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01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鞋主要由鞋面和鞋底构成,鞋子是否舒适,首先取决于鞋底,鞋底是鞋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它直接受到地面的摩擦冲击,同时将地面的反作用力传递给足部。鞋底从上到下包括内底、中底和大底。对于运动鞋来说,鞋底尤其需要具有足够的减震功能,才能避免运动冲击力带来的伤害,从而实现锻炼或竞技的目的,人们希望双脚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减轻运动疲劳感。目前运动鞋的缓冲减震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缓冲吸震功能材料以及缓冲吸震结构来实现的。当使用缓冲吸震功能材料时,虽能取得较好的缓震功能,也极大地削弱了运动鞋的稳定性能。如常见的鞋底减震设计为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全封闭式减震气囊,然而减震气囊密封一旦被破坏,空气泄漏,便失去了减震效果,并且减震气囊又厚又软,当鞋底将地面冲击力传给足底时,减震气囊易歪斜,不能进行校正,无法使鞋底恢复原状保护足部不被扭伤;也有使用EVA高弹材料制作中底的,其减震效果仅仅依靠中底自身具有弹性而起到减震作用,其减震效果并不大,并且也不具有防扭功能。而一般的缓冲吸震结构是利用减震柱等,减震柱功能单一,只具有减震功能,而且减震柱基本只能运用在鞋跟上,因为鞋跟较高可以容纳较长的竖向的减震柱,同时由地减震柱的使用也降低了鞋底的抗扭性,运动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它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较薄部位也能够进行结构减震,有效缓解运动冲击力和疲劳感,避免运动损伤,而且不影响鞋底的运动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在所述中底上设置有弹力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空心的突包,所述弹力减震片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本实用新型在中底上设置弹力减震片,由高弹材料制成弹力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空心的突包,由这些突包来传递运动冲击力,弹力减震片上表面的的突包承受脚底的压力,而下表面的突包承受来自地面的冲击力。突出的突包与内底和大底的接触面积较小、传递运动冲击力的横截面积小,使得高弹材料制成的突包容易变形,而突包为空心,就更具有优良的弹性,由于突包的纵向高度较低,可以布置在较薄的前掌部,并且也不会因纵向高度的原因而影响运动稳定性。运动冲击力在弹性材料的空心突包的变形下得到充分的缓冲,有效缓解运动冲击力和疲劳感,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贮存能量;在脚抬起的瞬间,空心突包又回复原形,释放能量,提高行动的启动力,使步行或运动更加轻松,活力倍增。进一步地,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突包的位置相对,突包的内空腔位置也相对。 上、下表面的突包相对,使得突包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空腔,类似于空心球形或空心柱,利于上、下突包的变形,鞋底的弹力更优。进一步地,所述中底在前掌部和后掌部镂空成框架结构,所述弹力减震片镶嵌在框架中,弹力减震片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包从中底框架的表面冒出。弹力减震片镶嵌在中底框架中,连接更加牢固结实,冒出的突包方便与内底或大底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突包为半球形或半椭圆球形。类似于半球形的空心突包,弹性更佳,半球形的顶面至其根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利于突包逐渐形变缓冲运动冲击力。进一步地,所述突包均勻分布,以鞋底宽度为行的方向上,邻行相错、隔行相对地布置。突包呈“十”字状的均勻分布,可以减小突包之间的低洼面积,使突包的分布更加紧凑、均勻,这样布置,更有利于均勻地承受来自脚底或地面的运动冲击力。进一步地,在所述行的方向上,相邻所述突包之间还设置有空心的小突包,小突包形成第二缓震结构,当运动冲击力较大,较大的突包被下压变形至接近根部位置时,内底和 /或大底会与小突包相接触,小突包加入变形减震,分担较大突包的变形压力,二次减震,脚底会感到非常舒适,而不会出现硬接触现象,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进一步地,所述后掌部的突包大于前掌部的突包。由于后掌部需要承受较多的运动冲击力,需要提高缓冲能力,而后掌部的鞋底厚于前掌,使得后掌部的突包有条件设计得较大,满足减震需求。进一步地,所述中底镂空框架的内侧周边向内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弹力减震片的檐,所述檐上设置有容纳弹力减震片周边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搭接连接更加牢固,而弹力减震片的突包落入檐上的凹坑中,方便两者准确定位,结合也更加紧密,防止减震片与中底脱离。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力减震片还分布在中底的鞋腰部,弹力减震片为一个整块与中底连接。进一步地,为便于加工成型,所述弹力减震片为双层结构,在上弹力减震片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在下弹力减震片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较薄部位也能够进行结构减震, 有效缓解运动冲击力和疲劳感,避免运动损伤,而且不影响鞋底的运动稳定性,同时还能提高行动的启动力,使步行或运动更加轻松,活力倍增。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中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上、下弹力减震片组合后的横截面剖视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中底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示意图。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为1-中底,2-上弹力减震片,3-下弹力减震片,11-前掌部,12-后掌部,13-檐,14-横向槽,21-第一突包,22-第一小突包,31-第二突包,32-第二小突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1,在中底 1上设置有弹力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由橡胶制成,形成高弹橡胶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空心的突包,两弹力减震片分布在中底1的前掌部和后掌部。