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4271发布日期:2020-10-28 15:2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主要由雾化器和电源装置构成。电源装置用于给雾化器中的雾化组件供电,雾化器可在通电后对存储于其中的烟液、药液等液态基质进行加热雾化,生成雾化气体供用户吸食。

目前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大多包括储液腔、与储液腔导液连接的吸液体及设置于该吸液体外侧面上的发热体。然而,这种结构的吸液体导液性能不好,雾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外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外管中的雾化组件;

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吸液体以及发热体,所述吸液体包括卡臂以及纵向贯通的通孔,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通孔的孔壁上;

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和所述外管的外壁面之间界定出储液腔,所述外管内形成有分别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所述外管对应所述卡臂设有将所述卡臂与所述储液腔导液连接的进液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体还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部的延伸部,所述通孔沿纵向贯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延伸部,所述卡臂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两相对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管包括第一管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段上部的第二管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上部的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的内径和外径均递减;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卡臂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段中,所述进液口开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顶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相适配,以使所述壳体紧密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围;

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二管段、第三管段的外壁面之间界定出所述储液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至少部分围绕于所述吸液体上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套接部、设置于所述套接部上部的嵌入部以及沿纵向贯穿所述套接部和所述嵌入部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分别与所述通孔和所述出气管道相连通;

所述套接部套设于所述主体部外,所述套接部的顶部对应所述卡臂设有开口,以使所述卡臂与所述储液腔导液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紧密地嵌置于所述套接部中,所述延伸部紧密地嵌置于所述嵌入部中,所述嵌入部的底部抵压于所述主体部的上侧;

所述嵌入部的外壁面形成有与所述进气管道相连通的第一导气槽,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形成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气槽和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第二导气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包括插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插入部上部的凸缘部,所述主体部、套接部抵压于所述凸缘部的上侧,所述凸缘部紧密地嵌置于所述第一管段中;

所述凸缘部的顶面下凹形成有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第一凹槽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导气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基座,所述壳体以下端沿纵向设置于所述基座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连接件,所述插入部紧密地嵌入所述连接件内;

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下部的筒状下嵌入部以及位于上部的筒状上嵌入部,所述上嵌入部紧密地嵌置于所述第一管段中,所述下嵌入部紧密地嵌置于所述基座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可导电,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沿纵向绝缘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中的第二电极柱以及沿纵向穿设于所述第二电极柱上端并与所述第二电极柱相连通的感应管道;所述感应管道从下往上依次贯穿所述雾化座、雾化组件、以及安装座后,伸入到所述出气管道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外管中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三管段的内径,所述内管的外壁面和所述外管的内壁面界定出所述进气管道,所述内管的内壁面界定出所述出气管道,所述内管以下端紧密地嵌设于所述安装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封堵于所述储液腔上端开口上的吸嘴,所述吸嘴包括与所述进气管道相连通的进气孔以及与所述进气管道相连通的出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金属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一体成型于所述进气孔的孔壁上,所述外管的上端紧密地嵌置于所述紧固件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进液口与卡臂对应设置,卡臂的侧面和端面吸液,保证良好的导液效果;发热体设置在吸液体内部,发热体与吸液体上的液态基质接触较好,雾化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主机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主机的连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图8所示雾化器的安装座、雾化组件、雾化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雾化器的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需要理解的是,“前”、“后”、“左”、“右”、“上”、“下”、“第一”、“第二”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殊的差别,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应用于烟液、液态药物等液态基质的加热雾化,其大致可呈圆柱状,并包括圆柱状的雾化器1以及与该雾化器1轴向可拆卸连接的圆柱状主机4。雾化器1用于收容液态基质、加热雾化该液态基质以及输送雾气,主机4用于给雾化器1供电以及控制整个电子雾化装置的开启或关闭等操作。可以理解地,该电子雾化装置并不局限于呈圆柱状,其也可以呈椭圆柱、方形等其他形状。

如图3-4所示,主机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带有收容腔410的筒状外壳41、设置于外壳41顶部可导电的连接头42、绝缘地设置于连接头42中的筒状第一电极柱43、以及设置于收容腔410内的电池装置45和空气开关46。

