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改良了鞋面的舒适性的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良了鞋面的舒适性的运动鞋。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鞋面都是考虑脚在静止时的形状而设计的。在运动时的脚的形状在鞋子的内部会经常发生变化。即,在运动时,鞋面有时会跟不上脚的变形而使鞋底与脚分离,或者有时相反,鞋面会限制脚的自然变形。因此,以鞋面作为使鞋底跟随脚的部分来对其进行考虑,此时,希望鞋面能够跟随运动时的脚的形状变化而发生变形。
即,由于脚在行走时会发生变形,因此,要求鞋相对于脚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为了提高上述舒适性,鞋面的变形分布最好与脚的变形分布相接近。
作为对舒适性有所改善的鞋,公知有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公平4-107608号公报(图1))、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公昭和60-18082号公报(第1图))、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0-287704号公报(图2))、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实开平1-26245号公报(第1图))和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0-184902号公报(摘要))中的鞋。
图16(a)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鞋。在该鞋中,鞋面U的脚外侧的一部分由弹性部件100形成。
图16(b)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2中的鞋。在该鞋中,鞋面U的靴口101两侧的一部分由弹性部件100形成。
图16(c)、图16(d)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3中的鞋。在该鞋中,鞋面U的前部的两侧由弹性部件100形成。
图17(a)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4中的鞋。在该鞋中,鞋面U的开口的前方部分由弯曲性部件100形成。
图17(b)表示的是上述专利文献5中的鞋。在该鞋中,鞋面U的楔形(chock)的切口部分102由伸缩性部件100形成。该切口部分102从鞋面U的开口103向着鞋底缩短延伸。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下所述,这些鞋并不是跟随行走时的脚的变形而进行设计的。
图2(a)和图2(b)表示的是脚的立体图。
一般来说,在行走时,为了用脚蹬离地面而需要抬高脚后跟。此时,以图2(a)和图2(b)中的脚内侧的足弓部的附近81以及脚外侧的小脚趾的附近80为界,前脚和后脚的动作存在很大差异。该动作的差异在脚处于静止的状态下不明显。
上述脚内侧的足弓部的附近81包括覆盖脚的跗跖关节的部位以及其附近的部位。上述脚外侧的小脚趾的附近80包括覆盖脚的第五跖骨的部位以及其附近的部位。在这些部位的前后之间,行走时的脚的变形分布发生急剧变化。在脚的上述部位的前方部分和后方部分之间,行走时的变形分布不连续。
这里,在上述各专利文献的鞋中,具有伸缩性的部件并没有覆盖上述内侧的足弓部以及小脚趾双方。因此,在行走时,鞋的变形并没有跟随脚的变形,穿鞋的人会感觉脚和鞋之间发硬,鞋并没有合适地跟随(适合)脚。其结果,在运动时会妨碍脚的弯曲或者动作。
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鞋中,将弹性部件100配置在鞋的靴口两侧,并且使其互相相对。因此,鞋面U很容易没有必要地曲折,所以,这种鞋很容易就走型,缺少稳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舒适性提高了的、被改良的鞋的鞋面,来解决提高鞋的适合性这样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这种鞋具有能够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
所述鞋面包括穿着时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脚背上方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前后互相连接。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脚的一部分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脚的一部分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前方的前部和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后方的后部。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前部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
上述外侧伸缩部被设置在从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或其附近部位到所述第二开口的区域。即,从实质上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上端的部位延伸到第二开口。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附近部位向着比该附近部位靠前方的斜上方的线。即,所述区域包括随着向前方延伸而向着上方倾斜的线。所述外侧伸缩部在所述附近部位沿着脚长方向具有可伸缩的长度。
这样,由于在实质上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上端的部位或其附近部位设置有外侧伸缩部,因此,脚的变形分布能够急剧地变大的所述部位为具有伸缩性的部件所覆盖。因此,鞋面可以随着所述部位的变形而变形,从而适合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实质上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上端的部位”这样的用语,不只是正好相当于第五跖骨的上端的部位,还意味着也包括其周围附近。因此,即使在外侧伸缩部从所述部位的少许上方延伸到第二开口的情况下,外侧伸缩部也设置在从“实质上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上端的部位”到第二开口的区域。
