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61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特别涉及具有 五个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背景技术
可以使用横机编织袜子、手套等。具有指袋的袜子或手套,将各 指袋从指尖到指根编织成一个筒状部。对于手套, 一般以小指、无名 指、中指、食指的顺序编织各指袋,使这些指袋在彼此的指根部形成 位置接合作为一个筒状体而编织四指体。接着编织大拇指指袋并接合 大拇指指袋和四指体而编织形成一体的五指体。
而且,对于袜子的编织,也有如下的情况在编织大拇指、食指、 中指、无名指的指袋后,对于这些指袋,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大拇 指和食指的指袋以形成二指体,并且在接合中指的指袋和二指体而形 成三指体,接合三指体和无名指的指袋而形成四指体后,编织小指的 指袋,将该小指的指袋与四指体接合而编织袜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进而还有如下的情况在接合三个的指袋而形成三指体后,在三 指体上接合一根其他的指袋而形成四指体,进而,在四指体上接合剩 余的指袋而形成五指体,由此编织手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0-239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20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般利用专用的横机编织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该专用的横机中 设有被称为刮刀的压纱杆,其用于在作为各指袋间的根部的指根部上实施指根重叠编织。通过使用该刮刀,能够在指根部上实施指根重叠 而防止在指根部上开孔。
具体而言,在编织带指袋的袜子或者手套时,在编织指袋后,用 刮刀按压该已编织的指袋的线圈中与接着编织的指袋相邻的一侧的编 织宽度端部的2 3个线圈以形成保持在织针上的状态。然后,在进行 下一个指袋的编织时,使用由刮刀按压线圈的织针,形成该指袋的编 织宽度端部的线圈。
例如,以从小指到食指的顺序编织指袋而编织五个指的手套的情 况下,对于已编织的指袋,形成利用刮刀按压接着编织的指袋侧的编 织宽度端部的线圈的状态。然后,以利用由刮刀按压线圈的织针形成 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的方式编织相邻的下一个指袋。然后,在结束该 指袋的编织时,使刮刀移动至保持有该已编织的指袋上接着要编织的 指袋一侧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的织针。这样,重复指袋的编织动作、 刮刀的移动动作和按压动作直到编织食指的指袋。
然后,在进行了食指的指袋的编织之后,使针织纱环绕以编织四 指体,使形成在各指根部的指根重叠的线圈重合。进而,在形成四指 体后,在编织大拇指的指袋时,也一边用刮刀按压四指体的编织宽度 端部的线圈, 一边还用保持有被该刮刀按压的线圈的织针进行大拇指 指袋的编织。这样编织成的指袋的指根部不会开孔,且变得牢固。
但是,在利用上述方法编织的以往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中,例 如图10所示的手套那样,在编织完成的状态下,指袋的指尖扩开。但 是,除了劳动手套等的操作用手套之外的所谓时尚手套,在市场出售 时,为了使外观良好而施加冲压加工。该冲压加工如下进行使食指、 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袋在编织宽度端部重合,以使食指的指袋在 手背侧位于最上方。另外,对于具有时尚性的袜子,也为了使外观美 观,进行如下的冲压加工使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袋在编织宽度端部重合,以使大拇指位于最上方。
但是,即使这样实施冲压加工,由于针织物的线圈要使形状稳定 化,要返回原来的状态即指尖扩开的方向,因而难以长时间维持指袋 的重合状态。其结果,在长期保管袜子或者手套的情况下,冲压加工 时的形状逐渐瓦解。进而,在洗涤手套或袜子之后,冲压效果消失, 因而针织物与编织结束状态一样变为指尖扩开的状态。
而且,在进行冲压操作时,需要以手工操作将指袋的重合状态均 匀地整理之后进行冲压,因而还具有冲压操作繁杂的问题。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及其编织方法,在 编织结束时可以形成各指袋的编织宽度端部始终重叠的状态,并且可 以减轻用于整理形状的冲压操作。
本发明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利用横机从指尖开始 编织,并对于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 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在此,所述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 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 方能够左右横移,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襞状部的形成,首先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成 为一个筒状而形成指根部。在形成指根部后,在接合后的筒状部上的 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在上述指根部使 多个线圈重叠形成重叠线圈,以使针织物叠合,并且使前后另一方的 针织物部的线圈绕入一方的针织物部侧,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由此在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