连接头42用于与雾化器1连接,其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优选为316不含重金属医用级不锈钢。连接头4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一个筒状本体部421以及沿纵向一体结合于本体部421上部的凸缘部422。本体部421的外径与外壳41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外壳41中,通常两者之间可通过铆接的方式相互固定。本体部421的内壁面形成有内螺纹,用于与雾化器1相螺接。凸缘部422的外径大于本体部421的外径,并可与外壳41的外径相当,凸缘部422抵压在外壳41的上侧,实现组装时的定位。

凸缘部42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进气孔4221,以让外界空气能进入收容腔410中。该至少一个进气孔4221开设于凸缘部422上,并可由凸缘部422的外边缘向内凹陷形成,从而可避免在外壳41上专门开孔,节省加工工艺,同时还可保证产品外观的美观性和完整性。本体部421的外壁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导气槽4211,该至少一个导气槽4211与至少一个进气孔4221对应设置。该至少一个导气槽4211由本体部421的上端面向下延伸,从而将进气孔4221与收容腔410相连通。进气孔4221、导气槽4211、收容腔410以及第一电极柱43的中心通孔一道形成第一感应气道。

第一电极柱43绝缘地设置于本体部421中。第一电极柱43的外圈和本体部421的内圈之间可通过设置一绝缘套44进行绝缘。连接头42和第一电极柱43分别与电池装置45的负极和正极(也可以是正极和负极)电性连接。

如图5-9所示,雾化器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用于与主机4可拆卸连接的基座组件10、沿纵向安装于基座组件10上端的雾化器主体20、以及沿纵向安装于雾化器主体20上端的吸嘴组件30。基座组件10、雾化器主体20、吸嘴组件30可呈共轴地组合在一起。

基座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可导电的基座11、沿纵向绝缘地设置于基座11中的第二电极柱12、以及沿纵向穿设于第二电极柱12上端的感应管道13。基座11用于与主机4的连接头42连接并接触导通,基座11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优选为316不含重金属医用级不锈钢。基座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一个筒状座体111以及沿纵向一体结合于座体111下部的筒状结合部112。结合部112的外径可小于座体111的外径,且其外壁面可形成有外螺纹,用于与连接头42的本体部421相螺接。座体111抵压在凸缘部422的上侧,且其外径可与凸缘部422、外壳41的外径相当。

第二电极柱12用于与第一电极柱43电性接触,且两者的中心通孔相连通。第二电极柱12沿纵向绝缘地设置于结合部112中,通常,可通过在第二电极柱12的外圈和结合部112的内圈之间设置一绝缘套14进行绝缘。

第二电极柱12的中心通孔和感应管道13的中心通孔相连通,形成第二感应气道。该第二感应气道和第一感应气道一道形成电子雾化装置的用于控制空气开关46工作的空气开关感应气道。具体而言,外界吸气时,气流依次经过进气孔4221、导气槽4211、收容腔410、第一电极柱43进入第二电极柱12以及感应管道13的过程中,在收容腔410形成负压,空气开关46在负压下启动。

感应管道13的外径可与第二电极柱12的内径相适配(例如,略小于第二电极柱12的内径),以紧密地嵌入第二电极柱12中,通常两者之间可通过铆接的方式相互固定。感应管道1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竖直的细长管,其外径可以为0.3cm~1.1cm。由于感应管道13较细且较长,少量的冷凝液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会附着在感应管道13上,不容易进入主机4。感应管道13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优选为316不含重金属医用级不锈钢。

雾化器主体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沿纵向安装于基座11顶部的壳体21、沿纵向设置于壳体21中的外管22、设置于外管22中的雾化组件25、以及沿纵向设置于外管22中并位于雾化组件25上方的内管27。外管22、内管27均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优选为316不含重金属医用级不锈钢。

雾化组件2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吸液体251、设置于吸液体251上的发热体以及与该发热体连接的两电极引线253,两电极引线253分别与基座11和第二电极柱12电性连接。

