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端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219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链用端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用端止,尤其涉及一种用作上端止或下端止的、由金属制成的拉链用端止,通过连接至链牙(fastener element),所述上端止或下端止安装于一边缘有芯部(core)的拉链布带,并具有止动滑动中的拉头的功能。
背景技术
图10描绘了专利文件I中披露的上端止100。上端止100安装于扩大状芯部,各扩大状芯部形成于拉链布带的相应边缘。上端止100具有从基部101两端延伸的一对腿部102,通过将该对腿部102弯边至芯部被由基部101和腿部102围成的收容部103收容的状态,而将上端止100固定于芯部。从腿部102的各前端突出的止动部104用于止动滑动中的拉头。 此外,将拉链布带的芯部正确定位的突起105形成于基部101的内表面。空腔106在突起105和腿部102的各基部之间形成,用于促使收容部103内的芯部变形,从而使芯部在腿部102弯边时被限制(trap)于其中。另外,多个凸出部107形成于腿部102的内表面,以使配置于收容部103内的芯部被多个凸出部107正确地限制。另外,图11描绘了由专利文件2披露的一种安装于拉链布带的芯部的拉链用下端止200。在下端止200中,在拉链布带201的芯部202插入在下端止200的两侧形成的开口之后,芯部202由于挤压而被保持,所述挤压由下板203的腿部204朝向上板205的变形引起,从而使滑动中的拉头与下端止200接触。结果,得以止动拉头的滑动。另外,突起207设置于基部206的左、右两侧,以防止基部206在下板203变形时被损坏。此外,多个凸出部209和210设置于下板203的腿部204和上板205的腿部208的内表面,以防止附着的芯部从下端止200滑出。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件专利文件I :日本特许第4062620号(图9)专利文件2 :日本特开2008-125737号公报(图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最近,由于增加了对安全性的关注,要求增大拉链用端止对芯部的附着强度。特别是对专利文件I和2中披露的端止而言,优选的是更可靠地增加芯部的弯边量。另外,当通过使用弯边机使端止向芯部弯边来固定端止时,芯部被手动或自动地插入端止的收容部内。这里,芯部需相对于端止被可靠地定位。如果弯边时设定位置不是被可靠定位,贝1J外观是劣质的,且凸出部被芯部捕获(caught and brought)的方面也会改变。因此,存在强度下降的可能性。基于上述情况,已经作出本发明,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拉链用端止,其到芯部的附着强度得到提高,该芯部相对于端止可以被牢固设置于设定位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构造实现(I) 一种拉链用端止,其包括基部;以及至少一对腿部,所述至少一对腿部从所述基部延伸,其中,所述拉链用端止形成有由所述基部和所述一对腿部围成的收容部,所述一对腿部包括一对开口侧端部,其设置在所述基部所在侧的相反侧;和一对凸出部,其在所述收容部中与所述开口侧端部相邻设置,所述一对凸出部比所述一对开口侧端部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向内侧凸起。(2)根据(I)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中,所述一对凸出部的彼此最接近部分之间的距离比拉链布带的芯部的直径短。
(3)根据(I)或(2)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中,所述一对凸出部具有如下构造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开口侧端部朝向所述基部逐渐增大。(4)根据(I )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中,所述一对腿部还包括形成于彼此相对的内壁面的多个凸出部,所述多个凸出部在所述一对凸出部的所述基部侧的位置向内侧凸起。(5)根据(4)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中,所述多个凸出部具有如下构造的其它倾斜面所述其它倾斜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开口侧端部朝向所述基部逐渐减小。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拉链用端止包括基部、从基部延伸的一对腿部和由基部和该对腿部围成的收容部。该对腿部具有设置在基部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对开口侧端部和在收容部内与开口侧端部相邻设置的一对凸出部,该对凸出部比该对开口侧端部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向内侧凸起。因此,在芯部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芯部能够增大与该对凸出部的接触面积,该对凸出部比开口侧端部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向内侧凸起,使得芯部在弯边过程中能被牢固地设定。此外,由于具有前述形状,即使在弯边之后,该对凸出部也能充分保持与芯部的接触面积,即使上端止的尺寸小,上端止也能牢固地固定芯部。


