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茶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2889发布日期:2020-07-10 17:3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茶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社会上饮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茶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迫使茶叶的生产逐年扩大。茶是一种大众化无酒精饮品,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有: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果胶素等。茶中也含有丰富的钙、钾、镁、锰等11种矿物质,属于碱性食品,可帮助体液维持碱性,保持健康,将茶叶从鲜叶制成不同的茶类,要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

在中国,茶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将其进行分类后主要有六大种类,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和乌龙茶,因其发酵程度不同有着不一样的滋味。绿茶更接近于茶叶本身原始的味道,而一些发酵茶例如黑茶和乌龙茶,更具有浓厚的味道,具有更好的可冲泡性。

然而在半发酵茶当中,例如黄茶,茶叶经过微生物的短时间生物反应,其中的成分转化适中,既能够保留茶叶原始的形态,又经过微生物处理具有更多的营养成分,由于传统的茶叶成分单一,各部分茶叶制作工序均一致,导致茶叶色香味相对单一。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茶叶生产工艺,通过将鲜叶分成原叶一和原叶二,并对两组茶叶进行分别加工,再进行混合生物处理,能够促进混合叶当中生物反应的多样性,增加混合叶当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并增加茶叶的可冲泡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茶叶生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采摘:选择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的鲜叶采摘;

2)选叶:将3-5份一芽一叶和5-7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混合得到原叶一,将7-8份一芽一叶和2-3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混合得到原叶二;

3)萎凋:将原叶一均匀薄摊在萎凋槽上,摊叶厚度不少于5cm,萎凋温度为40-50℃,使原叶一均匀萎凋,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10-15%;

4)蒸青:将萎凋后的原叶一进行杀青,控制温度90-100℃,持续时间60-90s;

5)摊凉:将蒸青后的原叶一摊放在竹盘上,摊凉5-6分钟,摊放厚度为1-3cm,并在竹盘上方保持通风,可控制通风的温度为16-20℃;

6)初烘一:将摊凉后的原叶一均匀地放在竹盘上,放在焙灶上加热,控制叶温为30-55℃,且每隔2-3分钟翻动一次茶叶,初烘程度为五、六成干,下烘后摊放3-5分钟;

7)初包:经初烘一后的原叶一,按照2-2.5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24-36小时,保持温度为25-35摄氏度;

8)散包一: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静置30-50分钟;

9)炒青:将原叶二均匀薄摊在炒锅中,控制温度为150-200℃,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15-25%,将炒青后的原叶二静置冷却至20-25℃;

10)初烘二:按竹盘2-2.5公斤的原叶二进行摊放,并放在焙灶上,控制叶温40-60℃,每隔1-2分钟翻动原叶二,达到四、五成干;

11)混合:将散包一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再将原叶一铺摊在初烘二后的原叶二上,静置摊放5-10分钟,然后,进行混合翻动,将原叶一和原叶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叶,混合叶的叶量比例为,原叶一2-3份、原叶二4-5份;

12)揉捻:将混合叶进行揉捻,得到揉捻叶;

13)复烘:按每锅3-3.5公斤的混合叶进行摊放,并放在焙灶上,控制叶温45-65℃,每隔1-2分钟翻动混合叶,达到七、八成干,将复烘后的混合叶抖松散热,摊放15-20分钟;

14)复包:经过复烘后的混合叶,按照1-1.5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36-48小时,保持温度为20-30℃;

15)散包二:将复包后的混合叶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冷却10-20分钟;

16)做形:采用做形机对茶叶做形;

17)炒干:控制锅温为170-180℃条件下,对混合叶炒至全干,得到炒干的茶叶。

作为优选:萎凋时,萎凋槽的下部采用蒸汽或者烘干炉进行较小幅度加热,控制原叶一的萎凋温度为40-50℃,间隔3-5分钟进行均匀翻动。

作为优选:初包时,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单层荷叶包裹原叶一,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

作为优选:初烘二时,控制原叶一的厚度为3-5cm。

作为优选:复包时,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两层荷叶包裹混合叶,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