吸液体251可以为多孔陶瓷,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主体部2511、分别设置于主体部2511上端两相对侧的两卡臂2512、设置于主体部2511上部的延伸部2513、以及沿纵向贯穿主体部2511和延伸部2513的中心通孔2510。发热体可设置于通孔2510的孔壁上,用于在通电后将吸液体251中吸附的液态基质加热雾化。通孔2510形成用于将雾化组件25产生的雾气和空气进行混合的雾化腔。主体部2511可大致呈长方形等纵长形,两卡臂2512分别设置于主体部2511上端纵向方向的两相对侧。延伸部2513可呈圆筒形,延伸部2513可增加通孔2510的轴向长度,增加发热体的安装空间。

壳体21的内壁面和外管22的外壁面之间界定出一个用于存储液态基质的储液腔210,外管22上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口2210,以让储液腔210中的液态基质能通过该至少一个进液口2210进入外管22中,从而将吸液体251与储液腔210导液连接。外管22的内壁面与内管27的外壁面界定出一个进气管道220,该进气管道220与雾化腔的进气口相连通,以让外界空气能够进入雾化腔中。内管27的内壁面界定出一个出气管道270,该出气管道270与雾化腔的出气口相连通,以将雾化腔内的雾气和空气混合物导出。

壳体2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筒状,其外径可与外壳41的外径相当。壳体21的下端内圈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一颈部211,颈部211的内径可与基座11的座体111的内径相当,壳体21以该颈部211抵压于座体111的顶部。在颈部211的底部和座体111的顶部之间还可设置有一密封圈15来防止漏液。

外管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管段221、位于中部的第二管段222以及位于上部的第三管段223,第一管段221、第二管段222以及第三管段223的内径和外径均递减,使得外管22呈阶梯轴状。内管27的外径小于第三管段223的内径,从而在第三管段223的内壁面和内管27的外壁面之间界定出一个环形的进气管道220。第一管段221的外径与壳体21的内径相适配,以便两者能够紧密地套接在一起。第二管段222和第三管段223的外壁面和壳体21的内壁面界定出储液腔210。吸液体251的主体部2511以及两卡臂2512设置于第一管段221中,延伸部2513由主体部2511的顶面向上延伸并伸入到第二管段222中。第一管段221的顶壁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进液口2210,该两个进液口2210分别与吸液体251的两卡臂2512对应设置。卡臂2512的侧面和端面吸液,主体部2511、延伸部2513与外管22之间密封连接,使得吸液体即能够封堵住液态基质,又能保障良好的导液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两卡臂2512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管段221的内径,以使该两卡臂2512分别与第一管段221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可利于下液和吸液,还可防止吸液体251与外管22接触直接导热。

该雾化器主体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用于连接雾化器主体20和基座组件10的连接件23。连接件23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其上端嵌置于外管22中,下端从壳体21中伸出并嵌置于基座11中,从而实现了壳体21、外管22、基座11之间的固定。连接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筒状,其可包括位于下部的筒状下嵌入部231以及位于上部的筒状上嵌入部232。下嵌入部231的外径与基座11的座体111上的基座孔1110的孔径相适配,以贯穿壳体21的颈部211后紧密地嵌入该座体111内。上嵌入部232的外径大于下嵌入部231的外径以及颈部211的内径,并与外管22的第一管段221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第一管段221中。在上嵌入部232与下嵌入部231的交接处形成有一环形挡壁233,该挡壁233抵压于颈部211的上侧。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挡壁233的下侧与颈部211的上侧之间还可设置有一o形密封圈28,以防止漏液。

雾化器主体2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雾化座24以及安装座26,雾化组件25收容于雾化座24和安装座26之间形成的空间。雾化座24设置于雾化组件25的下方且其下端嵌置于连接件23中,安装座26至少部分围绕雾化组件25的上部,内管27的下端嵌置于安装座26中。

