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的琢型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8412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宝石的琢型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一般地说,本发明涉及琢磨宝石以及用于琢磨宝石的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琢磨方法以及琢磨结果将产生出更光彩、闪烁与更使光散射的宝石。
背景技术
长久以来,宝石在传统上都是琢磨成许多形状与构型。通常,宝石如钻石之类在琢磨时着重于高系数的光泽度、闪烁度与光的散射度。一般,宝石特别是钻石应琢磨成使得进入宝石上部的光完全在其内反射与折射,同时通过宝石的顶部朝后出现于观察者的眼中。
许多不同的宝石琢型都企图使钻石具有最长的可能寿命,亦即使钻石尽可能地“发光”。曾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耀与称羡的是那种倒圆的或“多面型”的琢磨。这种倒圆的或多面型琢磨对于其他各种宝石也是普遍的。多面型琢磨钻石一般为具有五十八侧边的圆形钻石。腰棱(宝石的外边缘)在宝石的尖阁(下部)与拱顶(上部)之间形成一结合处。拱顶一般包括许多平坦面或翻光面,最大的通常为基本上与上述周线平行的台面。尖阁包括许多覆盖其自身的翻光面,这些翻光面能从尖阁下部的末梢(底托)延伸到腰棱或其某些部分。典型的多面型琢磨宝石的顶部一般包括星形面、顶侧或上部主翻光面以及上部腰棱翻光面,而这种尖阁则一般包括尖阁主翻光面与下部腰棱翻光面。
许多宝石琢型相对于在其上琢磨处什么样的翻光面以及对此特殊宝石琢型上着重的内容而变化。普遍可认可的看法是,宝石的翻光面越多,宝石就更能显现光彩、闪烁与光的散射,直到宝石变得已无法增设翻光面时。宝石琢磨的目的在于防止入射光通过宝石底部泄露并对外部与内部的光流进行处理,使通过宝石顶部返回的白色与彩色光最大化。传统的倒圆多面型琢磨型式由于它的独特的翻光面结构,限制了它使白光大量返回的能力。这就使得对于倒圆多面型琢磨的钻石一般观察到暗色调的外观,这种暗色调即便是琢磨成具有极白保护色的非常完善部分的钻石也会呈现暗的色调。这样的外观对于琢磨成有显著漏光的不太理想部分的倒圆多面型琢磨钻石就更为明显。光通过底部的损耗形成了死区。
此外,由于这种倒圆的多面型琢磨型式的光的返回与内部的光流效率,用于这种型式的来实现最佳光性能所必须的那些部分则需在琢磨过程大量耗损钻石坯料。然而对于传统的型式而言,在最佳的光性能级别上,这样的钻石比起粗琢磨的钻石看来更具有吸引力,虽则光泽、散射与闪烁在大小程度与质量上对于倒圆的钻石琢磨都不能最大化。但是,由于这会使得钻石坯料显著地损失重量,因而多数钻石琢磨工当今意图将钻石琢磨成传统的倒圆多面琢磨型的理想琢磨部分的愿望并不受到鼓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每年都会生产出许多具有粗的琢磨部分的倒圆多面型琢磨钻石。
因此,最好是这样地琢磨宝石例如钻石,使它的一些部分防止光漏泄,且具有能更有效地返回更多的白光、彩色光与闪烁的翻光面布置。此外还最好提供这样的翻光面布置,它能调和与恰当地均衡宝石的发光功能的关键部分、宝石的光泽、散射与闪烁。由此可给宝石以更高水平的视觉美与艺术美。通过改变光在钻石内的通道来改进钻石总的光返回效率的翻光面布置也同样是有利的。这样就将有效地减少琢磨过程中的重量损耗。总的来说,最好能生产出这样的宝石,它具有的翻光面布置可更大地反射亮度、光彩(散射)与闪烁,外表更光亮且能在琢磨中有较低的重量损失,而得以与传统的型式相比获得更佳的光性能。
发明概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宝石琢磨与可增强光的闪烁、光彩与散射的宝石的琢磨方法。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种琢型具有腰棱、拱顶与尖阁,且在拱顶或尖阁之一或两者之上具有的翻光面个数比传统的多。可以这样地来增加翻光面数,即于腰棱上方环绕宝石的周边增设(到多于传统个数的)上部腰棱翻光面。根据一实施形式,这种上部腰棱翻光面最好从下侧沿着宝石的腰棱延伸到位置朝向拱顶上台面的公共上部顶点。最好在该台面的每侧存在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形式,可以这样地来增加翻光面数,即于宝石尖阁上增设(到多于传统个数的)下部腰棱翻光面数在尖阁部分上增加的翻光面数是由于增加了下部翻光面数的结果。