而且,外侧伸缩部具有在所述部位沿着脚长方向可伸缩的充足的长度。据此,外侧伸缩部的前方的前脚部和后方的后脚部互不干涉,实质上独立地发挥作用。即,通过外侧伸缩部,前脚部的动作和后脚部的动作被相互分开。据此,鞋面可以更加自由地变形,不限制动作时的脚的自然变形,因此,适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关于该作用,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的适于运动的运动鞋。所述鞋面具有在穿用时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互相相连。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足弓部的内侧面、即一部分或全部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小脚趾的外侧面、即一部分或全部的外侧伸缩部,配置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前方的前部和配置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后方的后部。所述各伸缩部这样设置着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一侧面。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前部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
在运动时,如果脚后跟提升,脚的足弓部及小脚趾的附近发生变形,则鞋面的内侧伸缩部及外侧伸缩部随着脚的变形伸缩。因此,鞋底不会从脚分离,鞋面不会限制动作中的脚的自然变形。即,舒适性高。
各伸缩部从鞋底的上表面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鞋面的侧面。因此,在绑紧鞋带穿用鞋的状态或脚后跟未提升的状态下,各伸缩部收缩,前部及后部分别适合脚的前脚部和脚的后脚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足弓部的内侧面,外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小脚趾的外侧面。
根据该方式,在运动时,鞋面的内侧伸缩部及外侧伸缩部分别横断鞋面的内侧面及外侧面延伸(extend across),覆盖脚的足弓部及小脚趾的至少一部分侧面,因此,舒适性提高。
本发明中,通过使用“从鞋底上表面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鞋面一侧面”这样的用语,意味着通过具有伸缩性的部件在所述鞋面的侧面上从鞋底的上表面设置到第二开口,关于沿第二开口的边缘部一部分,允许伸缩。例如,设置沿着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的孔眼修饰部,在切掉所述孔眼修饰的情况下,在单单从外侧面覆盖该切掉的切口部时,具有所述伸缩性的部件也“在实质上横断”鞋面的侧面。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的适于运动的运动鞋。所述鞋面被限定为在穿用时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用舌片封住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互相相连。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足弓部的内侧面、即一部分或全部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小脚趾的外侧面、即一部分或全部的外侧伸缩部,配置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前方的前部和配置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后方的后部。所述各伸缩部这样设置着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一侧面。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相关的所述前部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在所述前部的后侧的边缘部设置前部增强材料,在所述后部的前侧的边缘部设置有后部增强材料。对应所述内侧伸缩部的位置的脚外侧的部分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内侧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同样地,对应所述外侧伸缩部的位置的脚内侧的部分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外侧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即,由于两伸缩部没有相互相对,与所述内侧伸缩部对向或者相对的(opposite or facing)鞋面的外侧面具有比内侧伸缩部大的拉伸弹性模量。同样地,与上述外侧伸缩部对向或者相对的鞋面的内侧面具有比外侧伸缩部大的拉伸弹性模量。
所述前部和后部在脚的前后方向被互相分开。在脚上穿着鞋时,通过伸缩部随着脚的动作伸缩,鞋面的前部和后部适合鞋。此时,即使伸缩部伸缩,前部的后边缘和后部的前边缘由于用增强材料被增强,所以,所述前部和后部不会走型,鞋面的前部适合脚指尖,后部适合脚后跟。
此外,与各伸缩部对向的相对侧的侧面的拉伸弹性模量比这种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即,与各伸缩部对向的相对侧的侧面具有比伸缩部大的拉伸弹性模量。这样,鞋面支撑脚的侧面,因此,对脚提供稳定性。另一方面,在鞋面具有由柔软或弹性的部件构成的相互相对的内外两个侧面的情况下,脚的哪个侧面都没有被支撑,因此,脚的稳定性变低。
根据该方式,即使伸缩部伸缩,前部的后边缘和后部的前边缘被用增强材料增强,因此,所述前部和后部不会走型,鞋面的前部适合脚指尖,后部适合脚后跟。而且,与伸缩部对应的相对侧的侧面的拉伸弹性模量比对应的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因此,由鞋面提供的脚的稳定功能不会受损。
在本发明的最优实施方式中,所述各伸缩部的所述第二开口附近的边缘部由允许该伸缩部伸缩的原材料形成。另一方面,所述前部以及后部分别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周边部,该周边部实质上由非弹性的(inelastic)或者实质上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形成。
这里,伸缩部的所述边缘部容易伸缩。因此,在脚弯曲时的抵抗变小,能够顺畅地进行脚的弯曲动作,另一方面,所述前部以及后部的周边部由实质上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形成。因此,在通过鞋带绑紧鞋时,鞋的形状难以走型,所以,适合性不降低。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所谓的“实质上难以伸缩的原材料”或者“实质上非弹性的(inelastic)原材料”的用语,意思是包括一般用于运动鞋的原材料及比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的原材料。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理想实施方式中,所述各伸缩部为随着从鞋底接近所述第二开口,沿着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小的大致呈三角形状或者梯形形状。