本发明中的筒状部,是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 指袋,二指体、三指体、四指体、五指体。在多个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时,重复接合上述相邻的两个筒状部 形成襞状部的动作以在前后的针织物部上的同侧的针织物部上形成襞 状部。这种情况下,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时,对于已经形成有襞 状部的筒状部,使绕入侧的编织宽度端部与另一方的筒状部接合。
进而,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筒状部成为一个筒状而形成 指根部时,使两个筒状部成为保持有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的织针相邻 配置的状态,以与这两个筒状部的线圈连续的方式编织成至少1线圈 横列的筒状。通过这样编织成筒状,能够接合两个筒状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指根部开有孔。因此,在接合相邻的两 个筒状部时,优选的是,在使各筒状部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彼此重 合之后,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此后形成襞状部。重叠线圈可 以使编织宽度端部的1线圈彼此重合,也可以使端部的2线圈彼此重 合。这样,通过重叠接合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能够防止在指根部开 孔。
而且,在形成襞状部时,以3线圈以上重叠线圈。因此,要使用
粗的纱线在接合两个筒状部时的重叠线圈上再形成用于形成襞状部的 重叠线圈时,难以进行移圈、线圈的形成等。因此,通过预先形成相 对于筒状部接合时形成的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之后形成襞状部,能 够减少形成襞状部时的重叠线圈的数量,因而容易进行襞状部的形成。 而且,根据纱线的粗细,还可以在残留筒状部接合时形成的重叠线圈 的状态下形成襞状部。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进而优选的是,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之 前,对于没有形成襞状部的一方的筒状部,预先使该一方的筒状部旋 转,以使在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前后相对的编织宽度端部 的多个线圈彼此在形成襞状部时重合。而且,在这样预先旋转筒状部之后,形成襞状部,优选编织成在形成了所有的襞状部时,已接合的 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 间。
形成了所有襞状部时的已接合的筒状部是指,例如对于五个指的 袜子,在所有的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的情况下,是指从大拇指至小指 的五个指袋接合而成的五指体。这种情况下,使没有形成襞状部的一 方的筒状部预先旋转,形成襞状部,以在编织了五指体时使前侧针织 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
而且,对于五个指的手套,在大拇指指袋和食指指袋之间的指根 部上不形成襞状部,而在其他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的情况下,形成了 所有的襞状部时的已接合的筒状部,是指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袋接 合而成的四指体。这种情况下,使没有形成襞状部的一方的筒状部预 先旋转,形成襞状部,以在编织了四指体时使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 织物部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
上述筒状部的旋转,以如下的方式进行 一方的筒状部上前侧针 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各自不同侧的编织宽度端部的多个线圈向相 对的针床移动。
而且,形成襞状部时的重合的线圈数,优选相对于一个织针为3 线圈以上的奇数。进而,重合的线圈数为每次3线圈,这样在能够将 形成襞时产生的针织物的隆起限定为最小限度,同时形成在编织宽度 端部使指袋彼此重叠的状态,能够制造外观美观的袜子或手套的方面 是优选的。
并且,为了形成襞状部而形成重叠线圈的织针,优选2针以上。 形成重叠线圈的织针的数量可以根据机号、增加线圈密度的条件设定 为期望的数量。进而,在通过上述编织方法编织具有五个指袋的袜子的情况下, 优选的是,指袋以如下的方式形成襞状部大拇指指袋在脚背侧位于 最上方位置,形成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状态。
进而,在通过上述编织方法编织具有五个指袋的袜子的情况下, 优选的是,对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袋以如下的方式形成 襞状部食指指袋相对于其他指袋在手背侧位于最上方位置,形成编 织宽度端部重合的状态。
并且,通过以上述编织方法编织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能够制造 如下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具有两个以上的指袋,且对于至少一个 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 襞状部。并且,相对于筒状部中相邻的筒状部接合而形成为一个筒状 的筒状部,在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使 多个线圈在上述指根部重合以使针织物叠合,进而形成与重合的线圈 连续的线圈,由此形成襞状部。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得到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由于利用上 述编织方法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因而,能够从编织结束的状态开始, 不对于指袋施加冲压加工而形成指袋在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状态。艮口, 无需进行用于重叠指袋的冲压加工,从编织结束的状态起就能够始终 保持指袋的重合状态,因而外观良好。进而,即使洗涤袜子或手套, 也能够始终维持指袋的重合状态。其结果,能够减轻用于整理形状的 冲压操作,并能够长期维持指袋的重叠状态,并且还能使外观美观。