作为优选:散包二时,对混合叶进行冷却,通过冷风机向混合叶表面吹气冷却,控制冷风温度为5-10℃,同时间隔30-60s翻动混合叶。

作为优选:萎凋槽下有透气的通孔,在萎凋槽上铺设一层细密的纱布。

作为优选:揉捻时,将混合叶放置在竹盘上,通过手工进行揉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鲜叶当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均有影响,随着茶叶新梢老化过程中,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所下降,而碳水化合物逐渐上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均为较高的品级,所制得的茶叶色香味上均为佳品;

充分混合的茶叶当中,原叶一当中一芽二叶的比例较多,所得的原叶当中的碳水化合物稍多,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为微生物提高更多的养分,利于发酵;原叶二当中的一芽一叶的占绝大部分,茶叶更嫩,富含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更加充足,使得加工后的茶叶更加鲜亮;

初包时,原叶一维持适宜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能够将茶叶当中的叶绿素破坏,开始降低原叶的绿色,逐渐转黄,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也能够为微生物繁殖提供充足的养分,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繁殖的微生物能够加速多酚类化合物和其他物质的生物酶促反应;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能够使得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30-50分钟,使得原叶一能够冷却至室温,防止持续湿热导致叶绿素破坏过度而显暗。

混合工序后,原叶二当中的温度较高,两者相互混合能够传递至原叶一当中,逐渐维持温热的温度,原叶二上相对干燥,水分含量较少,并且原叶一当中的水分能够渗透至原叶二当中对原叶二进行补水,均匀两者之间的水分,避免在炒干过程中茶汁粘结过壁,水分当中所含的发酵菌也能够传递至原叶二上,从而能够促进原叶二的发酵;

复包过程中,荷叶的清香受到湿热的影响,逐渐散发,渗透到原叶一当中,进一步增加茶叶的荷叶清香,且荷叶的包裹具有密封效果,两层的荷叶相对于单层,能够进一步增加茶叶的封闭性,能够增加微生物对多酚类物质的分解,减少茶叶的涩口感;经过初包和复包两个步骤也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增加茶叶的可冲泡次数。

由于混合叶当中的原叶一经过初包,已经过初步的发酵,其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持续进行生物反应,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并与茶叶当中的咖啡因进行络合反应,减少饮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刺激;原叶二则仅经过初步的烘干和揉捻,仍然具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多酚类及其他营养物质,而且在混合、揉捻等工序时,原叶当中的成分和微生物菌落,也会生长到原叶二上,使得原叶二当中生物反应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初包时原叶二的生物反应速度,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转化,且由于原叶一和原叶二上的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在繁殖过程的优势种类也不同,而相互混合聚拢,能够使不同的菌落在各原叶之间相互交叉繁殖,并且随着环境变化不同原叶当中的优势菌种类也会变化,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菌落的种类,促进混合叶当中生物反应的多样性,增加混合叶当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茶叶生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采摘:选择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的鲜叶采摘,鲜叶当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均有影响,随着茶叶新梢老化过程中,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所下降,而碳水化合物逐渐上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均为较高的品级,所制得的茶叶色香味上均为佳品;

2)选叶:采摘过程中,将不同的鲜叶分入不同的箩筐当中,采摘完整后,在进行分选,将掺杂的鲜叶进行分离,将3份一芽一叶和7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放到竹盘上均匀翻动混合得到原叶一,将7份一芽一叶和3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放到竹盘上均匀翻动混合得到原叶二;

充分混合的茶叶当中,原叶一当中一芽二叶的比例较多,所得的原叶当中的碳水化合物稍多,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为微生物提高更多的养分,利于发酵;原叶二当中的一芽一叶的占绝大部分,茶叶更嫩,富含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更加充足,使得加工后的茶叶更加鲜亮;

3)萎凋:将原叶一均匀薄摊在萎凋槽上,萎凋槽下有透气的通孔,能够从下往上形成透气通路,再铺设一层细密的纱布,能够防止茶叶直接粘结在萎凋槽底部,摊叶厚度6cm,萎凋槽的下部采用蒸汽或者烘干炉进行较小幅度加热,控制原叶一的萎凋温度为50℃,使原叶一均匀萎凋,间隔4分钟进行均匀翻动,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15%,弯曲茶叶时具有韧性;