这些下部翻光面则最好位于各对尖阁主翻光面之间并从上侧沿宝石腰棱延伸到部分尖阁。此外,在各对主翻光面之间还最好存在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这些在从底面朝上延伸的宝石部分上的尖阁主翻光面有交替变换的厚度。这种尖阁主翻光面能够交替地变换其厚与薄。在一种实施形式中,此种厚的尖阁主翻光面约比薄的尖阁主翻光面厚50%。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形式,下部腰棱翻光面之一可绕轴线转动。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他的特点与优点将能根据本发明后面的详细描述很快地获得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则列述于所附权利要求书中。
附图简述结合以下附图将能更好地理解这里所说的详细描述。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宝石琢型一实施例的俯视平面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宝石的仰视图;图3是具有图1所示拱顶与图2所示尖阁的宝石的侧视图;图4示明图3中宝石的角度与尺寸;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形式的宝石琢型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是图5所示宝石的仰视图;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形式的宝石琢型的又一实施例的俯视图;以及图8是图7所示宝石琢型的俯视图。
发明详述依据图1-3,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宝石10例如钻石,它的琢型一般类似于多面型琢磨钻石。宝石10当从顶部俯视或从底部仰视时大致呈圆形,而从侧面观察则大致为角锥形。宝石10一般具有于顶部俯视图或底部仰视图中确定出宝石10的外边缘与最宽广部分的腰棱60;确定出腰棱60之上的上部分的拱顶40;确定出腰棱60之下的下部分的尖阁80,以及确定尖阁80的最下部的底托20。为便于说明,将相对于中央轴线12说明宝石10的特点,此中央轴线10从宝石10的最下部的底托20(图3)延伸出,通过台面102的中心,由图3中的点划线12表示。此外,宝石10的外边缘,腰棱60将称之为宝石10的周边。
图1是宝石10一实施形式的俯视图,此宝石经琢磨成具有许多在拱顶40上的平坦面或翻光面。例如,根据一种实施例,拱顶40具有51个翻光面。拱顶40的最大翻光面即台面102。依据图1的实施形式,台面102是十边构型或即十面体形,以十个顶点连接此十面体的相邻边。但台面102也可以有较少或较多的边。
图1中台面102的各边形成了基本上是三角形的星形翻光面104的一边。相邻的星形翻光面104在最接近台面102的顶点处连接,由此以一圈星形翻光面104环绕台面102。在拱顶40上还有十个主或顶侧翻光面106。顶侧翻光面106基本上呈风筝形,有四侧或四边以及四个顶点。最好是让各顶侧翻光面106轴向最中心上部顶点VI在相邻星形翻光面104的顶点与台面102相邻处同台面相连且相互连接。还最好是使各顶侧翻光面106的轴向最中心处的下部顶点V2延伸到腰棱60。于是,各顶侧翻光面106的上、下部顶点V1与V2便在腰棱60与台面102之间延伸,而顶侧翻光面106的沿周边相邻的侧向顶点V3与V4则与星形翻光面14的最靠下的顶点邻接。
拱顶40的其余表面区别为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占据。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围绕拱顶40的周边定位于相邻顶侧翻光面106的最下的顶点V2之间且具有沿腰棱60的底侧。传统上,在各相邻的成对顶侧翻光面106之间存在两个上部腰棱翻光面。但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图1的实施形式中在各相邻的成对顶侧翻光面106之间则有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从腰棱60延伸到公共顶点120,后者延伸向台面102且邻接星形翻光面104的最下部顶点以及顶侧翻光面106的相邻侧向顶点V3与V4。在各对顶侧翻光面106之间加入第三上侧腰棱翻光面114增强了宝石10的闪烁与光的散射。此外,增设的上部腰棱翻光面提供了圆形钻石的拱顶,它具有增设的一组翻光面,在数值上等于宝石10的多边形台面102的边数。例如图1所示,当台面102为十边形时通过在各对顶侧翻光面106之间构成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即增设一翻光面),就在宝石10的拱顶40上增设了十个翻光面。于是,根据这一实施形式就在宝石10的拱顶上形成了总共五十一个翻光面以及一个十边形的台面102。这同具有十边形台面102的传统圆形宝石相比在拱顶翻光面数约增加了25%。