这样,通过各伸缩部的形状为三角形状乃至台形状,允许比起所述第二开口附近,鞋底的上表面变大的鞋面的脚长方向的变形与脚的变形一致。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各伸缩部各自具备互相重合(overlap)的多片坯料。通过这种构造,所述坯料在所述各伸缩部的中央区域可以互相独立变形。即,所述多片坯料在所述中央区域可以互相独立变形而重合(stack)。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所述多片坯料中,连接脚的内侧的坯料随着脚的变形而发生变形,在所述多片坯料中,外侧的坯料与所述内侧的坯料独立变形。其结果,能够吸收鞋面和脚之间变形的差别。即,可以吸收(accomodate)鞋面和脚之间的变形差异。
此外,通过使用这里所说的“坯料”这样的用语,意思是用于鞋的鞋面的片状的原材料。可以包括橡胶或者树脂片、纺织物、编织物及/或无纺布。
在本发明中,沿着所述鞋面的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最好在对应所述各伸缩部的位置而被切开。即,鞋面的边缘部在对应所述伸缩部的位置,在所述边缘部设置切口或者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内侧切口部和外侧切口部。通过在脚的内侧或外侧切开所述边缘部,第二开口附近的部分容易弯曲,鞋的弯曲性显著地提高。
在此情况下,最好在沿着所述切口部的上边缘部一体地形成由弹性体构成的弹性部件。其结果,通过弹性部件,在伸缩性得到提高的同时,耐久性也得到提高。
上述切口部也可以被切成V字状等任意形状。优选是切口部形成为U字状,其结果,可以缓和应力的集中,因此,使耐久性得到提高。
本发明从参考附图的以下的合适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基本会得到更加明确的理解。然而,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用于单纯地图示以及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规定。在附图中,多张附图中的同一构件号码表示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
图1是表示脚的骨骼和本发明的鞋之间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2(a)以及图2(b)是表示行走时产生变形的部分(80、81、82)的脚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鞋的内侧面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该鞋的外侧面的侧面图。
图5是该鞋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穿起该鞋的鞋带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7(a)是表示基底材料的截面图,图7(b)是层积有弹性材料的伸缩部的截面图,图7(c)是表示位于前部的后边的部分鞋面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鞋的内侧面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该鞋的外侧面的侧面图。
图10(a)是第三实施例的内侧伸缩部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10(b)是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第四实施例的内侧伸缩部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11(b)是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以及图12(b)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鞋的侧面图,图12(c)是表示鞋和脚骨之间关系的侧面示意图(外侧面)。
图13(a)以及图13(b)是外侧伸缩部及其附近的侧面图。
图14(a)以及图14(b)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鞋的内外侧面图,图14(c)是表示鞋和脚的骨骼之间管辖的简要侧面图(外侧面)。
图15(a)、图15(b)、图15(c)以及图15(d)是表示本发明的伸缩部的作用的侧面图,图15(e)是表示现有方式的侧面图。
图16(a)、图16(b)、图16(c)以及图16(d)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鞋的立体图或者平面图。
图17(a)是表示其他的现有技术的鞋的平面图,图17(b)是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图3~图7表示的是第一实施例。图3表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鞋(右脚)的内侧面,图4是表示其外侧面。此外,在图3~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伸缩部的设置位置,在伸缩部绘制有阴影。
如图3所示,鞋包括鞋底S和鞋面U。
上述鞋面包括第一开口1、第二开口2、外侧伸缩部50、内侧伸缩部51、前部3和后部4。
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开口1和第二开口2设置于鞋面U的中央。第一开口1是穿有鞋时在上方伸出脚的开口。第二开口2通过以舌片T而被封闭开口。第一开口1位于第二开口2的后方,与第二开口2相互连接。第二开口2覆盖住脚背的前部。
上述舌片T在第二开口2的前方而被缝合在鞋面U上。在舌片T的上表面的中央设置有筒状的圆环P。如图6所示,在穿用鞋时,只要鞋带R能够插入并通过上述圆环P即可。
如图5所示,上述内外伸缩部50和51、前部3以及后部4位于上述两开口1、2的周围。内侧伸缩部51被设置在位于第二开口2的内侧的鞋面U的内侧面31。外侧伸缩部50形成在位于第二开口2的外侧的鞋面的外侧面30上。前部3被配置在两伸缩部50、51的前方。后部4被配置在两个伸缩部50、51的后方。即,鞋面U被上述两开口1、2以及两伸缩部50、51分割成前部3以及后部4。
上述各伸缩部50、51由伸缩性大的原材料制成。与此相反,前部3以及后部4由比上述伸缩部50、51的伸缩性小的原材料制成。即,上述各伸缩部50、51的拉伸弹性模量在脚长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被设定成比所述前部3和后部4的拉伸弹性模量小。
下面,对上述各伸缩部50、51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在行走时,脚内侧的足弓部的内侧面81和位于脚外侧的小脚趾的外侧面80的前方的脚的前脚的动作,与位于后方的后脚的动作存在很大差异。
上述足弓部的内侧面81以及小脚趾的外侧面80位于互相倾斜的位置。如图1所示,上述内侧面81以及外侧面80分别被上述各伸缩部50、51所覆盖住。因此,各伸缩部50、51也互相倾斜地相对配置。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外侧伸缩部50覆盖住第五跖骨末梢头(distal caput)90以及其附近的部位,同时,设置在从该部位到第二开口2的区域。该外侧伸缩部50的配置区域包括从上述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后端90b向第二开口2延伸到上方的斜前方的线。在上述跖骨末梢头90的附近部位,外侧伸缩部50具有沿着脚长方向L的长度,因此,可以在脚长方向上伸缩。