4)蒸青:将萎凋后的原叶一进行杀青,原叶放置在蒸汽加热设备中,通入蒸汽,控制茶叶附近温度100℃,持续时间80s,蒸青后具有充足的水分,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杀青后叶色呈浓绿色、青草气味消减,一芽二叶的茶叶显得更加浓绿,一芽一叶则稍浅一些;

5)摊凉:将蒸青后的原叶一摊放在竹盘上,竹盘下部透气顺畅,摊凉5分钟,摊放厚度为2cm,并在竹盘上方保持通风,通过风机在原叶一上方通风,可控制通风的温度为16-20℃,散发原叶一表面的水分;

6)初烘一:采用传统的焙灶对原叶一进行加热,将摊凉后的茶叶均匀地放在竹盘上,放在焙灶上加热,控制叶温为45℃,且每隔3分钟翻动一次茶叶,初烘程度为五、六成干,加热过程能够加速,下烘后摊放3分钟,降低原叶当中的温度,使其维持在略高于室温的温度,利于原叶当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

7)初包:经初烘一后的原叶一,按照2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其中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单层荷叶包裹原叶一,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防止在初包过程中进行加固,并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并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36小时,保持温度为35摄氏度,初包过程中,荷叶的清香受到湿热的影响,逐渐散发,开始渗透到原叶一当中,使得原叶一具有一定的荷叶清香,且荷叶的包裹具有密封效果,使得茶叶能够聚拢,但不至于完全密封,防止茶叶产生厌氧发酵而产生酸类物质;

原叶一维持适宜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能够将茶叶当中的叶绿素破坏,开始降低原叶的绿色,逐渐转黄,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也能够为微生物繁殖提供充足的养分,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繁殖的微生物能够加速多酚类化合物和其他物质的生物酶促反应;

8)散包一: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能够使得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30分钟,使得原叶一能够冷却至室温,防止持续湿热导致叶绿素破坏过度而显暗;

9)炒青:将原叶二均匀薄摊在炒锅中,控制温度为200℃,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保持原叶二表面干燥,避免茶叶的发酵,且温度相对于蒸青也更高,叶温升高加快,原叶当中的细胞受热膨胀,细胞内液泡破裂,细胞液当中的水分蒸发,而其余部分能够粘附在原叶表面,较少茶叶成分的流失,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25%,将炒青后的原叶二静置冷却至25℃,原叶二的组织开始卷曲,更加柔软并具有韧性;

10)初烘二:采用传统的焙灶对原叶二进行加热,将摊凉后的茶叶均匀地放在竹盘上,按竹盘2公斤的原叶二进行摊放,原叶的厚度为5cm,并放在焙灶上通过干燥的温度进行加热,控制叶温40℃,每隔2分钟翻动原叶二,达到四、五成干;由于原叶二经炒青,原叶当中的水分减少,初烘二过程中,原叶二当中只产生极少的发酵,只是产生茶叶当中的水分蒸发,营养物质大多能够保存在茶叶当中;

11)混合: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能够使得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30分钟,使得原叶一能够冷却至室温,防止持续湿热导致叶绿素破坏过度而显暗;再将原叶一铺摊在初烘二后的原叶二上,静置摊放5分钟,然后,进行混合翻动,将原叶一和原叶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叶,混合叶的叶量比例为,原叶一4份、原叶二3份;混合后,原叶二当中的温度较高,两者相互混合能够传递至原叶一当中,逐渐维持温热的温度,原叶二上相对干燥,水分含量较少,并且原叶一当中的水分能够渗透至原叶二当中对原叶二进行补水,均匀两者之间的水分,避免在炒干过程中茶汁粘结过壁,水分当中所含的发酵菌也能够传递至原叶二上,从而能够促进原叶二的发酵;

