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196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避震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鞋,特别是涉及一种在鞋底后跟中嵌接有强力式,且耐久性、刚性、稳定性均很好的一弹性结构体的避震鞋。
鞋子的鞋身有前包头式鞋面与后腰围式鞋面,及由前跟与后跟所组成的鞋底;鞋底的前跟与后跟可以为一体制成,一般前跟较薄,后跟较厚,因为无论是走动时或是跑步时,都由前跟底面先与地面接触,所以,一般鞋子改良结构较少设置在前跟处,由此,在鞋底上方与斜身底面之间可以形成一夹底部份,当在夹底处的空间形成有特别结构时,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功效。
于是,有些公知的鞋子结构,为了使穿起来更舒适,已有人设计出气垫鞋或是响声鞋,其中的响声鞋也是由气垫鞋所改良而得,也就是气垫鞋仅是单纯地在夹底处至少嵌设有一气囊,如图20所示,鞋4中的气囊41为可大可小,但气囊有其原设计的形状,即为一种较肥胖鼓起的形式,当足部踏压在鞋底处,使气囊受压,而展现出略微瘫平的现象,如同气球被压扁的状态,但当足后跟再次提起时,便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气囊恢复原状。
所以,气垫鞋即以气囊由受压而变形至复原之间的动作,产生气垫的作用,使足后跟有一个软质部份抵靠,而不是与硬梆梆的鞋底相接触,虽然鞋身中可以置放有泡棉式的鞋垫,但是鞋垫的功用远不及气囊的弹性好,亦不如其所能产生的舒适感,与施力去除同时所形成的反撑弹力。
不过气垫鞋气囊的最大缺点,就是担心气囊破裂,一旦破裂,再好效果与再佳的舒适感即失去了;于是有人将该气囊结构改成呼吸式,也就是鞋底5的一气室51有与外界有一通风孔道52,如图21所示,当鞋底5受力时气室51气囊中的空气逐渐地被压迫而由通风孔道52处被挤出,这时会失去舒适性,但,当足后跟一提起,那一瞬间压力没有了,在该气室51气囊中已无足量的空气,压力低,而外界的空气,压力高于气囊内部,外方空气便迅速由通风孔道52进入气囊中,而使气囊再恢复原状,每走一步便重复上述的动作一次。
响声鞋要产生响声,便是在通风孔道的出口处插接有一响笛套,响笛套中有一振动片,当气体快速进入或排出时,快速流动的气流让振动片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便产生一步一响声,响声的强弱变化,随著每一步所踩下的重量而变化,有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的声响出现,这即是公知的响声鞋所产生的效果。
所以对鞋子的改进,均主要设置在鞋底,特别是鞋跟部位,以配合足部的动作,这些结构,虽然产生有部份的气垫功用,但无法产生更好的缓冲功用,无法在跳跃时,产生更好的所需要的弹力,因为地面仅能给你反作用力,你给它太多重力,可能足部还得承受更大的压力,可以由高处跳下,整支脚都会受力,甚至有足底发麻的感觉,即是因反作用力太大了;由此可见,公知结构上仍有很多缺点;有待给使用者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与舒适的避震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鞋,以特设的弹力避震结构,自动产生更佳的控制,不仅会有缓冲的功用,且会有更佳的舒适性,让足部所受到的作用力降至最低,即可以最省力的方式去行走,其会给予更好的弹性,且时时刻刻与足底相接触,其产生作用不需等待的时间,随时给予所需的支撑,并能消除部份反作用力,使足部可以更轻巧地进行运动,让足部得到最高级的享受,以达到最巧妙的使用,故为一最佳的配备,已足以改善公知技术的所有缺点,且产生公知技术所不能及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避震鞋,结构为在鞋底后半部的鞋后跟中形成一容置空间,在容置空间中嵌入一弹性结构体,该弹性结构体具有一上固定件与一下固定件,以及在两固定件之间有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较佳为由至少一弹簧与套接在弹簧外表的伸缩套管所形成,上固定件与鞋底容置空间的顶面相接,且上固定件定位有该弹性组件的一端,而下固定件与鞋底容置空间的底面相接,且下固定件定位有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
该弹性结构体可以采用侧面置放式、后面置放式与夹层预置式三种方式与鞋底相结合。也就是说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既可以位于鞋底的侧面,也可以位于鞋底的后面,甚至可以位于鞋底的顶面。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以便更具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面置放式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面置放式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的立体半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结构体的部份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一种实施方案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一种实施方案的侧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一种实施方案设置于鞋底的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二种实施方案的侧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二种实施方案设置于鞋底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