图I为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端止的上端止应用到拉链的正视图;图2的(a)为图I中所示的上端止的立体图,图2的(b)为图2的(a)的截面图;图3的(a)至(C)为描绘拉链布带的芯部插入上端止的过程的截面图,其中,图3的(a)示出芯部插入上端止之前的状态,图3的(b)示出芯部穿过凸出部的状态,图3的(c)示出芯部进入收容部之后的状态;图4为描绘上端止通过弯边安装于芯部的状态的截面图;图5的(a)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上端止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5的(b)为示出图5的(a)中的上端止通过弯边安装于芯部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的(a)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上端止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6的(b)为示出图6的(a)中的上端止通过弯边安装于芯部的状态的截面图7为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用端止的下端止应用到拉链的正视图;图8为图7中所示的下端止的立体图;图9为描绘下端止通过弯边安装于芯部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为描绘已知技术中的上端止的立体图;图11为描绘已知技术中的芯部插入另一上端止之前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拉链用端止。图I示出了拉链10,其中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链用端止的上端止应用到该拉链10。拉链10包括左右一对拉链布带11、左右一对牙链(fastener elementrow) 20和拉头30,其中,左牙链20设置于左拉链布带11上,右牙链20设置于右拉链布带11上,拉头30使左右牙链20彼此接合或彼此解除接合。响应于拉头30的前后移动,左右牙链20彼此接合或彼此解除接合。该左右一对拉链布带11包括一对布带构件12和扩大状芯部(enlarged core)13,其中,该对布带构件12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延伸并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布置,各扩大状芯部13设置于各布带构件12的相对布带边缘的相应布带边缘。扩大状芯部13在布带构件12的内外侧方向上厚。各布带构件12可采用编织或针织材料来实施。各芯部13通过将比布带构件12厚的芯部材料与编织或针织的布带构件12同时编织或针织而得到。左右一对牙链20均包括多个链牙21,并且安装于拉链布带11的相应的芯部13。另外,可分离端止14设置于左右一对牙链20的下部,用于使左右一对拉链布带11彼此完全分离。可分离端止14具有箱销(box pin)15和插座(box body)16,该箱销15和插座16以从一个牙链20的下端连续的形式安装于拉链布带11的其中一个芯部13,可分离端止14还具有插销(insert pin)17,该插销17以从另一牙链20的下端连续的形式安装于拉链布带11的另一个芯部。在图I中,附图标记18表示加强布带。此外,上端止40以从左右一对牙链20的相应上端连续的形式安装于拉链布带11的相应芯部13。上端止40通过用诸如锌合金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压铸成型而制造,或者通过顺次进行挤出、冲压、切割、打磨加工而制造。如图2的(a)和(b)所示,上端止40具有大致U形的构造,并且包括大致平坦的基部41和一对腿部42,其中,基部41形成中央部并具有预定长度,该对腿部42从基部41的表面以使腿部42从基部41的相反的长边逐渐张开(expand)的方式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各腿部42在其与基部41所在侧相反的一端具有开口侧端部44。即,上端止40的截面形状关于穿过基部41的中央部并与基部41的表面垂直相交的直线L对称(见图2的(b))。另夕卜,由基部41的内表面41a和该对腿部42的相对内壁面42a围成的收容部43接收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该对腿部42中的每一个腿部均具有收容限定部42b和开口侧端部44。收容限定部42b形成为使得其厚度从基部41朝向相应的开口侧端部44逐渐减小。开口侧端部44从收容限定部42b连续,并设置在基部41所在侧的相反侧。开口侧端部44相对于收容限定部42b以厚度增大的方式向内侧凸起出,并且具有彼此面对的平面相对面44a。
一对止动部45从该对开口侧端部44的前端凸出,并用于通过与滑动中的拉头30的凸缘31 (见图I)接触而止动拉头30。该对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面对的相对面44a和该对止动部45的彼此面对的相对面45a限定大致为平面的连续形状(见图2的(a)和(b))。具有直线形状的窄突起46设置于基部41的内表面41a,并在上端止40的整个长度上连续延伸或间断延伸。设置于突起46和腿部42的各基部之间的空腔47限定间隙,当芯部13被挤压变形时,该芯部13可退避进该间隙。此外,在该对腿部42的内壁面42a上设置有一对凸出部48和一对凸出部49。各凸出部48与收容部43的开口侧端部相邻设置,且比该对开口侧端部44的相应的相对面向内侧凸起,即朝相对的腿部42凸出。各凸出部49相对于该对凸出部48中相应的一个凸出部从基部41侧的位置向内侧凸起,即与收容部43的基部相邻。这里,术语“与收容部43的开口侧端部相邻”是指在图3的(c)所示的拉链布带11的相应芯部13设置于上端止40的收容部43的情况下,比相应芯部13的中心C靠近开口侧端部的状态。术语“与收容部43 的基部相邻”是指比芯部的中心C靠近基部的状态。如图2的(b)所示,该对凸出部48具有如下构造的一对倾斜面48a :该对倾斜面48a之间的距离al从开口侧端部44朝向基部41逐渐增大。此外,该对凸出部48被制成如下形状使得从倾斜面48a延伸的彼此最接近部分48c (即,最凸出部分)之间的距离al比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的直径短。另外,该对凸出部49具有如下构造的另一对倾斜面49a 该对倾斜面49a之间的距离a2从开口侧端部44朝向基部41逐渐减小。如图3的(a)所示,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挤压该对腿部42而使腿部42变形,即腿部42被弯边,上述构造的上端止40牢固地固定于芯部13。具体地,如图3的(a)所示,在上端止40被固定于弯边机的情况下,拉链布带11被手动或自动地收容于上端止40的收容部