图2是示明尖阁80的宝石的仰视图。一般,在宝石10的尖阁上存在尖阁主翻光面202、下部腰棱翻光面220、222与224以及底托20。此尖阁主翻光面202基本上构成风筝形具有在底托20上的下部顶点以及在腰棱60上的上部顶点。根据一实施例,尖阁主翻光面202的上部顶点终止于腰棱60上而同相应的顶侧翻光面106的最下部顶点准直。
底托20可以如图所示为一个点,或为一平坦的多边形面,其边数等于尖阁主翻光面202的个数并由此个数决定。对于底托20通过设置一翻光面取代一点而形成一平坦的多边形底托面。这种底托翻光面也可模拟台面102的构型,从而取与台面102相同的边数,只是尺寸缩小而已。因此,在图2的实施形式中,底托20若琢磨成翻光面而不是一个点时,它将由于尖阁80具有十个尖阁主翻光面202而为十边形。
下部腰棱翻光面220、222与224具有沿以来60的顶边以及延伸向底托20的下部顶点。尽管传统上于圆形钻石的相邻尖阁主翻光面202之间只有两个下部腰棱翻光面,但在图2的实施形式中于各对相邻尖阁主翻光面202之间的尖阁80上则有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220、222与224。第一下部腰棱翻光面220有一边与第一尖阁主翻光面202的一边相同,而有另一边与第三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一边相同。此外,第二下部腰棱翻光面222则有一边与第二尖阁主翻光面202(邻接第一尖阁主翻光面)的一边相同,而有另一边与第三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第二边相同。增设的下部腰棱翻光面增强了宝石10的闪烁与散射。
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形式,有一下部腰棱翻光面顺时针或反时针地围绕从底托20延伸到腰棱60且最好是(但并非必须)处于下部腰棱翻光面的平面中,使得此翻光面并不与宝石10的一个共同假想的总周界相切,而其他的下部腰棱翻光面围绕这一周界,设置且这些其他的下部腰棱翻光面与之相切。因而一般地说,在此转动的下部腰棱翻光面与其相邻翻光面之间形成微型翻光面(未图示)。根据一最佳实施例,此下部腰棱翻光面转过至少约0度而至多约10度,尤为最好的是,它转过至少约0度而至多约4度。但内行人可知,即便实现了所要求改进的闪烁与散射,这种转动角仍可从上述最佳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改变。
例如,假如下部腰棱翻光面224(图2)顺时针围绕从底托20延伸到腰棱60(图3)的轴线转动,且此轴线是沿着下部腰棱翻光面220与224的公共边缘的,下部腰棱翻光面224于222的相邻边缘则并非共同延伸的。因此在下部腰棱翻光面222与224的相邻边缘之间便形成了新的微型翻光面(未图示)。此外,在下部腰棱翻光面224与腰棱60之间也形成了锥形的微型翻光面(未图示)。这种锥形的微型翻光面将于腰棱60处的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上部在边缘处开始,并沿着腰棱60在毗邻下部腰棱翻光面222的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右边缘处展宽到最大程度。
同样,下部腰棱翻光面224可以反时针地围绕从底托20延伸到腰棱60且最好(但不必要)处于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平面中的轴线转动,而在下部腰棱翻光面224与220的各相应边缘间形成一微型翻光面。此外,下部腰棱翻光面224可以顺时针或反时针地围绕一个平行于腰棱60的轴线转动。在此情形下,使下部腰棱翻光面224顺时针绕平行于腰棱60且从左延伸到右的轴线转动,就会导致以下部腰棱翻光面220于222分别占着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的左与右边缘突入到宝石10一般横剖面内的下部腰棱翻光面的角隅稍稍拉平。再有,下部腰棱翻光面224可以围绕位于下部腰棱翻光面220与224相邻边缘之间以及下部腰棱翻光面222与224之间的某些点上的轴线转动,由此而环绕下部腰棱翻光面的周边形成若干微型翻光面。