感应管道13从下往上依次贯穿雾化座24、雾化组件25、安装座26后伸入到内管27中,并沿纵向悬设于内管27内(即出气端不与内管27的内壁面接触)。通过将感应管道13设置在内管27中,充分利用结构内的固有空间,可降低感应气道的设计难度,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管道13的上部出气端最好高于安装座26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以防止冷凝液进入到感应管道13中造成堵塞,同时也可防止冷凝液经感应管道13进入到主机4内。感应管道13的上部出气端最好低于内管27从下往上的2/3高度,防止感应管道13过长而容易倾斜,导致气流不畅,进而降低感应的灵敏性。

安装座26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位于下部的套接部261、位于上部的嵌入部262以及纵向贯穿套接部261和嵌入部262的安装孔260。套接部261的外径与第一管段221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第一管段221中。套接部261的顶部可抵压于第一管段221和第二管段222的交接处。嵌入部262的外径与第二管段222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第二管段222中。安装孔260分别与出气管道270以及吸液体251的通孔2510相连通,以将通孔2510与出气管道270相连通。

套接部261紧密地套设于吸液体251的主体部2511外。套接部261的顶部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个开口2610,该两个开口2610分别与吸液体251的两卡臂2512对应设置,以使两卡臂2512露出,进而与储液腔210导液连通。

套接部261的内壁面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个沿纵向延伸的第二导气槽2611,嵌入部262的外壁面两相对侧分别设有一个沿纵向延伸的第一导气槽2621,该两个第一导气槽2621分别与该两个第二导气槽2611对应设置并连通,第一导气槽2621将进气管道220与第二导气槽2611相连通。开口2610与第二导气槽2611在周向上错开,利于下液吸液和进气。

嵌入部262的底部抵压于主体部2511的上侧。安装孔260包括沿纵向贯穿嵌入部262中部的第一安装孔2622以及第二安装孔2623,第一安装孔2622位于第二安装孔2623的下部且第一安装孔2622的孔径大于第二安装孔2623的孔径。第一安装孔2622的孔径与吸液体251的延伸部2513外径相适配,以便两者能够紧密地套接在一起。延伸部2513的顶部与第二安装孔2623的孔底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防止接触直接导热。第二安装孔2623的孔径与内管27的外径相适配,以使内管27的下端紧密地嵌置于第二安装孔2623中。

雾化座2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其可包括沿纵向嵌置于连接件23中的插入部241以及连接于插入部241上部的凸缘部242。插入部241可包括位于下部的第一插入部2411以及位于上部的第二插入部2412,第一插入部2411的外径与下嵌入部231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下嵌入部231内。第一插入部2411的底部与基座11的基座孔1110的孔底之间具有间隔,利于隔热。第二插入部2412的外径与上嵌入部232的内径相适配,以紧密地嵌入上嵌入部232内。凸缘部242抵压于上嵌入部232的上侧,凸缘部242的外径可与第一管段221的内径相适配,以便两者能够紧密地套接在一起。

吸液体251的主体部2511以及安装座26的套接部261均抵压于凸缘部242的顶面,从而将雾化组件25紧密地夹持在雾化座24和安装座26之间。凸缘部242的顶面下凹形成有第一凹槽2401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凹槽2401两相对侧的第二凹槽2402。该两个第二凹槽2402分别与两个第二导气槽2611对应设置并相连通,第一凹槽2401与吸液体251对应设置并与通孔2510相连通,从而将第二导气槽2611与通孔2510相连通。

插入部241可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槽孔2410以及分别位于第一槽孔2410两相对侧的两个第二槽孔2413,第一槽孔2410和第二槽孔2413均由插入部241的下端面向凸缘部242延伸。第一槽孔2410的孔径与第二电极柱12的外径相适配,以使第二电极柱12的上端紧密地嵌置于第一槽孔2410中。第一槽孔2410的底面和第一凹槽2401的底面之间设有连通孔2420,该连通孔2420的孔径与感应管道13的外径相适配,以供感应管道13紧密穿设于其中,防止漏液。