从图中可以看到,两弹力减震片均为双层结构,由上弹力减震片2和下弹力减震片3组成,在上弹力减震片2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21,在下弹力减震片3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31,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为空心的半球形,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的位置相对,使得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的内空腔位置也相对,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形成一个完整的空心球,利于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的变形,鞋底的弹力更优,半球形突包的顶面至其根部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利于突包逐渐形变缓冲运动冲击力。如图1所示,中底1在前掌部11和后掌部12镂空成框架结构,在中底1的鞋腰部设置有横向槽14,中底1的前掌部11和后掌部12镂空框架的内侧周边向内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弹力减震片的檐13,上弹力减震片2和下弹力减震片3相对而贴合地组成弹力减震片,檐13上设置有容纳弹力减震片周边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131,即下弹力减震片3上的第二突包31落入檐13上的凹坑131中,弹力减震片准确定位并镶嵌在中底的框架中,结合更加紧密,防止减震片与中底脱离。由于檐13靠近中底1的上表面,上弹力减震片2的第一突包21从中底1框架的上表面冒出。如图1所示,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均勻分布,以鞋底宽度为行的方向上,邻行相错、隔行相对地布置,突包呈“十”字状的均勻分布,可以减小突包之间的低洼面积,使突包的分布更加紧凑、均勻,这样布置,更有利于均勻地承受来自脚底或地面的运动冲击力。在上弹力减震片2的相邻第一突包21之间还设置有空心的第一小突包22,在下弹力减震片3的相邻第二突包31之间还设置有空心的第二小突包32,第一小突包22和第二小突包32为空心的球形,小突包形成第二缓震结构,当运动冲击力较大,较大的第一、第二突包21、31被下压变形至接近根部位置时,内底和大底会与小突包相接触,小突包加入变形减震,分担较大突包的变形压力,二次减震,脚底会感到非常舒适,而不会出现硬接触现象, 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包括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为空心的半椭圆形,因用于搭接弹力减震片的檐(图中未示出)靠近中底1的下表面,下弹力减震片3的第二突包31从中底1框架的下表面冒出。半椭圆形的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相对贴合后形成空心的椭圆球,同样能实现实施例一的减震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中底1的前掌部和后跟部设置带空心突包的弹力减震片,并由高弹材料制成弹力减震片,由突包来传递运动冲击力,第一突包21承受脚底的压力,而第二突包31承受来自地面的冲击力。突出的突包传递运动冲击力的横截面积小,使得高弹材料制成的突包容易变形,而突包为空心,就更具有优良的弹性,纵向高度较低的突包,可以布置在较薄的前掌部,并且也不会因纵向高度的原因而影响运动稳定性。运动冲击力在弹性材料的空心突包的变形下得到充分的缓冲,有效缓解运动冲击力和疲劳感,避免运动损伤,同时贮存能量;在脚抬起的瞬间,空心突包又回复原形,释放能量,提高行动的启动力,使步行或运动更加轻松,活力倍增。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底上设置有弹力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空心的突包,所述弹力减震片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突包的位置相对,突包的内空腔位置也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在前掌部和后掌部镂空成框架结构,所述弹力减震片镶嵌在框架中,弹力减震片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包从中底框架的表面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包为半球形或半椭圆球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包均勻分布,以鞋底宽度为行的方向上,邻行相错、隔行相对地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的方向上,相邻所述突包之间还设置有空心的小突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掌部的突包大于前掌部的突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镂空框架的内侧周边向内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弹力减震片的檐,所述檐上设置有容纳弹力减震片周边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减震片还分布在中底的鞋腰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种所述的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减震片为双层结构,在上弹力减震片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在下弹力减震片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层弹力球减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底上设置有弹力减震片,弹力减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空心的突包,所述弹力减震片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突包的位置相对,突包的内空腔位置也相对,所述弹力减震片为双层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较薄部位也能够进行结构减震,有效缓解运动冲击力和疲劳感,避免运动损伤,而且不影响鞋底的运动稳定性,同时还能提高行动的启动力,使步行或运动更加轻松,活力倍增。
文档编号A43B13/18GK202311509SQ20112048042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
发明者丁思博, 丁思恩, 余常彬, 张淦英, 郑艺文, 郑荣大, 黄雪琼 申请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