗为适度。

初烘:将闷堆后的茶叶放置连续平面烘干设备内,温度控制在120℃,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减少,茶叶薄摊不粘连,快烘排湿,水分较高时可复烘,烘至八成干。

足干: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凉,待茶叶内部水分分布基本均匀后,温度控制在80-90℃慢烘,使用连续烘干机投叶量加大,厚度为2厘米左右,时间为2-3小时,烘至含水量达到9%左右,下焙摊凉。

精制:烘干后的茶两周后进行去杂、筛分、拼配等技术工艺,同时通过硒含量检测根据同类茶不同硒含量的产品拼配,具体拼配根据拼配主要茶硒含量和数量核算拼配,保证产品硒产量达到0.3mg/kg~4.5mg/kg,进行产品定型,并对最终产品检测硒含量、标定和登记。

包装储存:精制后的茶进行分装、压饼、压砖等工艺进行包装,存贮与通风密闭,温度控制在5-20℃,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