另一方面,内侧伸缩部51覆盖住脚内侧的一部分跗跖关节92及其附近的部位,同时,设置在该部位到第二开口2的区域。在上述跗跖关节92的附近的部位,内侧伸缩部51具有沿着脚长方向L的长度,因此,可以在脚长方向L上伸缩。
如图5所示,在与内侧伸缩部51相对的脚的相反侧的位置配置有后部4,同时,在与外侧伸缩部50对应的脚的相反侧的位置,配置有前部3。即,后部4的外侧面位于内侧伸缩部51的相反侧的位置,同时,前部3的内侧面位于外侧伸缩部50的相反侧的位置。
如图4所示,外侧伸缩部50从上述鞋底S的上表面到上述第二开口2为止,被设置成在本质上横断上述鞋面U的外侧面30。同样地,如图3所示,内侧伸缩部51从上述鞋底S的上表面到上述第二开口2为止,被设置成在本质上横断上述鞋面U的内侧面31。即,各伸缩部50、51横断鞋面U的一方的侧面而延伸。
下面,对各伸缩部50、51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对于上述各伸缩部50、51来说,脚长方向L的宽度随着从脚掌接近脚的顶部而逐渐变小。即,内侧伸缩部51的脚长方向L的宽度随着从鞋底S接近第二开口2而逐渐变小,大致形成为三角形状乃至梯形形状。如图4所示,外侧伸缩部也为同样的形状。
如图3~图5所示,沿着上述鞋面U的上述第二开口2的边缘部35,在与各伸缩部50、51对应的位置而被断开,这样,形成切口部63、64。即,在与上述边缘部35的内侧伸缩部51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内侧切口部63,在上述边缘部35的外侧伸缩部50设置有外侧切口部64。将切口部63、64设置成不从鞋面的边缘部35突出(included)。通过在脚的内侧和外侧形成切口部63、64,使得鞋面U在第二开口2的附近部分变得易于弯曲,这样,显著提高了鞋的弯曲性。
其中,内侧切口部63(图3)以及外侧切口部64(图4)优选形成为U字形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V字形状等任意形状。
下面,对前部3以及后部4的增强材料6、7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在前部3的后侧的边缘33设置有带状的前部增强材料6。前部增强材料6包括第一内侧部61、第一外侧部60以及前侧孔眼修饰部62,上述各部61、60、62互相连接。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内侧部61从脚内侧的鞋底S的上表面延伸到第二开口2的附近。第一内侧部61沿着上述内侧伸缩部51的前边缘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4所示,外侧伸缩部50从脚外侧的鞋底S的上表面延伸到第二开口2的附近。第一外侧部60沿着外侧伸缩部50的前边缘形成直线形状。
如图5所示,上述前侧的孔眼修饰部62位于上述第一内侧部61和上述第二外侧部60之间。前侧的孔眼修饰部62沿着第二开口2的前边缘形成曲线形状。
此外,前侧的孔眼修饰部62以及第一内侧部61的第二开口2侧缝接有筒状的圆环P。在第一内侧部61设置有孔眼孔E。
如图3~图5所示,在后部4的前侧边缘43上设置有带状的后部增强材料7。后部增强材料7包括第二内侧部71、第二外侧部70以及内侧和外侧修饰部72B(图3)、72C(图4)。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内侧部71和内侧修饰部72B互相连接。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外侧部70和外侧修饰部72C互相连接着。
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内侧部71从脚内侧的鞋底S的上表面延伸到第二开口2的附近。第二内侧部71沿着上述内侧伸缩部51的后边缘呈直线状延伸。上述内侧修饰部72B沿着第二开口2内侧的边缘呈直线状延伸着。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外侧部70从脚外侧的鞋底S的上表面延伸到第二开口2的附近。第二外侧部70沿着上述外侧伸缩部50的后边缘呈直线状延伸着。上述外侧修饰部72C沿着第二开口2外侧的边缘呈直线状延伸着。
如图5所示,在内外侧的修饰部72B、72C上缝接有筒状的圆环P,同时,设置有孔眼孔E。
下面,对形成前部3、后部4以及各伸缩部50、51的原材料进行说明。
前部3以及后部4是经由层积(优选互相连接)用于普通的运动鞋的纺织物或者编织物等坯料而制成的。在前部3以及后部4上,根据需要而在上述坯料的更上面缝合有用于固定芯材的带状部件。
上述各伸缩部50、51具备如图7(a)的截面图所示的基材55,该基材55是通过重合(堆积或者层叠)具有伸缩性的多片坯料57、58而形成的。坯料57、58在上述前部的后边缘33以及后部的前边缘43缝合。由于坯料57、58在各伸缩部50、51的中央部即没有被连接也没有被缝接,因此,可以互相自由地在坯料上面滑动,从而能够互相独立变形。
如图7(b)的截面图所示,在上述基材55上的坯料57上部分地设置有弹性部件56。该弹性部件56形成为进入上述上坯料57的表面而被固定。该弹性部件提供规制伸缩部50、51的伸缩方向的方法。
如图3所示,上述弹性部件56在沿着上述内侧伸缩部51上的上述切口部63的上边缘部而被层积在上述基材55上。此外,上述弹性部件56在上述内侧伸缩部51中,从上述切口部63到鞋底S的上表面,以横断内侧伸缩部51的方式层积。这样,比起脚长方向的伸缩,能够较小地抑制内侧伸缩部51的上下方向的伸缩。
如图4所示,在上述外侧伸缩部50,也以同样的方法层积上述弹性部件56。
另一方面,如图7(c)的截面图所示,在上述增强材料6、7的部分,在上述增强材料6、7(图5)的带状部件上缝合有上述伸缩部50、51的坯料57、58以及前部3或者后部4的坯料37、38。
在脚穿上鞋的情况下,松动图6的鞋带R,从第一开口1以及第二开口2的后部将脚伸入鞋内。此时,内外侧的伸缩部51、50在脚长方向上处于少许伸张状态,前部3符合脚的指尖,另一方面,后部4符合脚踵。
如图2(a)所示,在行走时,脚踵向上提升而使脚发生弯曲,此时,以小脚趾的附近80以及脚内侧的足弓部的附近81为界,前脚和后脚的动作存在很大差异。此时,鞋面U在图3的鞋底S的上表面附近伸开,鞋面U在第二开口2的附近收缩。因此,对于本运动鞋的伸缩部51、50来说,在鞋底S的部分附近,在脚长方向L上伸长,该部分的脚长方向L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因此,伸缩部51、50在鞋底S的部分附近易于伸张。另一方面,由于在伸缩部51、50的第二开口2的部分附近设置有切口部63、64,因此,伸缩部51、50在第二开口2的部分附近容易收缩。所以,使得鞋面U适合脚。
如图2所示,就脚踵的下方附近的外侧部分82而言,在脚弯曲时,以其为界,脚前后的动作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优选是加上小脚趾以及足弓部的附近部分80、81,在上述脚踵的下方附近的外侧部分82处也配置伸缩部件。
