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_2

文档序号:9385076阅读:来源:国知局
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7: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30,微波功 率700W,辐射时间5min。
[0040] 样品3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0: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50,微波 功率500W,辐射时间25min。
[0041] 本实施例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 在50~70°C下将原料粉碎到多90目的粉末,采用槽式混料机对物料进行混合,然后 加入米茶提取物; (2) 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借助造粒机室温冷挤压制造成20-40目颗粒,物料于70°C 烘干后得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
[0042] 选用特定规格丝束,将20-40目的颗粒在KDF-2E成型机上进行料棒卷制,选用规 格丝束在KDF-2E成型机上卷制白棒,料棒与白棒在复合成型机上进行复合成型,卷制成二 元复合滤棒,复合长度为1:1。
[0043] 本实施例中样品1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10mg/支;样品2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 为25mg/支;样品3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34mg/支。
[0044] 制备好的香烟由评吸专家小组按《GB5606. 4-1996卷烟感官技术要求》的规定进行 卷烟感官评吸。对照样为未加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的正常卷烟,评吸结果见表3。表3中的 评吸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使烟香更加柔和,降低刺激,增加了烟气甜润感。
[0045] 表3卷烟感官评吸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该颗粒材料吸附作用,按照GB5606. 5-2005的相关标准对卷烟的主流 烟气常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为测三次后的平均值。表4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 颗粒对卷烟烟气指标无负面影响,其中焦油量和C0含量有所降低。
[0046] 表4复合滤嘴卷烟常规指标检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 配方1 :无花果15重量份、藏木香10重量份、罗汉果20重量份、春黄菊10重量份、米 茶提取物15重量份。
[0047] 配方2:无花果20重量份、藏木香15重量份、罗汉果25重量份、春黄菊20重量份、 米茶提取物25重量份。
[0048] 配方3 :无花果18重量份、藏木香25重量份、罗汉果30重量份、春黄菊25重量份、 米茶提取物35重量份。
[0049] 本实施例中配方1对应样品1,配方2对应样品2,配方3对应样品3。
[0050] 本实施例所述米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为4:1~10:1 的比例将粳米与茶叶混合后粉碎,以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萃取溶剂,按粉碎后原料与 溶剂质量比为1:20~1:60的比例将粉碎后的粳米与茶叶混合,然后进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 馏得到米茶提取物,微波功率350~750W,辐射时间5~30min。
[0051] 样品1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4: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25,微波功 率360W,辐射时间28min。
[0052] 样品2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7: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30,微波功 率700W,辐射时间5min。
[0053] 样品3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0: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50,微波 功率500W,辐射时间25min。
[0054] 本实施例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 在50~70°C下将原料粉碎到多90目的粉末,采用槽式混料机对物料进行混合,然后 加入米茶提取物; (2) 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借助造粒机室温冷挤压制造成20-40目颗粒,物料于70°C烘干后得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
[0055] 选用特定规格丝束,将20-40目的颗粒在KDF-2E成型机上进行料棒卷制,选用规 格丝束在KDF-2E成型机上卷制白棒,料棒与白棒在复合成型机上进行复合成型,卷制成二 元复合滤棒,复合长度为1:1。
[0056] 本实施例中样品1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15mg/支;样品2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 为22mg/支;样品3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34mg/支; 制备好的香烟由评吸专家小组按《GB5606. 4-1996卷烟感官技术要求》的规定进行卷烟 感官评吸。对照样为未加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的正常卷烟,评吸结果见表5。表5中的评吸 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使烟香更加柔和,降低刺激,增加了烟气甜润感。
[0057] 表5卷烟感官评吸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该颗粒材料吸附作用,按照GB5606. 5-2005的相关标准对卷烟的主流 烟气常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结果为测三次后的平均值。表6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 颗粒对卷烟烟气指标无负面影响,其中焦油量和C0含量有所降低。