12)揉捻:将混合叶放置在竹盘上,通过手工进行揉捻,得到揉捻叶,揉捻过程中混合叶当中的原叶一和原叶二能够相互挤压,将混合叶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原叶一当中富含的水分及其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能够被挤出附着在表面,而相对干燥的原叶二能够附着更多挤出的水分物质,揉捻后能够减少混合叶的汁液流失,能够维持茶叶当中的营养物质,并使得部分茶叶回潮;

13)复烘:按每锅3公斤的混合叶进行摊放,并放在焙灶上,控制叶温65℃,每隔1分钟翻动混合叶,达到六、七成干,将复烘后的混合叶抖松散热,摊放15分钟,复烘过程,附着在混合叶表面的茶汁能够干燥,水分蒸发,而营养物质则附着,在冲泡过程更容易析出;

14)复包:经过复烘后的混合叶,按照1.5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其中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两层荷叶包裹混合叶,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防止在复包过程中进行加固,并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48小时,保持温度为35℃;复包过程中,荷叶的清香受到湿热的影响,逐渐散发,渗透到原叶一当中,进一步增加茶叶的荷叶清香,且荷叶的包裹具有密封效果,两层的荷叶相对于单层,能够进一步增加茶叶的封闭性,能够增加微生物对多酚类物质的分解,减少茶叶的涩口感;经过初包和复包两个步骤也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增加茶叶的可冲泡次数。

由于混合叶当中的原叶一经过初包,已经过初步的发酵,其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持续进行生物反应,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并与茶叶当中的咖啡因进行络合反应,减少饮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刺激;原叶二则仅经过初步的烘干和揉捻,仍然具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多酚类及其他营养物质,而且在混合、揉捻等工序时,原叶当中的成分和微生物菌落,也会生长到原叶二上,使得原叶二当中生物反应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初包时原叶二的生物反应速度,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转化,且由于原叶一和原叶二上的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在繁殖过程的优势种类也不同,而相互混合聚拢,能够使不同的菌落在各原叶之间相互交叉繁殖,并且随着环境变化不同原叶当中的优势菌种类也会变化,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菌落的种类,促进混合叶当中生物反应的多样性,增加混合叶当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15)散包二:将复包后的混合叶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混合叶能够与空气接触,并迅速对混合叶进行冷却,通过冷风机向混合叶表面吹气冷却,控制冷风温度为5℃,同时间隔30s翻动混合叶,持续10分钟,迅速降低茶叶温度,降低微生物的反应速率,避免冷却过程中反应过度而导致混合叶黯淡;

16)做形:采用做形机对混合叶进行做形;

17)炒干:将做形后的混合叶进行炒制,控制锅温为170-180℃条件下,将混合叶放入锅中,通过手工进行炒制,炒制过程中,向锅底挤压混合叶,混合叶与高温的锅底挤压,冷却完的茶叶能够迅速受到加热干燥,水分直接蒸发,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将混合叶炒至全干,得到炒干的茶叶。

原叶一当中的一芽二叶的鲜叶较多,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更多,生物分解过程中,能够转化为更多的单糖,单糖也可进一步转化分解,增加茶叶的香气,而原叶二当中的一芽一叶较多,加工过程中能够增加茶叶的色泽,相互混合能够增加茶叶的可冲泡次数,并增加冲泡过程的茶叶色香味。

实施例二:一种茶叶生产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采摘:选择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的鲜叶采摘,鲜叶当中富含茶多酚、儿茶素,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均有影响,随着茶叶新梢老化过程中,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有所下降,而碳水化合物逐渐上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均为较高的品级,所制得的茶叶色香味上均为佳品;

2)选叶:采摘过程中,将不同的鲜叶分入不同的箩筐当中,采摘完整后,在进行分选,将掺杂的鲜叶进行分离,将5份一芽一叶和5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放到竹盘上均匀翻动混合得到原叶一,将7份一芽一叶和3份一芽二叶的鲜叶放到竹盘上均匀翻动混合得到原叶二;

充分混合的茶叶当中,原叶一当中一芽二叶的比例较多,所得的原叶当中的碳水化合物稍多,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为微生物提高更多的养分,利于发酵;原叶二当中的一芽一叶的占绝大部分,茶叶更嫩,富含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更加充足,使得加工后的茶叶更加鲜亮;