43。在这一过程中,芯部13越过邻近该对凸出部48的开口侧端部形成的最接近部分48c,并沿凸出部48的倾斜面48a移动至设定位置。因此,当芯部13正穿过该对凸出部48的最接近部分48c时,插入阻力暂时增大。在芯部13穿过了最接近部分48c之后,芯部13可在较小的插入阻力下沿该对倾斜面48a移动至设定位置。此外,如图3的(C)所示,芯部13的前端抵接基部41的突起,从而芯部13被正确定位于设定位置。另外,当芯部1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时,芯部13与该对凸出部48和该对凸出部49的相应倾斜面48a面接触,且与该对凸出部48的相应长度方向侧表面48b和该对凸出部49的相应长度方向侧表面49b部分面接触(见图2的(a)),从而芯部13在弯边过程中是稳定的。由于该对凸出部48的彼此最接近部分48c之间的距离al比芯部13的直径a窄,所以芯部13被该对凸出部48的倾斜面48a朝向基部41施力,以被更牢固地设定。由于在图3的(a)所示状态下该对腿部42的弯边,上端止40扣紧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因此,芯部13可以退避进在突起46和腿部42的各基部之间限定的相应空腔47并被相应空腔47接收。由于不仅该对凸出部48的倾斜面48a和该对凸出部49的倾斜面49a从两侧与芯部接触,而且该对凸出部48的长度方向侧表面48b和该对凸出部49的长度方向侧表面49b (见图2的(a))与芯部13接触,因此能够增加芯部13的弯边量。特别地,由于该对凸出部48比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44a向内侧凸起,所以侧表面48b和芯部13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凸出部48能更牢固地扣紧芯部13。如上描述,本实施方式中的上端止40具有基部41和从基部41延伸的一对腿部42。上端止40还限定有由基部41和该对腿部42围成的收容部43。此外,该对腿部42包括设置在基部41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对开口侧端部44和与收容部43的开口侧端部相邻设置的一对凸出部48,该对凸出部48比该对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44a向内侧凸起。 因此,在芯部1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可以增大芯部13与比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44a更凸出的该对凸出部48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芯部13在弯边过程中能被牢固地设定。另外,由于弯边后,具有上述形状的一对凸出部48能充分保持与芯部13的接触面积,所以即使在上端止40的尺寸小时,也能够牢固地固定芯部13。具体而言,作为标准,例如上端止40的保持力是否满足参考值是由在使上端止40向下地固定拉链的情况下、在上端止40的底部挂起一定重量来决定的,即使尺寸小,本实施方式中的上端止40也是完全令人满意的。此外,由于该对凸出部48的彼此最接近部分48c间的距离al比芯部13的直径a小,在芯部1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利用该对凸出部48的倾斜面48a朝向基部41对芯部13施力,能够更牢固地设定芯部13。此外,由于该对凸出部48的倾斜面48a形成为使得该倾斜面48a之间的距离al从开口侧端部44朝向基部41逐渐增大,所以芯部3能够在插入阻力小的情况下沿该对倾斜面48a移动至设定位置。另外,由于该对凸出部49设置于该对腿部42的彼此相对的内壁面42a,该对凸出部49比该对凸出部48靠近基部且向内侧凸起,在芯部1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由于该对凸出部49,芯部13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因此,在弯边过程中能够牢固地设定芯部。另外,由于甚至在弯边之后,芯部13也能充分保持与该对凸出部49的接触面积,所以即使当上端止40的尺寸小时,也能牢固地固定芯部13。此外,由于该对凸出部49具有如下构造的另一对倾斜面49a :该另一对倾斜面49a之间的距离a2从开口侧端部44朝向基部41逐渐减小,在芯部1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该另一对倾斜面49a能够与芯部13的前端的圆弧面接触。因此,能够更牢固地设定芯部13。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像图5的(a)和(b)中所示的上端止40a那样,一对腿部42可以不具有一对凸出部49。即使在该情况下,在芯部3被定位于设定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增加芯部13和一对凸出部48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在弯边过程中牢固地设定芯部13。此外,由于弯边后该对凸出部48能够充分保持与芯部13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芯部13。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像图6的(a)和(b)中所示的上端止40b那样,一对腿部42可以不具有一对止动部45。在该情况下,当拉头30滑动时,上端止40b的已经穿过引导柱32的一侧的基部41与相对的链牙21或与上端止40b的另一侧的基部41接触。由于该接触,链牙21之间不可能接合,从而止动拉头30的滑动。当上端止40b的尺寸比在链牙21分开状态下拉头30的供链牙21进出的开口大时,由于上端止40b与开口之间的接触,可以止动拉头30的滑动操作。