图1是本发明的袜子的编织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袜子的平 面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共同的筒状部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紧接着图2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紧接着图2的步骤7的其他编织工序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袜子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紧接着图5的编织工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手套的编织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表示手套的平 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手套的编织工序图。
图9是紧接着图8的编织工序图。
图IO是表示以往的手套的指袋的状态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
1A脚背侧针织物部1B脚掌侧针织物部10手套
IOA手背侧针织物部10B手掌侧针织物部11脚插入口
12手插入口
21第一指指袋,大拇指指袋
22第二指指袋,食指指袋
23第三指指袋,中指指袋
24第四指指袋,无名指指袋
25第五指指袋,小指指袋
31第一指根部
32第二指根部
33第三指根部
34第四指根部
41, 42 二指体51,52三指体
61,62四指体
71,72五指体
81第一筒状部
82第二筒状部
83后侧针织物部的重叠线圈
84前侧针织物部的重叠线圈
85指根部
86第三筒状部
卯襞状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 方式,利用如下所述的横机制造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所述横机具有 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对的前后一对的针床,后针床能 够左右横移,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双针床横机利用设有复合针的双针床横机(例 如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制造的SWG021),该复合针包括在前端具有 针钩的针主体和重合两张薄板而构成的导针片。但是横机不仅可以使 用上述具有复合针的横机,还可以使用具有舌针的横机。进而,横机 不仅可以使用上述双针床的横机,还可以使用四针床的横机。
在使用设有上述复合针的横机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两张针床上的 全部的织针而不设有空针地编织筒状针织物。在具有上述复合针的横 机中,利用一方针床上的复合针的导针片使线圈进入另一方的针床, 将线圈预先放置在另一方针床上的复合针的导针片上(日本特开平 11-43849号公报所公开的线圈的预置方法)。
但是在使用舌针的双针床的横机的情况下,在编织筒状的针织物时,在前后的各针床上分别使用每隔一根的针来进行编织。例如,前 针床上奇数号的针主要用来编织袜子或手套的脚(手)背侧的针织物 (以下称为前侧针织物部)。后针床的偶数号的针主要用来编织袜子 的脚掌侧或手套的手掌侧的针织物(以下称为后侧针织物部)。
利用每隔一根的针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前针床上编织前侧针织 物部时,与在前针床保持线圈的针相对的后针床的针成为空针。而且, 在后针床上编织后侧针织物部时,与后针床上保持线圈的针相对的前 针床的针成为空针。因此,前后的针织物部能够始终在分别相对的针 床上确保移圈用的空针。
通过使用上述导针片或空针,能够编织凸凹、双反面、罗纹等表 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的组织花纹,或者能够使前后的线圈沿编 织宽度方向移动而相互接合。
此外,在使用四针床的横机的情况下,例如在下部前针床上主要 编织前侧针织物部,在下部后针床上主要编织后侧针织物部。然后, 将上部后针床作为编织前侧针织物部时的空针用于前侧针织物部的移 圈、反面线圈的形成等,将上部前针床作为编织后侧针织物部时的空 针进行后侧针织物部的移圈、反面线圈的形成等。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作为筒状部的指袋分别单独编织成筒 状,通过接合这些指袋中的两个指袋来形成作为二指体的筒状部,在 接合后的筒状部上逐渐接合指袋来形成三指体、四指体、五指体。
(第一实施方式)
图l是具有五个指袋的袜子(左脚)的平面图。图2 图4表示两
个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基本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图5和图6表示图1
的袜子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编织的袜子1,具有五个指袋,在图1中正面 侧成为脚背侧针织物部1A (前侧针织物部),背面侧成为脚掌侧针织 物部1B (后侧针织物部)。而且,袜子1上的指尖前端部的位置中,
第一指指袋21最为突出,按照第一指指袋21、第二指指袋22、第三 指指袋23、第四指指袋24、第五指指袋25的顺序,指尖前端部的位 置下降。第一指指袋21与大拇指对应,第二指指袋22与食指对应、 第三指指袋23与中指对应,第四指指袋24与无名指对应,第五指指 袋25与小指对应。