3)萎凋:将原叶一均匀薄摊在萎凋槽上,萎凋槽下有透气的通孔,能够从下往上形成透气通路,再铺设一层细密的纱布,能够防止茶叶直接粘结在萎凋槽底部,摊叶厚度5cm,萎凋槽的下部采用蒸汽或者烘干炉进行较小幅度加热,控制原叶一的萎凋温度为40℃,使原叶一均匀萎凋,间隔5分钟进行均匀翻动,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15%,弯曲茶叶时具有韧性;

4)蒸青:将萎凋后的原叶一进行杀青,原叶放置在蒸汽加热设备中,通入蒸汽,控制茶叶附近温度100℃,持续时间90s,蒸青后具有充足的水分,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杀青后叶色呈浓绿色、青草气味消减,一芽二叶的茶叶显得更加浓绿,一芽一叶则稍浅一些;

5)摊凉:将蒸青后的原叶一摊放在竹盘上,竹盘下部透气顺畅,摊凉5分钟,摊放厚度为3cm,并在竹盘上方保持通风,通过风机在原叶一上方通风,可控制通风的温度为16-20℃,散发原叶一表面的水分;

6)初烘一:采用传统的焙灶对原叶一进行加热,将摊凉后的茶叶均匀地放在竹盘上,放在焙灶上加热,控制叶温为30℃,且每隔3分钟翻动一次茶叶,初烘程度为五、六成干,加热过程能够加速,下烘后摊放5分钟,降低原叶当中的温度,使其维持在略高于室温的温度,利于原叶当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发酵;

7)初包:经初烘一后的原叶一,按照2.5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其中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单层荷叶包裹原叶一,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防止在初包过程中进行加固,并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并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36小时,保持温度为25摄氏度,初包过程中,荷叶的清香受到湿热的影响,逐渐散发,开始渗透到原叶一当中,使得原叶一具有一定的荷叶清香,且荷叶的包裹具有密封效果,使得茶叶能够聚拢,但不至于完全密封,防止茶叶产生厌氧发酵而产生酸类物质;

原叶一维持适宜微生物繁殖的温度能够将茶叶当中的叶绿素破坏,开始降低原叶的绿色,逐渐转黄,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也能够为微生物繁殖提供充足的养分,并将多糖转化为单糖,繁殖的微生物能够加速多酚类化合物和其他物质的生物酶促反应;

8)散包一: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能够使得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50分钟,使得原叶一能够冷却至室温,防止持续湿热导致叶绿素破坏过度而显暗;

9)炒青:将原叶二均匀薄摊在炒锅中,控制温度为150℃,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中的水分蒸发,保持原叶二表面干燥,避免茶叶的发酵,且温度相对于蒸青也更高,叶温升高加快,原叶当中的细胞受热膨胀,细胞内液泡破裂,细胞液当中的水分蒸发,而其余部分能够粘附在原叶表面,较少茶叶成分的流失,使原叶一失水率达到15%,将炒青后的原叶二静置冷却至20℃,原叶二的组织开始卷曲,更加柔软并具有韧性;

10)初烘二:采用传统的焙灶对原叶二进行加热,将摊凉后的茶叶均匀地放在竹盘上,按竹盘2公斤的原叶二进行摊放,原叶的厚度为5cm,并放在焙灶上通过干燥的温度进行加热,控制叶温60℃,每隔2分钟翻动原叶二,达到四、五成干;由于原叶二经炒青,原叶当中的水分减少,初烘二过程中,原叶二当中只产生极少的发酵,只是产生茶叶当中的水分蒸发,营养物质大多能够保存在茶叶当中;

11)混合:初包后的原叶一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能够使得茶叶与空气充分接触,静置50分钟,使得原叶一能够冷却至室温,防止持续湿热导致叶绿素破坏过度而显暗;再将原叶一铺摊在初烘二后的原叶二上,静置摊放10分钟,然后,进行混合翻动,将原叶一和原叶二混合均匀,得到混合叶,混合叶的叶量比例为,原叶一2份、原叶二5份;混合后,原叶二当中的温度较高,两者相互混合能够传递至原叶一当中,逐渐维持温热的温度,原叶二上相对干燥,水分含量较少,并且原叶一当中的水分能够渗透至原叶二当中对原叶二进行补水,均匀两者之间的水分,避免在炒干过程中茶汁粘结过壁,水分当中所含的发酵菌也能够传递至原叶二上,从而能够促进原叶二的发酵;

