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增加不稳定性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73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增加不稳定性的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底以及包括鞋底的鞋,特别是涉及包括在鞋底的周边侧壁中的水平凹口以及优选地能够被调整来偏置穿着者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并因此激励穿着者适应和调节的额外结构的鞋底。
背景技术
现代运动鞋典型地包括外底、中底和内底。中底位于接触地面的外底和内底之间, 典型地包括用于减轻穿着者的鞋接触于地面所产生的冲击力的一个或多个泡沫。诸如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的泡沫还具有用于能量返回的弹性,典型地包括于现代运动鞋的中底之内。运动鞋还可以包括中底部分中的额外元件来将减震(缓冲)、能量返回和稳定性的期望平衡给予不同的用户。例如,Scholz的美国专利号6789332公开了附接在顶支撑板的L形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从侧面和从下面包围阻尼元件。一旦地面接触鞋底,增强能量返回的L形弹簧从下面接触地面并与位于其上的阻尼元件一起向上偏转。当脚推离地面时,产生向下的恢复力。 通过使用不那么柔软的材料作为阻尼材料,可以有选择性地减小过内旋和过外旋,因而分别增加了内侧和外侧的稳定性。Cohen的美国专利号6216365公开了具有有效的鞋跟构件的减震单元,该鞋跟构件具有脊部和从脊分支出来并向上升接触顶板的可弹性变形的扁平弹簧元件。第二有效构件可位于其脊下方并接触第一脊,可弹性变形的扁平弹簧元件分支出来并向下接触鞋跟板。泡沫垫位于各脊和相邻板之间。通过修改一个或多个弹簧元件的硬度,减震单元可被设计为专用体育活动或治疗目的。Tong等的美国专利号5185943公开了定位为夹在外底和中底之间、或包在中底或外底内的弹性插入构件来加强能量返回。插入构件具有中央本体部和从中央本体部向外和向下延伸的延伸部。当力作用于鞋底时,延伸部向外运动,用作弹簧将鞋底返回到初始形状。通过为位于鞋底的特定区域中的需要额外灵活性的那些延伸部构件增加孔隙,并在期望延伸部构件更硬或不太可压缩的地方建立那些延伸部构件,可“调节”插入构件。Geer的美国专利号7421805公开了鞋的一种支撑结构,该结构包括沿着鞋的长度延伸的细长构件以及与细长构件垂直延伸的多个侧面构件。侧面构件可在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延伸或可保持在水平面上。尽管通常考虑稳定性来设计运动鞋,但某些现有技术的鞋有意被设计成促进长度方向上的不稳定性。例如,“fesyTone”是Reebok国际有限公司出售的一款有意创造自然的不稳定性及如同走在沙滩上的感觉的一款鞋。这通过在鞋的鞋跟与前足之下插入平衡槽(pod)来实现。空气在前足和鞋跟槽之间穿过,产生软缓冲。移动的空气创造了自然的不稳定性,使你的肌肉来适应槽内的空气体积。不稳定性激励脚筋、臀大肌和小腿的调整。另一被设计成促进不稳定性的已知鞋是Masai USA公司出售的“MBT”鞋型。该鞋使用PU中底,其在跖骨区具有“平衡区”,即使在站立时也引起平衡区的前后摇摆运动。还包括有意模拟海滩沙子的软性鞋跟垫。此设计有意刺激肌肉调节并燃烧多余的卡路里,因为肌肉对自然的不稳定性的反应是张紧。在Bartlett的美国专利号6421935中介绍了类似的设计。Buch的美国专利号四1490介绍了安装于外底和中底之间的板簧。这些现有技术文献都没有提供如下叙述的鞋底和包括该鞋底的鞋该鞋底包括在鞋底周边侧壁中的水平凹口、以及优选地能够被调节来偏置穿着者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并因此激励穿着者适应和调节的额外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鞋底和包括鞋底的鞋,鞋底可被调整来偏置穿着者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并因此激励穿着者适应和调节。本发明进一步涉及鞋底和具有被用于额外地影响穿着者的平衡并调整稳定性、能量返回和缓冲的额外结构的鞋。本发明涉及包括中底的鞋底,中底包括上表面,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下面并支撑脚的宽度。中底还包括上中底部和至少在鞋跟部内临近上中底部并位于其之下的下中底部,以及下表面。中底的周边侧壁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上中底部至少在其鞋跟部底切以限定水平凹口。水平凹口在沿着中底的内侧和外侧以及中底的鞋跟部的后部的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平衡部在凹口的内侧和外侧上的水平凹口之间延伸。周边侧壁包括从水平凹口朝向上表面的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水平凹口朝向下表面的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鞋底中央的方向扩宽的周边间隙。平衡部的宽度小于中底上表面的宽度。中底适于与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破穿着者的平衡,因而迫使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将压力中心保持在平衡部之上。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可以是独立的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或可以形成为一个一体件。一方面,鞋底还可包括设置在沿着鞋底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周边侧壁上的结构。该结构包括沿着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和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上延伸部优选地沿着上周边侧壁间隔开,并从基部朝向上表面向外延伸。结构可额外地或可替代地包括第二多个下延伸部。下延伸部优选地沿着下周边部间隔开,并从基部朝向下表面向外延伸。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优选地与第二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沿着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带有上延伸部和/或下延伸部的此结构的任何变型可沿着鞋底的内侧或外侧定位,或作为U形结构,围绕鞋跟部的最后端并沿着鞋底的内侧与外侧。这些结构可以是外部的,因为除了可以从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之间的结构向内延伸的可选的安装片之外,它们适于安装到周边侧壁。一方面,任何具有上延伸部和/或下延伸部而没有中央部的结构可被安装到形成为一个一体件的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的周边侧壁上。水平凹口的深度可以沿着鞋底的长度及从一侧到另一侧变化,还可以延伸进入中足及进入前足的一侧或两侧。在根据本发明形成的鞋底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水平凹口的深度在前足内侧上比外侧上更深,在鞋跟部的外侧上比在内侧上更深。本发明还涉及包括本发明的任何中底结合外底的鞋底。一方面,外底优选地具有下表面,该表面包括宽度小于中底上表面的宽度的凸起部。凸起部适于提高穿着者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性。凸起部大致从至少在鞋跟部中的外底中央处突出。优选地,凸起部的高度在从鞋底的前足部朝向鞋底的鞋跟部的后部的方向增加。另一方面,凸起部的宽度小于外底宽度的三分之二。在不同的方面,本发明的鞋底的外底的至少一部分从鞋底的前足部延伸到鞋跟部,并具有下表面,该下表面包括绕着鞋底的轴线从鞋底的前足部到鞋跟部的弯曲。弯曲导致外底具有向下的凸起部,用于在外底的邻接部分之前接合地面。本发明额外地涉及包括中底的鞋类物品的鞋底。中底包括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的上表面。中底还包括上中底层和至少在鞋跟部内置于上中底层之下的下中底层,以及下表面。中底具有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周边侧壁。至少鞋跟部的上中底层在其周边底切以限定水平凹口和水平凹口之间的平衡部,该水平凹口在沿着内侧和外侧的中底的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周边侧壁包括从水平凹口朝向上表面的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水平凹口朝向下表面的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鞋底中央的方向扩宽的周边间隙。