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杨梅榨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26605发布日期:2021-07-13 15:0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高效杨梅榨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杨梅汁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杨梅榨汁装置。



背景技术:

杨梅属于杨梅科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杨梅枝繁叶茂,树冠圆整,初夏又有红果累累,十分可爱,是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优良树种,孤植、从植于草坪、庭院,或列植于路边都很合适;若采用密植方式来分隔空间或起遮蔽作用也很理想,经济用途果味酸甜适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杨梅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杨梅中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鲜果味酸,食之可增加胃中酸度,消化食物,促进食欲。

杨梅汁,是一道饮品,制作原料主要有蜂蜜和杨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自己在家制作杨梅汁,传统榨汁技术是通过一个容器和一个按压棒来实现榨汁功能,将杨梅放入容器中,然后通过按压棒挤压杨梅,使得杨梅中的杨梅汁流出,最后再通过筛网将杨梅渣过滤,即可饮用,然而,采用这种制作杨梅汁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人工榨汁制作周期较长,杨梅汁的制作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操作者疲劳,自动化性能差;(2)、通过按压棒挤压生产的杨梅汁,一方面挤压不易均匀,不易保证杨梅汁的榨取效率,另一方满通过挤压形成的杨梅汁,其果粒漂浮于汁液中,如直接饮用影响口感;(3)、这样的人工榨汁方式,往往仅设置一道盐水浸泡的消毒过程,以去除潜藏于杨梅内部的细小昆虫,却往往无法去除虫卵,以致于榨取完成的汁液不易保存,容易再次滋生小虫;(4)、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经洗涤干净的杨梅装置在容器中进行榨汁时,容器的顶端是开放的,在榨汁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会计入容器内,对杨梅汁造成污染;同时,开放的容器会发生杨梅在按压过程中从容器中弹出的可能性,也会导致杨梅汁制作效率的降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出汁率高、自动化程度与榨汁效率高且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汁率高、自动化程度与榨汁效率高且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杨梅榨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

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用于清洗新鲜的杨梅,除去杨梅表面的灰尘杂质及潜藏于杨梅内部的虫卵与幼虫;

预处理机构、所述预处理机构与所述清洗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预处理机构包括呈环状的第一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侧壁共同形成第一空间的隔板及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供水供酶装置,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壁活动连接,经清洗的杨梅落入所述第一空间后,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向所述第一空间供入适量的饮用水、果胶酶、纤维素酶与半纤维素酶;及

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沿轴向继续延伸出的第二侧壁、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一端的底壁及安装于所述底壁的搅拌器组件,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底壁及所述隔板共同围成第二空间,杨梅在所述第一空间内经单位时间的预处理后,所述隔板打开使杨梅落入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搅拌器组件工作将杨梅的核与果肉分离。

优选的,沿所述第一侧壁的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逐渐靠近轴线设置,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处理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靠近入口端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供水供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向所述供水供酶装置传递开启/停止工作信号。

优选的,所述搅拌器组件包括呈空心圆柱状的转轴、自所述转轴沿周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延伸板、设置于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预处理机构一侧并贴设于所述延伸板的固定板、沿所述延伸板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第一通孔及沿所述固定板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转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转轴的端部与所述底壁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延伸板靠近所述转轴的端部与所述底壁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为1-3mm,所述转轴的内壁的直径为1cm-1.5cm。

优选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清洗池及与所述清洗池连通的蓄水池,所述清洗池包括第一池底、自所述第一池底周缘垂直弯折形成的第一池壁、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池底的曝气器、架设于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池壁的多个滚动杆及设置于所述清洗池输出端的皮带轮,多个所述滚动杆沿所述清洗池的输入端至输出端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池壁包括开设于其内壁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设置于所述滚动杆靠近所述曝气器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皮带轮包括连接所述清洗机构与预处理机构并与所述第一池底相平行的第一段及自所述第一段向靠近所述第一池底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池底抵接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一池底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池底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排水槽与所述第一池底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皮带轮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卡槽,相邻所述卡槽之间的间隙相同。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包括与所述第一池底相对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池底及连接所述第一池底与所述第二池底的第二池壁,所述第一池底、所述第二池底及所述第二池壁共同围成所述蓄水池的蓄水空间,所述第二池壁包括开设于其内壁的进水槽,且在所述第一池壁与所述第二池壁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进水槽的过滤空间。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通过设置所述预处理机构,并通过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向所述第一空间内供入适量的饮用水、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使得杨梅在搅拌前,其果肉中的果胶、纤维、半纤维被分解,在后续榨汁工序中,只需要通过旋转即可完成杨梅的果肉与核的分离,提升了杨梅汁的出汁率,提升了杨梅榨汁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通过设置所述清洗机构,使得杨梅在榨汁前进行充分的清洗,保证了每个杨梅个体的洁净程度,提升了食品的安全等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的使用流程图。