进而,在第一指指袋21和第二指指袋22之间形成第一指根部31、 在第二指指袋22和第三指指袋23之间形成第二指根部32,在第三指 指袋23与第四指指袋24之间形成第三指根部33,在第四指指袋24和 第五指指袋25之间形成第四指根部34。第一指根部31、第二指根部 32、第三指根部33、第四指根部34的位置也从第一指根部31开始顺 序地向脚踝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指指袋21、第二指指袋22、第三指指袋 23、第四指指袋24、第五指指袋25单独编织成筒状,按照从第一指指 袋21到第二指指袋22、第三指指袋23、第四指指袋24、第五指指袋 25的顺序编织。
在编织了第一指指袋21、第二指指袋22之后,在第一指根部31 处接合第一指指袋21和第二指指袋22以形成二指体41。接着,编织 第三指指袋23,在第二指根部32处接合第三指指袋23和二指体41的 第二指指袋22部分形成三指体51。编织第四指指袋24,在第三指根 部33处接合第四指指袋24和三指体51的第三指指袋23部分以形成 四指体61。编织第五指指袋25,在第四指根部34处接合第五指指袋 25和四指体61的第四指指袋24部分以形成五指体71。将五指体71 编织至脚插入口 11处,形成袜子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指指袋21、第二指指袋22、第三指指袋 23、第四指指袋24、第五指指袋25、 二指体41、三指体51、四指体 61、五指体71是本发明所述的筒状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使 用前针床的织针编织袜子的脚背侧针织物部1A。主要使用后针床的织 针编织袜子的脚掌侧针织物部1B。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和以下所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各指袋都预 先设定编织到指根部形成位置时的脚(手)背侧针织物部和脚掌侧(对 于手套是手掌侧)针织物部的边界部。而且,在将各指袋编织成筒状 时,为了防止断头,保持在前后的针床上的线圈大致为相同数目进行 编织。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袜子1的脚插入口 11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组织和 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手套的手插入口 12以外的部分的编织组织,为 了方便说明,设为平针的素织物,但是也可以是提花或罗纹等的组织 花纹。
首先,本实施方式的袜子上的具有指袋的筒状部和第二实施方式 的手套上的具有指袋的筒状部的编织以及筒状部的接合的方法的共同 的基本编织方法,根据图2 图4进行说明。
图2~图4的编织工序图和后述的图5、图6、图8、图9的编织工 序图中,左边的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步骤,左边的F表示前针床,B 表示后针床。而且,针织物部的线圈由圆圈表示,在各步骤的下侧的 圆圈表示保持在前针床F上的线圈,上侧的圆圈表示保持在后针床B 上的线圈。在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各实施方式中,表示在编织工序图中 的线圈,由粗线表示接合前的各筒状部的脚背侧针织物部的线圈,由 细线表示脚掌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在图2中,首先,将第一筒状部81编织成筒状(步骤l)。在步骤1中,保持在后针床B上的线圈表示后侧针织物部(脚掌侧针织物
部1B、手掌侧针织物部10B)的线圈,保持在前针床F上的线圈表示 前侧针织物部(脚背侧针织物部1A、手背侧针织物部10A)的线圈。
使步骤1中编织到指根形成位置的第一筒状部81沿顺时针方向旋 转(步骤2),如步骤3所示,将前侧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左侧端部的 2个线圈转至后针床B,将后侧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右侧端部的2个线 圈转至前针床F。
步骤2是如下所述的工序在接合相邻的第一筒状部81和第二筒 状部82之前,预先旋转该第一筒状部81,以使得在步骤l所示的第一 筒状部81上的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前后相对的编织宽度端部 的多个线圈彼此在襞状部形成时重合。
然后,在将第一筒状部81保持在针床上的状态下,将第二筒状部 82筒状编织至指根形成位置(步骤4)。
将第二筒状部82在前针床F上保持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全部预 先放置在后针床B的导针片上,使后针床B向图中左方横移一个节距 后,将后针床B的导针片上保持的第二筒状部82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 圈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通过该移圈,第二筒状部82的线圈 重合在第一筒状部81的前针床F上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上。然后, 后针床B上保持的第二筒状部82的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全部预先放置 在前针床F的导针片上,使后针床B向图中右方横移一个节距后,将 前针床F的导针片上保持的第二筒状部82的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向相 对的后针床B的针上移圈。通过该移圈,对于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 使第二筒状部82的线圈重合在第一筒状部81的后针床B上的编织宽 度端部的线圈上(步骤5)。通过步骤5的线圈的重合,接合第一筒状 部81和第二筒状部82,由后侧针织物部的重叠线圈83和前侧针织物 部的线圈84形成指根部85。接着,从接合第一筒状部81和第二筒状部82的状态开始进行环 绕编织。此时的环绕编织,在编织前侧针织物部时,形成与步骤5中 重合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84不连续,而与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83 连续的线圈。然后,在编织后侧针织物部时,形成与步骤5中重合的 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83不连续,而与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84连续的 线圈(步骤6)。由于这样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重叠线圈消失, 因而在接下来形成襞状部的工序中,能够容易地形成襞状部。