平衡部的宽度小于上中底层的宽度。中底优选地适于与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破穿着者的平衡,从而迫使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将压力中心保持在平衡部之上。此鞋底还包括设置在沿着鞋底的内侧和外侧的周边侧壁上的结构。该结构包括沿着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和第一多个下延伸部。下延伸部优选地沿着内侧和外侧的每一侧的下周边部间隔开,并从基部向外并朝向下表面延伸。该结构还优选地包括第二多个上延伸部。上延伸部沿着内侧和外侧的每一侧上的上周边侧壁间隔开,并从基部向外并朝向上表面延伸。该结构还包括置于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之间的中央部,该中央部包括基本上形成为与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的多个凹曲形板簧。各凹曲形板簧形成为从外侧和内侧定位的下延伸部的一连续向上的弧形。中央部还优选地包括基本上形成为与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的多个凸曲形板簧。各凸曲形板簧形成为从外侧和内侧定位的上延伸部的连续向下的弧形。第二多个上延伸部优选地与第一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沿着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整体形成的多个凹曲形的板簧与多个凸曲形板簧错开,使得凹曲形板簧与凸曲形板簧以交替模式布置。凹曲形板簧的高度可以大于凸曲形板簧的高度。在其它方面,此鞋底能够额外地包括本发明的任何外底。本发明进一步涉及鞋类物品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中底,该中底包括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置于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之间的结构。 该结构包括基部和中央部。基部具有在鞋底的内侧上的内部和在鞋底的外侧上的外部。置于内侧基部和外侧基部之间的中央部包括多个凹曲形板簧。各凹曲形板簧形成为从位于鞋底的外侧和内侧上的基部的横向对置的部分朝向鞋底中央的连续向上的弧形。中央部还包括多个凸曲形板簧。各凸曲形板簧形成为从位于鞋底的外侧和内侧上的基部的横向对置的部分的连续向下的弧形。一方面,凹曲形板簧与凸曲形板簧以交替模式布置。另一方面,中底还包括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上中底层在其下表面包括用于容纳凹曲形板簧的凹部,下中底层在其上表面包括用于容纳凸曲形板簧的凹部。以此方式,下中底层可以形成填充下中底表面和板簧之间的空间的垫片。本发明还进一步涉及鞋类物品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中底,该中底具有上表面,该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下面并支撑脚的宽度。中底还包括上中底层和至少在鞋跟部内置于上中底层之下的下中底层,以及下表面。周边侧壁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延伸。至少鞋跟部的上中底层在其周边底切以限定水平凹口和水平凹口之间的平衡部,水平凹口在沿着内侧和外侧的中底的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周边侧壁包括从水平凹口朝向上表面的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水平凹口朝向下表面的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鞋底中央的方向扩宽的周边间隙。平衡部的宽度小于上中底层的宽度。中底优选地适于与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破穿着者的平衡,从而迫使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将压力中心保持在平衡部之上。此鞋底还优选地包括沿着鞋底的内侧和外侧设置于周边侧壁上的结构。该结构包括沿着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和第一多个下延伸部。下延伸部优选地沿着每个内侧和外侧上的下周边部间隔开。下延伸部从基部向外并朝向下表面延伸。该结构还优选地包括置于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之间的中央部。该中央部包括多个凹曲形板簧。各凹曲形板簧优选地形成为从外侧上的下延伸部中的一个和内侧上的下延伸部中的一个向上的连续弧形。另一方面,鞋底还可以包括沿着所述周边侧壁向外朝向上表面延伸的第二多个上延伸部,以及形成为从位于内侧和外侧上的上延伸部向下的连续弧形的多个凸曲形板簧。 在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凹曲形板簧的高度大于至少一个凸曲形板簧的高度。本发明的鞋底元件的其它特征将从下面提供的附图及说明中变得清楚。虽然本文参考附图介绍了本发明的这些示意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那些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的各种其它的变型和修改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图1是本发明的左鞋的鞋底的透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鞋底的鞋跟部的剖视图。图3A是组装在本发明的右鞋底的下中底部的实施例上的结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右鞋底以及其相应左鞋底的俯视图轮廓,其显示了代表性的平衡路径。图4A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B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C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D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结构的实施例的二个剖视图的重叠。图6A和6B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左鞋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带有左鞋结构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带有中央板簧结构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IO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用于右鞋的带有中央板簧的结构的实施例(四分之三长度)的透视图。图IOB是本发明的右鞋的带有中央板簧的结构的一实施例(全长度)的透视图。图IOC是本发明的右鞋的带有中央板簧的结构的一实施例(四分之三长度)的透视图。图11是本发明的左鞋的带有U形结构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分解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带有突起表面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 13A、13B、13C、13D 和 13E 是分别沿着线 A_A、B_B、C_C、D-D 和 E-E 的如图 1 指示的鞋底的横截面获得的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 14A、14B、14C、14D 和 14E 是分别沿着线 A_A、B_B、C_C、D-D 和 E-E 的如图 1 指示的鞋底的横截面获得的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前足部的剖视图。图16A是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6B是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6C是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的鞋底的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鞋底具有内侧或内部、外侧或外部、以及前足部、中足部和鞋跟或后足部,这些术语是公知术语。