图中,100、高效杨梅榨汁装置;10、清洗机构;11、清洗池;111、第一池底;112、第一池壁;1121、排水槽;113、曝气器;1131、供气装置;1132、曝气总管;1133、曝气支管;114、滚动杆;115、皮带轮;1151、第一段;1152、第二段;12、蓄水池;121、第二池底;122、第二池壁;1221、进水槽;13、过滤抽条;20、预处理机构;21、第一侧壁;22、隔板;24、液位传感器;30、搅拌机构;31、第二侧壁;32、底壁;33、搅拌器组件;331、转轴;332、延伸板;333、固定板;334、第一通孔;335、第二通孔;101、水泵;102、蓄水空间;104、卡槽;105、第一空间;106、第二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下述实验例和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本实用新型。

请结合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杨梅榨汁装置100,所述高效杨梅榨汁装置100包括依次连接的清洗机构10、预处理机构20及搅拌机构30。

所述清洗机构10用于清洗新鲜的杨梅,除去杨梅表面的灰尘杂质及潜藏于杨梅内部的虫卵与幼虫;具体的,所述清洗机构10包括清洗池11及与所述清洗池11连通的蓄水池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蓄水池12设置于所述清洗池11的下方,所述蓄水池12与所述清洗池11通过水泵101连接,所述水泵101将所述蓄水池12内的水抽取至所述清洗池11内。

所述清洗池11包括第一池底111、自所述第一池底111周缘垂直弯折形成的第一池壁112、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池底111的曝气器113、架设于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池壁112的多个滚动杆114及设置于所述清洗池11输出端的皮带轮115。其中,多个所述滚动杆114沿所述清洗池11的输入端至输出端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操作者利用所述高效杨梅榨汁装置100进行杨梅榨汁前,需要先向所述清洗池11及所述蓄水池12内加入清洗液。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洗液采用浓度为10%-20%的盐水,如此设置,利用盐水浸泡杨梅,能够有效除去潜藏在杨梅中的果蝇幼虫与虫卵。

所述蓄水池12包括与所述第一池底111相对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池底121及连接所述第一池底111与所述第二池底121的第二池壁122。其中,所述第一池底111、所述第二池底121及所述第二池壁122共同围成所述蓄水池12的蓄水空间102。

所述第一池壁112包括开设于其内壁的排水槽1121,所述排水槽1121设置于所述滚动杆114靠近所述曝气器113的一侧。相应的,所述第二池壁122包括开设于其内壁的进水槽1221,且在所述第一池壁112与所述第二池壁122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排水槽1121与所述进水槽1221的过滤空间(图未示)。

优选的,所述清洗机构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过滤空间内的过滤抽条13。所述过滤抽条13将所述清洗液中的果蝇幼虫、虫卵及细小灰尘石粒过滤后,干净的所述清洗液子再经所述进水槽1221流入所述蓄水池12内。单次榨汁完成后,操作者将所述过滤抽条13抽出进行更换或清洗,以保证所述清洗机构10自身的清洁。通过在所述过滤空间内设置所述过滤抽条13,使得所述清洗机构10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自清洁功能,避免了污水回流造成的二次污染,提升了所述高效杨梅榨汁装置100的可靠性。

所述曝气器113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池壁112外侧的供气装置1131、与所述供气装置1131连通并嵌设于所述第一池底111内的曝气总管1132及与所述曝气总管1132连通并部分嵌设于所述第一池底111内的曝气支管1133。其中,多个所述曝气支管1133之间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曝气支管1133沿所述清洗池11的输入端至输出端方向依次设置。通过设置所述曝气器113,使得沉入所述清洗池11池底的杨梅在气体的扰动下上浮,所述曝气器113配合所述滚动杆114将杨梅在所述清洗池11内充分翻滚,进而实现对杨梅的全方位清洗。同时,原本夹设于杨梅表面的大颗粒石粒在所述曝气器113的作用下被冲起,最终经所述排水槽1121排入所述过滤空间。

所述皮带轮115包括连接所述清洗机构10与所述预处理机构20并与所述第一池底111向平行的第一段1151及自所述第一段1151向靠近所述第一池底111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池底111抵接的第二段1152。所述第一段1151远离所述第一池底111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池底111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排水槽1121与所述第一池底111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所述皮带轮115的表面设置有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卡槽104,且相邻所述卡槽104之间的间隙相同。在所述清洗机构10的工作过程中,清洗完成的杨梅被推至所述皮带轮115上,并卡设于所述卡槽104内,在所述皮带轮115的带动下逐渐滚入所述预处理机构20内。