12)揉捻:将混合叶放置在竹盘上,通过手工进行揉捻,得到揉捻叶,揉捻过程中混合叶当中的原叶一和原叶二能够相互挤压,将混合叶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原叶一当中富含的水分及其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能够被挤出附着在表面,而相对干燥的原叶二能够附着更多挤出的水分物质,揉捻后能够减少混合叶的汁液流失,能够维持茶叶当中的营养物质,并使得部分茶叶回潮;

13)复烘:按每锅3.5公斤的混合叶进行摊放,并放在焙灶上,控制叶温45℃,每隔2分钟翻动混合叶,达到六、七成干,将复烘后的混合叶抖松散热,摊放15分钟,复烘过程,附着在混合叶表面的茶汁能够干燥,水分蒸发,而营养物质则附着,在冲泡过程更容易析出;

14)复包:经过复烘后的混合叶,按照1公斤的叶量,裹成一包,其中包裹的材料为荷叶干叶和纱布,先通过两层荷叶包裹混合叶,形成荷叶包裹,再用纱布在荷叶包裹外包覆,防止在复包过程中进行加固,并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装入木质或竹制的箱体中,静置36小时,保持温度为20℃;复包过程中,荷叶的清香受到湿热的影响,逐渐散发,渗透到原叶一当中,进一步增加茶叶的荷叶清香,且荷叶的包裹具有密封效果,两层的荷叶相对于单层,能够进一步增加茶叶的封闭性,能够增加微生物对多酚类物质的分解,减少茶叶的涩口感;经过初包和复包两个步骤也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营养物质的转化,增加茶叶的可冲泡次数。

由于混合叶当中的原叶一经过初包,已经过初步的发酵,其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持续进行生物反应,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并与茶叶当中的咖啡因进行络合反应,减少饮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刺激;原叶二则仅经过初步的烘干和揉捻,仍然具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多酚类及其他营养物质,而且在混合、揉捻等工序时,原叶当中的成分和微生物菌落,也会生长到原叶二上,使得原叶二当中生物反应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初包时原叶二的生物反应速度,多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进一步分解转化,且由于原叶一和原叶二上的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在繁殖过程的优势种类也不同,而相互混合聚拢,能够使不同的菌落在各原叶之间相互交叉繁殖,并且随着环境变化不同原叶当中的优势菌种类也会变化,能够增加茶叶当中菌落的种类,促进混合叶当中生物反应的多样性,增加混合叶当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15)散包二:将复包后的混合叶的包裹打开,散开抖松,散开后,混合叶能够与空气接触,并迅速对混合叶进行冷却,通过冷风机向混合叶表面吹气冷却,控制冷风温度为10℃,同时间隔60s翻动混合叶,持续20分钟,迅速降低茶叶温度,降低微生物的反应速率,避免冷却过程中反应过度而导致混合叶黯淡;

16)做形:采用做形机对混合叶进行做形;

17)炒干:将做形后的混合叶进行炒制,控制锅温为170-180℃条件下,将混合叶放入锅中,通过手工进行炒制,炒制过程中,向锅底挤压混合叶,混合叶与高温的锅底挤压,冷却完的茶叶能够迅速受到加热干燥,水分直接蒸发,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将混合叶炒至全干,得到炒干的茶叶。

原叶一当中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比例一致,一芽一叶具有更好的色泽形态,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更多,经过两次的生物分解,生物分解过程中,能够对多酚类化合物分解,降低茶叶的涩口,原叶二当中的一芽一叶较多,并在较高环境下进行,减少复包过程中的时间,能够减少茶叶当中叶绿色的破坏,能够增加茶叶的色泽,能够更好地保持茶叶的色泽形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