本发明提供了鞋类物品的鞋底以及鞋类物品,其包括至少在鞋底的鞋跟部的周边侧壁中的深水平凹口和优选地能被调整来激励穿着者的适应和调节的额外结构,从下面的优选实施例的介绍结合附图会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本文提供的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及举例说明而非限制。除非明确地说明,在介绍中公开的全部特征可被用于相同或相似目的的可替代特征所取代。因此,其变型的多个其它实施例被认为落入本发明及其等价物的范畴。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其可被选择性地调整来给鞋底的目标部分提供期望量的缓冲、能量返回以及稳定性或不稳定性。本发明的鞋底可被调整来打乱穿着包括该鞋底的鞋类物品的穿着者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或横向平衡。通过打乱穿着者的平衡,本发明的鞋底优选地促使穿着者更努力地保持其平衡,以一种类似于在平衡木或平衡板上平衡的方式——通过调节其姿势来保持其重心在鞋底的中央平衡部之上。鞋底因此促进了穿着者的适应与调节。优选地,相比于常规鞋底,本发明的鞋底能够促使穿着者的肌肉活动的增加及增加卡路里燃烧。目标肌肉组包括小腿、四头肌、臀大肌和腿筋肌肉组。在本发明的鞋底中,如图1的实施例所示,鞋底10包括中底14,还可包括外底12。 还参考图2,至少在鞋底10的鞋跟部中的中底14包括上中底部16和置于上中底部16之下的下中底部18。在一些实施例中,上中底部16和下中底部18可直接相邻而其间没有结构。 中底14具有在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上表面20。可在上中底部16之上提供内底(未示出)。还参考图2,中底14的上表面20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宽度22。对于配合适当的鞋类物品,此宽度22基本上相当于穿着者的足底在特定的横截面的最外的宽度。下中底部18具有优选地置于外底12 (假如有的话)上或之上的下表面M。中底14具有从中底14的上表面20到下表面M沿着中底14的周边延伸的周边侧壁部26。为了有利地引起具有鞋底10的鞋的穿着者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失衡,上中底部16 在其周边底切,以至少在鞋跟部内至少沿着鞋底10的内侧和外侧在周边侧壁沈中产生深的水平凹口观,并且优选地连续围绕鞋跟部的后部。结果,周边侧壁沈从水平凹口观向上和向下成角度地朝向上中底部16的上表面20以形成上周边侧壁30。从下中底部18的顶部凿出相应的楔形间隙,以形成从水平凹口观向外和向下成角度地朝向下表面M的下周边侧壁32。因此,在上周边侧壁30和下周边侧壁32之间形成的周边间隙34在远离鞋底 10的中央的方向扩宽。水平凹口 28具有从上中底部16的外缘水平向内测量的深度。至少在中底14的鞋跟部内的窄平衡部38形成在内侧和外侧水平凹口观之间的区域,限定了鞋底的穿着者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将其重量置于的区域。通过将平衡部38的横向宽度40制作得小于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中底14的宽度22,穿着者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被打乱了,使穿着者不得不努力调整其步态以及转移其重量来保持压力中心在平衡部38之上。还可通过底切中底来使水平凹口观围绕鞋跟后部延伸,施加了额外的纵向失衡,并创造了在鞋跟着地时鞋跟压进沙滩表面的感觉。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鞋底10的一实施例的鞋跟部的横截面。在此图中,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上中底部16的部分的宽表示为22。中底的平衡部38的宽度表示为40。水平凹口观的深度表示为36。如此图可看出,宽度40比宽度22窄。通过增加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平衡部38的宽度40可变窄更多,因而迫使穿着者不得不施加额外的努力在鞋底 10的平衡部38上保持平衡。可调整本发明的鞋底的各特性来增加或减少施加给包括该鞋底的鞋类物品的穿着者的不稳定的程度和/或方向。本发明的鞋底的实施例的可调整特性包括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的厚度和材料,这些特性还可在遍及鞋底的不同区域或部分(前足部、中足部、鞋跟部、内侧部、外侧部)变化。例如,下中底部优选由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泡沫、聚氨酯(PU)泡沫或泡沫混合物、或任何其它可用的合适材料制成。其密度和其它特性可变化以改变其提供的缓冲和减震的量。上中底部也优选地由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泡沫、聚氨酯(PU)泡沫或泡沫混合物、 或任何其它可用的合适材料制成。其密度和其它特性可变化以改变其提供的缓冲和减震的量。在一实施例中,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是独立的由不同密度和/或材料的材料形成的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例如,图1的上中底部16可以是比下中底部18密度更低或更软的材料层,以在脚下方直接提供额外的缓冲。在另一实施例中,上中底部16比所述的下中底部18密度更高或更硬。在各实施例中的上中底部和/或下中底部还可在后足部更厚,以在该区域提供更多的缓冲和/或提供鞋跟翘度。在另一实施例中,上中底部16和下中底部18形成为鞋底10长度的单个的一体件。在鞋底10的另一实施例中,至少在鞋跟中的上中底部16和下中底部18由不同的中底层形成,下中底部仅在鞋跟之上延伸,或可选地还经过鞋底的至少中足部,但不进入前足。与之相反,上中底部从鞋跟部延伸进入中足部和前足部,其中,中底在前足部的全部厚度是由与鞋跟中的上中底部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仍然参考图2和图3A,可通过改变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来调整中底14的平衡部 38的宽度40,以促进鞋底10中的稳定性或者不稳定性。当然,随着加深凹口观以进一步使平衡部38变窄,不稳定性增加了。还可通过使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在鞋底15的某些部分比其它部分制作得更深来调整平衡部38的中心。以此方式,如图:3B中可看出,为了保持其平衡而应该将穿着者的重量居中经过鞋底15,沿着鞋底15,可限定及改变“平衡路径” 222以将穿着者的不同肌肉组作为适应和调节的目标。如图3A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在中底14的鞋跟部的外侧比在中底14的鞋跟部的内侧更深。通过将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在鞋跟部的外侧比在内侧制作得更深,鞋底15能够迫使穿着者更愿意在其脚的内侧平衡。水平凹口观还可以沿着鞋底的内侧或外侧或两侧延伸进入中足,以延伸穿着者必须施加额外努力来保持平衡所经过的路径长度。如图3A所示,可从一侧到另一侧、从鞋底15的前足部到鞋底15的后足部改变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从而产生非对称的和/或偏离中央的鞋底的平衡部38。在图3A示出的实施例中,水平凹口 42的深度44在鞋跟部的外侧比在鞋跟部的内侧更深,水平凹口 42的深度44逐渐转移进入前足,使得其在前足部的内侧比在前足部的外侧更深。通过迫使穿着者行走时在偏爱其脚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来回切换,鞋底15会促使穿着者不得不施加额外的努力来保持行走时的平衡,因而促进了适应和调节。再参考图2,适当地调节平衡部38的尺寸,使得穿着者必须施加额外的努力来将重量保持在平衡部38之上,沿着鞋底10的鞋跟部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的大部分的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优选地是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上中底部16在那个位置的部分的宽度22的至少6%。因此,在具有缠绕在鞋跟部的最后端部分并沿着鞋跟部的内侧和外侧的水平凹口的鞋底的优选实施例中,平衡部38优选地的比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宽度22窄 12%。