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弹涂鱼成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31755发布日期:2019-01-16 06:38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鱼饲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弹涂鱼成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属于鲈形目弹涂鱼科,俗称跳鱼、泥猴,为暖水广温、广盐性额的两栖鱼类,在我盛产于福建、广西、广东和台湾沿海。大弹涂鱼喜栖息于港湾和河口潮间带淤泥滩涂,其皮肤可以辅助呼吸,能离水活动;一般以硅藻、桡足类和泥滩中的有机物质为食。该鱼肉味道鲜美,肉质营养丰富,有药用保健价值,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昂贵。

由于大弹涂鱼可以离水生活,所以能长时间运输,其鱼苗、商品鱼远销海内外,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近几十年来,沿海滩涂不断围垦,大弹涂鱼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大弹涂鱼资源量锐减,群体变小,且由于大弹涂鱼摄食人工饲料较少,其养殖规模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致使大弹涂鱼的资源渐趋衰退。因此,不少学者对大弹涂鱼饲料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饲料多以营养丰富为主,大弹涂鱼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鱼体生长速度还是较慢。如专利申请号为201510256856.x为的文件公开的一种大弹涂鱼成鱼补助配合饲料,以膨化豆粕粉、小球藻粉、高筋面粉、酵母粉、氯化胆碱、陈皮粉、海带粉、古朊粉、ɑ-淀粉、红鱼粉、复合维生素为原料,通过粉碎、混合制成饲料;虽然该饲料添加的酵母粉能把植物性蛋白转变成动物易消化吸收的单细胞蛋白饲料,具有助消化的作用,但是饲料中没有能调节大弹涂鱼的肠道益生菌和生长激素的成分,鱼体生长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研究大弹涂鱼的肌肉生化成分及消化生理特点,提供了一种大弹涂鱼成鱼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大弹涂鱼成鱼饲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制成:30-40份花生粕、6-10份虾粉、6-10份蚕豆粉、15-20份红薯粉、10-15份海藻、6-10份灌浆期玉米、10-15份水果皮、3-5份菊粉、1-2份大豆低聚糖。

优选地,所述的水果皮为苹果皮、梨皮、葡萄皮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的大单涂鱼成鱼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混合制成混合物a,加入复合菌发酵3-5天,得到发酵物;

(2)将水果皮粉碎后与菊粉、大豆低聚糖一起加到发酵物混合均匀,在120-121℃下灭菌2-3s,然后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冷却,得到混合物b;

(3)将海藻、灌浆期玉米混合粉碎,冷藏12-15h,得到混合物c;然后将混合物c与混合物b混合均匀送到造粒机中造粒,得到颗粒物;

(4)取底栖硅藻,加水搅拌成浆液,将步骤(3)所得的颗粒物放入浆液中浸泡4-5h,捞出,自然风干,即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菌由双杆杆菌、乳酸菌按2.5-3: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菌的用量为混合物a质量的0.15-0.2%。

优选地,所述的发酵的温度为22-25℃。

优选地,所述的干燥的温度为35-40℃。

优选地,所述的冷藏的温度为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制成的混合物富含蛋白质、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物质,既能为大弹涂鱼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又能促进大弹涂鱼体内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促进其生长;水果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为肠道中的细菌提供能量,促进肠道蠕动,改善大弹涂鱼的消化系统,同时水果皮的香味也能综合饲料中某些成分的异味,从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菊粉、大豆低聚糖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增殖,促进大弹涂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海藻、灌浆期玉米含有生长素类物质,能调节大弹涂鱼内的激素平衡,促进其生长。本发明在制备过程中,使用双歧杆菌、乳酸菌进行发酵,制得的发酵物中含有蛋白酶、脂肪酶等活性物质,能弥补大弹涂鱼内源酶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使用底栖硅藻浆液浸泡饲料颗粒,饲料颗粒表面会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饲料加到水中时其营养成分损失,而且饲料加到水中后会散发底栖硅藻的香味,吸引大弹涂鱼摄食。

本发明提供的大弹涂鱼成鱼饲料,营养丰富、配方科学、适口性好、饲料转化率高,能有效改善大弹涂鱼的消化系统,提高其生长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组分:30kg花生粕、6kg虾粉、6kg蚕豆粉、15kg红薯粉、10kg海藻、6kg灌浆期玉米、10kg水果皮、3kg菊粉、1kg大豆低聚糖;其中,所述的水果皮为苹果皮。

制备方法:

(1)将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混合制成混合物a,加入复合菌在22℃下发酵5天,得到发酵物;其中,所述的复合菌由双杆杆菌、乳酸菌按2.5: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用量为混合物a质量的0.2%;

(2)将水果皮粉碎后与菊粉、大豆低聚糖一起加到发酵物混合均匀,在120℃下灭菌3s,然后在35℃下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冷却,得到混合物b;