[0058] 表6复合滤嘴卷烟常规指标检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 配方1 :无花果15重量份、迷迭香5重量份、罗汉果20重量份、春黄菊10重量份、米茶 提取物10重量份。
[0059] 配方2 :无花果40重量份、迷迭香10重量份、罗汉果25重量份、春黄菊20重量份、 米茶提取物20重量份。
[0060] 配方3 :无花果30重量份、迷迭香20重量份、罗汉果30重量份、春黄菊25重量份、 米茶提取物35重量份。
[0061 ] 本实施例中配方1对应样品1,配方2对应样品2,配方3对应样品3。
[0062] 本实施例所述米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为4:1~10:1 的比例将粳米与茶叶混合后粉碎,以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萃取溶剂,按粉碎后原料与 溶剂质量比为1:20~1:60的比例将粉碎后的粳米与茶叶混合,然后进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 馏得到米茶提取物,微波功率350~750W,辐射时间5~30min。
[0063] 样品1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4: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25,微波功 率360W,辐射时间28min。
[0064] 样品2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7: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30,微波功 率700W,辐射时间5min。
[0065] 样品3中:粳米与茶叶的质量比为10:1,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50,微波 功率500W,辐射时间25min。
[0066] 本实施例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 在50~70°C下将原料粉碎到多90目的粉末,采用槽式混料机对物料进行混合,然后 加入米茶提取物; (2) 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借助造粒机室温冷挤压制造成20-40目颗粒,物料于70°C 烘干后得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
[0067] 选用特定规格丝束,将20-40目的颗粒在KDF-2E成型机上进行料棒卷制,选用规 格丝束在KDF-2E成型机上卷制白棒,料棒与白棒在复合成型机上进行复合成型,卷制成二 元复合滤棒,复合长度为1:1。
[0068] 本实施例中样品1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10mg/支;样品2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 为25mg/支;样品3在在嘴棒中的添加量为30mg/支; 制备好的香烟由评吸专家小组按《GB5606. 4-1996卷烟感官技术要求》的规定进行卷烟 感官评吸。对照样为未加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的正常卷烟,评吸结果见表7。表7中的评吸 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颗粒使烟香更加柔和,降低刺激,增加了烟气甜润感。
[0069] 表7卷烟感官评吸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该颗粒材料吸附作用,按照GB5606. 5-2005的相关标准对卷烟的主流 烟气常规进行分析,结果见表8,结果为测三次后的平均值。表8结果表明,该增润载香植物 颗粒对卷烟烟气指标无负面影响,其中焦油量和C0含量有所降低。
[0070] 表8复合滤嘴卷烟常规指标检测
【主权项】
1. 一种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各原料及重量份数为: 无花果15~40重量份、迷迭香5~20重量份、罗汉果20~30重量份、香叶天竺葵5~20重量份、 米茶提取物1〇~35重量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其特征在于:迷迭香替换为10~25重量 份的藏木香。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其特征在于:香叶天竺葵替换为 10~25重量份的春黄菊。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米茶提取物 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为4:1~10:1的比例将粳米与茶叶混合后粉碎,以 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萃取溶剂,按粉碎后原料与溶剂质量比为1:20~1:60的比例将粉 碎后的粳米与茶叶混合,然后进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得到米茶提取物。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的 条件为微波功率350~750W,辐射时间5~30min。6. 权利要求1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在50~70°C下将原料粉碎到多90目的粉末,采用槽式混料机对物料进行混合,然后 加入米茶提取物; (2) 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借助造粒机室温冷挤压制造成20-40目颗粒,物料烘干后得 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7. 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用于制备卷烟的滤嘴,其特征在于:增润载香 植物颗粒在滤嘴中的添加量为IOmg~35mg /支。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烟用嘴棒添加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各原料及重量份数为:无花果15~40重量份、迷迭香5~20重量份、罗汉果20~30重量份、香叶天竺葵5~20重量份、米茶提取物10~35重量份。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以云南特色香料植物为原料,经超微粉碎,采用槽式混料的方式对物料进行混合,加入自制的米茶提取物,借助造粒机室温冷挤压制造成颗粒。本发明所述增润载香植物颗粒应用天然香料植物原料,天然安全,易为消费者接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IPC分类】A24D3/16, A24D3/02
【公开号】CN105105329
【申请号】CN201510504896
【发明人】张玲, 詹肇麟, 曾晓鹰, 张天栋, 胡魏耀, 高锐, 雷声, 汤丹瑜, 杨建云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