在另一实施例中,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是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上中底部16沿着鞋底10的鞋跟部的大部分的部分的宽度22的至少10%。在另一实施例中,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是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上中底部16沿着鞋底10的鞋跟部的大部分的宽度22 的至少14%。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鞋跟部中的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在宽度22的大约10%和大约20%之间,优选地在大约14%和大约2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鞋跟部中的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在宽度22的大约20%和大约3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鞋跟部中的水平凹口 28的深度36在宽度22的大约30%和大约40%之间,可以多达45%。在包括延伸进入中足并可选地进入前足的水平凹口 28的实施例中,深度36优选地从鞋跟的最后端部分进入前足而连续地逐渐变小,或者连续地从鞋跟部开始向前进入前足。在一实施例中,在前足部的中央部,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减小到1%左右。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前足部的中央部,水平凹口观的深度36减小了鞋跟部中的最大深度的大约 10%。还可调整底切的角度和因此在中底的外围中的周边间隙34的高度以影响穿着者在行走时必须施加的能量的量。通过将周边间隙34制作得更大,当穿着者的重量位于其上时,鞋底10将更容易地压缩。在一实施例中,在鞋跟部中的中底14的外围的周边间隙34的高度增加到至少是中底14的厚度的35%,优选到至少45%。在水平凹口 28延伸进入中足并可选地进入前足的其它实施例中,在中足部中的周边间隙34的高度增加到至少是中底14 的厚度的20%,优选到至少30%,在前足部中的周边间隙34的高度增加到至少是中底14的厚度的14%,优选到至少24%。本文介绍的本发明的鞋底的实施例可包括全长度外底层12,全长度外底层12可在整个中底或其任何部分之下延伸,或可具有至少一部分在鞋底10的全长度上延伸。在其它实施例中,选择性地定位垫或定位槽可置于中底14的部分之下,用于接触地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中底M的下表面形成了鞋底10的地接触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外底部或外底层12可由用于接触行走表面的任何合适材料形成。对于上述的鞋底的任何实施例,结构可延着部分或全部水平凹口设置,以提供根据本发明形成的鞋底的进一步可调性。图4A示出了如包括可调的结构50的鞋底10的实施例的侧视图。结构50可沿着鞋底14的周边侧壁沈的内侧或外侧或这两侧设置。在优选实施例中,结构50的内侧和外侧在鞋跟的最后端部分周围以连续的方式连接。一个这样的U形结构(见图11的结构124) 可适于在外部安装于中底14,S卩,在此实施例中,优选地形成为一个一体件。用于外部安装 (优选地安装到具有作为一个一体件形成的上中底部16和下中底部18的中底14)的其它结构能够沿着内侧或外侧中的仅一侧延伸(见图7的结构112)。结构50包括沿着水平凹口 M定位的基部52和第一多个上延伸部56。上延伸部 56沿着上周边侧壁58间隔开,并从基部52向外和向上地朝向上中底部62的上表面60延伸。在一实施例中,上周边侧壁58可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凹口来接受上延伸部56,使得延伸部基本上与侧壁58的表面平齐。在沿着水平凹口 M设置的结构50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 4A所示,结构50还可包括第二多个下延伸部64。下延伸部64沿着下周边侧壁66间隔开, 并从基部52向外和向下地朝向下中底部70的下表面68延伸。在一实施例中,下周边侧壁 70可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凹口来接受下延伸部64。在一实施例中,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 64沿着结构50的基部52以交替模式错开。在踏步时,根据本发明形成的鞋底在脚与地面之间的冲击将上延伸部56向下和向外推压。下延伸部64将被向上和向外推压。当脚从地面抬起时,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64将返回到它们的静止形状。通过这种活动,上延伸部 56和下延伸部64可被用于从踏步吸收能量。特别地,上延伸部56可为鞋底10的不同区域给予针对性的支撑,例如,由于底切,鞋底10会非常易弯曲和遭受折曲。下延伸部64可被调整有助于在鞋底10的所选区域反弹能量。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64的可调整特性包括其硬度、尺寸、间隔和设置位置。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64在一区域或沿着整个结构可被制作得更硬,以在该区域分别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更多的反弹能力。可替代地,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64可被制作得不那么硬,以在该区域分别提供较少的稳定性和反弹。还可调整上延伸部56和下延伸部64的尺寸。例如,图4B示出了带有较大的上延伸部78和下延伸部80的结构74,导致沿着结构 74使用较少的延伸部78和80。可替代地,图4D示出了带有较小的上延伸部86和下延伸部88的结构82,导致沿着结构82使用较多的延伸部86和88。通过改变延伸部86和88 的尺寸,还可调整结构82来改变本发明的鞋底的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及弯曲性。在一实施例中,结构50和结构74的长度被限制到如图4A和4B示出的鞋跟部,其在中足和前足区域留下了更大的纵向灵活性。在图4C和4D示出的另一实施例中,结构82 和结构90进一步延伸进入鞋底10的中足区域。较长的结构82和结构90在鞋底10的中足部内、或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前足部内,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和/或反弹能量。在结构98置于水平凹口 100中的一实施例中,如图5示出,结构98还具有从基部 104向内并朝向下中底部108的下表面106延伸的安装片102。最优选使用安装片102将本发明的结构98安装到中底14上,在该中底14中,上中底部16和下中底部18是由独立的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形成。安装片102可被用于帮助沿着水平凹口 100固定结构98。图 6A和6B示出了带有结构98的本发明的鞋底的横截面,结构98包含安装片102的一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安装片102能够从如图6A示出的至少一个下延伸部108向下延伸, 或从如图6B示出的至少一个上延伸部110作为连续延伸部向下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片102还可是从上延伸部106和下延伸部108沿着基部104向下延伸的一个连续件。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25的分解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结构112置于水平凹口 114中,在组装之后,在上中底层120和下中底层122之间形成水平凹口 114。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结构112沿着中底14的鞋跟部的内侧或外侧中的至少大部分设置。结构112 包括一系列从基部117延伸的交替的上延伸部116和下延伸部118。在组装中,上延伸部 116沿着周边侧壁从水平凹口 114向外朝上中底部120的方向延伸。下延伸部118从水平凹口 114向外并在下中底部122的方向上延伸。在一实施例中,上中底层120和下中底层 122具有凹部,这些凹部成形为容纳上延伸部116和下延伸部118。下中底层122可被设计成协同结构112进一步增强反弹作用。参考图8,在本发明的结构IM的另一实施例35中,结构IM包括在鞋底的内侧和外侧之间的中央部128,优选地置于上中底层130和下中底层132之间。