该两个第二槽孔2413分别与两电极引线253对应设置,以供两电极引线253穿置于其中。第一凹槽2401的底面还下凹形成有两个第三槽孔2421,该两个第三槽孔2421分别与两电极引线253对应设置。该两个第三槽孔2421分别由第一凹槽2401的底面朝向两个第二槽孔2413延伸,使得该两个第三槽孔2421的底面和对应的第二槽孔2413的底面之间形成有一个薄壁2422,以便雾化组件25安装时,其电极引线253能够刺穿该薄壁2422,而紧密地穿置于第三槽孔2421和第二槽孔2413中,防止漏液。

吸嘴组件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沿纵向安装于壳体21、外管22、内管27上端的吸嘴31以及嵌置于吸嘴31中并套设于外管22外的紧固件32。吸嘴31可以为塑胶材质,紧固件32为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紧固件32与吸嘴31一体成型,用于过盈配合以加强吸嘴31与外管22之间的连接,防止因塑胶吸嘴变形导致连接不牢固。吸嘴31上设有与进气管道220相连通的进气孔3110以及与出气管道270相连通的出气孔310。

于此,进气孔3110、进气管道220、第一导气槽2621、第二导气槽2611、第二凹槽2402、第一凹槽2401、通孔2510、安装孔260、出气管道270、以及出气孔310依次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雾气输送通道。其中,进气孔3110、进气管道220、第一导气槽2621、第二导气槽2611、第二凹槽2402、以及第一凹槽2401一道形成雾气输送通道的用于引入外界空气的进气通道,出气管道270以及出气孔310一道形成雾气输送通道的用于输送雾气和空气混合物的出气通道。该雾气输送通道的结构,可以很好的将雾化组件雾化的雾化气体带入口中,吸食口感更绵密,顶部进气、顶部出气的结构还可缓解从进气孔3110处漏液。

吸嘴31可拆卸地封堵于储液腔210的上端,以便可以添加液态基质。吸嘴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中间部311、连接于中间部311下部的嵌入部312、以及连接于中间部311上部的吸嘴部313。嵌入部312密封地封堵在壳体21的上端开口处,中间部311的外径与壳体21的外径相适配,中间部311的底部抵压于壳体21的顶部。中间部311的两相对侧分别开设有一个进气孔3110,该进气孔3110可以为喇叭口状,且其大头端与外部空气连通,小头端与进气管道220连通。

出气孔310沿纵向贯穿吸嘴部313、中间部311、以及嵌入部312。出气孔310可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一阶梯孔3101、第二阶梯孔3102、以及第三阶梯孔3103,且第一阶梯孔3101、第二阶梯孔3102、以及第三阶梯孔3103的孔径均递减。第三阶梯孔3103的孔径与内管27的外径相适配,以使内管27的上端紧密地嵌置于第三阶梯孔3103中。

紧固件32设置于第二阶梯孔3102的孔壁上。紧固件3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筒状,其筒状侧壁上可开设有若干个加强孔321,注塑成型时,吸嘴31的一部分可热熔到该加强孔321中,从而使得结合更紧密。在本实施例中,紧固件32的筒状侧壁上沿周向均匀间隔开设有四个加强孔321。紧固件32的内径与外管22的第三管段223的外径相适配,以使第三管段223的顶部与紧固件32之间过盈配合,连接更牢固。第三管段223的顶部可抵靠于第二阶梯孔3102的孔底面上。

第三管段223与第三阶梯孔3103的孔壁之间密封配合,通常可通过在第三管段223的外侧壁和第三阶梯孔3103的孔壁之间设置一密封圈33,来进行密封。密封圈3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为柔性材质,例如硅胶,利于提高密封效果。第三管段223的外侧壁上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挡壁2231,用于密封圈33的压合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管段223的上端拉伸成型有两个环形挡壁2231,该挡壁2231沿第三管段223的轴向间隔分布,密封圈33的上下两侧分别与该两个挡壁2231相抵靠。

该电子雾化装置工作时,使用者从吸嘴31的吸嘴部313处吸气,吸气产生的负压经过雾气输送通道的出气通道传递给空气开关感应气道,空气开关46开启,让电源装置45给雾化组件25供电,开始雾化液态基质。与此同时,外界空气经由雾气输送通道的进气通道进入雾化腔中,与雾气进行混合。雾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再经由雾气输送通道的出气通道进入使用者口中。

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