进而,通过步骤6的编织,对指根部85实施指根关闭,能够在防 止指根部85处的开孔的同时,维持指根部85的形状,并且能够强化 指根部85。通过该环绕编织,开始形成第三筒状部86。
步骤6的环绕编织,在编织前侧针织物部时,可以与前侧针织物 部的线圈84连续地形成线圈,并且在编织后侧针织物部时,可以与后 侧针织物部的线圈83连续地形成线圈。
然后,从步骤6的状态开始,进行在编织前侧针织物部之后编织 后侧针织物部的环绕编织(步骤7)。但是为了说明方便,在步骤7的 状态下,将保持在后针床B上的线圈从左顺序地标以号码而成为1~11, 将保持在前针床F上的线圈从右顺序地标以号码而成为12~22。
从步骤7的状态开始,进行用于在第三筒状部86的指根部85上 形成襞状部的编织。首先,从步骤7的状态开始,使后针床B向右方 横移1节距后,使保持在前针床F上的线圈(22)向相对的后针床B 的针上移圈,并使保持在后针床B上的线圈(11)向相对的前针床F 的针上移圈,进行第三筒状部86的绕入编织,形成图2的步骤8的状 态。
接着,使后针床B进一步向右方横移2节距后,使保持在后针床B上的线圈(10)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形成图3的步骤9 的状态。然后,使后针床B向左方横移1间距后,使保持在前针床F 的针上的线圈(10) (18)预先放置在相对的后针床B的导针片上(步 骤10)。
接着,使后针床B进一步向左方横移l节距后,使保持在后针床 B上的线圈(22)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并使预先放置在后 针床B的导针片上的线圈(18)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通过 线圈(18)的移圈,线圈(18)成为与线圈(19)重合的状态(步骤 11)。
接着,使后针床B进一步向左方横移2节距后,使保持在后针床 B上的线圈(1)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并使预先放置在后针 床B的导针片上的线圈(17)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通过线 圈(17)的移圈,线圈(17)成为与线圈(20)重合的状态(步骤12)。
然后,使后针床B进一步向左方横移1节距后,使预先放置在后 针床B的导针片上的全部线圈(10) ~ (16)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 移圈。通过这些线圈的移圈,成为线圈(16)重合在线圈(20)和线 圈(17)上,线圈(15)重合在线圈(19)和线圈(18)上的状态(步 骤13)。
在步骤13的状态下,由于形成为线圈(10)和线圈(9)分离的 状态,因而使后针床B向右方横移1节距后,使保持在前针床F上的 线圈(1)向相对的后针床B的针上移圈,成为步骤14的状态。其后, 进一步使后针床B向右方横移1节距,成为步骤15的状态。从步骤15 的状态开始进行环绕编织成为步骤16的状态。通过环绕编织,形成与 线圈(16)、 (17)、 (20)的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和与线圈(15)、 (18) 、 (19)的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成为由这些重叠线圈部分在 指根部的前侧针织物部形成襞状部的状态。在从图2和图3的步骤8至步骤16的编织中,使第三筒状部86 沿顺时针方向绕入后,进行襞状部的形成,但是如图4的编织工序图 所示,从图2的步骤7的状态开始,也可以不进行第三筒状部86的绕 入,而是为了形成襞状部直接在导针片上预先放置线圈。在图4所示 的编织中,从上述图2的步骤1至步骤7进行编织后,进行图4的步 骤8的编织。
从步骤7的状态开始,使保持在前针床F的针上的线圈(12) (18)预先放置在相对的后针床B的导针片上(步骤8)。使后针床B 向左方横移l节距后,使保持在后针床B上的线圈(1)向相对的前针 床F的针上移圈,并使预先放置在后针床B的导针片上的线圏(18) 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通过线圈(18)的移圈,线圈(18) 成为与线圈(19)重合的状态(步骤9)。
接着,使后针床B向左方进一步横移2节距后,使保持在后针床 B上的线圈(2)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并将预先放置在后针 床B的导针片上的线圈(17)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上移圈。通过线 圈(17)的移圈,线圈(17)成为与线圈(20)重合的状态(步骤10)。
然后,使后针床B向左方进一步横移1节距后,使预先放置在后 针床B的导针片上的全部的线圈(12)~(16)向相对的前针床F的针 上移圈。通过这些线圈的移圈,成为线圈(16)重合在线圈(20)和 线圈(17)上,线圈(15)重合在线圈(19)和线圈(18)上的状态 (步骤11)。
从步骤11的状态开始进行环绕编织成为步骤12的状态。通过环 绕编织,形成与线圈(16) 、 (17) 、 (20)的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和与线圈(15) 、 (18) 、 (19)的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成为由这 些重叠线圈部分在前侧针织物部形成襞状部的状态。在图4所示的编 织中,在到达步骤12的阶段时,第三筒状部86相对于图2的步骤7的状态,结果成为线圈(1)和线圈(2)沿逆时针方向绕入的状态。
进行图2的步骤2中的筒状部的旋转和图4的步骤9和步骤10中 的线圈的绕入时,在从一方针床向另一方针床进行移圈时,优选防止 产生线圈的绞绕。为了防止绞绕,在进行移圈之前的编织工序中,使 绕入的线圈向由移圈消除绞绕的方向扭转而形成。通过这样预先扭转 绕入的线圈以在移圈时消除绞绕,即使进行绕入,也能防止在线圈上 产生绞绕,使外观美观。