中央部1 包括多个从内侧和外侧、优选从基部134延伸的凹曲形板簧144。凹曲形板簧144从位于周边侧壁 126的内侧上的基部134的一部分朝向鞋底的中央部和朝向上中底部130的上表面146弧度向上,然后向下到达位于周边侧壁126的外侧上的基部134的一部分。优选地,形成一个连续弧。如图8示出,结构124的中央部1 进一步或可选地,包括从内侧和外侧、优选从基部134延伸形成的多个凸曲形板簧150。凸曲形板簧150从位于内侧的基部134向朝着鞋底的中央的下表面140弧度向下,然后向上到达周边侧壁1 的外侧上的基部134。考虑到沿着行走路径为中央的最佳缓冲,凸曲形板簧150和凹曲形板簧144优选地以交替模式布置,优选地垂直于脚的自然行走路径定向。虽然优选地提供基部以形成可容易地安装在鞋底中的一个结构124,但是提供通过未通过基部互连的通过中底的连续弧形板簧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在优选实施例中,凹曲形板簧144的高度大于凸曲形板簧150的高度。在其它实施例中,结构132进一步包括在内侧和外侧上周边侧壁151上的上延伸部148和/或在内侧和外侧下周边侧壁142上的下延伸部138。优选以外侧下周边侧壁142上的一下延伸部138和在内侧下周边侧壁142上的一下延伸部138连续地形成各个凹曲形板簧144。优选以外侧上周边侧壁151上的一上延伸部148和在内侧上周边侧壁151上的一上延伸部148连续地形成各个凸曲形板簧150。如图8示出,凹曲形板簧144优选地与凸曲形板簧150以交替模式布置。在备选实施例中,如图3示出,可以用中底48的内侧或外侧或两侧上的单个上延伸部156和/或下延伸部158连续地形成多个板簧152、154。在一实施例中,整个结构1 可由例如热塑性聚氨酯(TPU)的任何一种合适材料形成,并可一体模制成型。在其它实施例中,任何一个或多个(或类型)元件(凹板簧144、凸板簧150、上延伸部148、下延伸部138),例如,在鞋底10的特定位置,可由从下面的示例材料中独立选择的材料形成,记住,还可以考虑其它合适的材料热塑性聚氨酯(TPU)、聚酯 TPU、聚醚TPU、聚酯-聚醚TPU、聚氯乙烯、聚酯、热塑性乙基醋酸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在商标Pebax 下可用的聚醚共聚酰胺、在商标Hytrel 下可用的工程聚酯、包括天然和合成橡胶的TPU混合物以及相应的混合物或组合。适用于结构元件的材料的硬度范围可从低至大约25 Shore A到70 Shore D,这取决于期望结果。中底14的性能特性可通过改变结构124的硬度来调节。例如,可考虑使用更柔顺的材料用于结构124的外侧,使用另一种更硬的材料用于内侧。还可考虑凹弹簧144和上延伸部148比凸弹簧150和下延伸部 138使用更软的材料。但是,鞋底10的各元件和中底层的硬度的任何组合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包括中央部的结构的任何实施例中,临近板簧的上中底层和下中底层的表面之一或两者可形成有凹部,该凹部成形为容纳板簧的曲度。以此种方式,下中底层132,例如能够在外底12之间或在中底14的下表面和中央部128的板簧之间形成垫片,防止任何砂砾或水分渗透通过结构124。使用这些中底层中的凹入的表面允许连续弯曲的板簧(凹的和/或凸的)容易地组装进本发明的鞋底的中底中,及保护避免过多的暴露于环境的灰尘和水分中。此种构造还允许区分不同中底层的厚度,当其与弯曲弹簧对齐时,纵向通过鞋底设置。因此,弹簧的曲率和两中底层的厚度可在鞋底的长度之上变化(例如,见图9)。如同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及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一样,在不同区域中的凸曲形板簧150和凹曲形板簧144的特性,如尺寸、厚度、硬度、间距和曲度,可被改变以精细地调整鞋底10的缓冲、能量返回及稳定特性。凹曲形板簧144可被制作得更软,例如,用来增加缓冲,或制作得更硬来增加能量返回。同样,凸曲形板簧150可被制作得更软来提高脚的自然行走路径的不稳定性,或制作得更硬来增加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期望增加凸曲形板簧 150的柔软性来促进少量的不稳定性。更为不稳定的鞋底促使穿着者不得不更加努力来保持其行进路径中央的正常压力。因此,鞋底中的不稳定性可被用于促进穿着者下肢的健身及调节。同样,在此鞋底中,可能期望增加凹曲形板簧144的柔软性,尤其在鞋跟中,以提供就像走在沙滩上的感觉。各凹曲形板簧144和凸曲形板簧150的柔软度可根据期望效果改变。可替代地,对凹曲形板簧144和凸曲形板簧150两者的合适调节可被用于促进在鞋底 10的不同区域的稳定性,用于特定的体育活动。
由于凹曲形板簧144和凸曲形板簧150的离散性质,鞋底10的不同区域,如(前足、后足、中足),在鞋底10的不同侧(内侧和外侧),可以独立地硬化或软化,以创建缓冲、能量返回和稳定性的任何期望平衡。图9示出了包括中央部164的结构的实施例162,在中央部164中,相反的凹曲形板簧166和凸曲形板簧168是两种不同的硬度。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密度的材料、不同厚度的材料等,可提供不同的硬度。例如,凹曲形板簧166可被制作得更软,以提供额外的缓冲,凸曲形板簧168可被制作得更硬以提供额外的反弹。此外,凸曲形板簧168和凹曲形板簧166的硬度可沿着结构162的长度变化。例如,鞋底的后足部中的凸曲形板簧168可以比鞋底10的前足部中的凸曲形板簧168制作得更硬。改变凸曲形板簧168和凹曲形板簧166的硬度,可被用于调节根据本发明形成的鞋底的不同部分的缓冲、减震和稳定性特性。此外,可调整结构的长度来从板簧直接支撑到鞋底的不同区域。例如,图IOA示出了包括从鞋跟延伸到鞋底的四分之三长度的一系列凹曲形板簧172和凸曲形板簧174的结构的实施例170。图IOB示出的另一实施例,包括适于从本发明的鞋底的后足部延伸到前足部的结构176。在图IOC示出的一实施例中,结构178包括适于从鞋跟延伸到鞋底的四分之三长度的一系列凹曲形板簧180和凸曲形板簧182。图IOC的结构进一步包括从板簧180、 182前向延伸进入鞋底的前足部的上延伸部184和下延伸部186。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示出,U形结构188可被用于在鞋底45的至少后部周围提供额外支撑。U形结构188沿着鞋底45的外侧和内侧及鞋跟的周边侧壁190设置。U形结构188包括沿着鞋底45的水平凹口 194设置的基部192、从基部192向外朝向上中底部200的上表面198延伸的第一多个上延伸部196以及从基部192向外朝向下中底部206的下表面204延伸的第二多个下延伸部202。上延伸部196沿着上周边侧壁208间隔开,下延伸部202沿着下周边侧壁210间隔开。下延伸部202和上延伸部196以交错模式布置,使得上延伸部196与下延伸部202沿着中底14交替。U形结构188可形成为中底 14外部的结构,使得其可在组装完中底14之后安装。为了引入进一步的不稳定性,包括本发明的中底的鞋底的任意实施例还可包括带有如参考图12-16所述的下表面的外底。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外底204具有沿着鞋底10的纵向轴线延伸的凸起部206,如,从鞋底的前足部到后足部。凸起部具有比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的中底部14b的上表面20的宽度22更小的宽度208,提供用于接触地面的缩小区域,这促进了鞋底10的进一步不稳定性。可协同中底14的平衡部38调节此凸起部 206,例如,来要求穿着者施加额外的努力保持行走时的外底204的地面结合部上的平衡。 凸起部206的高度可从外底204的前足区域到外底204的后足区域连续变化。凸起部206 的宽度208优选地从外底204的前足区域到外底204的后足区域变化,例如如图中所示向外。在一实施例中,凸起部的宽度208小于外底的宽度204的三分之二。凸起部206相对于鞋底的纵向中央的定位还可从外底204的前足区域变化到外底 204的后足区域,通过调节凸起部206相对于外底204的纵向中央的定位,当步行时,鞋底 10的平衡部38可变为用于活动的不同目标肌肉组。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A所示,可形成外底208,其具有绕外底208的纵向路径 210的曲度,该曲度可以是直的或是弯的,从鞋底的前足部延伸到后足部以增加鞋底10的不稳定性。外底208的下表面的曲度被形成为使得外底208具有比更靠近外底208的周边边缘的临近部更早接合地面的向下突出部212。此设计使穿着者施加更多的努力来保持中底的平衡部和外底208的中央部之上的平衡。外底接触地面的点212可从外底208的前足部到外底208的后足部或鞋跟部变化。这通过从鞋底10的前足部到鞋底的后足部沿着外底208的纵向轴线210调节接触点212。具有绕纵向轴线210的曲度的外底208的实施例可见于图13A、13B、13C、13D和 13E以及图14A、14B、14C、14D和14E,其分别显示了图1的鞋底的实施例10沿线A_A、B_B、 C-C、D-D和E-E的横截面。在此实施例中,外底208的后足部中的接触点212朝向鞋底10 的内侧,如图13A和14A所示。