[第二实施方式]图7为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链用端止的下端止50代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分离端止14地应用到拉链的正视图。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用于指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等同的部件,并且其描述将被省略或简化。如图8和图9所示,下端止50包括大致平坦的基部51、一对腿部52和另一对腿部52’,其中,基部51形成中央部并具有预定长度,一对腿部52从基部51的表面以使腿部52从基部51的相反长边逐渐张开的方式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另一对腿部52’与该对腿部52相反地设置并从基部51的表面沿相同的方向延伸。下端止50的截面大致为H形。S卩,下端止50的截面形状关于穿过基部51的中央部并与基部51的表面垂直相交的直线L对称,同时,下端止50的截面形状关于沿基部41的表面并穿过基部51的中央部的直线LI对称(见图9)。另外,收容部53和收容部53’分别接收左右一对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其中,收容部53由基部51的内表面51a和一对腿部52的彼此相对的内壁面52a围成,收容部53’由基部51的另一内表面51a和另一对腿部52’的彼此相对的内壁面52a’围成。同时,除了未设置止动部45之外,一对腿部52和另一对腿部52’均被构造成大致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对腿部52相同。该一对腿部52和另一对腿部52’均包括开口侧端部
44、突起46、一对凸出部48以及一对凸出部49。因此,当将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分别设置于该对腿部52的收容部53和该另一对腿部52’的收容部53’时,以及在随后的弯边中,能够产生和第一实施方式中效果相同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可适当地变形和改进。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对腿部42和52已被描述为具有一对凸出部49,但是为了增加弯边量,各对腿部42和52可以具有以多个的方式(in plurality)设置的多个凸出部49。然而,在端止40、50经由压铸成型而形成的情况下,与模具相关地,优选在各对腿部42、52上形成一个凸出部。而且,一对凸出部48的各开口侧侧面48d (见图2的(a))可形成在收容限定部42b和开口侧端部44之间的边界处,或朝开口侧端部延伸。附图标记说明10 拉链11 拉链布带20 牙链30 拉头40 上端止(拉链用端止)41、51 基部42、52、52’ 腿部43、53收容部44开口侧端部45止动部46突起47空腔48凸出部48a倾斜面
49凸出部49a另一倾斜面 50下端止(拉链用端止)
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用端止(40、50),其包括 基部(41、51);以及 至少一对腿部(42、52、52’),所述至少一对腿部从所述基部(41、51)延伸, 其中,所述拉链用端止(40、50)形成有由所述基部(41、51)和所述一对腿部(42、52、.52’)围成的收容部(43、53), 所述一对腿部(42、52、52’)包括 一对开口侧端部(44),其设置在所述基部(41、51)所在侧的相反侧;和 一对凸出部(48 ),其在所述收容部(43、53 )中与所述开口侧端部(44 )相邻设置,所述一对凸出部(48)比所述一对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44a)向内侧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出部(48)的彼此最接近部分(48c)之间的距离(al)比拉链布带(11)的芯部(13)的直径(a)短。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凸出部(48)具有如下构造的倾斜面(48a):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从所述开口侧端部(44)朝向所述基部(41、.51)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腿部(42、.52、52’)还包括形成于彼此相对的内壁面(42a)的多个凸出部(49),所述多个凸出部(49)在所述一对凸出部(48 )的所述基部(41、51)侧的位置向内侧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用端止,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出部(49)具有如下构造的其它倾斜面(49a):所述其它倾斜面(49a)之间的距离(a2)从所述开口侧端部(44)朝向所述基部(41、51)逐渐减小。
全文摘要
一种拉链用端止,不论端止的大小如何,附着强度均能得到保证,且芯部能相对于端止牢固地设置于设定位置。上端止(40)具有基部(41)和从基部(41)延伸的一对腿部(42),上端止(40)形成有由基部(41)和该对腿部(42)围成的收容部(43)。该对腿部(42)具有设置在基部(41)所在侧的相反侧的一对开口侧端部(44);和在收容部(43)中与开口侧端部相邻设置的一对凸出部(48),该对凸出部(48)比该对开口侧端部(44)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44a)向内侧凸起。
文档编号A44B19/36GK102665477SQ20098016315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本田真也, 槻庆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