(第二实施例)图8以及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鞋的第二实施例。图8是表示鞋(左脚)的内侧面,图9是表示其外侧面。此外,在图8以及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伸缩部的设置部位,在伸缩部绘制有网格。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及图示。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内侧伸缩部51的上述弹性部件56在上下方向而被分断开。
此外,如图8所示,第一内侧部61形成为二叉状。而且,如图9所示,外侧的孔眼修饰部72C延伸到脚后部的鞋底S的上表面。
(第三实施例)图10表示本发明的鞋的第三实施例。图10(a)为该实施例的内侧伸缩部以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10(b)是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a)所示,圆环P覆盖住上述内侧切口部63。如以虚线所示那样,该圆环P的两端缝合在第一内侧部71及第二内侧部61的上端,而没有缝合在孔眼修饰部62、72B上。因此,圆环P允许上述内侧伸缩部51的伸缩动作。
此外,如图10(b)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前部增强材料6的各部61、62以及后部增强材料7的各部71、72B分别互相形成不同个体。增强材料6、7的各内侧部61、71的上端分别接近孔眼修饰部62、72B。这样,由于不需要一体地形成各增强材料6、7,因此,可以降低成本。
如图10(a)的虚线所示,第一内侧部61以及第二内侧部71与内侧伸缩部51的坯料57、58一起,分别缝合在前部3的后边缘以及后部的前边缘上。
(第四实施例)图11表示的是第四实施例。图11(a)是该实施例的内侧伸缩部及其附近的立体图,图11(b)为该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如图11(b)所示,圆环P与第一内侧部61以及第二内侧部71形成为一体。如图11(a)所示,该圆环P没有缝合在孔眼修饰部62、72B上。因此,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圆环P允许上述内侧伸缩部51的伸缩动作。
(第五实施例)图12以及图13表示的是第五实施例的球场比赛(例如排球)用的鞋。图12(a)表示的是该实施例的鞋(右脚)的内侧面,图12(b)表示其外侧面。图12(c)表示上述外侧面和脚骨之间的关系。图13(a)、(b)为外侧伸缩部50附近的放大侧面图。
在图12(a)、图12(b)、图13(b)、图14(a)以及图14(b)中,为了便于理解伸缩部的设置部位,对伸缩部绘制有网格。
如图12(a)所示,本实施例的鞋的内侧伸缩部51是这样设置的从鞋底S的上表面到第二开口2,实质上是横断鞋面U的内侧面31。该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内侧伸缩部51大致形成为矩形或者方形(rectangular or square-shaped)。前侧的孔眼修饰部62在第二开口2的内外被分断开设置着,没有配置在第二开口2的内外。
如图12(b)所示,在鞋面U的外侧面30,在外侧伸缩部50的下方,设置有从前部3连接后部4的连设部69。外观上,外侧伸缩部50没有延伸到鞋底的上表面。外侧伸缩部50从第二开口2向下方,设置有鞋面U的高度的大致一半以上左右。上述连设部69是由与第二内侧部70相同或者类似的原材料所制成的。关于上述连设部69的脚长方向L的拉伸弹性模量,被设置成比外侧伸缩部50的拉伸弹性模量大。在上述连设部69的下方,形成鞋底S向上方卷起地突出的卷上部68。
下面,对上述外侧伸缩部50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在由第一内侧部60、第二内侧部70以及鞋底S所围成的位置(用虚线表示的位置),配置有具有伸缩性的部件54。然后,缝合有连设部69来覆盖这样配置的伸缩性部件54的下部的表面。该连设部69实质上由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制成,因此,上述伸缩性部件54的下部几乎不会伸缩。另一方面,由图13(b)的第一外侧部60、第二内侧部70、连设部69以及第二开口2的边缘部35围成的矩形或者方形的部分可以伸缩,该部分为外侧伸缩部50。
对与上述外侧伸缩部50的各部分脚骨之间的关系进行如下说明。
如图12(b)以及图12(c)所示,上述连设部69以及卷上部68位于相当于脚外侧的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部位。连设部69以及卷上部68实质上由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制成。因此,在脚宽方向的动作激烈的球场比赛用的鞋中,上述部位的外侧被上述连设部69以及卷上部68所支撑。另一方面,外侧伸缩部50配置在从上述部位向第二开口2延伸的区域。上述区域包括从上述部位向第二开口2在斜上方延伸的直线D。因此,以沿着中脚趾节关节(MP关节)93的位置为边界,鞋面U的前部3和后部4可以进行相互独立的动作。即,鞋面U的前部3和后部4以相当于MP关节的区域为边界而进行不同的活动。
其中,本实施例中,将连设部69与第二外侧部70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将它们形成不同个体,还可以一体地形成连设部69与第一外侧部60。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连设部69,只由鞋底S的卷上部68来支撑相当于上述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部位。
(第六实施例)图14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旅游鞋。图14(a)是本实施例的鞋(左脚)的内侧面,图14(b)是其外侧面,图14(c)是表示上述外侧面和脚骨之间的关系。
如图14(a)所示,本实施例的内侧伸缩部51从第二开口2向下方设置到鞋面U的高度的大概一半左右。内侧及外侧伸缩部51、50配置在第二开口2的相对侧。即,内侧伸缩部51通过第二开口2与外侧伸缩部50相对。在内侧伸缩部51和鞋底S之间,配置有实质上由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制成的部件。
此外,在内侧伸缩部51的前后中央缝合有实质上由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制成的带状保护部件55。通过该保护部件55,内侧伸缩部51被分割为前后两部分。这种保护部件55保护弱于从外部来的冲击的内侧伸缩部51。
另一方面,如图14(c)所示,外侧伸缩部50被配置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区域(从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部位向第二开口延伸的区域)。此外,外侧伸缩部50与上述内侧伸缩部51相同,也被保护部件55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如图14(b)所示,该被分割的外侧伸缩部50中的前侧部分,从鞋底S的上表面到第二开口为止横断鞋面的外侧面30。
登山时的脚的弯曲方向与奔跑时的有所不同。因此,鞋必须具有不同的构造。通过将上述保护部件55或者其非伸缩性部件缝合在各伸缩部50、51内的适当位置,而能够调整各伸缩部50、51的可伸缩方向,从而使各伸缩部50、51适合上述脚的弯曲。