在图1 和14B以及13C和14C中显示该点更靠前的鞋底 10中,横截面中,接触点212更为朝向鞋底10的中央移动。如图13D和14D中所示,接触点212可在鞋底10的前足部中向鞋底10的外侧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外底208的曲度可在鞋底10的脚趾区向鞋底10的最外侧移动,如图13E和14E所示。此外,如图2所示,窗孔或弯曲凹槽,优选纵向弯曲凹槽214,可通过本发明的鞋底 10的外底12和/或中底14定位。弯曲凹槽214从鞋底10的前足部延伸到鞋底10的后足部。弯曲凹槽214允许鞋底10的内侧和外侧的移动彼此隔离。弯曲凹槽214相对于鞋底的纵向中央的位置可从鞋底10的前足部到鞋底10的后足部变化。在一实施例中,弯曲凹槽214的位置遵循鞋底10的平衡部38从鞋底10的前足部到鞋底10的后足部的定位。图2显示了带有本发明的弯曲凹槽214的鞋底10的后足部的横截面。可以看出, 弯曲凹槽214由下中底部18和外底12在鞋底的纵向中央-内侧部分中的缺失构成。图15 示出了带有弯曲凹槽216的本发明的鞋底的前足部的横截面。在此实施例中,弯曲凹槽216 已被移到鞋底的前足部的外侧,由外底218材料的缺失构成。图16B示出了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222的鞋底的仰视图。在此实施例中,弯曲凹槽222由下中底部2M沿着鞋底的中央纵向区域的缺失构成。弯曲凹槽222还包括外底220沿着该相同路径的缺失的部分。 在图16C中可看到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228的鞋底的可替代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鞋底具有从鞋底10的前足部延伸到鞋底的后足部的两个弯曲凹槽228。当存在中底232和外底226时,两弯曲凹槽2 被鞋底的中央部230隔开。在图16A中可看到本发明的带有弯曲凹槽236的鞋底的另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弯曲凹槽236以U形沿着外侧和内侧延伸,并且连接在根据本发明形成的鞋底的后足部中。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本发明的鞋底提供了鞋底被调节到需要穿着者施加额外的努力来保持其平衡、因而促进了穿着者的适应和调节的各种方式。鞋底的任何实施例,或结构和包含此结构的鞋底的任何实施例,可被结合到凉鞋或具有上表面的鞋或任何其它的鞋类物品之中。相应地,包含本文介绍的任何实施例的鞋类物品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鞋类物品可被用作,如步行鞋、休闲鞋或便鞋,或训练鞋。虽然本文参考附图介绍了本发明的示意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那些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的各种其它的变型和修改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权利要求
1.鞋类物品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鞋跟部、中足部和前足部;内侧和外侧;以及中底,所述中底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上中底部和下中底部,所述下中底部设置为邻接至少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上中底部并位于该上中底部之下;下表面;以及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周边侧壁,其中,至少所述鞋跟部的所述上中底部在其周边被底切,以限定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在所述中底的所述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的水平凹口以及在水平凹口之间的平衡部,所述水平凹口进一步沿着所述鞋跟部的后部延伸,所述周边侧壁包括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上表面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下表面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所述鞋底的中央的方向拓宽的周边间隙,其中,所述平衡部具有比所述中底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宽度更小的宽度,所述中底适于与所述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乱穿着者的平衡,从而迫使所述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来保持压力中心在所述平衡部之上。
2.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凹口的所述深度沿着其长度变化。
3.如权利要求2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跟部内的所述水平凹口的所述深度在所述外侧上比在所述内侧上更深。
4.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凹口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延伸进入所述中足部。
5.如权利要求4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凹口进一步沿着所述内侧和所述外侧中的至少一侧延伸进入所述前足部。
6.如权利要求5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跟部内的所述水平凹口的所述深度在所述外侧上比在所述内侧上更深,并且其中,在所述前足部内的所述水平凹口的所述深度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内侧上比在所述外侧上更深。
7.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鞋跟部内的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的大部分的所述水平凹口的所述深度是在该部分的所述中底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宽度的至少14%。
8.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跟部内的所述中底的外围上的所述间隙的高度增加到在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中底的厚度的至少45%。
9.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中底部是上层,所述下中底部是由与所述上层密度不同的材料构成的下层。
10.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中底部和所述下中底部是一体的构造。
11.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设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以及第一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二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下周边部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
13.如权利要求9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设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以及第一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其中,所述结构包括从所述基部向内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由所述多个上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一体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设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以及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在所述内侧和外侧的每一侧上的所述下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
