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部轭带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955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内部轭带的鞋的制作方法
具有内部轭带的鞋
背景技术
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中,以及在各种非运动活动的背景中,人可迅速地改变动作,以沿侧向方向移动。例如,在篮球和各种其他体育活动中,选手可通过迅速“变向”(cutting)至一侧而频繁地改变移动方向。在这样的迅速的侧向机动中,人可推压在一个脚上的外侧上(即,在左变向时为右脚,在右变向时为左脚)。该人还可(或替换地)推压抵靠另一脚的内侧(即,在左变向时为左脚,在右变向时为右脚)。为了避免表现劣化和/或在涉及快速侧向机动的活动中的损伤,设计用于该活动的鞋应限制穿戴者的脚部不在鞋内进行不必要的运动。传统地,这样的限制已经通过系紧鞋带和/或外部束带以系紧鞋面而实现。如果鞋的鞋底结构被关于穿戴者的脚部恰当地尺寸设置,则系紧的鞋面可继而阻止(或至少限制)脚部相对于鞋底结构的运动。将脚部相对于鞋底结构稳定化可提供限制的性能和安全受益。但是,在许多情形中,简单地系紧鞋面不足以阻止脚部跨脚底平台的移动。例如,鞋底结构可具有足床,其较特定的穿戴者的脚部的优化宽度略宽。这对于具有窄脚部的人来说是常见的。如果鞋底结构脚底平台较特定的穿戴者略宽,则可能在穿戴者的脚部的侧部和足床的侧部之间存在过量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形中,系紧鞋带或以其他方式系紧鞋面(即使是至可造成不适的程度)可能不能使得鞋面在和足床边缘邻近的区域中和穿戴者脚部共形(conform)。特别地,这样的系紧将通常不将鞋面拉离“咬合线”,沿该咬合线鞋面被连接至脚底平台。如果鞋面未完全和穿戴者脚部共形,穿戴者脚部的侧部和咬合线之间的间隙可在鞋面已经被完全系紧之后保留。这些间隙继而提供供脚部在快速侧向机动中跨足床移动的空间。

发明内容
提供该概述以以简化的方式介绍一系列概念,其将在下文的详尽描述中继续描述。该概述不意图表明该发明的关键或必要特征。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鞋类物品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轭带,其在快速侧向机动中限制穿戴者脚部在鞋面中侧向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这样的轭带可位于鞋的外侧前足区域(lateral forefoot region)中。在其他实施例中,这样的轭带可位于鞋的内侧区域(medial region)中,该内侧区域可包括中足和/或后足区域。在此外的其他实施例中,鞋可包括位于外侧前足区域中的第一轭带和位于内侧区域中的第二轭带。轭带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束带和/或副束带。轭带还可包括锚接部分、拉拽部分、缠绕部分和固定部分。锚接部分可附连至鞋面和鞋底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固定部分被在从鞋底结构的边缘向内的位置处相对于鞋底结构固定。拉拽部分位于锚接部分和固定部分之间。缠绕部分位于拉拽部分和固定部分之间,且不附连至鞋面或鞋底结构,且位于鞋面的内部中。响应于施加在拉拽部分上的拉拽力,缠绕部分可与穿戴者脚部的底部和侧部共形,且不受咬合线限制。


通过示例且非限制性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一些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向相同的元件。图1A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鞋类物品的前内侧透视图。图1B是图1A中的鞋类物品的内侧视图。图1C是图1A中的鞋类物品的前外侧透视图。图1D是图1A中的鞋类物品的外侧视图。图1E是图1A中的鞋类物品的正视透视图。图2是图1A的鞋类物品的正视透视图,且其中物品的部分被移除,以示出特定的内部细节。图3是图1A的鞋类物品的内侧透视图,且其中物品的部分被移除,以示出特定的内部细节。图4是图1A的鞋类物品的外侧透视图,且其中物品的部分被移除,以示出特定的内部细节。图5是从图1B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横截视图。图6是从图1D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区域横截视图。图7是从图1B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区域横截视图。图8是根据附加的实施例的鞋类物品的内侧侧视图。图9是示出了来自图8的鞋类物品的构件的部分的局部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且如在此处更详尽地描述的,鞋类物品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轭带结构。这些结构可包括束带网络,其在鞋面的内部延伸,且可被系紧以和穿戴者的脚部共形。在被系紧后,这些束带帮助将脚部容纳在鞋底结构的脚底平台上,且降低穿戴者的脚部相对于鞋的足床的过量的侧向运动。