为了保护相当于脚的舟状骨骨头的部位及其附近,该部位在鞋面U的后部4,也可以不从内侧覆盖。
外侧伸缩部的作用在上述六个实施例中,外侧伸缩部50近似形成为大致呈矩形形状或者大致呈方形的形状或者大致为三角形的梯形形状,同时,如图14(c)所示,在从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部位或者其附近,设定为具有脚长方向的长度。下面,使用外侧伸缩部的概念图(图15(a)~图15(e))来说明这种设定的作用。此外,图15(a)~图15(e)中,为了容易理解伸缩部的设置部位,对伸缩部绘制有网格。
在现有例(图15(e))中,在脚外侧设置有倒三角形的小的伸缩部500。这里,若脚长方向L的力被施加在伸缩部500,则伸缩部500的伸张如同该图的两点虚线M所示。此时,在伸缩部500的底点501处的伸缩率为零。即,因为倒三角形的伸缩部500在下部不具有脚长方向L的一定长度,因此,在下部几乎不发生伸缩。这样,鞋面的外侧面的大部分在脚长方向L几乎不伸张。
根据本发明,如图15(a)所示,外侧伸缩部50形成为大致呈方形的形状或者大致呈矩形的形状。在外侧伸缩部50和鞋底S之间设置有难以伸缩的连设部69。在这种构造中,在对外侧伸缩部50施加脚长方向L上的力的情况下,外侧伸缩部50如该图的两点虚线M1所示那样伸张。这里,在相当于上述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附近的部位(点)O,由于外侧伸缩部50具有脚长方向L上的某种长度,因此,该部分在脚长方向L上能够伸缩。即,在从上述部位O到第二开口2的范围内,外侧伸缩部50能够在前后伸缩。
另一方面,在图15(b)中,外侧伸缩部50大致形成为近似三角形的梯形形状,同时,从第二开口2被设置到鞋底S的上表面。在这种构造中,第二开口2附近的外侧伸缩部50的长度非常短。但是,外侧伸缩部50在第二开口2的附近具有V字状或者U字状的切口部58。因此,即使在这种构造中,外侧伸缩部50在第二开口2的附近也能够在脚长方向L上伸缩。
这样,在上述大致呈梯形或者大致呈矩形或者大致呈方形的情况下,与外力相对应,外侧伸缩部50可以变形为各种形状。因此,在运动时,随着脚的变形,外侧伸缩部50伸缩,以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附近的区域为边界,前部3和后部4可以互相独立地动作。其结果,鞋面能够追随互不相同的前脚和后脚的动作。
因此,在从第五跖骨末梢头90的附近的部位O到第二开口2的范围内,如果外侧伸缩部50具有沿着脚长方向L能够伸缩的伸缩设置,则以该外侧伸缩部50为界,鞋面可以容易且充分地追随差异较大的前脚和后脚的动作。
对于包括上述部位O的区域的伸缩设置来说,通过在该区域中外侧伸缩部50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而可以得到实现。
如跑鞋那样,在要求高度伸缩性的情况下,设置外侧伸缩部50从第二开口2到鞋底S的上表面横断鞋面U的外侧面。如球场比赛用鞋或者旅游鞋那样,在要求适当的伸缩性和充分的支撑力的情况下,在外侧伸缩部50和鞋底S之间设置连设部69,或者,也可以在鞋底S的上表面,使外侧伸缩部50不具有能够伸缩的长度。
另一方面,对于在上述第二开口2的附近的伸缩设置来说,沿着上述第二开口2,通过外侧伸缩部50具有某种长度的长度而能够得以实现。即使是上述长度的非常短的大致呈三角形的外侧伸缩部50,如果外侧伸缩部50在上述第二开口2的附近具有U字状乃至V字状的切口部58,则也能够得到伸缩设置。
作为大致呈方形形状或者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外侧伸缩部50,如图15(c)所示,也可以在外侧伸缩部50的中央以岛状来设置难以伸缩的部件59。如图15(d)所示,外侧伸缩部50也可以在外侧伸缩部50的上下中央形成中间变细的形状。
此外,为了在防止不必要的伸缩的同时获得充分的伸缩,外侧伸缩部50的每个单位高度W(图15(a))的弹性常数k,优选被设定为0.1N/mm~50N/mm左右。这里,上述弹性常数是这样定义的数值,即在脚长方向上从伸缩部切取细长的实验片,在使该实验片负载有沿着脚长方向的荷重f的情况下,以在该实验片上产生的变形ε和该实验片的宽度W被上述荷重f相除。该弹性常数k以下述公式(1)表示k=f/(ε·W)……(1)。
这样,本发明中导入“弹性常数”的概念的理由,是因为鞋面的原材料的厚度不明确。即,鞋面的原材料的准确厚度难以测量。所以,难以获取鞋面的原材料的下述拉伸弹性模量的准确数值。上述“弹性常数”k可以不测量鞋面的原材料的准确厚度而获得。
拉伸弹性模量是这样定义的数值,即,以上述试验片的变形ε和上述试验片的截面面积S被上述荷重f相除。即,拉伸弹性模量E以下记公式(2)表示E=f/(ε·S) ……(2)。
就上述弹性常数k的理想数值而言,因鞋的用途或者大小或者类型以及伸缩部的形状或者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上述弹性常数k在图1~图11(b)以及图14(a)~图14(c)的鞋中,优选被设定为0.1N/mm~7.0N/mm左右。此外,上述弹性常数k例如在图1~图11(b)的跑鞋中,优选被设定为0.1N/mm~3.0N/mm左右。在图12(a)~图13(b)的球场比赛用鞋中,优选被设定为10N/mm~30N/mm左右。在图14(a)~图14(c)的旅游鞋中,优选被设定为1.0N/mm~7.0N/mm左右。
这些具体的弹性常数k的数值,比起现有的伸缩原材料的弹性常数k,可预计设定为较大的数值。在本发明中,伸缩部50需要在脚长方向L上形成某种程度长度。因此,如果使伸缩部50过于容易伸缩,则脚的保持功能过于低下。因此,与在脚长方向L上较长地形成伸缩部50相对应,伸缩部50的原材料的弹性常数k被较大地设定。
以上,仅对本发明的几个典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如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典型的实施例中,会很容易地认识到,只要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的内涵和优点,可以进行多种变形。因此,认为类似的所有变形,皆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工业可利用性本发明除了跑鞋、步行鞋之外,还可以用于排球、篮球、网球等球场比赛用鞋或者登山等旅游鞋或者高尔夫鞋、足球鞋等各种运动鞋。比如,在将本发明用于由硬树脂鞋底制成的高尔夫鞋的情况下,如果对应设置伸缩部件的位置,在鞋底设置弯曲槽,则使其舒适性得到改善。
权利要求
