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豆去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3356发布日期:2020-02-22 02:30阅读:9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黑豆去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豆去壳装置。



背景技术:

黑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黑豆呈椭圆形或类球形,稍扁,长6-12mm,直径5-9mm。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皱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绿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味。黑豆,又名橹豆、黑大豆、零乌豆,民间多称黑大豆和马料豆,向有豆中之王的美称。黑豆防老抗衰,药食俱佳,它与黄豆同属大豆类。

黑豆采摘后还包裹在黑豆壳内,一个黑豆壳包裹数个黑豆,需要将黑豆壳去掉,由于采摘的黑豆已经成熟,成熟的黑豆壳基本上已经干枯,很轻易就能剥开,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黑豆去壳一般人工剥开去壳,效率极低,基于此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下豆类的去壳设备或装置,有些也适用于黑豆,但这些设备或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不适宜小面积种植的农户,而且这些设备或装置去壳率不高且在去壳时对黑豆的损伤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黑豆去壳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一种黑豆去壳装置,包括支撑脚、黑豆收集箱及去壳箱,所述的黑豆收集箱设于支撑脚中部,去壳器设于支撑脚顶端,所述的黑豆收集箱及去壳箱之间的通过下料管连通,所述的黑豆收集箱底面设有取料管,所述的取料管设有手动闸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去壳箱包括箱体及电机,所述的电机设于箱体顶部中间,所述电机两边设有两个可旋转打开的顶盖,所述箱体底部采用筛网制作,所述箱体底面设有漏斗。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电机轴伸进箱体内部,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三根疏料棒,所述的疏料棒为圆柱体,所述的疏料棒底部设有数根刮条,所述刮条与相邻刮条之间的距离为15cm。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疏料棒的转速为5r/min-10r/min。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筛网为振动筛网,所述筛网的筛孔为方格孔,所述的筛孔边长为12mm。由于黑豆长6-12mm,筛孔设计为方格孔,且边长为12mm,两个对角的距离大于12mm,可保证黑豆能全方位从筛孔筛选进收集箱,同时可将黑豆壳阻挡在筛网上。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黑豆收集箱中间为圆筒状,两端为漏斗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的支撑脚有3根,分别设于9、12及3点钟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黑豆去壳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迅速使黑豆壳裂开,使黑豆与壳分开,同时将黑豆收集,提高了黑豆的去壳率及去壳效率,去壳过程不会对黑豆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去壳箱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疏料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黑豆收集箱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志说明:1—支撑脚、2—黑豆收集箱、3—去壳箱、4—下料管、5—取料管、6—手动闸门、31—箱体、32—电机、33—顶盖、34—筛网、35—漏斗、36—疏料棒、37—刮条、21—圆筒状、22—漏斗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的一种黑豆去壳装置,包括支撑脚1、黑豆收集箱2及去壳箱3,所述的黑豆收集箱2设于支撑脚1中部,去壳器3设于支撑脚1顶端,所述的黑豆收集箱2及去壳箱3之间的通过下料管4连通,所述的黑豆收集箱2底面设有取料管5,所述的取料管5设有手动闸门6。所述的去壳箱3包括箱体31及电机32,所述的电机32设于箱体31顶部中间,所述电机32两边设有两个可旋转打开的顶盖33,所述箱体31底部采用筛网34制作,所述箱体31底面设有漏斗35;所述电机32的电机轴伸进箱体31内部,电机32的电机轴上设有三根疏料棒36,所述的疏料棒36为圆柱体,所述的疏料棒36底部设有数根刮条37,所述刮条37与相邻刮条37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的疏料棒36的转速为5r/min-10r/min;所述的筛网34为振动筛网,所述筛网34的筛孔为方格孔,所述的筛孔边长为12mm;所述的黑豆收集箱2中间为圆筒状21,两端为漏斗状22;所述的支撑脚1有3根,分别设于9、12及3点钟位置。

将未去壳的黑豆放进去壳箱3内,启动装置,由于成熟黑豆的黑豆壳基本已干枯,较易裂开,在去壳箱3内受到筛网34的振动力即裂开,黑豆从壳内掉出,并从筛网34掉落进黑豆收集箱2内,为防止黑豆因振动而堆积在一起导致堆积的黑豆受到的振动力降低,在电机32的电机轴上设计了疏料棒36,疏料棒36及刮条37通过电机32带动旋转将黑豆疏散开,使黑豆均匀分步,且疏料棒36在疏散黑豆的同时可撞击黑豆,进一步提高黑豆的去壳率,使黑豆加速从壳中掉落;由于整个装置无尖利之物,且疏料棒36的旋转速度较慢,产生的撞击力不强,整个去壳过程中不会对黑豆造成损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