将结合人脚部解剖结构描述根据至少一些实施例的鞋中的特定区域的位置和鞋的构件。具体地,可使用穿戴针对穿戴脚部恰当尺寸设定的鞋的人的脚骨描述各个区域。如果穿戴者的脚部的外边缘根据对于针对的鞋的类型的常见可接受容限适配在鞋面的脚部容纳空间的内部中,则鞋可被视为被“恰当地尺寸设定”。鞋的“前足”区域将大致对应于鞋穿戴者的脚部的跖骨和趾骨,且可延伸超过穿戴者的趾部至鞋的最前端部分。“中足”区域将总体地对应于穿戴者脚部的骰骨、舟骨、内侧楔状骨、中间楔状骨以及外侧楔状骨。“后足”区域从中足区域延伸至鞋的最靠后部分,且对应于包括穿戴者跟骨(脚跟骨)的骨头。术语“足底(plantar)”、“外侧(lateral)”和“内侧(medial)”具有其关于人脚解剖结构的描述的常见意义。除非另外明示,“顶部”和“底部”通常指向假定鞋直立地搁在平坦水平表面上的相对位置。例如,鞋底结构的底部可指向意图接触地面的鞋底结构的外表面。“前”方向是朝向鞋的最靠前部分的方向。“后”方向是朝向鞋的最靠后部分的方向。“侧向”是跨鞋的水平方向,且可关于前(或后)和内侧(或外侧)构件靠前、靠后、向内侧、向外侧或是一些其他方向。“纵向”指的是沿延伸穿过鞋或鞋穿戴者脚部的前-后中心线的轴线。“向内”指的是朝向鞋或鞋穿戴者脚部的前-后中心线的侧向方向。“向外”指的是远离鞋或鞋穿戴者脚部的前-后中心线的侧向方向。图1A-1E示出了根据至少一些实施例的鞋100的若干视图。鞋100意图由篮球运动员穿戴。但是,其他实施例包括意图在其他运动和/或非运动活动中穿的鞋。鞋100意图用于穿戴者的左脚。鞋100是包括为鞋100的镜像的右脚鞋(未示出)的一双中的一部分。图1A是鞋100的内侧透视图。鞋100包括配置为通过脚踝开口 102接收穿戴者的脚部的鞋面101。鞋面101包括壳体部103、鞋舌104、和永久内衬(lasting sock)(或士多宝(Strobel))元件。鞋面101的永久内衬在图1A-1E中不可见,但在图2_4、6和7中示出。壳体部103、鞋舌104和永久内衬限定出鞋面101的内部区域。鞋面101可被使用鞋带105和外部束带106关于插入的穿戴者脚部系紧。壳体部103通常是连续的,且可具有以常见的方式在鞋面101的后缝线处缝在一起的边缘(未示出)。通过鞋舌104,壳体部103基本将穿戴者的侧部和顶部包围在鞋面101的内部中。在其他实施例中,鞋面可包括位于侧部和/或顶表面上的开口和/或网面板。图1B是鞋100的内侧视图。图1A和IB中还可看到中足轭带110的一部分。中足轭带110包括主束带111。主束带111的锚接部分112附连至壳体部103的外部侧上的鞋面101。在一些实施例中,锚接部分112的基部端部113具有大致和穿戴者的舟骨以及内侧楔状骨对齐的纵向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从鞋面101的永久内衬的最靠后部分至基部端部113的中心的纵向距离LI是永久内衬的纵向长度L的45%-50%。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基部端部113对于美国男鞋鞋码9号的鞋为约50至60毫米(mm)。主束带111开叉成前副束带116a和后副束带116b。图1A仅示出了副束带116a和116b的一部分。如将在下文中更详尽地说明的,副束带116a和116b延伸通过壳体部103中的开口 117,且在位于鞋面101的内部中的内地和鞋垫下延伸。尽管图1A和IB中未示出,副束带116a和116b的每一个都具有固定至鞋面101的永久内衬的端部。如将结合后续附图继续讨论的,在锚接部分112和副束带116a以及116b的固定端部之间延伸的轭带Iio的连接部分未被附连至壳体部103或永久内衬。如图1A和IB还示出的,副束带116a和116b分别延伸通过环118a和118b。外部束带106的副束带120a也延伸通过环118a。类似地,束带106的另一副束带120b延伸通过环118b。以该方式,且如将在下文中详述的,束带106被联接至中足轭带110且可被用于系紧轭带110,以和穿戴者脚部共形。鞋面101被接合至鞋底结构125。实施例包括具有多个宽泛地变动的类型的鞋底结构的鞋。鞋底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为例如作为单件模制的合成橡胶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鞋底结构可包括已经被顺序地模制或以其他方式接合在一起的多个构件。例如,鞋底结构可包括由第一材料(例如,发泡乙烯-醋酸乙烯)形成的中底,该中底接合至由不同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形成的外底。鞋底结构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流体填充垫、刚化板或其他支撑元件(一个或多个)、牵引元件(例如,鞋钉)等。出于便利的原因,且由于根据各个实施例的鞋底结构的区别的内部细节,鞋底结构125在附图中被处理为单个一体式构件。图1C是鞋100的外侧透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钩和绒毛紧固材料(例如,诸如以商标VELCRO出售的那些)被用户将外部束带106的自由端126固定至壳体部103。壳体部103的外侧中足和后足区域的部分具有绒毛材料的附连面板127。钩材料的面板(未示出)被附连至外部束带106的自由端部126的底侧。鞋101的穿戴者可拉拽自由端部126跨鞋舌开口 128,以系紧束带106。芽戴者可继而通过在保持束带106上的拉力的冋时将自由端126按压抵靠面板127而将束带以该系紧的状况固定。图1D是鞋100的外侧视图。图1C和ID中可见前足轭带131的锚接部分130a和130b。