1.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被限定为在穿着时使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脚背上方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前后互相连接,其中,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脚的一部分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脚的一部分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前方的前部;和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后方的后部,所述各伸缩部具有比所述前部以及后部沿着脚长方向的较小的拉伸弹性模量;所述外侧伸缩部被设置在从实质上相当于脚的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上端的部位到所述第二开口的区域;所述区域包括从所述部位向着前方的斜上方的线;所述外侧伸缩部在所述部位,具有能够沿着脚长方向伸缩的充足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设置的边缘部,所述外侧伸缩部延伸到所述边缘部;该鞋面的边缘部在对应所述外侧伸缩部的位置,定义有在所述边缘部设置切口或者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的外侧切口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而设置的边缘部,所述外侧伸缩部延伸到所述边缘部;所述外侧伸缩部形成为以一部分所述边缘部为边的方形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外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伸缩部的下方,还包括前后连结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的连设部;在这里,所述连设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外侧伸缩部的大;至少一部分脚外侧的所述第五跖骨末梢头骨被所述连设部覆盖。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部的下方,至少一部分脚外侧的所述第五跖骨末梢头骨被所述鞋底覆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伸缩部在脚内侧,设置在相当于跗跖关节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伸缩部设置在与所述外侧伸缩部相对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内侧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伸缩部具有所述鞋面的大约一半左右的高度,从所述第二开口向下方延伸。
11.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被限定为在穿着时使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脚背上方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前后互相连接,其中,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足弓部的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小脚趾的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前方的前部;和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后方的后部;所述内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内侧面;所述外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外侧面;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前部以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
12.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被限定为在穿着时使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脚背上方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前后互相连接,其中,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前方的前部;和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后方的后部;所述内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内侧面;所述外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外侧面;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前部以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在所述前部的后侧的边缘,配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前部的前部增强材料;在所述后部的前侧的边缘,配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后部的后部增强材料;与所述内侧伸缩部相对的所述鞋面的外侧的部分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内侧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与所述外侧伸缩部相对的所述鞋面的内侧的部分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外侧伸缩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的所述第二开口附近的边缘部,由允许该伸缩部伸缩的原材料形成;所述前部以及所述后部分别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周边部,该周边部由实质上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在形状上大致为随着从鞋底接近所述第二开口而沿着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小的三角形状。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在形状上大致为随着从鞋底接近所述第二开口而沿着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小的梯形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各自具备多片坯料,以所述坯料彼此能够在所述各伸缩部的中央区域相互独立变形的方式而重合。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设置的边缘部,所述各伸缩部延伸到所述边缘部;该鞋面的边缘部具有在对应所述内侧伸缩部的位置切开乃至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的内侧切口部,和,在对应外侧伸缩部的位置,在所述边缘部设置切口或者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的外侧切口部,所述各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各伸缩部的所述切口部的上边缘部上,在具有伸缩性的基材表面上层积有弹性部件。