15.如权利要求5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在所述鞋跟部和所述中足部中设置在所述周边侧壁上并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进入所述前足部中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第一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以及第二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下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
16.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至少在所述鞋跟部内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所述内侧和外侧的至少一侧设置的结构, 所述结构包括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第一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以及第二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下周边部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其中,在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宽度比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和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宽度大。
17.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围绕所述鞋跟部的后部并沿着所述鞋底的所述内侧和外侧设置在所述周边侧壁上的U形结构,所述结构包括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第一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以及第二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下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 其中,所述U形结构是适于在所述中底组装后固定到所述中底的外结构。
18.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置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下表面之下的外底,其中所述外底具有包括凸起部的下表面,所述凸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宽度,并且所述凸起部适于提高穿着者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性,所述突起部大致从所述鞋底的至少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外底的中央突出。
19.如权利要求18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高度在从所述前足部朝向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的后部的方向增加。
20.如权利要求18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所述宽度小于所述外底宽度的三分之二。
21.如权利要求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置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下表面之下的外底,所述外底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前足部延伸到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其中, 所述外底具有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包括绕所述鞋底的轴线从所述前足部到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的曲度,所述曲度使得所述外底具有向下突出的部分,用于在所述外底的邻接部分之前与地面接合。
22.如权利要求2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到所述鞋底的内侧和外侧的距离从所述前足部到所述鞋跟部变化,以提升穿着者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性。
23.鞋类物品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 鞋跟部、中足部和前足部;内侧和外侧;以及中底,所述中底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 上中底层和至少在所述鞋跟部之中的所述上中底层之下设置的下中底层; 下表面;以及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周边侧壁,其中,至少所述鞋跟部的所述上中底层在其周边底切,以限定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在所述中底的所述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的水平凹口以及在水平凹口之间的平衡部,所述周边侧壁包括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上表面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下表面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所述鞋底的中央的方向拓宽的周边间隙,并且其中,所述平衡部具有比所述中底的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宽度更小的宽度,所述中底适于与所述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乱穿着者的平衡,从而迫使所述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来将压力中心保持在所述平衡部之上;以及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所述内侧和外侧设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第一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每个所述内侧和外侧上的所述下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第二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每个所述内侧和外侧上的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以及置于所述上中底层和所述下中底层之间的中央部,所述中央部包括 多个凹曲形板簧,所述凹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下延伸部中的一个和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下延伸部中的一个的连续向上的弧形;以及多个凸曲形板簧,所述凸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和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的连续向下的弧形;其中,所述第二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所述多个凹曲形板簧与所述多个凸曲形板簧错开,使得所述凹曲形板簧与所述凸曲形板簧以交替模式布置。
24.如权利要求23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置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下表面之下的外底,其中所述外底具有包括凸起部的下表面,所述凸起部的宽度小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上表面的宽度,所述下表面适于提高穿着者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性,所述突起部大致从所述鞋底的至少所述鞋跟部中的所述外底的中央突出。