锚接部分130a被附连至壳体部103的凸片132,以形成鞋带环134。锚接部分130b被附连至壳体部103的凸片133,以形成鞋带环135。当鞋带105被穿过环134和135,且穿过其他环(或眼),系紧鞋带105导致前足轭带131的系紧和轭带至穿戴者的脚部的顺应。前足轭带131的附加方面也在下文中进行了描述。大致梯形形状T由凸片132的前边缘、凸片133的后边缘和基本符合壳体部103和鞋底结构125之间的界面的水平基线B形成。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基部B的后端部具有大致和穿戴者的第五跖骨-趾骨关节对齐的纵向位置。在至少一些这些实施例中,基部B的前端部具有大致和穿戴者的第三跖骨-趾骨关节对齐的纵向位置。从鞋面101的永久内衬的最靠后部分至基部B的中心的纵向距离L2是永久内衬的纵向长度L的60%-80%。图1D还示出了系紧后束带106的位置。在鞋100的实施例中,绒毛面板127被尺寸设定为向穿戴者提供用于固定束带106的端部126的宽范围的位置。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127和束带106被布置为使得这些固定位置中的至少一个如图1D中所示。特别地,束带106被固定为使得端部126的边缘140在穿戴者的外侧踝部之下大致置中。从鞋面101的永久内衬的最靠后部分至边缘140的中心的纵向距离L3是永久内衬的纵向长度L 的 25%-30%。图1E是鞋100的正视透视图。外部束带106的一部分已经被移除,以示出当束带106被固定在位时不清楚的特定细节。壳体部103具有鞋舌开口 128。鞋舌104的部分和/或靴型衬里141在开口 128的区域中覆盖穿戴者脚部。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鞋舌104的部分在衬里141之下延伸且接合至其。如图6和7中更详尽地示出的,衬里141形成大致包覆穿戴者脚部的靴形状。束带106包括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三个鞋带眼143a_143c的端部142。每一个眼143a-143c都对应于沿鞋舌开口 128的内侧边缘形成在壳体部103中的分立的鞋带眼。鞋带105穿过每一个眼143a-143c以及壳体部103中其相应的眼。以该方式,鞋带105的系紧将束带端部142固定在位。相反地,束带106的系紧帮助在鞋带105已经被系紧之后进一步系紧鞋带105。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眼143a-143c可被打孔,且具有大致3.5mm的直径。壳体部103中对应的眼也可被打孔,且可具有大致4.5mm的直径。束带106的副束带120a和120b被附连至束带端部142。副束带120a被穿过环118a,且副束带120b被穿过环118b。副束带120a和120b在束带106被跨鞋舌开口 128折叠时被对折,以形成环部。当束带端部142被鞋带105固定在位且束带106被系紧时,且如结合图7更详尽地描述的,这些环部拉拽环118a和118b。继而,环118a和118b拉拽由轭带110的副束带116a和116b的对折部分形成的环部。图2是鞋100的顶部透视图,其中特定部分已经被移除,以示出选定的内部细节。特别地,鞋舌104和鞋带105被从图2忽略,且围绕开口 131的壳体部103的部分也被移除。衬里141和鞋面101的内部中收纳的内底也被从图2略去。内底被结合图6描述。图2示出了永久内衬201。永久内衬201被附连至壳体部103的底部边缘,以部分地限定鞋面101的内部。如图2所示,前足轭带131包括具有端部203的主束带202。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203对于美国男鞋鞋码9号的鞋为约60毫米。端部203被固定至永久内衬201,以形成轭带131的固定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203在大致沿鞋100的纵向中心线的位置被缝合至或以其他方式固定至永久内衬201。主束带202分叉成副束带205a和205b。副束带205a在附连至凸片132的锚接部分130a处终止。副束带205b在附连至凸片133的锚接部分130b处终止。在固定端部203和锚接部分103a以及130b之间延伸的轭带131的连接部分未被附连至壳体部103或永久内衬201。图2还示出了中足轭带110的副束带116a和116b的位置。副束带116a从开口117 (图2中未示出)向前成角度,且具有固定至永久内衬201的端部206a。副束带206b从开口 117向后成角度,且具有也固定至永久内衬201的端部206b。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206a和206b在大致沿鞋100的纵向中心线的位置被缝合至或以其他方式固定至永久内衬201。在固定端部206a以及206b和锚接部分112之间延伸的轭带110的连接部分(图1A和1B)未被附连至壳体部103或永久内衬201。图3A是和图1A中类似的鞋100的内侧透视图,但其中壳体部103的部分已经被移除,以示出前足轭带131。在前足轭带131附近的鞋舌103、鞋带105、衬里141和鞋面101内底的部分也已经被移除。主束带202和副束带205a以及205b的外表面接触壳体部103的内部侧外侧表面(insidelateral surface)301,但可相对于表面301自由移动。类似地,从端部203跨永久内衬201向外延伸的主束带的部分不附连至永久内衬201,且可相对于永久内衬201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移除小的中心部分且将产生的边缘用缝线302附连而形成主束带202。