(3)将海藻、灌浆期玉米混合粉碎,在2℃下冷藏12h,得到混合物c;然后将混合物c与混合物b混合均匀送到造粒机中造粒,得到颗粒物;

(4)取底栖硅藻,加水搅拌成浆液,将步骤(3)所得的颗粒物放入浆液中浸泡4h,捞出,自然风干,即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实施例2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组分:32kg花生粕、7kg虾粉、7kg蚕豆粉、16kg红薯粉、12kg海藻、7kg灌浆期玉米、12kg水果皮、3.5kg菊粉、1.2kg大豆低聚糖;其中,所述的水果皮为梨皮。

制备方法:

(1)将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混合制成混合物a,加入复合菌在24℃下发酵4天,得到发酵物;其中,所述的复合菌由双杆杆菌、乳酸菌按2.5: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用量为混合物a质量的0.2%;

(2)将水果皮粉碎后与菊粉、大豆低聚糖一起加到发酵物混合均匀,在120℃下灭菌3s,然后在36℃下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冷却,得到混合物b;

(3)将海藻、灌浆期玉米混合粉碎,在3℃下冷藏13h,得到混合物c;然后将混合物c与混合物b混合均匀送到造粒机中造粒,得到颗粒物;

(4)取底栖硅藻,加水搅拌成浆液,将步骤(3)所得的颗粒物放入浆液中浸泡4h,捞出,自然风干,即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实施例3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组分:36kg花生粕、8kg虾粉、8kg蚕豆粉、18kg红薯粉、12kg海藻、8kg灌浆期玉米、12kg水果皮、5kg菊粉、1.5kg大豆低聚糖;其中,所述的水果皮为葡萄皮中。

制备方法:

(1)将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混合制成混合物a,加入复合菌在25℃下发酵3天,得到发酵物;其中,所述的复合菌由双杆杆菌、乳酸菌按2.5: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用量为混合物a质量的0.2%;

(2)将水果皮粉碎后与菊粉、大豆低聚糖一起加到发酵物混合均匀,在121℃下灭菌2s,然后在40℃下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冷却,得到混合物b;

(3)将海藻、灌浆期玉米混合粉碎,在5℃下冷藏15h,得到混合物c;然后将混合物c与混合物b混合均匀送到造粒机中造粒,得到颗粒物;

(4)取底栖硅藻,加水搅拌成浆液,将步骤(3)所得的颗粒物放入浆液中浸泡5h,捞出,自然风干,即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实施例4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组分:40kg花生粕、10kg虾粉、10kg蚕豆粉、20kg红薯粉、15kg海藻、10kg灌浆期玉米、15kg水果皮、5kg菊粉、2kg大豆低聚糖;其中,所述的水果皮为苹果皮、梨皮。

制备方法:

(1)将花生粕、虾粉、蚕豆粉、红薯粉混合制成混合物a,加入复合菌在25℃下发酵3天,得到发酵物;其中,所述的复合菌由双杆杆菌、乳酸菌按3:1的质量比混合组成,用量为混合物a质量的0.15%;

(2)将水果皮粉碎后与菊粉、大豆低聚糖一起加到发酵物混合均匀,在121℃下灭菌2s,然后在40℃下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冷却,得到混合物b;

(3)将海藻、灌浆期玉米混合粉碎,在5℃下冷藏15h,得到混合物c;然后将混合物c与混合物b混合均匀送到造粒机中造粒,得到颗粒物;

(4)取底栖硅藻,加水搅拌成浆液,将步骤(3)所得的颗粒物放入浆液中浸泡5h,捞出,自然风干,即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对比例1

对比例1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原料中没有海藻、灌浆期玉米,其余过程相同。

对比例2

对比例2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原料中没有水果皮,其余过程相同。

对比例3

对比例3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原料中没有菊粉、大豆低聚糖,其余过程相同。

对比例4

对比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对比例4是将所有组合混合粉碎后,加到造粒机中造粒,再将颗粒自然风干,得到大弹涂鱼成鱼饲料。

试验例

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养殖点

试验方法:选用450尾体长为60-65mm的大弹涂鱼,分为9组,分别放置在9个小型弹涂鱼养殖池里饲养;其中1-4组为试验组,使用养殖池中的天然藻类和本发明实施例1-4制备的饲料喂养;5-8组为对照组,使用养殖池中的天然藻类和本发明对比例1-4制备的饲料喂养;9组为空白对照组,仅使用养殖池中的天然藻类喂养。连续试验两个月,统计大弹涂鱼的生长状况,结果如表1所:

表1

从表中可知,试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说明本发明制备的饲料喂养的大弹涂鱼其生长速度明显提高。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和试验例仅限于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阐述和理解,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的非突出实质性特征和显著进步的发明创造,仍然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