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栗剥壳机

文档序号:25547856发布日期:2021-06-22 15:0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栗剥壳机

本实用新型属于果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板栗剥壳机。



背景技术:

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因营养丰富,口感粉糯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且板栗中的维生素含量很高,还含全面的矿物质元素,钾、铁、锌的含量均超过普通水果很多,适量使用对人体较为有益。

板栗坚果包藏在密生尖刺的刺苞内,手工剥除的话不仅工作效率低,且尖刺结构容易扎伤工作人员的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板栗剥壳机,结构简单,可对板栗坚果外的刺苞进行机械化集中剥除,工作效率高且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板栗去壳机,在机架顶部设有进料斗,在机架内设有上压料板和下压料板,上压料板通过固定杆固定在机架内部,在上压料板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接料槽,进料斗底部匹配插接在接料槽中;下压料板底部设有振动电机,下压料板底部两侧分别通过一个铰接在其底部的顶升气缸与旋转工作台连接,旋转工作台底部与旋转电机的电机轴同轴连接,旋转电机固定在工作台上,工作台通过导杆与支杆内对应设置的活动腔滑动连接,支杆固定在滑动条上,在滑动条顶部设有第二顶升气缸,第二顶升气缸的活塞杆与工作台底部固定连接,在机架内部底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轨,滑动条连接在滑轨上且可沿滑轨移动,在滑动条左侧连接有推拉气缸;在上压料板顶部侧边设有切割机构,切割机构包括刀板架、切割刀片和伸缩气缸,在刀板架底部等距离均布数个横向延伸的切割刀片,刀板架的顶部通过连杆与伸缩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上压料板上与切割刀片对应的位置设有数个贯通上压料板上下表面的刀片槽,切割刀片可纵向穿过刀片槽;在下压料板外周设有围挡机构,所述围挡机构包括套环和环形挡板,套环同轴环套在下压料板的外周,环形挡板设于套环上方,套环底部通过连杆与工作台固定连接,在环形挡板上横向对应的位置设有切割槽口。

进一步地,进料斗顶部设有压料机构,所述压料机构包括搅拌电机,螺旋压料杆和搅拌架,在机架顶部架设固定架,搅拌电机固定在固定架上,螺旋压料杆与搅拌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搅拌架固定在螺旋压料杆上且位于进料斗的锥形部分中。

进一步地,搅拌架由水平杆、斜杆和两根竖直杆拼接而成,斜杆的倾斜度与进料斗的锥形部分的外表面倾斜度相同。

进一步地,在机架底部右侧位置设有沿机架宽度方向延伸的出料斜台,出料斜台与机架上的出料口相衔接。

进一步地,上压料板和下压料板的直径相同且上压料板和下压料板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套环的直接比下压料板的直接大0.5-1cm。

进一步地,在机架左侧壁面上设有拉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公开的板栗去壳机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机械化去除板栗外部的刺苞,工作效率高;相对于纯碾压去刺苞的机构而言,本新型公开的板栗去壳机加入了切割机构,可在碾压脱壳前进行切割操作,切割开口的板栗刺苞在较小的碾压作用力下即可完全破裂至与板栗果实分离,避免碾压压力过大损伤刺苞内部的板栗果实。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板栗去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板栗去壳机的下压料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刀板架的仰视示意图;

其中,1-机架,2-进料斗,3-压料机构,4-上压料板,5-下压料板,6-振动电机,7-顶升气缸,8-旋转工作台,9-旋转电机,10-工作台,11-支杆,12-滑动条,13-第二顶升气缸,14-推拉气缸,15-切割机构,16-围挡机构,17-出料斜台,18-出料口,19-拉门;

31-搅拌电机,32-螺旋压料杆,33-搅拌架,34-固定架;

331-水平杆,332-斜杆,333-竖直杆;151-刀板架,152-切割刀片,153-伸缩气缸;

161-套环,162-环形挡板,163-切割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仅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进行有效的说明,所述的左侧、右侧、上端、下端等定位词仅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好的描述,不能看作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为了能高效高质的去除板栗刺苞,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一种板栗去壳机,在机架1顶部设有进料斗2,进料斗2顶部设有压料机构3,在机架1内设有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上压料板3通过固定杆固定在机架1内部,在上压料板4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接料槽,进料斗2底部匹配插接在接料槽中;

下压料板5底部设有振动电机6,下压料板5底部两侧分别通过一个铰接在其底部的顶升气缸7与旋转工作台8连接,旋转工作台8底部与旋转电机9的电机轴同轴连接,旋转电机9固定在工作台10上,工作台10通过导杆与支杆11内对应设置的活动腔滑动连接,支杆11固定在滑动条12上,在滑动条12顶部设有第二顶升气缸13,第二顶升气缸13的活塞杆与工作台10底部固定连接,在机架1内部底面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轨,滑动条12连接在滑轨上且可沿滑轨移动,在滑动条12左侧连接有推拉气缸14;