以该方式,主束带202可被赋予略微凸起的形状,以容纳对应于第五跖骨-趾骨关节的穿戴者脚部的突起部。在至少一些其他示例中,主束带202可被分立的束带替代,以提供增加的连接。例如,副束带205a和205b可保持彼此独立,且各自具有以和中足轭带110副束带116a和116b的端部206a和206b类似的方式固定至永久内衬201的端部。图4是和图1C中类似的鞋100的外侧透视图,但其中壳体部103的部分已经被移除,以示出中足轭带110。鞋舌104、鞋带105、外部束带106、衬里141和鞋面101内底的部分也已经被移除。前副束带116a延伸通过壳体部103中的开口 117。副束带116a和壳体部103的内部侧表面401相符,且跨永久内衬201的表面延伸至端部206a。后副束带116b类似地延伸通过开口 117,和壳体部103的内部侧表面401相符,且跨永久内衬201的表面延伸至端部206b。如上所示,端部206a和206b附连至永久内衬201。但是,副束带116a和116b的其他部分不附连至永久内衬201或表面401,且由此可相对于永久内衬201和表面401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且如图4所示,靠近开口 117的内部侧部的副束带116a和116b的部分较更靠近永久内衬201的副束带116a和116b的其他部分略宽。特别地,副束带116a和116b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朝向端部206a和206b略微地渐缩。在图4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副束带116a和116b被单个束带替代(整体地或部分地)。例如,中足轭带的主束带可作为单件延伸穿过替代环118a和118b的单个环,其中主束带继而具有沿鞋100的中心线固定至永久内衬201的端部。该主束带可在鞋面101中加宽,且具有大致位于图4中副束带116a的前边缘所处的位置处的前边缘,大致位于图4中副束带116b的后边缘所处的位置处的后边缘,以及大致沿鞋101中心线的端部边缘。作为另一示例,中足轭带的主束带可分成和116a以及116b类似的副束带,但这些副束带也可在延伸通过开口 117之后被重新结合为单个元件。该单个元件可类似地具有大致位于图4中副束带116a的前边缘所处的位置处的前边缘、大致位于图4中副束带116b的后边缘所处的位置处的后边缘、以及大致沿鞋101中心线的端部边缘。图5是大致从图1B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横截视图。图5示出了鞋100的穿戴者的脚部中的骨头的足底视图,但仅示出了鞋100的特定部分。具体地,图5示出了壳体部103以及主束带202的部分的大致轮廓,副束带116a和副束带116b位于穿戴者脚部之下。鞋100的其他构件已经被略去,因为图5的主要目的是示出一些实施例中轭带元件相对于穿戴者脚部的特定骨头的大致位置。前足轭带131的主束带202从端部203向外延伸,且可位于第三、第四、和第五跖骨的远端部之下,位于基本全部第四和/或第五近端趾骨之下,和位于第三近端趾骨的一部分之下。在其他实施例中,端部203可定位在鞋中心线的内侧或外侧(medial or lateralside),以或多或少位于穿戴者脚部的中心部分中的骨头之下。类似地,主束带202可更宽,以朝向穿戴者脚部的后部进一步延伸。如结合图3所示,轭带131也可被实施为具有在脚部下延伸的两个副束带。示例性地,且替代于被结合以形成主束带202,副束带130a和130b可大致在由虚线130a’和130b’标示的位置中在穿戴者脚部下延伸。也如图5所示,中足轭带的前副束带116a的端部206a可定位在第三跖骨的近端部之下,且向前和向后延伸,以位于第一跖骨的近端部和/或内侧楔状骨之下。在其他实施例中,端部206a的位置可布置为更靠前或更靠后,和/或可定位至鞋中心线的内侧或外侧,和/或副束带116a跨足床的角度可变动。例如,且如虚线所示,副束带116a’可具有布置为更靠前的端部。图5还示出了定位在穿戴者跟骨之下的中足轭带110后副束带116b的端部206b。副束带116b在穿戴者脚部之下向前和向后延伸。和前副束带116a—样,后副束带116b的位置可在其他实施例中变动。端部206b的位置可布置为更靠前或更靠后,和/或可定位至鞋中心线的内侧或外侧,和/或副束带116a的角度可变动。图5中以标示副束带116b’的虚线示出替换位置的一个示例。和副束带116a以及116b类似的副束带的位置也可通过将和主束带111类似的主束带和/或和开口 117类似的开口从其他附图中示出的主束带111和开口 117的位置向前或向后移动而变动。图6是从图1D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性区域横截视图,示出了在鞋面10的选定的前足区域中的内部构件的空间关系。出于便利的目的,简单的不规则形状区域F大致代表图6的横截平面中的被衬垫的穿戴者脚部的外边缘。图6中的特定构件之间的间隙也被夸大,以便利地示出单个元件。鞋带105已经从图6中略去。由系紧鞋带105导致的鞋舌开口 128的侧部上的拉力被大致以箭头示出。尽管衬里141的边缘和图6的位置中的鞋舌104的边缘相交,鞋舌104可在其他实施例中更宽。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向外朝向内侧和外侧延伸的鞋舌的侧部(从和图6类似的视图中更向右和更向左)可布置在衬里之下。鞋底结构125的部分提供用于鞋101的穿戴者的脚部的脚底平台601。鞋面被接合或以其他方式结合至脚底平台的周界边缘的位置通常被称作“咬合线”。