在以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重叠编织宽 度端部的线圈来接合两个筒状部,进而实施指根关闭的编织工序,从 如图2所示的步骤1至步骤7是同样的。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直到形成四指体61为止,襞状部90的形成利用图2的步骤8至图3 的步骤16的工序进行编织,接合四指体61和第五指指袋25来形成襞 状部90时,利用图4所示的工序进行编织。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的编织工序图所示,首先,将 第一指指袋21编织到第一指根部31的形成位置后,顺时针使第一指 指袋21旋转,将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每次绕入2个线圈(步骤l)。 进行第一指指袋21的线圈绕入,以在完成袜子的编织的时刻使第一指 指袋21上的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和五指体71上的前后针织物部的 边界部一致。这样进行绕入编织时,能够从指尖开始直到五指体71而 使夹着前后的针织物部的边界部的纵行一致,因此外观变得美观。然 后,在进行第一指指袋21的线圈的绕入后,将第二指指袋22编织到 第一指根部31的形成位置(步骤2)。
对于第二指指袋22,通过进行图2的步骤5的工序,接合第一指 指袋21和第二指指袋22而形成第一指根部31,成为图5的步骤3的 状态。接着,从接合第一指指袋21和第二指指袋22的状态开始,进行 实施图2的步骤6至步骤7所示的指根关闭的环绕编织以形成二指体 41后,进行襞状部的形成。此时,保持有从在图5的步骤3重合的前 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形成第一指根部31的线圈)左数第2个线圈的织 针、和保持有该线圈进一步左侧的线圈的织针的2根织针,成为分别 重合有3个线圈的织针。
在图5的步骤3的状态下,相对于逐个地保持线圈的上述重叠线 圈用的2根织针,进而每次2个线圈地保持线圈,在这些重叠线圈用 的2根织针上形成3线圈的重叠线圈(步骤4)。此时的重叠线圈的形 成,以上述图2的步骤8至图3的步骤15的工序进行。通过形成重叠 线圈,二指体41的第二指指袋22侧端部上的后侧针织物部的2个线 圈绕入前针床F。
然后,从图5的步骤4的状态开始,为了形成与上述重叠线圈连 续的线圈,对于二指体41的环绕编织至少进行1线圈横列。通过该环 绕编织,在第一指根部31上形成襞状部90,成为图5的步骤5的状态。 进而,在步骤5中,与二指体41相邻地将第三指指袋23编织至第二 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二指体41的环绕编织,进行至作为与下一次 接合的第三指指袋23的接合开始位置的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 但是该环绕编织的编织横列数可以适当地设定,可以与该编织横列数 对应地自由设定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不仅该二指体41的环绕 编织,对于以下所示的三指体51、四指体61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指 体42、三指体52、四指体62,环绕编织线圈横列数也根据下一个形成 的指根部形成位置而设定。
接合二指体41和第三指指袋23而形成襞状部的编织以及第四指 指袋24的编织,也进行与上述第一指指袋21和第二指指袋22的接合、 指根关闭、襞状部的形成以及第三指指袋23的编织同样的编织(步骤 6至步骤8)从步骤6至步骤8形成的三指体51与第四指指袋24接合而形成 襞状部的编织以及第五指指袋25的编织,也进行与上述第一指指袋21 与第二指指袋22的接合、指根关闭、襞状部的形成以及第三指指袋23 的编织同样的编织(步骤9至步骤11)。
对于从步骤9至步骤11形成的四指体61和第五指指袋25,在接 合四指体61和第五指指袋25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第一指指袋21和 第二指指袋22的接合同样的编织(步骤12)。从接合的状态开始,进 行实施图2的步骤6至步骤7所示的指根关闭的环绕编织以形成五指 体71。在进行在五指体71上形成襞状部90的编织时,进行图4的步 骤8至步骤11所示的编织。在五指体71上形成襞状部卯的情况下, 在形成重叠线圈时,使五指体71的第一指指袋21侧端部上的后侧针 织物部的2个线圈沿逆时针绕入(步骤13)。通过该绕入,保持在后 针床B上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返回前针床F。
直到图6的步骤13进行编织,进行五指体71的环绕编织,由此, 在第四指根部34上形成襞状部卯(步骤14)。这样,通过接合指袋, 在袜子1的脚背侧的针织物部上的各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90。通过形 成该襞状部90,在编织袜子1完毕时,如图1所示,以插入大拇指的 第一指指袋21位于最上方位置的方式,形成各指袋的编织宽度端部重 合的状态,无需施加冲压加工而使各指袋形成笔直延伸的状态,外观 变得良好。
(第二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对袜子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 的指袋的编织方法还适用于手套的指袋的编织。根据图7的手套(左 手)平面图和图8以及图9的编织工序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 施方式具有五个指袋,在图7中,正面侧为手背侧针织物部10A (前 侧针织物部),背面侧为手掌侧针织物部10B (后侧针织物部)。而且,手套10的状态为,如图7所示,中指指袋23的前端最为突出,接着 按照食指指袋22、无名指指袋24、小指指袋25、大拇指指袋21的顺 序,指尖前端部的位置依次下降。
进而,在大拇指指袋21和食指指袋22之间形成第一指根部31、 在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之间形成第二指根部32,在中指指袋23 与无名指指袋24之间形成第三指根部33,在无名指指袋24和小指指 袋25之间形成第四指根部34。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指根部的位置, 以第二指根部32、第三指根部33、第四指根部34、第一指根部31的 顺序依次向手腕侧下降。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食指指袋22、中指指袋23、无名指指袋 24、小指指袋25、大拇指指袋21的顺序单独编织指袋。
