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43222发布日期:2020-07-10 17:32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植物饮料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饮料,指的是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为原料如非果蔬类植物的根、茎、叶、花、种子及竹或树木自身分泌的汁液,如谷物、食用菌、食用藻类和蕨类、可可、菊花等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饮料制品,茶、咖啡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植物饮料近年来的需求量已经大大超过碳酸饮料,而且植物饮料还具有碳酸饮料不具备的保健功能。

目前的植物饮料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保健功能,功能单一,营养价值有限,口感不佳,保健效果有限,并且添加了蔗糖的植物饮料就限制了患有糖尿病患者饮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它可以实现针对血糖偏高人群有效补充所需的益生菌及益生菌产物、酶和肽等人体细胞所需的物质,营养价值较高,且口感较好,保质周期长。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100-200份桑叶、60-80份玉米须、30-50份冬瓜皮、20-25份两歧双歧杆菌、15-25份短双歧杆菌、20-30份嗜酸乳杆菌、15-20份发酵乳杆菌、30-40份凝结芽孢杆菌、10-20份干酪乳杆菌和3-8份食品添加剂,余量为水,其生产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上述组分配比进行组分的称量;

s2、原料预处理,采摘新鲜的桑叶去梗后置于通风阴凉处晾晒5-8h,待桑叶呈萎蔫状态后,将其放置于热锅中翻炒,翻炒完成后,将桑叶取出晾凉;

s3、煮制,将玉米须清洗干净,冬瓜皮表面的白霜清洗干净,然后再将冬瓜皮切成小片,随后将冬瓜皮和玉米须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先用大火煮开,最后再用小火熬煮20-30min,将煮制的汁水盛出;

s4、浸泡萃取,将s2中晾凉后的桑叶和s3中煮制的汁水按一定比例投入萃取罐中加水浸泡萃取,过滤后得提取液,加入余量的水定容;

s5、辅料,将食品添加剂倒入容器中加水溶解后得到辅料液;

s6、调配,将s4中得到的提取液和s5中得到的辅料液按2000:1的比例加入调配罐中混合均匀,加水定容后得到调配液;

s7、发酵,将s6得到的调配液、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依次投入发酵罐中进行自然发酵处理,发酵15天后,得到发酵液;

s8、过滤、灌装,对s7得到的发酵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成品植物饮料,并灌装成瓶。

进一步的,所述食品添加剂包括甜菊糖苷和甘草粉末,且甜菊糖苷与甘草粉末的重量份比例为5-8:1,甜菊糖苷是一种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或称甜菊叶)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其甜度为为蔗糖的250-450倍,极少用量即可达到预期甜度效果,可用作为风味增强剂,甘草粉末的水溶液有特殊的香气和甜味。

进一步的,所述s2中翻炒桑叶时,先在140-150℃的热锅中用大火持续翻炒40-50min,再在20-40℃的热锅中用小火持续翻炒10-15min,然后边翻炒边揉搓40-50min至桑叶颜色呈成熟的暗黑色,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翻炒,使桑叶达到萃取的成熟状态,同时通过翻炒使得桑叶成熟后其含有的营养成分不易丢失。

进一步的,所述s2中桑叶晾凉的环境为干燥通风环境,使桑叶在通风环境中更快晾干。

进一步的,所述s3中玉米须和冬瓜皮为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皮或晒干的玉米须和冬瓜皮,玉米或冬瓜当季时,可采集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进行晾晒,再进行煮制,多余的玉米或冬瓜晒干存储,玉米或冬瓜过季时,使用晾干存储的玉米或冬瓜进行煮制。

进一步的,所述s4中过滤采用100-120目滤布进行过滤,所述s8中对发酵液进行过滤时采用微孔过滤膜进行过滤,对萃取后的桑叶以及玉米和冬瓜煮制后的汁水混合后的液体进行过滤时,除去液体中可能含有的大颗粒杂质,对发酵液过滤时,除去其中可能含有的小颗粒杂质,使制得的成品植物饮料中不易含有较多杂质,从而利于人体食用。

进一步的,所述s6中加水定容后,调配混合液中含水重量为93%-96%。

进一步的,所述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于常温条件下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场所,且其保质期为二十四个月,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相比有其他只能低温或冷藏类的植物饮料,贮存条件更佳,可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保存时间更久。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针对血糖偏高人群有效补充所需的益生菌及益生菌产物、酶和肽等人体细胞所需的物质,营养价值较高,且口感较好,保质周期长。