位于图6的横截平面中的鞋100咬合线的点以“BL”标示。如果鞋100完美地适合穿戴者脚部,咬合线将密切地和穿戴者脚的周界共形。在这样的情形中,在穿戴者的脚部和鞋100的侧部处的咬合线之间将不存在显著的间隙,且鞋面可在快速侧向机动中提供足够的脚部侧向容适。不幸地是,鞋在给定的个体上的穿戴有时并非最优的。商业上可行地,鞋可被以限制数量的标准鞋码制造。每个鞋码通常都被设计为容纳在可能的长度和宽度的特定目标范围中的脚部。这可即使当特定类型的鞋以宽和窄鞋码两者(例如,鞋码9号常规、鞋码9号窄、鞋码9号宽)可获得时也如此。对于鞋的任意给定鞋码,可能有脚部在目标宽度的较窄部分中的人。一些人可甚至一个脚部较另一脚部略微窄,并由此使得找到最优地适合两个脚部的成对的鞋非常困难。对于具有在特定鞋码的目标宽度范围的窄部分中脚部(一只或两只)的人来说,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和咬合线之间的任意的过量的空间在日常步行或在沿直线跑动时可能是不被注意的。但是,当穿戴者进行快速侧向机动时,该过量的空间可变得可意识到。在这样的机动中,穿戴者的脚部可以增加的力推送侧部。由此,且除非提供附加的限制,则脚部可跨脚底平台滑动,直至脚部切实地推压抵靠鞋面的侧部。例如,穿戴鞋且向右变向的人可使用他的左前足推压抵靠他的左侧鞋的外侧部。如果在左前足的外侧部和左侧鞋的脚底平台的外边缘之间存在过量的空间,则脚部可在鞋内过度地移动。在图6的示例中,鞋100的穿戴者具有在图6的区域中并非最优的宽度。例如,穿戴者的脚部可处在鞋100的尺码的目标宽度范围的较窄的部分中。因此,穿戴者的脚部较设计用于容纳在图6的区域中的鞋100的最大脚部宽度要略窄。因此,在图6的区域中,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和脚底平台的边缘之间存在小量的过量空间。但是,前足轭带131可被系紧,以阻止穿戴者脚部在该过量空间中的过量移动。如图6所示,穿戴者脚部搁在内底(或袜垫)602上。内底602可由泡沫制成和/或可被形状设置为和穿戴者脚部的底侧共形。内底602被容纳在衬里141中。衬里141可由例如网眼材料形成。衬里141的顶部边缘被接合至鞋舌104的侧部。尽管图6未示出,衬里141可在靠近鞋舌开口 128的边缘的选定的位置处附连至壳体部103。出于便利的原因,图6示出了在图6的位置处较平台601的宽度略窄的衬里141的边缘和内底60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底602可被尺寸设定为其边缘(减去衬里141的厚度)大致位于咬合线BL处。内底602的边缘可继而响应于如此处所述的轭带131和110的动作而被向上拉拽,且和穿戴者的脚部共形。如图6进一步示出的,前足轭带131主束带202的端部203被使用缝线603固定至永久内衬201和衬里141。由于永久内衬201的底侧604被接合至鞋底结构125的顶部605,端部203被有效地相对于鞋底结构125固定。副束带205a从主束带202延伸至锚接部分130a,其中锚接部分130a被使用缝线606附连至凸片132。如图2和3所示,副束带205b也从主束带202延伸。尽管图6中不可见,副束带205b的锚接部分130b被通过缝线以和图6中所示的类似的方式附连至凸片133。前足轭带131未在除缝线603的任意其他位置处附连至永久内衬201或衬里141、602。类似地,轭带131未被在除缝线606以及除将锚接部分130b结合至凸片133的缝线之外的任意位置处附连至壳体部103。在这些缝线之间的轭带131的部分缠绕穿戴者脚部的底部和外侧,但可相对于永久内衬201、衬里141和壳体部103移动。当拉力被施加至鞋面105时,拉力被通过拉拽环部134和135而传递至轭带131的这些可移动缠绕部分。轭带131由此形成鞋面101的内部中的限制部,其限制穿戴者前足在快速侧向机动中朝向外侧的移动。由于轭带131未在咬合线BL处附连,限制穿戴者脚部的能力不受足床的宽度的限制。图7是从图1B中示出的位置截取的局部示意性区域横截视图,示出了在鞋面101的选定的中足和后足区域中的内部构件的空间关系。如图6所示,简单的不规则形状区域F大致代表图7的区域中的被衬垫的穿戴者脚部的外边界。图7中的特定构件之间的间隙也被夸大,以便利地示出区别元件,且鞋带105已经被略去。鞋100的穿戴者在图7的区域中具有一脚部宽度,其较鞋100设计用于在相同区域中容纳的最大宽度略小。由此,且和结合图6描述的前足区域类似,在图7的区域中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和脚底平台之间存在少量的过量空间。但是,中足轭带110可被系紧,以阻止穿戴者脚部在该过量空间中的过量移动。缝线701将中足轭带110后副束带116b的端部206b固定至永久内衬201和衬里141。尽管图7中不可见,前副束带116a的端部206a被通过缝线以和图7中所示的类似的方式附连至永久内衬201和衬里141。端部206a附连的位置在图2、4和5中可见。如此前关于图1A和IB所不的,后副束带116b和如副束带116a (图7中未不出)为王束带111的延展部(且由此连接至其)。主束带111通过锚接部分112处的缝线702附连至壳体部103。后副束带116b未在除缝线701的任意其他位置处附连至永久内衬201或衬里141。类似地,前副束带116a未在除端部206a处的缝线之外的任意位置处附连至永久内衬201或衬里141 (参见图2和4)。主束带111未在除锚接部分112处的缝线外的任意位置处附连至壳体部103。由此,在这些缝线位置之间的轭带110的部分缠绕穿戴者脚部的中足和后足的底部和内侧部,且这些部分可相对于永久内衬201、衬里141和壳体部103移动。