三种实施方案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三种实施方案的侧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弹性结构体第三种实施方案的立体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置放式的立体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置放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置放式的侧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夹层预置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
图17中的弹性结构体与鞋底结合后的立体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夹层预置式的部份侧视剖面图;图20为公知的第一种结构的部份侧视动作示意图;图21为公知的第二种结构设置于鞋底的立体图。

图1至
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避震鞋,鞋子1是由一鞋面11及一鞋底12所组成,本实用新型按照实施方案的不同分成三大类,主要是在鞋底12后半部的鞋后跟13中形成一容置空间14,此处的鞋底12从侧视方向呈现为前薄后厚的形式,在容置空间14中嵌入一弹性结构体3。
该弹性结构体3具有一上固定件31与一下固定件32,以及位于两固定件31、32之间的一弹性组件33,该弹性组件33较佳为由至少一弹簧331与一套接在弹簧331外的伸缩套管330所形成,该伸缩套管330具有波浪皱折状;上固定件31与鞋底12容置空间14的顶面15相接,且该上固定件31定位有该弹性组件33的一端(上端),而下固定件32与鞋底12的容置空间14的底面16相接,且下固定件32定位有该弹性组件33的另一端(下端);使该弹性结构体3可以采用后面置放式(
图1至
图13所示)、侧面置放式(
图14至
图16所示)或夹层预置式(
图17至
图19所示)三种方式与鞋底12相结合。其中
图1与图3是以一种卧式V状的弹性结构体3形式出现,后述的第三种弹性结构体同样采用了这种形式,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述的第三种弹性结构体由一组弹簧331与伸缩套管330所组成。
其中的后面置放式,主要是指在容置空间14于鞋底12的后侧设成一开口,当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结构体3组装完成后,是由后方的开口处直接插置入鞋底12的容置空间14中,并运用接合的方式与鞋底形成接合,参阅
图1至图2所示。
另外在图3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31或32的形状,其具有一主体部份34,在主体部份34中有一突出部份35,该突出部份35之中设有一孔36,突出部份35内形成有一容置室351,由于突出部份35的内径小于弹性组件33外部的伸缩套管330的外径,即如图4中所示的状态,是将伸缩套管330上端的顶突缘332接于上固定件31的突出部份35的上容置室351内,亦把伸缩套管330下端的底突缘333接于下固定件32的突出部份35的下容置室352内,于是使弹簧331借助伸缩套管330得到定位,将弹性组件33接于两固定件31、32间以组成弹性结构体3,其中是以容置空间14处将鞋底12的后跟13部份区分成上鞋底121与下鞋底122;再把上固定件31接于上鞋底121的内面,即容置空间14的顶面15;而把下固定件32接于下鞋底122的内面,即容置空间14的底面16处。
参照图5至图7,其表示了弹性结构体3的第一种实施,是一比较实际的使用状态,该弹性结构体3如上所述,具有一个以弹簧331与一伸缩套管330形成的弹性组件33,将其置入鞋底12处,即如图7中所示;另外,与前述的说明略为不同的是将上固定件31的结构扩大形成一上固定板37,也将下固定件32的结构扩大形成一下固定板39,使其形成板状的结构。可以使弹性结构体3先组成一组件,再与鞋底进行组装。
参照图8至
图10,其表示了弹性结构体3的第二种实施,主要结构与第一种弹性结构体相近似,亦为一比较实际的使用状态,该弹性结构体3如上所述,具有四个弹簧331与四个伸缩套管330形成二排二列的矩阵式排列方式的弹性组件33,将其置入鞋底12为如
图10中所示。
其中第一种弹性结构体3的两固定板37、39是以长方状表示,为上下平行设置,但是如装设入鞋底12的容置空间14时,则容置空间14为形成如V状的槽孔,故两固定板组合后也是形成侧视不规则的倾斜状态,这是配合造型的设计,所以,实际上两固定板的形状、厚度、高度都是配合鞋底进行整体的设计,并不以图示中所示为限;另外,可在两固定板37、39的相向侧面四角落处分别设置一连接柱(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形成另一种外观形式,利用连接柱的拉持特性,进而固定住弹性组件的张开程度,或形成预压的状态,均是可能变化的实施。
而第三种弹性结构体3,如
图1、图2所示的单组状态,另外,由
图11至
图13所示的结构,主要是使两固定板37、39可以有一端相接,如图中所示为左端相接,以形成卧式V状的形式,让弹性结构体3可为一组装好的组件,更能配合鞋底的形状,以组接完成的弹性结构体3直接插入容置空间14处,也就是使两相连的固定板可以一体制成,但它是以软质材料所形成。
其中的侧面置放式,主要是指容置空间14在鞋底12的侧面设置成一开口,当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结构体3组装完成后,是由侧面的开口处直接插置入鞋底12的容置空间14中,并运用接合的方式与鞋底形成接合,参阅
图14至
图16所示。不同于后面置放式是在鞋底12的后端设有连接部17。且上述两种弹性结构体3也都适用于此种接合状态。
夹层预置式,主要是指在容置空间14在鞋底12之中设成一开口,当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结构体3组装完成后,是由上方的开口处直接插置入鞋底12的容置空间14中,并运用接合的方式与鞋面11形成接合,参阅
