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用具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50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野外用具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野外用具收纳盒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物品存储装置,是一种野外用具收纳盒。
背景技术
[0002]一般外出野营或野外生活时,常常需要配备一些生活所需的物品,比如毛巾、餐 具、救生用品等;虽然该类物品体积不大,但相互之间需要分开放置,所以携带较为不便。为 此,如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授权公告号CN201027020Y,授权公告日2008年2月27日,实用 新型名称为“收纳盒”,其包括一个外盒体,外盒体中设有隔板和至少一个内盒体,隔板处于 外盒体底部并构成内盒体的支撑座,内盒体设于该支撑座之上。上述结构的收纳盒实现了 分类储存,但对于一些形状特殊的物品,如长度较长的物品,则存储较为不便。发明内容[0003]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野外用具收纳盒,使其 解决现有同类产品结构欠佳,存储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的。[0004]该野外用具收纳盒包括盒体、盒盖;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盒体内设有至少一个与 所述盒体活动配合的收纳单体,收纳单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储藏腔,收纳单体中部设有柱孔, 所述盒体中部设有与所述柱孔配合的限位柱,限位柱设有柱形储藏腔;所述盒盖顶部设有 指南针,盒盖与所述盒体螺纹配合。通过设置柱形储藏腔,从而方便较长的物品放置,例如 荧光棒、棍棒等;设置指南针,防止野外迷失方向。[0005]所述盒体内设有三个收纳单体,各收纳单体分隔成四个储藏腔。所述收纳单体中 至少一个储藏腔设置为通孔状。通过设置通孔,从而使上下两个收纳单体的储藏腔相通,适 合放置较长的物品。例如,所述通孔状的储藏腔内设有刀鞘,从而方便刀具的放置。[0006]所述收纳单体顶部设有环柄,环柄方便收纳单体从盒体内整个取出。[0007]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储藏方便,功能多样,适合作为便携收纳盒和野外用具 收纳盒使用,或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0]图中序号的名称为1、盒盖,101、指南针,2、收纳单体,201、环柄,202、柱孔,203、 储藏腔,3、盒体,301、限位柱,302、柱形储藏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1]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所示,该野外用具收纳盒包 括盒盖1、收纳单体2、盒体3,所述盒盖顶部设有指南针101,盒盖与盒体之间为螺纹连接,盒体外侧收手柄。收纳单体分隔成四个储藏腔203,且其中一个储藏腔设置为通孔状态,收 纳单体中部设有柱孔202,柱孔顶部设有环柄201。盒体中部设有与上述柱孔配合的限位柱 301,限位柱中部设有柱形储藏腔302。[0012]具体安装时,将收纳单体的柱孔与盒体内的限位柱配合,使收纳单体置于盒体内, 最后将盒盖与盒体旋紧,即完成该野外用具收纳盒的安装。使用时,根据实际用具的大小, 可调整收纳单体与收纳单体之间的角度。例如,将上层收纳单体通孔状的储藏腔与下层单 体的储藏腔对齐,则形成了两倍于一个储藏腔的存储空间,可放置较大的物品。
权利要求1.一种野外用具收纳盒,该收纳盒包括盒体(3)、盒盖(I);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3)内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盒体活动配合的收纳单体(2),收纳单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储藏腔(203),收纳单体中部设有柱孔(202),所述盒体中部设有与所述柱孔配合的限位柱(301),限位柱设有柱形储藏腔(302);所述盒盖(I)顶部设有指南针(101 ),盒盖与所述盒体螺纹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野外用具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3)内设有三个收纳单体(2),各收纳单体分隔成四个储藏腔(2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野外用具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单体(2)中至少一个储藏腔(203)设置为通孔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野外用具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状的储藏腔(203)内设有刀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野外用具收纳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单体(2)顶部设有环柄(20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用具收纳盒,是针对解决现有同类产品结构欠佳,存储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野外用具收纳盒包括盒体、盒盖;其设计要点在于所述盒体内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盒体活动配合的收纳单体,收纳单体分隔成至少两个储藏腔,收纳单体中部设有柱孔,所述盒体中部设有与所述柱孔配合的限位柱,限位柱设有柱形储藏腔;所述盒盖顶部设有指南针,盒盖与所述盒体螺纹配合。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储藏方便,功能多样,适合作为便携收纳盒和野外用具收纳盒使用,或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文档编号A45C11/24GK202842654SQ20122044160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郑杭东, 李延芳 申请人:郑杭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