如上所述,外部束带106的端部142在鞋带105被布置通过端部142和壳体部103的对齐的孔时且当鞋带105被继而系上时被固定至壳体部103。当拉力被通过跨鞋100拉拽束带106而施加至束带106时,该拉力被通过环118a和118b传递至轭带110。该传递的拉力导致向上拉拽由副束带116a和116b的对折部分形成的环部。一个这样的环部703在图7示出。类似的环部由环118a的区域中的副束带116a形成。向上拉拽使得副束带116a和116b缠绕穿戴者中足和后足的底部和内侧。以该方式,轭带110形成限制部,且在变向机动中限制穿戴者脚部至内侧的移动。返回至图1E,在至少一些实施例中,在鞋带环部134以及135的中点和眼部143a之间的鞋带角度相对于鞋100的纵向轴线大约为75度(B卩,相对于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横向轴线约为15度)。以该方式,鞋带105可在许多侧向机动中大致和施加在鞋100上的力对齐。图8是根据一些附加实施例的鞋800的内侧视图。下文中描述了例外,鞋800基本和上述的鞋100类似。鞋面801、踝部开口 802、壳体部803、鞋舌804、鞋带805、外部束带806、环818a和818b、副束带820a和820b、鞋底结构825和端部842分别和鞋100的鞋面101、踝部开口 102、壳体部103、鞋舌104、鞋带105、外部束带106、环118a和118b、副束带120a和120b、鞋底结构125以及端部142类似。但是,和鞋100不同,中足轭带缺少分叉成副束带的主束带。而是,鞋800的中足束带包括第一独立束带816a和第二独立束带816b。束带816a具有附连至环818a的拉拽部分,其中环818a还容纳副束带820a。束带816a通过开口 817a延伸进入鞋面801的内部,且包括在内部内的部分,该部分和图4所示的副束带116a的部分类似。束带816a的端部在类似于图4中示出的端部206a的位置处附连至鞋800的永久内衬,但束带816a并没有除此之外附连至壳体部801或鞋800的永久内衬。束带816b具有附连至环818b的拉拽部分,其中环818b还容纳副束带820b。束带816b通过开口 817b延伸进入鞋面801的内部,且包括在内部内的部分,该部分和图4所示的副束带116b的部分类似。束带816b的端部在类似于图4中示出的端部206b的位置处附连至鞋800的永久内衬,但束带816b并没有除此之外附连至壳体部801或鞋800的永久内衬。面板899增强了开口 817a和817b附近的壳体部802的区域。图9是示出了来自图8的鞋800的部分的局部示意性透视图。出于便利,面板899被从图9忽略。鞋800的中足轭带以和鞋100的中足轭带110类似的方式操作。具体地,外部束带806上的拉力经由副束带820a和820b传递至环818a和818b。该拉力向上拉拽束带816a和816b,且使得这些束带和穿戴者的脚部的内侧中足区域和后足区域共形。具有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轭带构造的鞋可提供多种优势,特别是在其中穿戴者具有可能对于该鞋的特定的鞋码来说略微窄的脚部的情形中。束带网络定位在鞋面中。这些束带在在束带被系紧时允许束带和穿戴者脚部共形的位置处联接至鞋。此外,束带的共形配合不受咬合线处的附连的限制。束带网络和鞋带系统的互连允许鞋面和束带网络两者的同时(且互补的)系紧。附加的实施例包括到此为止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元件上的多个附加的变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仅包括外侧前足轭带(lateral forefoot harness)。在其他实施例中,仅包括内侧中足轭带(medial midfoot harness)。轭带束带的宽度和位置以及轭带被锚接和/或固定的位置可变动。作为又一示例,中足轭带110的锚接部分112还可(或替换地)在壳体部103和鞋底结构125之间的界面附近附连至鞋底结构125。可使用缝线之外的附连机构。可变动用于系紧轭带和/或将轭带联接至系紧构件(例如,鞋带、外部束带)的元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环118a和118b可为单个环,其中单个环可以或可以不包括中心分隔部,以保持副束带之间的分离。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轭带可独立于被用于固定和系紧鞋面的鞋带而被系紧。如前所述,实施例包括其中鞋面可具有网眼面板或开口以露出内部构件的鞋。在一些附加的实施例中,鞋面可简单地为连接鞋底结构的飞边(tooling edge)的外部束带网络。一个或多个轭带可继而提供如上所述地操作的内束带网络。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足轭带的副束带可在靠近鞋带环部的区域中结合。例如,材料增强面板可被附连,以扩展和束带131的锚接部分130a和130b类似的区域,以及扩展面对鞋舌的关联鞋类环部(和环部134以及135类似)的侧部的相应的部分。增强面板可向前延伸以包括定位于更靠前的鞋带眼(例如,和图1C中的环部134之前的外侧部鞋带眼类似的鞋带眼)和/或向后延伸以包括定位于更靠后的鞋带眼(例如,和靠近环部135的后部的外侧部鞋带眼类似的鞋带眼)。在此外的其他实施例中,前足轭带包括不分成副束带的主束带,且其保持为具有和轭带131类似的宽度的单件。网眼面板可定位在鞋面壳体部中位于前足轭带上,以将轭带位于鞋面内部中的元件露出。