25.如权利要求M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高度在从所述外底的所述前足部朝向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的后部的方向增加。
26.如权利要求M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所述宽度小于所述外底宽度的三分之二。
27.如权利要求23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进一步包括置于所述中底的所述下表面之下的外底,所述外底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前足延伸到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其中, 其中所述外底具有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包括绕所述鞋底的轴线从所述前足部到所述鞋底的所述鞋跟部的曲度,所述曲度使得所述外底具有向下突出部,用于在所述外底的邻接部分之前与地面接合。
28.如权利要求27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到所述鞋底的内侧和外侧的距离从所述前足部到所述鞋跟部变化,以提高穿着者行走步态的不稳定性。
29.鞋类物品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 内侧和外侧;中底,所述中底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以及下表面;以及,置于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包括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内侧上定位的内侧基部以及在所述鞋底的所述外侧上定位的外侧基部;置于所述外侧基部和所述内侧基部之间的中央部,所述中央部包括多个凹曲形板簧,所述凹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基部和从所述内侧基部朝向所述鞋底的中央的连续向上的弧形;多个凸曲形板簧,所述凸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基部和从所述内侧基部朝向所述鞋底的中央的连续向下的弧形。
30.如权利要求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曲形板簧与所述凸曲形板簧以交替模式布置。
31.如权利要求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进一步包括 上中底层;以及在所述上中底层之下延伸的下中底层,其中所述上中底层包括下表面,所述下中底层包括上表面,所述上中底层的所述下表面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凹曲形板簧的凹部,所述下中底层的所述上表面包括用于容纳所述凸曲形板簧的凹部,所述下中底层形成在所述中底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板簧之间的垫片。
32.如权利要求31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中底层具有窗孔,通过所述窗孔露出所述多个凹曲形板簧和凸曲形板簧的一部分。
33.鞋类物品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 鞋跟部、中足部和前足部;内侧和外侧;以及中底,所述中底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宽度; 上中底层;至少在所述鞋跟部内的所述上中底层之下设置的下中底层; 下表面;以及在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之间的周边侧壁,其中,至少所述鞋跟部的所述上中底层在其周边底切,以限定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在所述中底的所述周边侧壁中具有深度的水平凹口以及水平凹口之间的平衡部,所述周边侧壁包括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上表面角度向上的上周边侧壁、以及从所述水平凹口朝向所述下表面角度向下的下周边侧壁,以形成在远离所述鞋底中央的方向拓宽的周边间隙, 并且其中,所述平衡部具有比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宽度更小的宽度,所述中底适于与所述鞋底的纵向轴线成横向地打乱穿着者的平衡,从而迫使所述鞋类物品的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以将压力中心保持在所述平衡部之上;以及沿着所述周边侧壁上的内侧和外侧设置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沿着所述水平凹口定位的基部;第一多个下延伸部,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中的每一侧上的所述下周边部间隔开,所述下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下表面延伸;以及置于所述上中底层和所述下中底层之间的中央部,所述中央部包括多个凹曲形板簧, 所述凹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下延伸部中的一个和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下延伸部中的一个连续向上的弧形。
34.如权利要求33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二多个上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内侧和外侧中的每一侧上的所述上周边侧壁间隔开,所述上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向外并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所述中央部进一步包括多个凸曲形板簧,所述凸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和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向下的连续弧形,其中所述第二多个上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多个下延伸部错开,使得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所述基部以交替模式布置。
35.如权利要求34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曲形板簧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比所述多个凸曲形板簧中的至少一个的高度高。
36.鞋类物品的鞋底,所述鞋类物品具有上部,所述鞋包括多个凹曲形板簧,所述凹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外侧上的多个下延伸部中的一个和内侧上的多个下延伸部中的一个的连续向上的弧形;多个凸曲形板簧,所述凸曲形板簧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从所述外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和所述内侧上的所述上延伸部中的一个的连续向下的弧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鞋底和鞋,用于偏置穿着者的一侧与另一侧的平衡,以激励穿着者的适应和调节。鞋底包括位于穿着者的脚之下并支撑脚的中底宽度,以及上中底部,该上中底部围绕鞋跟在其周边侧壁底切以限定水平凹口。下中底部在其上表面中具有从凹口角度向下和向外的相应的“底切”。凹口的深度内侧和外侧设置的凹口之间形成了平衡部,该平衡部比中底宽度更窄,因而迫使穿着者调整其行走步态来将平衡保持在平衡部之上。带有基部的结构可沿着凹口设置,带有沿着周边侧壁设置的向上和/或向下延伸的延伸部。结构可包括在中央中底部之上横向延伸的板簧。
文档编号A43B13/14GK102438478SQ201080022576
公开日2012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W. 斯皮思 D., R. 保克 M., Y. 乔伊 P., 墨菲 S., M. 道宁 T. 申请人:新平衡运动鞋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