内行人知道宝石10的各个下部腰棱翻光面能按相同方向以相同度数转动,或者宝石10的各下部腰棱翻光面能以不同的方向和/或度数转动。此外,上述转动轴线可以有任何取向。
依据本发明原理的宝石可以具有图1中的拱顶40或图2中的尖阁或图3中的这两者。于是在圆形环型的宝石各顶侧翻光面106之间可以设置另外的上部腰棱翻光面而不改变下部腰棱翻光面的传统个数。类似地可在一圆形琢型宝石的各尖阁主翻光面202之间设置另外的下部腰棱翻光面而不改变上部腰棱翻光面的传统个数。或者,于同一宝石10上可如图1另设上部腰棱翻光面或如图2另设下部翻光面。
从另增设有上部与下部的腰棱翻光面的宝石的侧向透视图,如图3所示,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以及下部腰棱翻光面220、222、与224相结合,形成了在较大风筝形翻光面内显著较小的风筝形翻光面。特别是,尖阁80的上部腰棱翻光面110、112与114的腰棱边分别与下部腰棱翻光面220、222与224的腰棱边邻接。上部腰棱翻光面110与112同下部腰棱翻光面220与222形成了看来是较大的风筝形翻光面,而于其中则有增设的上部腰棱翻光面114与增设的下部腰棱翻光面224组合成的较小的风筝形翻光面,如图3所示。
图4给出了图3中宝石10琢型的典型最佳测量值,其中的尺寸是作为宝石10的宽度或直径L的百分数给出的。根据美国宝石协会(AGS)与美国宝石学院(GLA),存在有有关“理想琢型”钻石的众多的不同标准。但因本发明增加了上部和/或下部的翻光面数,宝石10就会偏离这些著名机构制定的“理想琢型”标准而且超过“理想琢型”宝石10的视觉效果和/或利益,根据这种偏差,腰棱60所具有的最佳厚度T在拱顶40与尖阁80之间为宝石10的总直径L的约0.50%与至多约4%。在更理想的实施例中,腰棱60具有的厚度T为宝石10的总直径L的至少约0.50%到最多约2.95%。台面102具有的横剖面宽度L1不小于宝石10的直径L的约50%但不大于其约66%,而更好是此宽度L1不小于L的约52%但不大于其约60%。水平线或腰带60与拱顶40侧边的交角θ1不小于约30°但不超过约37°。在更好的实施例中,角度θ1不小于约33.7°但不超过约35.8°。水平线或腰带60与尖阁80侧边的交角θ2至少约39°而最多约43°,尤为最好的是角度θ2至少约40.5°而至多约41.5°。拱顶高度H最好相当于宝石10总面积L的至少约11%而至多约18%。更为理想的是,拱顶高度H1为宝石10的总直径L的至少约14%而至多约16.5%。尖阁深度以H2标明,最好为宝石10的总直径L的约40%而不超过其约46%。尤为最好的是,此尖阁深度H2不小于宝石10总直径L的约42.2%而不超过其约43.8%。
根据图5所示的另一种实施形式,拱顶40为十二边多边形亦即一个十二边形的台面502。与此十二边形台面502各边对接的是星形翻光面504。邻接的星形翻光面504围绕十二边形台面502,而这些相邻的星形翻光面504则于横向顶点出邻接。由于这些星形翻光面504是从十二边形台面502的一侧延伸出,因而有与十二边形台面502的边数相同的星形翻光面504即十二个星形翻光面504。此外有大致呈风筝形的顶侧翻光面506从十二边形台面502的各顶点V延伸出并止于腰棱60。在各顶侧翻光面506的下部之间可设置两或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510、512、514。再如图6所示,最好还有相等个数的从底托604延伸出而止于腰带60的尖阁主翻光面602。尖阁主翻光面602大致呈风筝形。可以有位于各相邻对的尖阁主翻光面602之间的两或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606、608与610。内行人当知,降十二边形台面或十二个尖阁主翻光面设置于宝石之上可能只适合于某种大小的即1/4克拉或稍大的宝石,这是因为小的宝石可能会变得太拥挤,因而会剥夺琢磨的效果。
内行人可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宝石台面的多边形边数是可以改变的而并不变更本发明的范围。一般,多边形台面的边数少于8时就不会提供所需的闪烁效果而多于12时通常会使钻石显得太“拥挤”。类似的原则也适用于相关联的拱顶与尖阁翻光面。但取决于初始宝石的大小与质量。台面多边形的边数以及其他拱顶与尖阁的翻光面数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宝石的台面上的边数和/或翻光面较少或较多都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的。