实施例的此前的描述已出于示例和描述的目的被给出。此前的描述不意图为穷尽的,或是将实施例限制为此处明显的描述或提及的精确的形式。受益于上述教导的改动和变动是可能的,或可从各个实施例的实践中获得。此处描述的实施例被选定且描述,以解释各个实施例以及其实际应用的原理和本质,以允许本领域技术人员创造和使用所述以及其他具有适于预见的特定用途的各种改动的实施例。来自上述实施例的特征的任意或全部置换位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中相对于要求的物品的穿戴者或是相对于所要求的物品被穿戴时可实施的运动的物理元件的引用不要求物品的实际穿戴或是引用的运动的实施以满足所述权利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鞋类物品,其包括: 鞋底结构; 鞋面,其附连至鞋底结构且限定位于所述鞋底结构之上的内部;和第一轭带,其具有固定部分、拉拽部分和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拉拽部分之间的缠绕部分,其中 第一轭带被配置为响应于当所述物品由穿戴者穿戴时拉拽部分上的拉力而将所述缠绕部分系紧至穿戴者脚部且和穿戴者脚部共形, 所述缠绕部分位于所述鞋面的内部中,且不附连至所述鞋面或鞋底结构,且 所述固定部分被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固定部分在当所述物品被穿戴时从所述穿戴者的脚部的外部边缘向内的位置处被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拉拽部分被配置为当所述物品被穿戴时用于系紧,以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或顶部处定位所述拉拽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拉拽部分被附连至所述鞋面,以在附连处形成至少一个鞋带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轭带包括第二拉拽部分, 所述拉拽部分被配置为当所述物品被穿戴时用于系紧,以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或顶部处定位所述拉拽部 分, 所述第一轭带包括主束带和连接至所述主束带的多个副束带, 所述缠绕部分包括所述副束带的每一个的部分, 所述固定部分位于所述主束带上,且 所述拉拽部分位于所述副束带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拉拽部分被附连至所述鞋面,以在附连处形成鞋带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外侧前足区域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外侧前足区域中。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轭带还包括锚接部分,所述第一轭带在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锚接部分之间延伸,且所述拉拽部分和所述缠绕部分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锚接部分之间,且还包括: 外部束带,其具有联接至所述拉拽部分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为可松脱地附连至所述鞋面的与所述拉拽部分所位于的侧部相对的侧部上的外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类物品,其还包括将所述拉拽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联接的环,其中所述外部束带包括具有鞋带孔的第三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其中 第一轭带包括第二拉拽部分、第二固定部分、和位于该第二固定部分和第二拉拽部分之间的第二缠绕部分, 所述拉拽部分和所述第二拉拽部分被配置为当所述物品被穿戴时用于系紧,以在穿戴者脚部的侧部或顶部处定位拉拽部分, 所述第一轭带包括主束带和连接至所述主束带的第一和第二副束带, 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拉拽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副束带上, 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和所述第二拉拽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副束带上,且 所述主束带包括固定至所述鞋面和所述鞋底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的锚接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还包括 外部束带,其至少具有联接至所述拉拽部分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配置为可脱开地附连至所述鞋面的与所述拉拽部分所位于的侧部相对的侧部上的鞋面外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外部束带包括具有至少一个鞋带孔的第三部分,且其中至少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内侧中足区和内侧后足区中。