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45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鞋底。
背景技术
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双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对脚进行保护,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高跟鞋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高跟鞋能改变穿鞋者站姿和步态,使穿鞋者看上去更加修长。但是穿着高跟鞋不能进行长时间的行走、爬山等运动。目前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各种各样的鞋的鞋底和鞋跟都是固定不变的,而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款式的鞋子,例如参加舞会、宴会、商务洽谈等需要穿高跟鞋,而走路、爬山则需要穿低跟鞋,因此为了需要有时往往脚上穿一双高跟鞋,则包里会带一双低跟鞋,这样就会很不方便。而鞋的高低取决于鞋底的设置,因此,如何改变鞋底的高低,使同一双鞋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鞋底,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鞋底,包括鞋跟,还包括与所述鞋跟(2)相铰接的铰支座(3)、连杆(4)以及增高部(5),所述铰支座(3)设有凹槽,所述连杆(4)的一端与所述铰支座
(3)相连接,且可以在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滑动,所述增高部(5)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鞋跟(2 )设置有供所述连杆活动的活动腔(6 )。优选的,所述高跟部(5)与所述连杆(4)相连接的端面设置有卡置凸起(8),所述鞋跟(2)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卡置凸起(8)相匹配的第一卡置口(9)。优选的,所述鞋跟(2)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卡置凸起(8)相匹配的第二卡置口(10)。优选的,所述活动腔(6 )内设置有限位板(7 ),所述铰接座(3 )与所述限位板(7 )相接触。优选的,所述凹槽为“U”型槽,所述“U”型槽的底部与所述限位板(7)相接触,所述连杆(4)位于所述“U”型槽所围成的空间,且可以沿着空间滑动。优选的,所述“U”型槽的两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孔,所述连杆(4)与所述铰支座(3)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置于所述限位孔。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鞋,包括如上文中所述的鞋底。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鞋底,包括鞋跟,还包括与鞋跟相铰接的铰支座、连杆以及增高部,铰支座设有凹槽,连杆的一端与铰支座相连接,且可以在凹槽所围成的区域滑动,增高部与连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鞋跟还设置有活动腔,可以供连杆在其中运动。通过设置与鞋跟相铰接的铰接座,可以实现连杆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间的转换;通过设置于铰支座的凹槽,可以使连杆在凹槽所围成的空间内滑动;通过设置活动腔,为连杆的活动提供满足其运动的空间,同时活动腔的侧壁对连杆起到限位的作用。当连杆处于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时,连杆可以沿着凹槽在竖直方向滑动,进而可以使增高部与鞋跟相接触或脱离。当连杆处于竖直状态且连杆与铰支座相连接的一端位于凹槽的顶部时,增高部的顶端与鞋跟的底端固定连接,增高部的底端与地面相接触,此时为第一工作状态,通过设置增高部可以增加鞋跟的高度。拉伸连杆,连杆可以在凹槽内沿着力的方向滑动,增高部与鞋跟的底端相脱离,将连杆置于水平位置,此时鞋跟的底端与地面相接触,鞋底的高度下降,为第二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与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通过两双鞋来实现高跟和低跟,因此,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高跟部的顶端即与连杆相连接的端面设置有卡置凸起,鞋跟的底端设置有与卡置凸起相匹配的第一卡置口。通过设置卡置凸起和第一卡置口,可以实现高跟部与鞋跟底端的固定连接,当鞋底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可以保证高跟部固定设置与鞋跟的底端,因此可以防止由于高跟部脱落而造成危险,可以提高鞋底的使用安全性。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鞋跟的侧壁设置有与卡置凸起相匹配的第二卡置口。通过在鞋跟的侧壁设置第二卡置口,可以保证当鞋底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高跟部通过卡置凸起和第二卡置口固定设置于鞋跟,保证鞋底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不会脱落,而造成危险,可以保证鞋底的使用安全性。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活动腔的顶端还设置有限位板,铰接座与所述限位板相接触。通过设置限位板,可以保证连杆在带动铰接座运动时,限制铰接座的运动;同时通过设置限位板,当鞋底在使用时,可以承受来自于铰接座的压力,从而对鞋跟的活动腔起到保护作用。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U”型槽的两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孔,连杆设置有滑动凸起,滑动凸起置于限位孔中。通过设置限位孔和滑动凸起,可以保证在拉伸连杆时,连杆不会因为受力过大而脱离“U”型槽,而致使连杆不能起到作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鞋,包括如上文描述的鞋底,其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和上文鞋底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相类似,在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的鞋跟位于竖直拉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的鞋跟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位于水平紧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I-图4中鞋底I、鞋跟2、铰支座3、连杆4、增高部5、活动腔6、限位板7、卡置凸起8、第一卡置口 9、第二卡置口 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鞋底,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位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的鞋跟位于竖直拉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提供的鞋底I,包括鞋跟2,与鞋跟2相铰接的铰支座3,连杆4以及增高部5,铰支座3设置有凹槽,连杆4的一端与铰支座3相连接,且可以在凹槽所围成的区域滑动,增高部5与连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鞋跟2还设置有活动腔6,可以供连杆4在其中运动。