图17至
图19所示。此种方式与上述的两种插入式有所不同,因为前述的两种方式主要以外露方式,但夹层预置式可以部份外露,如同前述的两种形式一样;也可以采用完全隐藏的内藏方式。
而且在此实施中,还显示出仅设有一圆形上固定板370的状态,能将下固定件32直接成形于鞋底12的顶面处,如
图17所示(参阅
图19的状态),在下固定件32的突出部分35内形成有一置放室351,用以容纳入弹性组件33;另使该圆形上固定板370呈圆板状并设有四个突耳371,该圆形上固定板370可直接套固于鞋面11底面的一固定槽18处;而上固定板37其底面的上固定件31所设的弹性组件33也可以是四个,或是更多更少均可。另外,亦能使该下固定板接于弹性组件的下方,亦使下固定板以该圆形上固定板的形式展现,再接于鞋底的容置空间。
综上所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主要运用弹簧作为一弹性组件,如图中所示弹簧的数目是为求得平衡,设置为只有一组弹簧与伸缩套管的单独形式,或四组弹簧与伸缩套管的矩阵排列形式,但是二组弹簧与伸缩套管的前后向排列或左右向排列也是可行的,或者是三组弹簧与伸缩套管呈品字状排列或直排前后向排列的方式,都应该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状态中。
所以,本实用新型中将其定义成为设置至少一组的弹簧与伸缩套管,而弹簧外的伸缩套管上、下两端是分别与各固定件相接,以产生较好的外观;固定件可以为一独立的板片,也可以是与鞋子的鞋面底面之一部份或是鞋底的顶面之一部份所直接形成;若固定件是为一板片,其设计的主要功用为至少能包含住与固定住弹簧外的伸缩套管上、下端,这还是基于固定弹簧所形成的弹性组件的功用,以防止弹簧在压缩变形后产生移动或移位的现象。
另外,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结合方式,应能包含所有的组装模式,也可以展示出三种不同的使用外观,以展现出内藏式与外露式,所以,以弹性组件产生的刚性与弹性,便能有很好的缓冲性,于是以足后跟压至本实用新型所形成的鞋底处,直接承受体重,而产生反作用力,可以让足部感觉到压力消除现象,行动中与运动中更能提供随时接触的反弹力量,于是能跳得更高更远,不产生直接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让施力巧妙地由弹簧吸收后,在适当时机反向提供,成为另一辅助的力量,特别是下跳时,不会感到受较巨大的反作用力的袭击,以减少对足部的疼痛感,于是,借助本实用新型能提供很好的使用性与舒适性,为一完全与公知技术不同的机构。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对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的权利要求为准,属于本实用新型构思范围内的类似变化的实施例和近似结构,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避震鞋,包括有一鞋面,一鞋底,在鞋底后半的鞋后跟中形成一容置空间,其特征是在鞋底的容置空间中嵌有一弹性结构体,该弹性结构体具有一上固定件与一下固定件,以及在两固定件之间有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由至少一弹簧与一套接在弹簧外表的伸缩套管所形成,所述上固定件与鞋底的容置空间的顶面相接,且上固定件定位有该弹性组件的一端,而下固定件与鞋底容置空间的底面相接,且下固定件定位有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位于鞋底的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位于鞋底的后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位于鞋底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上固定件为一上固定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下固定件为一下固定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上固定件直接为鞋底容置空间的顶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下固定件直接为鞋底容置空间的底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该上固定件为一上固定板,该上固定板设置在该鞋面底面的一固定槽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鞋,其特征是所述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分别为一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且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有一侧相接。
专利摘要一种避震鞋,包括鞋面及鞋底,在鞋底后半部的鞋后跟中形成一容置空间,其中嵌入一弹性结构体,该弹性结构体具有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以及处于两固定件之间的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由弹簧与套接在弹簧外的伸缩套管所形成,上固定件及下固定件分别与鞋底容置空间的顶面及底面相接,且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定位于两固定件上,该弹性结构件可采用侧面或后面置放式及夹层预置式与鞋底相结合。
文档编号A43B7/32GK2455093SQ002577
公开日2001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1日
发明者段伟杰 申请人:美琦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