根据图7与8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形式,示明为琢磨成贵重宝石的典型宝石800具有厚度交替改变的尖阁翻光面870。一般,宝石800具有的台面802乃是宝石800的拱顶之上的最大翻光面,而此台面802所具有的边数最好与尖阁主翻光面870的个数相同。
图7示明宝石800的尖阁部分。此尖阁部分具有在底部最低点处的底托850。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托850如前所述可以是翻光面而不是一个点。尖阁主翻光面870的宽度不一。最好是,第一尖阁主翻光面872在其最宽部分要比相邻第二尖阁主翻光面874至少约宽30%而至多约宽40%。尤为最好的是,第一尖阁主翻光面872要比相邻的薄的尖阁主翻光面874至少约宽40%而至多约宽50%。根据一典型的实施例,沿着此尖阁或宝石800整个的一圈有十个尖阁主翻光面,其中五个具有较大的角度约42°,五个具有较小的角度约30°,这样总共360°而导致不等宽度的尖阁主翻光面870。内行人可知,宝石800的总体尺寸及其上的总的尖阁主翻光面数乃是在尖阁主翻光面870有不等宽度方面的决定因素。尖阁主翻光面870之间有不等宽度的另一个决定性的特征是宝石800的总反射率。
尖阁主翻光面870交替变化的宽度改变了宝石800的内部对称性。进入宝石800内的光由于尖阁主翻光面870有不等的宽度而与传统的圆形环型宝石有不同的反射状态。尖阁主翻光面870的变化的宽度于具有十边式尖阁的宝石800中产生五次对称。尖阁主翻光面宽度变化的结果增加了光彩与闪烁并改进了内部光流。
根据又一实施例,宝石800可以包括三个(而不是传统圆琢型宝石中的两个)上部腰棱翻光面820、822与824,它们位于相邻顶侧翻光面806之间,从腰棱860延伸出而止于顶侧翻光面806邻接侧向顶点处的共同顶点,此外,依据又一实施例,宝石800可以包括三个(而不是传统圆琢型宝石中的两个)下部腰棱翻光面880、882与884。它们位于相邻尖阁主翻光面870之间。它们从尖阁上的区域延伸到腰棱860,并在腰棱860处分别与上部腰棱翻光面820、822与824对准。
根据另一实施例,下部腰棱翻光面可以转动成使得这种翻光面不与宝石10的公共假想总周边相切,其他的下部腰棱翻光面围绕此周边设置且与之相切。下部腰棱翻光面可反时针或顺时针绕从底托850延伸到腰棱860的轴线转动。一个下部腰棱翻光面也可绕平行于腰棱860的轴线转动。取决于这种转动轴线,下部腰棱翻光面的转动一般在已转过的下部腰棱翻光面与相邻翻光面之间的边界上生成一微型翻光面(未图示)。这里的下部腰棱翻光面的转动类似于前述下部腰棱翻光面的转动。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台面802有十个边或即为一个十边形,从台面802的各边延伸出大致三角形的星形翻光面804。这些星形翻光面在侧向顶点处相互对接而形成围绕台面802的一个环。从台面802的各顶点延伸出顶侧翻光面806直到腰棱860。在各顶侧翻光面806的下部之间可设置两或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820、822与824。
应知相对于一种实施形式的上述特点,不论其是否为明显指出的,通常都可应用于另一种实施形式上。以后谈到的各种特点可以单独地应用或应用它们的任何组合形式。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具体说明的实施形式。此外,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超出本发明人所设想的发明范围时也可应用于其他的宝石琢型。
本发明也提出了形成上述宝石实施形式的方法。依据一实施形式,这种方法包括形成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和形成具有预定个数侧边的台面的拱顶部分。本方法还包括形成使此尖阁部分与拱顶部分相分开的腰棱。此外,本方法也包括在台面的每侧形成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而这里的上部腰棱翻光面是从腰棱延伸到台面处的顶点。用此方法也形成了从尖阁区伸向底托区的尖阁主翻光面。这种尖阁主翻光面从底托临近延伸到宝石尖阁部分的腰棱。根据另一种可与或不与上述方法相结合来执行的方法,在宝石的尖阁部分上形成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这些下部腰棱翻光面定位于相邻尖阁主翻光面之间。依据另一种可与或不与上述两方法之一或两者相结合来执行的方法,尖阁主翻光面的厚度可以于不同的周边的图案中变动。依据可与或不与上述各方法之任何一个或几个或全部相结合来执行的方法,至少有一个下部腰棱翻光面可转动成使其不与宝石虚拟的一般周边相切。此方法还包括在宝石这样的尖阁部分上形成多个下部腰棱翻光面,而在这个部分上,下部腰棱翻光面则与宝石的共用的虚拟一般周边交成多个角度而不相切。