通过设置铰支座3,可以实现连杆4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间的转换;通过设置于铰支座3的凹槽,可以使连杆4在凹槽所围成的空间内滑动;通过设置增高部5可以增加鞋跟的高度;通过设置活动腔6,为连杆4的活动提供满足其运动的空间,同时活动腔6的侧壁对连杆4起到限位的作用。当连杆4处于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时,连杆4可以沿着凹槽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滑动,进而可以实现增高部5与鞋跟2相抵接或脱离。当连杆4处于竖直状态且连杆4与铰支座3相连接的一端位于凹槽的顶部时,增高部5的顶端与鞋跟2的底端相抵接,增高部5的底端与地面相接触,此时为第一工作状态,如图I所示。由于设置了增高部5,此时鞋底I与地面间的距离远,进而实现了鞋底处于的高跟的状态。为了保证当鞋底I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增高部5与鞋跟2之间的连接的紧密性,防止增高部5脱落,增高部5的顶端设置有卡置凸起8,鞋跟2设置有与卡置凸起8相对应的第一卡置口 9。卡置凸起8卡置于第一卡置口 9,因此可以防止增高部5脱落,进而可以保证鞋底I的使用安全性。在实现高跟和低跟相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拉伸增高部5,使连杆4沿着力的方向滑动,进而可以实现高跟部5的卡置凸起8与鞋跟2的第一卡置口 9相脱离,此时鞋跟2达到竖直拉伸状态,如图2所示。旋转连杆4,将连杆4置于水平方向,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的鞋跟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高跟部5随着连杆4位于水平方向,鞋跟2的底端与地面相接触,由于减少了增高部5,因此鞋底I的高度自然降低,实现了低跟的状态。因此通过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为了防止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高跟部5脱落而发生危险,还可以在鞋跟2的侧壁设置第二卡口 10,第二卡口 10与增高部5的卡置凸8起相对应设置,这样就可以将增高部5卡置于鞋跟2的侧壁,同时,连杆4沿着凹槽滑动至凹槽的底部,保证增高部5可以卡置于鞋跟2的侧壁,此时,鞋底I处于水平紧合状态。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鞋底位于水平紧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是通过设置卡置凸起8和第一卡口 9来实现位于竖直方向时增高部5与鞋跟2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的方式来实现两者间的固定连接。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是通过设置卡置凸起8和第二卡口 10来实现位于水平方向时增高部5与鞋跟2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的方式来保证不会因增高部5脱落而发生危险,如还可以在鞋底靠近鞋跟的位置设置卡置件,将增高部卡置于卡置件内,这样也可以防止位于水平方向时增高部发生脱落。在上文中介绍了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鞋底I的几种状态,为了保证铰接座3可以随连杆4旋转到位,还可以在活动腔6设置限位板7,铰支座3与限位板7相接触。通过设置限位板7,可以保证铰支座3可以随连杆运动到位,同时还可以承受来自于铰支座3的压力,对活动腔6起到保护作用。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7为满足一定弹性要求的铁板,当受到来自铰支座3的压力时,可以受力变形,起到承压的作用,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的材料。此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铰支座3设置的凹槽为“U”型槽(图中未标示),“U”型槽(图中未标示)的底部与限位板7相接触,连杆4可以沿着“U”型槽(图中未标示)所围成的空间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采用的是“U”型槽,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形状的凹槽。另外,为了防止连杆4因为受力过大而脱离“U”型槽(图中未标示),还可以在“U”型槽(图中未标示)的两侧壁设置限位孔(图中未标示),连杆4设置有与限位孔(图中未标示)相匹配的凸起(图中未标示),凸起(图中未标示)置于限位孔(图中未标示),并且可以沿着限位孔(图中未标示)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
中,增高部5是由高强度塑料加工而成,采用这种材质可以保证增高部的使用寿命,当然,也不排除使用其他材质。本具体实施方式
同时公开了一种鞋,包括如上文所描述的鞋底I。在上文中对鞋底I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本文就不再赘述了。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鞋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鞋底,包括鞋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鞋跟(2)相铰接的铰支座(3)、连杆(4)以及增高部(5),所述铰支座(3)设有凹槽,所述连杆(4)的一端与所述铰支座(3)相连 接,且可以在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滑动,所述增高部(5)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鞋跟(2 )设置有供所述连杆活动的活动腔(6 )。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跟部(5)与所述连杆(4)相连接的端面设置有卡置凸起(8),所述鞋跟(2)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卡置凸起(8)相匹配的第一卡置口(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2)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卡置凸起(8)相匹配的第二卡置口(10)。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腔(6)内设置有限位板(7),所述铰接座(3 )与所述限位板(7 )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U”型槽,所述“U”型槽的底部与所述限位板(7)相接触,所述连杆(4)位于所述“U”型槽所围成的空间,且可以沿着空间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的两个侧壁设置有限位孔,所述连杆(4)与所述铰支座(3)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置于所述限位孔。
7.—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I至6任一条所述的鞋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鞋底,包括鞋跟,还包括与所述鞋跟(2)相铰接的铰支座(3)、连杆(4)以及增高部(5),所述铰支座(3)设有凹槽,所述连杆(4)的一端与所述铰支座(3)相连接,且可以在所述凹槽所围成的区域滑动,所述增高部(5)与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鞋跟(2)设置有供所述连杆活动的活动腔(6)。同时,还公开了一种鞋,包括如上文所述的鞋底。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鞋及其鞋底,可以实现高跟和低跟间的转换。
文档编号A43B21/42GK202760330SQ20122039359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9日
发明者方沩湘, 戴天 申请人:方沩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