(2)食品添加剂包括甜菊糖苷和甘草粉末,且甜菊糖苷与甘草粉末的重量份比例为5-8:1,甜菊糖苷是一种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或称甜菊叶)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其甜度为为蔗糖的250-450倍,极少用量即可达到预期甜度效果,可用作为风味增强剂,甘草粉末的水溶液有特殊的香气和甜味。

(3)s2中翻炒桑叶时,先在140-150℃的热锅中用大火持续翻炒40-50min,再在20-40℃的热锅中用小火持续翻炒10-15min,然后边翻炒边揉搓40-50min至桑叶颜色呈成熟的暗黑色,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翻炒,使桑叶达到萃取的成熟状态,同时通过翻炒使得桑叶成熟后其含有的营养成分不易丢失。

(4)s2中桑叶晾凉的环境为干燥通风环境,使桑叶在通风环境中更快晾干。

(5)s3中玉米须和冬瓜皮为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皮或晒干的玉米须和冬瓜皮,玉米或冬瓜当季时,可采集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进行晾晒,再进行煮制,多余的玉米或冬瓜晒干存储,玉米或冬瓜过季时,使用晾干存储的玉米或冬瓜进行煮制。

(6)s4中过滤采用100-120目滤布进行过滤,s8中对发酵液进行过滤时采用微孔过滤膜进行过滤,对萃取后的桑叶以及玉米和冬瓜煮制后的汁水混合后的液体进行过滤时,除去液体中可能含有的大颗粒杂质,对发酵液过滤时,除去其中可能含有的小颗粒杂质,使制得的成品植物饮料中不易含有较多杂质,从而利于人体食用。

(7)s6中加水定容后,调配混合液中含水重量为93%-96%。

(8)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于常温条件下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场所,且其保质期为二十四个月,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相比有其他只能低温或冷藏类的植物饮料,贮存条件更佳,可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保存时间更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要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所检指标的检验结果的第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所检指标的检验结果的第二部分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所检指标的检验结果的第三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4的一种具有降糖和修复并发症作用的植物饮料,它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的以下组分:150份桑叶、60份玉米须、40份冬瓜皮、25份两歧双歧杆菌、15份短双歧杆菌、20份嗜酸乳杆菌、15份发酵乳杆菌、35份凝结芽孢杆菌、10份干酪乳杆菌和3份食品添加剂,余量为水,其生产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上述组分配比进行组分的称量;

s2、原料预处理,采摘新鲜的桑叶去梗后置于通风阴凉处晾晒6h,待桑叶呈萎蔫状态后,将其放置于热锅中翻炒,翻炒完成后,将桑叶取出晾凉;

s3、煮制,将玉米须清洗干净,冬瓜皮表面的白霜清洗干净,然后再将冬瓜皮切成小片,随后将冬瓜皮和玉米须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先用大火煮开,最后再用小火熬煮25min,将煮制的汁水盛出;

s4、浸泡萃取,将s2中晾凉后的桑叶和s3中煮制的汁水按一定比例投入萃取罐中加水浸泡萃取,过滤后得提取液,加入余量的水定容;

s5、辅料,将食品添加剂倒入容器中加水溶解后得到辅料液;

s6、调配,将s4中得到的提取液和s5中得到的辅料液按2000:1的比例加入调配罐中混合均匀,加水定容后得到调配液;

s7、发酵,将s6得到的调配液、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依次投入发酵罐中进行自然发酵处理,发酵15天后,得到发酵液;

s8、过滤、灌装,对s7得到的发酵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成品植物饮料,并灌装成瓶。