尽管上面的说明与附图表示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式,但应认识到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规定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时是可以于此作出种种附加内容、改型与替换形式的。特别是内行人应知本发明是可以由其他特殊形式、结构、布置、比例来实现的,且可采用其他元件、材料与部件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内行人应知本发明可用许多变动形式的结构、布置、比例、材料、部件与其他内容来实现的,而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上述这些其他内容则是特别适合具体环境与操作要求的。因此这里所公开的实施形式在所有方面应视作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指出而不受以上描述之限。
权利要求
1.琢磨好的宝石,它包括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拱顶部分;将上述尖阁部分与上述拱顶部分分开的腰棱;在上述腰棱与上述底托之间延伸的多个尖阁主翻光面,以及在上述尖阁主翻光面的每个相邻对之间的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上述下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顶部侧面和延伸向上述底托的下部顶点。
2.权利要求1的宝石,其中所述拱顶具有台面、环绕此台面的多个星形翻光面、在此相邻的星形翻光面与上述腰棱之间的顶侧翻光面以及在此相邻顶侧翻光面之间的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上述上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下部侧边以及延伸向上述台面的上部共用顶点。
3.琢磨好的宝石,它包括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拱顶部分;将上述尖阁部分与上述拱顶部分分开的腰棱;以及从邻近上述底托延伸向上述腰棱的多个尖阁主翻光面,其中所述尖阁主翻光面在宽度上变化。
4.权利要求3所述的宝石,其中上述尖阁主翻光面依顺时针在厚的尖阁主翻光面与薄的尖阁主翻光面之间交替变化。
5.权利要求4所述的宝石,上述厚的尖阁主翻光面比上述薄的尖阁主翻光面至少要厚约30%而至多要厚约60%。
6.权利要求3所述的宝石,它还包括在上述拱顶上的台面,其中上述台面有多个侧边;而上述多个尖阁主翻光面的个数等于上述台面的侧边数。
7.权利要求3所述的宝石,它还包括在上述拱顶上的台面,以及在上述拱顶上的多个顶侧翻光面,这些顶侧翻光面各具有在上述台面处的上部顶点以及在上述腰棱处的下部顶点;其中上述尖阁主翻光面止于上述腰棱处的上部顶点,而后者与上述拱顶的对应的顶侧翻光面的上述下部顶点基本上对准。
8.琢磨好的宝石,它包括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拱顶部分;将上述尖阁部分与上述拱顶部分分开的腰棱;在上述腰棱与上述底托间延伸的多个尖阁主翻光面;以及在上述尖阁主翻光面的每个相邻对之间的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其中至少一个上述下部腰棱翻光面转动为使得上述至少一个下部腰棱翻光面不与环绕此宝石的周边相切。
9.权利要求8的宝石,其中上述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的中间部分是所述的转动的下部腰棱翻光面。
10.琢磨好的宝石,它包括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具有预定个数侧边的台面的拱顶部分;将上述尖阁部分与上述拱顶部分分开的腰棱;以及上述台面每个侧边上的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这些上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所述腰棱的底部侧边和延伸向上述台面的上部顶点。