在编织了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之后,在第二指根部32处接 合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以形成二指体42。接着,编织无名指指 袋24,在第三指根部33处接合该无名指指袋24和二指体42的中指指 袋23部分以形成三指体52。编织小指指袋25,在第四指根部34处接 合小指指袋25和三指体52的无名指指袋24部分以形成四指体62。编 织大拇指指袋21,并在第一指根部31处接合大拇指指袋21和四指体 62的食指指袋22部分以形成五指体72。将五指体72编织到手插入口 12处,形成手套IO。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指袋的编织和接合的方法,具体根据图8和 图9的编织工序图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拇指指袋21、食指 指袋22、中指指袋23、无名指指袋24、小指指袋25、 二指体42、三 指体52、四指体62、五指体72是本发明所说的筒状部。而且在本实 施方式中,主要使用前针床F的针编织手套的手背侧针织物部IOA。 主要使用后针床B的针编织手套的手掌侧针织物部IOB。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接合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而形成襞 状部90的工序和接合二指体42和无名指指袋24而形成襞状部90的 工序中,进行图2的步骤8至图3的步骤16所示的编织。接合三指体 52和小指指袋25而形成襞状部90的工序和接合四指体62和大拇指指 袋21而形成襞状部90的工序中,进行图4的步骤8至步骤12所示的 编织。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首先将食指指袋22编织到第二指根部32的 形成位置后,顺时针旋转食指指袋22,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每次绕入 2个(步骤l)。食指指袋22的线圈绕入编织,为了在四指体62上形 成襞状部90时使四指体62的前后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而进 行。这样进行绕入编织时,在将大拇指指袋21接合到四指体62上时, 由于可以使四指体62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纵行成为夹着前后的针织物部 的边界部的纵行,因而能够防止从接合后的食指指袋22的前端至四指 体62的纵行的绞绕。在进行食指指袋22的线圈的绕入后,将中指指 袋23编织到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步骤2)。
对于中指指袋23,通过进行图2的步骤5的工序,接合食指指袋 22和食指指袋22而形成第二指根部32,成为图8的步骤3的状态。
接着,从接合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的状态开始,进行实施 图2的步骤6至步骤7所示的指根关闭的环绕编织以形成二指体42后, 进行襞状部的形成。此时,保持有从在图8的步骤3重合的前侧针织 物部的线圈(形成第二指根部32的线圈)左数第2个线圈的织针、和 保持有该线圈进一步左侧的线圈的织针的2根织针,成为分别重合有3 个线圈的织针。
在图8的步骤3的状态下,相对于逐个地保持线圈的用于形成襞 状部卯的重叠线圈用的2根织针,进而每次2个线圈地保持线圈,在 这些重叠线圈用的2根织针上形成3线圈的重叠线圈(步骤4)。此时的重叠线圈,以图2的步骤8至图3的步骤15的工序进行。通过形成 重叠线圈,二指体42的中指指袋23侧端部上的后侧针织物部的2个 线圈绕入前针床F。然后,从图8的步骤4的状态开始,为了形成与上 述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对于二指体42的环绕编织至少进行1线圈横 列。通过该环绕编织,二指体42在第二指根部32上形成襞状部90, 成为图8的步骤5的状态。进而,在图8的步骤5中,与二指体42相 邻地将无名指指袋24编织至第三指根部33的形成位置。
接合二指体42和无名指指袋24以形成襞状部的编织以及小指指 袋25的编织,也进行与上述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的接合、指根 关闭、襞状部的形成以及无名指指袋24的编织同样的编织(步骤6至 步骤8)。
从步骤6至步骤8形成的三指体52和小指指袋25接合的编织, 进行与上述食指指袋22和中指指袋23的接合同样的编织(步骤9)。 然后,从接合状态开始,进行实施图2的步骤6至步骤7所示的指根 关闭的环绕编织而形成四指体62。进行在四指体62上形成襞状部的编 织时, 一边使四指体62上的与后侧针织物部的大拇指指袋21接合一 侧的端部的线圈沿逆时针绕入, 一边相对于用于形成襞状部90的重叠 线圈用的2根织针形成3线圈的重叠线圈(步骤10)。此时的重叠线 圈以上述图4的步骤8至步骤11的工序进行。然后,从图9的步骤10 的状态开始,为了形成与上述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对于四指体62的 环绕编织至少进行l线圈横列。通过该环绕编织,在第四指根部34上 形成襞状部90。成为图9的步骤11的状态。
在图9的步骤11中,将大拇指指袋21编织到第一指根部31的形 成位置后,使大拇指指袋21顺时针旋转,使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每次 绕入2个。大拇指指袋21的线圈的绕入,为了在手套的编织完成的时 刻使大拇指指袋21上的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和五指体72上的前后 的针织物部的边界部一致而进行。这样进行绕入编织时,能够使夹着前后针织物部的边界部的纵行一致,因而外观变得美观。
接合四指体62和大拇指指袋21以形成襞状部的编织,进行与上
述三指体52和小指指袋25的接合、指根关闭以及襞状部的形成同样 的编织(步骤12至步骤14)。