19.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被限定为在穿着时使脚从上方伸出的第一开口、和由舌片封住的脚背上方的第二开口,所述两个开口前后互相连接,其中,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足弓部的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覆盖至少一部分脚的小脚趾的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前方的前部;和附着于所述两个伸缩部的各个上,同时,配置于其后方的后部;所述内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内侧面;所述外侧伸缩部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到所述第二开口为止,实质上横断所述鞋面的外侧面;所述各伸缩部的脚长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比所述前部以及后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小;在所述前部的后侧的边缘,配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前部的前部增强材料;在所述后部的前侧的边缘,配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后部的后部增强材料,其中,所述前部增强材料包括连接所述内侧伸缩部的第一内侧部;连接所述外侧伸缩部的第一外侧部;和连接一部分所述第二开口的前侧的孔眼修饰部,这里,所述前部增强材料通过所述第一内侧部、所述前侧孔眼修饰部和所述第一外侧部的大致相连而形成,所述后部增强材料包括连接所述内侧伸缩部的第二内侧部;连接所述外侧伸缩部的第二外侧部;和连接一部分所述第二开口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孔眼修饰部,这里,所述后部增强材料通过第二内侧部和内侧的孔眼修饰部相互大致相连,并且所述第二外侧部和外侧的孔眼修饰部相互大致相连而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中的所述第二开口附近的边缘部用允许该伸缩部的伸缩的原材料形成;所述前部及所述后部分别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的周边部,该周边部由实质上难以伸缩的原材料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在形状上大致为随着从鞋底接近所述第二开口而沿着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小的三角形状。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在形状上大致为随着从鞋底接近所述第二开口而沿着脚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小的梯形形状。
2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伸缩部各自具备多片坯料,以所述坯料彼此能够在所述各伸缩部的中央区域相互独立变形的方式而重合。
2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具有沿着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设置的边缘部,所述各伸缩部延伸到所述边缘部;该鞋面的边缘部具有在对应所述内侧伸缩部的位置,在所述边缘部设置切口或者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的内侧切口部,和,在对应外侧伸缩部的位置,在所述边缘部设置切口或者切开所述边缘部而形成的外侧切口部,所述各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各伸缩部的所述切口部的上边缘部上,在具有伸缩性的基材表面上层积着弹性部件。
26.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脚内侧面的内侧面和覆盖脚外侧面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所述外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所述各伸缩部具有比各个侧面的剩余部分沿着脚长方向上的较小的拉伸弹性模量;所述外侧伸缩部覆盖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脚的部位;所述各伸缩部在其各自的部位,具有能够沿着脚长方向伸缩的充足的长度。
27.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脚内侧面的内侧面和覆盖脚外侧面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所述外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这里,所述各伸缩部具有比各个侧面的剩余部分沿着较小的足够长的方向上的拉伸弹性模量;所述内侧伸缩部覆盖相当于跗跖关节的脚的部位;所述各伸缩部在其各自的部位,具有能够沿着脚长方向伸缩的充足的长度。
28.一种适于运动的运动鞋,包括吸收落地冲击的鞋底和包住脚背的鞋面,所述运动鞋的特征在于所述鞋面包括覆盖脚内侧面的内侧面和覆盖脚外侧面的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内侧面的内侧伸缩部;所述外侧面包括覆盖一部分脚外侧面的外侧伸缩部,这里,所述各伸缩部具有比各个侧面的剩余部分沿着脚长方向上的较小的拉伸弹性模量;所述外侧伸缩部覆盖相当于第五跖骨末梢头骨的脚的部位;所述内侧伸缩部覆盖相当于跗跖关节的脚的部位;所述各伸缩部在其各自的部位,具有沿着脚长方向能够伸缩的充足的长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运动鞋的鞋面(U),包括第一开口(1),其包住脚背并且在穿有鞋时使脚从上方突出;以及第二开口(2),通过舌片(T)而被封闭。两个开口(1、2)互相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鞋面(U)包括内侧伸缩部(51),覆盖脚的脚底足弓部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外侧伸缩部(50),覆盖脚的小脚趾的外侧面的一部分;配置在两个伸缩面(50、51)的前方的前部(3);和配置在两个伸缩部(50、51)的后方的后部(4)。所述各个伸缩部(50、51)从鞋底(S)的上表面开始,横断所述鞋面(U)的一方的侧面,直到所述第二开口(2)为止。所述各个伸缩部(50、51)的脚长方向(L)的拉伸弹性模量被设定成比所述前部(3)以及所述后部(4)的拉伸弹性模量小。
文档编号A43B13/14GK1777372SQ20048001103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4日
发明者西胁刚史, 中部昇, 黑崎清光, 榧野俊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世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