11.权利要求10的宝石,它还包括在上述底托与上述腰棱之间延伸的多个尖阁主翻光面;以及在这些尖阁主翻光面的相邻对之间的上述尖阁部分上的所述台面各侧边上的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其中上述下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顶部侧边以及延伸向上述底托的下部顶点。
12.琢磨宝石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形成具有底托的尖阁部分;形成具有预定个数侧边的台面的拱顶部分;形成将上述尖阁部分与上述拱顶部分分开的腰棱;以及形成上述台面的每侧边上的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这些上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底部侧边以及延伸向上述台面的顶点。
13.权利要求12的方法,它包括在上述底托与上述腰棱之间延伸的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多个尖阁主翻光面;以及在上述尖阁主翻光面的相邻对之间的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这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上部侧边和朝向延伸到上述底托的顶点。
14.琢磨宝石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形成拱顶部分;形成尖阁部分;形成将上述拱顶部分与上述尖阁部分分开的腰棱;在上述底托与上述腰棱之间的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多个尖阁主翻光面;以及在上述尖阁部分上于相邻尖阁主翻光面之间形成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上述三个下部腰棱翻光面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上部侧边和延伸向上述底托的下部顶点。
15.权利要求14的方法,它包括在上述拱顶上形成具有多个侧边的台面;形成从上述台面的各个侧边延伸出星形翻光面;于上述星形翻光面之间形成顶侧翻光面,这些顶侧翻光面各从上述腰棱处的下部顶点延伸到上述台面处的上部顶点;以及于上述拱顶部分上形成三个上部腰棱翻光面,这些上部腰棱翻光面延伸到上述拱顶上部的公共顶点且各具有沿上述腰棱的下部侧边。
16.琢磨宝石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形成拱顶部分;形成包括底托的尖阁部分;形成将上述拱顶部分与上述尖阁部分分开的腰棱;以及在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多个尖阁主翻光面,该尖阁主翻光面在厚度上变化。
17.权利要求16的方法,它还包括形成这样的上述尖阁主翻光面其厚度在厚尖阁主翻光面与薄尖阁主翻光面之间交替变化。
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厚的尖阁主翻光面比上述薄的尖阁主翻光面至少厚约30%而至多厚约60%。
19.琢磨宝石的方法,此方法包括形成拱顶部分;形成包括底托的尖阁部分;形成将上述拱顶部分与上述尖阁部分分开的腰棱;以及于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可转动而不与上述宝石总周边相切的下部腰棱翻光面。
20.权利要求19的方法,它还包括在上述尖阁部分上形成多个转动为不与上述宝石总周边相切的下部腰棱翻光面。
全文摘要
能增加宝石上翻光面数与增强其闪烁、光彩与光反射率的宝石琢型及其琢磨方法。这种琢型与琢磨方法包括琢磨出角度与个数增多的翻光面,使之能独立地或在一起将圆形琢磨的钻石的外部与内部光流的动态特性在效能、效率与性能上改进到更高的水平。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不同的琢磨角度与不同的比例能为宝石产生更大的光彩、散射、闪烁与反光本领。
文档编号A44C17/02GK1852669SQ200480026467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4日
发明者戴维·苏 申请人:戴维·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