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9660发布日期:2019-11-26 01:02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属于一种茶叶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



背景技术:

鲜茶叶在进行第一次脱水后,往往表层的水分和叶肉部分的水分散失比较快,而内部水分,尤其是叶子,主脉和茶梗中的水分散失较慢,所以常会出现外干内湿的现象,造成干燥不均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产上在第一次干燥,如高温杀青之后,要对茶叶进行回潮处理,这是一个水分重新分布的过程及内部的水分向表层扩散,升华,使茶叶内外干燥程度基本一致,达到进一步干燥工艺的要求。

现有的技术解决方案多为人工摊凉或利用回潮机进行回潮,其人工摊凉的方式不仅仅效率低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关键的是人工摊凉的方式受气候、天气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非常大,对后续的工序及工艺过程有较大负面影响,目前,稍有规模的茶叶加工单位早已淘汰了这种方法。而传统的回潮机多是通过安装制冷空调制冷来实现低温回潮,不仅存在温度无法实现精确的控制,而且因其先天性密闭差,能耗高,且功能单一,调温调湿响应慢,制冷的同时无法阻止鲜叶边缘氧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达到既能够使鲜茶叶低温回潮效率高、过程可控,又能够抑制鲜茶叶快速氧化的目的。

1、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输送带和干冰制冷装置;所述箱体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箱体内安装有输送带,输送带的左端和右端在料流方向上分别与箱体的进料口、出料口相衔接;所述干冰制冷装置包括干冰储存罐和风机,风机的出风管与干冰储存罐的出口相对应,且连通至箱体的内部。

上述风机的出风口与升华罐的下端壁连接,升华罐的下端壁呈网状结构,箱体的左端壁上与输料装置连接,输料装置的出料口与升华罐连接,进料口与干冰储存罐连接。

上述升华罐的上端口与气体输入管道连接,气体输入管道与排气管道连接。

上述箱体的上端设有出气管,出气管与气体循环管道的上端连接,气体循环管道的下端与风机的进气管连接。

上述箱体内安装有多条输送带,最上端的输送带的左端穿过箱体的进料口,最下端的输送带右端穿过箱体的出料口。

上述多条输送带相互平行设置,相邻的两输送带转向相反,相邻的两条输送带中位于下方的输送带的输入端设置位于上方输送带的输出端的外侧。

上述箱体的进料口处安装有进料斗,出料口处安装有出料斗。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采用的干冰升华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可以使周围的空气温度快速下降,将冷空气输送至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的箱体后,可以提高其中鲜叶的回潮效率;

2、本发明所采用的干冰升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从而可有效地阻止鲜叶边缘的快速氧化,继而避免出现汤色发红、味道苦涩等不良现象,因此可提高茶叶品质;

3、本发明所采用的风机能够将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排气管排出,再经气体循环管道吸回风机中重新循环,既减少二氧化碳由箱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溢出,节省二氧化碳的消耗,又在箱体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气体环境,达到其中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分布均匀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后视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应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包括箱体1、输送带2和干冰制冷装置3。

所述箱体1的左端壁的上半部分设有进料口,右端壁的下半部分设有出料口,箱体1内安装有多条输送带2,最上端的输送带2的左端穿过箱体1的进料口,最下端的输送带2右端穿过箱体1的出料口,多条输送带2相互平行设置,相邻的两输送带2转向相反,相邻的两条输送带2中位于下方的输送带2的输入端设置位于上方输送带2的输出端的外侧,从而能够使茶叶逐级传送后,最终由出料口输出。

所述箱体1的进料口处安装有进料斗101,出料口处安装有出料斗102。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2包括主动滚筒202、从动滚筒201和输送皮带203,输送皮带203套在主动滚筒202和从动滚筒201上,主动滚筒202与从动滚筒201的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轴,转动轴与箱体1的内侧壁转动连接,其转动连接方式为:箱体1的内侧壁上设有通孔,通孔内固定安装有轴承,转动轴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多个主动滚筒202的转动轴依次通过传动装置5连接,最上端输送带2的主动滚筒202的转动轴与第一电动机501的电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输送带2也可以为现有的自带动力的输送带。

如图3所示,所述传动装置5包括皮带传动装置502和齿轮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503和从动齿轮504,相邻两输送带2的上方输送带2的主动滚筒202的转动轴穿过箱体1侧壁上的通孔通过皮带传动装置502与主动齿轮503同轴连接,主动齿轮503与箱体1侧壁通过轴转动连接,相邻两输送带2的下方输送带2的主动滚筒202的转动轴穿过箱体1侧壁上的通孔与从动齿轮504的齿轮孔通过键连接,主动齿轮503与从动齿轮504相啮合。通过主动齿轮503和从动齿轮504能够使相邻两输送带2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传动装置5的外侧安装有保护壳体505,保护壳体505与箱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电动机50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保护壳体505上。

所述干冰制冷装置3包括干冰储存罐309、风机302、输料装置305、升华罐304和排气管307,箱体1的底部安装有风机302,风机302的出风口与锥形漏斗303连接,锥形漏斗303的上端与升华罐304连接,升华罐304的下端呈网状结构,箱体1的左端壁上与输料装置305连接,输料装置305的出料口与升华罐304连接,进料口通过阀门402与干冰储存罐309连接,干冰储存罐309安装在箱体1的左端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料装置305为螺旋输料机。