食品添加剂包括甜菊糖苷和甘草粉末,且甜菊糖苷与甘草粉末的重量份比例为5-8:1,甜菊糖苷是一种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或称甜菊叶)中精提的新型天然甜味剂,其甜度为为蔗糖的250-450倍,极少用量即可达到预期甜度效果,可用作为风味增强剂,甘草粉末的水溶液有特殊的香气和甜味。

s2中翻炒桑叶时,先在140℃的热锅中用大火持续翻炒50min,再在25℃的热锅中用小火持续翻炒10min,然后边翻炒边揉搓40min至桑叶颜色呈成熟的暗黑色,通过长时间的持续翻炒,使桑叶达到萃取的成熟状态,同时通过翻炒使得桑叶成熟后其含有的营养成分不易丢失。

s2中桑叶晾凉的环境为干燥通风环境,使桑叶在通风环境中更快晾干。

s3中玉米须和冬瓜皮为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皮或晒干的玉米须和冬瓜皮,玉米或冬瓜当季时,可采集新鲜的玉米须和冬瓜进行晾晒,再进行煮制,多余的玉米或冬瓜晒干存储,玉米或冬瓜过季时,使用晾干存储的玉米或冬瓜进行煮制。

s4中过滤采用100-120目滤布进行过滤,s8中对发酵液进行过滤时采用微孔过滤膜进行过滤,对萃取后的桑叶以及玉米和冬瓜煮制后的汁水混合后的液体进行过滤时,除去液体中可能含有的大颗粒杂质,对发酵液过滤时,除去其中可能含有的小颗粒杂质,使制得的成品植物饮料中不易含有较多杂质,从而利于人体食用。

s6中加水定容后,调配混合液中含水重量为95%。

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于常温条件下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潮湿的物品同处贮存,且其保质期为二十四个月,灌装成瓶的植物饮料相比有其他只能低温或冷藏类的植物饮料,贮存条件更佳,可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保存时间更久。

玉米须和冬瓜搭配使用时能够起到降糖降脂的功效;玉米须和冬瓜煮制的汁水和桑叶配合使用具有具有抑制血糖上升的功效,对糖尿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作用;两歧双歧杆菌可有效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会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两岐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以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将其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类固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因而对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短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肠道环境、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的生长、提高肌体免疫力,对预防便秘、防疾病、抗衰老有重要作用;植物饮料经过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发酵,改善了营养成分,同时,可抑制有害的细菌和有毒物质,保护了人体健康;干酪乳杆菌进入人体后可以在肠道内大量存活,起到调节肠内菌群平衡和促进人体消化吸收等作用;凝结芽孢杆菌为兼性厌氧菌,当其进入肠道后会消耗游离氧而进行肠道繁殖,有利于厌氧微生物乳酸菌和短双歧杆菌的生长,从而调节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在肠道繁殖的过程中还会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其产生的b族维生素、氨基酸、短链脂肪酸等物质能增加小肠的蠕动速度,从而改善肠道的消化功能,另外,凝结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定居后还能产生大量抑制有害菌的凝固素和l(+)乳酸等抑菌物质,因此,对胃肠道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可以实现针对血糖偏高人群有效补充所需的益生菌及益生菌产物、酶和肽等人体细胞所需的物质,营养价值较高,且口感较好,保质周期长。

本发明制备的植物饮料出厂时经工厂检验部分逐批检验合格,附产品合格证后出厂,主要检验设备为低温恒温培养箱(3-1-3-11)、低温恒温培养箱(3-6-3-8)、高效液相色谱仪(1-3-5-2)、高效液相色谱仪(1-3-5-3)、高效液相色谱仪(1-3-5-4)、气相色谱仪(1-3-8-1)、原子吸收光谱仪(1-3-19-1)。

检验依据为gb4789.10-2016、gb4789.15-2016、gb4789.3-2016、gb4789.4-2016、gb5009.121-2016、gb5009.12-2017、gb5009.28-2016、gb5009.35-2016、gb5009.35-2016、gb5009.97-2016、gb/t21915-2008、gb/t5009.140-2003。

检验结论原则为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

根据上述检验依据,对送检植物饮料样品进行检验,所检指标的检验结果如图2-4所示。

本发明中的植物饮料针对血糖偏高人群,未吃降血糖药或未打胰岛素人群可在早饭、中饭或晚饭前饮用,前三个月每次饮用35ml,每瓶315ml,三天饮用一瓶,三个月后每次饮用20ml,对于在吃降血糖药或打胰岛素人群,可在饭后2h后饮用,前三个月每次饮用35ml,三个月后每次饮用20ml,饮用期间无需忌口。

本发明饮料经过100多人饮用后发现,(申请人公司所有成员也都饮用)有利于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等作用(95例),口感极佳(5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