所述预处理机构20与所述清洗机构10的输出端连接。具体的,所述预处理机构20包括呈环状的第一侧壁2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21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侧壁21共同形成第一空间105的隔板22、与所述第一空间105连通的供水供酶装置(图未示)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21靠近入口端的液位传感器24。其中,所述隔板22与所述第一侧壁21活动连接,经清洗的杨梅落入所述第一空间105后,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向所述第一空间105供入适量的饮用水、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在所述第一空间105内,通过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的作用,将杨梅的果胶、纤维及半纤维溶解,使得预处理后的杨梅成松散状态,以便于后续榨汁工序的进行。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第一侧壁21的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所述第一侧壁21的内表面逐渐靠近轴线设置,以便于杨梅在所述第一空间105内的汇聚,提升酶解效率。

同时,所述隔板2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隔板22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21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21转动连接。杨梅在所述预处理机构20内完成预处理后,两个所述隔板22同时开启,所述第一空间105内的杨梅同时落入所述搅拌机构30内。

所述液位传感器24与所述供水供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向所述供水供酶装置传递开启/停止工作信号。当所述第一空间105内的供水量超过所述液位传感器24设置的位置时,所述液位传感器24向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发送停止工作信号,以此保证杨梅与供水、酶的比值,避免水和酶过量造成杨梅汁口感的变化。

所述搅拌机构30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21沿轴向继续延伸出的第二侧壁31、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31远离所述第一侧壁21一端的底壁32及安装于所述底壁32的搅拌器组件33。其中,所述第二侧壁31、所述底壁32及所述隔板22共同围成第二空间106。杨梅在所述第一空间105内经单位时间的预处理后,所述隔板22打开使杨梅落入所述第二空间106内,所述搅拌器组件33工作将杨梅的核与果肉分离。

所述搅拌器组件33包括呈空心圆柱状的转轴331、自所述转轴331沿周向倾斜延伸形成的延伸板332、设置于所述延伸板332远离所述预处理机构20一侧并贴设于所述延伸板332的固定板333、沿所述延伸板33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第一通孔334及沿所述固定板333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多个第二通孔335。其中,所述延伸板332远离所述转轴33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侧壁31抵接,所述固定板333与所述第二侧壁31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板332远离所述转轴331的端部与所述底壁32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延伸板332靠近所述转轴331的端部与所述底壁32之间的间距。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334的孔径与所述第二通孔335的孔径相同,所述第一通孔334的孔径为1-3mm,所述转轴331的内壁的直径为1cm-1.5cm。

在所述搅拌器组件33的工作过程中,所述转轴331在外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延伸板332旋转,经过预处理的杨梅在所述第二空间106内随着所述延伸板332进行旋转,使得杨梅果肉与核分离,杨梅果肉经过预处理后,大部分的果胶、纤维与半纤维被分解,脱离的果肉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通孔334及所述第二通孔335落入所述底壁32进行收集,果核的粒径较大,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34及所述第二通孔335,当所述搅拌器组件33停止工作后,果核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所述转轴331的内壁流出并收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侧壁31开设有供果汁流出的通道(图未示),收集的果汁通过所述通道流出所述搅拌机构30。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粒选,将新鲜的杨梅加入粒选装置内,挑选出个体饱满、大小均匀的杨梅备用;通过此步骤选出健康饱满、未变质的杨梅个体,保证出汁品质。

步骤s20、清洗,将杨梅加入所述清洗机构内,所述清洗机构除去杨梅表面的灰尘杂质及潜藏于杨梅内部的虫卵与幼虫;对杨梅进行全面清洗,保证食品健康。

步骤s30、预处理,清洗完成后的杨梅被输送至所述预处理机构内,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向所述第一空间内通入饮用水、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通过设置此步骤,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对杨梅的果肉进行初步处理,使得杨梅果肉与核分离,便于后续搅拌工序的进行。

步骤s40、搅拌,经预处理的杨梅被运输至所述搅拌机构内,所述搅拌器组件工作将杨梅的和与果肉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杨梅榨汁装置,通过设置所述预处理机构,并通过所述供水供酶装置向所述第一空间内供入适量的饮用水、果胶酶、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使得杨梅在搅拌前,其果肉中的果胶、纤维、半纤维被分解,在后续榨汁工序中,只需要通过旋转即可完成杨梅的果肉与核的分离,提升了杨梅汁的出汁率,提升了杨梅榨汁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通过设置所述清洗机构,使得杨梅在榨汁前进行充分的清洗,保证了每个杨梅个体的洁净程度,提升了食品的安全等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