所述箱体1的空腔的下半部分设有一隔板103,隔板103将箱体1分为上下两空腔,箱体1的上空腔内安装有输送带2,下空腔内安装有输料装置305、风机302和升华罐304。箱体1的下空腔内无需使用干冰进行降温,将箱体1使用隔板103分为两部分可以减少干冰的使用量。

如图4所示,优化方案中,所述干冰储存罐309的上方安装有振动装置4,当启动振动装置4后,能够使干冰储存罐309上下振动,使干冰储存罐309内的干冰更加容易进入到输料装置305中。本实施例中,所述振动装置4包括第二电动机403、凸轮404和套筒406,套筒406与箱体1的左端壁连接,套筒406的下端设有通孔与空腔相通,干冰储存罐309的下端插在套筒406的空腔中,干冰储存罐309的出口穿过套筒406下端的通孔与通过软管401与阀门402连接,干冰储存罐309的上端设有凸缘405,干冰储存罐309的凸缘405与套筒406的上端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403的电机轴与凸轮404连接,凸轮404放置在干冰储存罐309的上方,当凸轮404转动时,能够向下按压干冰储存罐309。

当启动第二电动机403时,第二电动机403带动凸轮404转动,凸轮404的凸出部向下转动的过程中,向下按压干冰储存罐309,干冰储存罐309通过凸缘405压缩弹簧,当凸轮404的凸出部向上转动离开干冰储存罐309的上方后,弹簧舒张,使干冰储存罐309向上运动,如此反复,使干冰储存罐309不断上下振动,从而使干冰储存罐309内的干冰更加容易进入到输料装置305中。

所述箱体1的侧壁上设有一通孔,箱体1的上端设有出气管,出气管与气体循环管道301的上端连接,气体循环管道301的下端穿过箱体1侧壁上的通孔与风机302的进气管连接。

所述升华罐304的上端口与气体输入管道306连接,气体输入管道306依次与多条连接管道310连接,每条输送带2的上下皮带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连接管道310,每条连接管道310分别与多条排气管道307连接,多条排气管道307线性均匀排列在连接管道310上,多条排气管道307通过连接板308固定在箱体1的内侧壁上,排气管道307上设有呈沿轴线均匀分布的出气孔。当启动风机302时,风机302将干冰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粉末依次由气体输入管道306和连接管道310输送到排气管道307中,由排气管道307的出气孔排出。由于,排气管道307位于输送带2的上下皮带的中间位置,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粉末不会将二氧化碳气流直吹到茶叶上,从而将茶叶吹散。

所述箱体1内安装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和温度传感器6,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6、风机302、输送带2和输料装置305通过电路与控制箱连接,控制箱能够根据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和温度传感器6探测的信号,调整输料装置305与风机302的运行速度,从而能够调节箱体1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所述电路与控制箱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优化方案中,由于箱体1靠近进料口的位置与外界环境相通,其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相对于箱体1内部较高,因此将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7和温度传感器6和温度传感器6安装在靠近箱体1进料口的侧壁上,从而能够保证位于箱体1进料口位置处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符合要求。

操作流程如下:使用本发明时,打开阀门402,控制箱控制输送带2、输料装置305、风机302运行,输送带2在输送茶叶的过程中输料装置305将干冰储存罐309内的干冰输送到升华罐304中,风机302将升华罐304内的干冰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依次由气体输入管道306和连接管道310输送到排气管道307中,由排气管道307的出气孔排出,干冰升华形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能够使周围空气降温,二氧化碳气体又可以有效的组织鲜叶边缘的快速氧化,进而实现既保证了鲜叶的回潮效果又保证了茶叶是加工质量。风机302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将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粉末由排气管307排出,再经气体循环管道301将箱体1内的气体吸回风机302中重新排出,如此反复,在箱体1内形成了气体循环,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由箱体1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溢出,有效的节省了二氧化碳的消耗;所安装的风机302可以有效的使气体进行循环,从而达到气体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均匀分布。

此外,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可以应用到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包括上料设备8、干冰凉青机9、杀青机10、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12、揉捻机组14、循环炒干机16和烘干机18。所述的干冰凉青机9与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12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与后者相比较,前者可以缺省箱体设计。

所述上料设备8与干冰凉青机9的进料口连接,将茶叶输入到干冰凉青机9中进行干冰凉青。干冰凉青机9的出料口与杀青机10的进料口连接,将进行完干冰凉青处理后的茶叶输入到杀青机10中进行高温杀青处理,杀青机10的出料口通过第一输送装置11与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12的进料口连接,将进行完高温杀青处理后的茶叶输入到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12中进行回潮处理。

所述绿茶制作干冰回潮机12的出料口通过第二输送装置13与揉捻机组14的进料口连接,将进行完干冰回潮处理后的茶叶输入到揉捻机组14中进行组合揉捻处理,揉捻机组14的出料口通过第三输送装置15与循环炒干机16的进料口连接,将进行完揉捻处理后的茶叶输入到循环炒干机16中进行组合循环炒干处理,循环炒干机16的出料口通过第四输送装置17与烘干机18的进料口连接,将进行完循环炒干处理后的茶叶输入到循环炒干机16中进行提香烘干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案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它进行的各种显而易见的改变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