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内侧中足区和内侧后足区中。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还包括 第二轭带,其具有第二固定部分、第二拉拽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和第二拉拽部分之间的第二缠绕部分,其中` 第二轭带被配置为响应于当所述物品由穿戴者穿戴时第二拉拽部分上的拉力而将所述第二缠绕部分系紧至穿戴者脚部且和穿戴者脚部共形, 所述第二缠绕部分位于所述鞋面的内部中,且不附连至所述鞋面或鞋底结构,且 所述第二固定部分被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外侧前足区域中,且 所述第二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内侧中足区域和内侧后足区域中。
18.—种鞋类物品,其包括: 鞋底结构; 鞋面,附连至所述鞋底结构,且限定所述鞋底结构之上的内部,鞋面上的内部位置对应于咬合线,和 第一轭带,其具有固定部分、拉拽部分和在所述固定部分和拉拽部分之间延伸的缠绕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轭带位于所述内部中, 所述固定部分在所述咬合线内侧被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所述拉拽部分位于所述咬合线之上,和 所述缠绕部分不附连至所述鞋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鞋类物品,其还包括 第二轭带,其具有第二固定部分、第二拉拽部分和在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和第二拉拽部分之间延伸的第二缠绕部分,其中所述第二轭带位于所述内部中,所述第二固定部分在所述咬合线内侧被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所述第二拉拽部分位于所述咬合线之上,且 所述第二缠绕部分不附连至所述鞋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第一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外侧前足区域中,且 所述第二轭带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内侧中足区域和内侧后足区域中。
21.一种鞋类物品,其包括: 鞋底结构; 鞋面,附连至鞋底结构且限定位于所述鞋底结构之上的内部;和 第一装置,用于在快速侧向机动过程中限制穿戴者脚部在所述鞋面中侧向移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还包括用于在快速侧向机动过程中限制穿戴者脚部在所述鞋面中侧向移动的第二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装置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外侧前足区域中,且 所述第二装置布置在所述物品的内侧中足区域和内侧后足区域中。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内部中的带,所述带包括在从所述鞋底结构的足床的外边缘向内的位置处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的固定部分、固定至所述鞋面 和所述鞋底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的锚接部分、和位于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锚接部分之间的缠绕部分。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带包括拉拽部分,其位于所述锚接部分和缠绕部分之间,配置为响应于拉拽力使缠绕部分与所述穿戴者脚部共形。
25.一种鞋类物品,其包括: 鞋底结构; 鞋面,附连至鞋底结构且限定位于所述鞋底结构之上的内部;和 第一轭带,所述第一轭带包括锚接部分、拉拽部分、缠绕部分和固定部分,其中 所述锚接部分部附连至所述鞋面和所述鞋底结构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固定部分被在从所述鞋底结构的边缘向内的位置处相对于所述鞋底结构固定, 所述拉拽部分位于所述锚接部分和所述固定部分之间,且 所述缠绕部分位于所述拉拽部分和所述固定部分之间,且不附连至所述鞋面或所述鞋底结构,且位于所述内部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拉拽部分在鞋由穿戴者穿戴时位于所述鞋的咬合线之上。
全文摘要
一种鞋类物品可包括用于在快速侧向机动中限制穿戴者脚部在鞋面中侧向移动的一个或多个轭带。一个轭带可位于外侧前足区域中。另一轭带可位于内侧区域中,且包括中足和/或后足区域。
文档编号A43C1/04GK103167811SQ201180047334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0日
发明者S.S.科哈楚 申请人: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