这样,通过接合指袋,在手套10的手背侧针织物部IOA上的各指 根部上形成襞状部90。通过形成该襞状部90,在编织手套10完毕时, 如图7所示,在大拇指指袋21、食指指袋22、中指指袋23、无名指指 袋24、小指指袋25中,大拇指指袋21在手背侧位于最上方。各指袋 成为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状态,无需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四个指袋笔 直延伸的状态,外观变得良好。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多个指根部形成襞 状部,并且,重复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以形成襞状部的动作,以在 前侧针织物部上形成襞状部。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时,对于已经 形成有襞状部的筒状部,使绕入侧的编织宽度端部与下一个另一方的 筒状部接合。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第一指指袋21,在上述第二实施 方式中使食指指袋22和大拇指指袋21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之前 预先旋转。进行该旋转动作,以使在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 前后相对的编织宽度端部的多个线圈彼此在襞状部形成时重合。通过 在这样预先旋转筒状部的状态下形成襞状部,在形成所有的襞状部时, 己接合的筒状部(五指体71、 72)上的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 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适用于使用横机以无缝制方式编织的带指袋 的袜子或手套的情况。
权利要求
1.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利用横机从指尖开始编织,并对于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在此,所述横机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如下进行襞状部的形成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成为一个筒状而形成指根部后,在接合后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在上述指根部使多个线圈重合形成重叠线圈,以使针织物叠合,并且使前后另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绕入一方的针织物部侧,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多个指根部上形成襞状部时,重复接合上述相邻的两个筒状部 形成襞状部的动作,以在前后的针织物部上的同侧的针织物部上形成 襞状部,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时,对于已经形成有襞状部的筒状部, 使绕入侧的编织宽度端部与另一方的筒状部接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时,在使各筒状部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 圈彼此重合之后,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 法,其特征在于,以如下的方式进行编织在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之前,对于没 有形成襞状部的一方的筒状部,预先使该一方的筒状部旋转而形成襞 状部,从而在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前后相对的编织宽度端 部的多个线圈彼此在形成襞状部时重合,在形成了所有的襞状部时, 已接合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和后侧针织物部的边界部位于前后 的针床之间。
5.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利用前后相对设有安装着多个织针的针 床的横机来编织,具有两个以上的指袋,从指尖开始编织,并且对于 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 根部形成襞状部,在接合相邻的筒状部而形成为一个筒状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 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使多个线圈在上述指根部重 合以使针织物叠合,进而形成与重合的线圈连续的线圈,由此形成襞 状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在编织完成时各指袋的编织宽度端部始终为重合状态,能够减轻用于整理形状的冲压操作的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利用能左右横移且能在前后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横机,从指尖开始编织,对于至少一个的指根部,以相邻的指袋在其编织宽度端部重合的方式在指根部形成襞状部,如下进行襞状部的形成在指根部形成位置接合相邻的两个筒状部成为一个筒状而形成指根部后,在接合后的筒状部上的前侧针织物部或后侧针织物部中一方的针织物部上,在上述指根部使多个线圈重合形成重叠线圈,以使针织物叠合,并且使前后另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绕入一方的针织物部侧,形成与重叠线圈连续的线圈。
文档编号A41B11/00GK101310054SQ20068004217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船木信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