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对合碾压可以起到去除刺苞的效果,这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去板栗刺苞的方式,但是,单纯地通过碾压的方式剥除闭合的刺苞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青色刚采摘的水分较大的刺苞,较小压力的碾压并不能使其壳体快速涨破,以过大的碾压力碾压又会造成内部板栗坚果的损伤,所以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压料板4顶部设计了切割机构15,切割机构15包括刀板架151、切割刀片152和伸缩气缸153,在刀板架151底部等距离均布数个横向延伸的切割刀片152,刀板架151的顶部通过连杆与伸缩气缸153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上压料板4上与切割刀片152对应的位置设有数个贯通上压料板4上下表面的刀片槽,切割刀片152可纵向穿过刀片槽

板栗进料时直接通过进料斗2掉落在平整的下压料板5上,会有从外侧掉落的风险,为避免在下料、剥壳加工过程中板栗从下压料板5外周掉落,在下压料板5外周设有围挡机构16,所述围挡机构16包括套环161和环形挡板162,套环161同轴环套在下压料板5的外周,环形挡板162设于套环161上方,套环161底部通过连杆与工作台10固定连接,在环形挡板162上横向对应的位置设有切割槽口163方便切割刀片152活动。

所述压料机构3包括搅拌电机31,螺旋压料杆32和搅拌架33,在机架1顶部架设固定架34,搅拌电机31固定在固定架34上,螺旋压料杆32与搅拌电机31的电机轴连接,搅拌架33固定在螺旋压料杆32上且位于进料斗2的锥形部分中。

搅拌架33由水平杆331、斜杆332和两根竖直杆333拼接而成,斜杆332的倾斜度与进料斗2的锥形部分的外表面倾斜度相同,由于在螺旋导料出料的过程中,部分物料会出现贴壁现象,导致进料斗2的锥形料斗部分中间无物料而边缘贴料,不利于物料的导出,搅拌架33在随螺旋压料杆32转动的过程中可将贴壁的物料刮动,使其尽量掉入中部以便螺旋压料杆32导料。

在机架1底部右侧位置设有沿机架1宽度方向延伸的出料斜台17,出料斜台17与机架1上的出料口18相衔接。

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的直径相同且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相对设置。

套环161的直接比下压料板5的直接大0.5-1cm,使得套环161与下压料板5之间存在间隙,方便振动电机6带动下压料板5振动。

在机架1左侧壁面上设有拉门19,由于出料过程中存在部分物料未掉在出料斜台17上而直接落在机架1内的可能,设计拉门19可方便工作人员对机架1内部定期进行清理。或者为了防止物料从侧部掉落也可在下压料板5顶面外缘设置一圈3cm高的挡边,挡边为环形且仅在靠近出料口一侧开口,挡边高度不大既不会对上压料板4对压时造成位置干涉,也方便物料能顺利从出料口18掉出。

具体的工作原理为:

事先可对板栗刺苞进行粗略分级,将大小差不多的板栗刺苞分为一级,方便再在压紧阶段设定上、下压料板直接的距离,保证压力适中;

具体工作时,带刺苞的板栗从进料斗2顶部倒入,搅拌电机31带动螺旋压料杆32转动,板栗刺苞在螺旋压料杆32的作用下被顺利导送至下压料板5上;

进料完成后,振动电机6启动,带动下压料板5振动,在振动的过程中,下压料板5顶面上的板栗刺苞被抖动开呈现平铺的状态,接着启动伸缩气缸153使切割刀片152穿过上压料板4至刀刃与刺苞表面接触(由于不同等级、品种的板栗刺苞外的刺的长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切割刀片152的具体下降高度需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之后推拉气缸14启动带动滑动条12左移,进而带动下压料板5左移,下压料板5左移的过程中与切割刀片152发生相对移动,下压料板5上的板栗刺苞即被切割开口,当下压料板5移动至切割机构15左侧时,切割工作完成,推拉气缸14推动滑动条12复位,伸缩气缸153回缩使切割刀片152复位,至此完成了碾压前切割的过程。

接下来进行碾压脱壳的过程:第二顶升气缸13启动带动工作台10上移至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相对压紧板栗刺苞,旋转电机9开始工作,带动下压料板5旋转,上压料板4和下压料板5相对转动进而对板栗刺苞起到碾压效果,已经开口的刺苞在经过较小压力的碾压后即会完全破裂,刺苞与板栗果实分离;碾压结束,第二顶升气缸13带动工作台10复位,两个顶升气缸7同步工作带动下压料板5下降至与套环161脱离,接着右侧的顶升气缸7再次工作,带动下压料板5的右侧部分进一步下降,此时下压料板5呈现出倾斜的状态,其上已经分离开的板栗刺苞和板栗果即会掉入出料斜台17上,最终从出料口18掉出完成出料,工作人员在收集出料后只需将刺苞捡拾分离出来即可得到板栗果实。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