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及装有该鞋底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695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鞋底及装有该鞋底的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其包括主吸震部,所述主吸震部延伸到后足区域中并从所述鞋底的内部延伸到外部,所述主吸震部包括顶部元件、底部元件及分隔元件,所述分隔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纵轴线(P)的部分,所述分隔元件在所述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之间延伸,从而分别提供与所述鞋底的内部及外部连通的至少两个内腔及外腔。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的后边缘有利地分别包括位于所述轴线(P)的每一侧上的内部和外部的上区域和下区域,而且内部和外部的上区域分别朝向外部和内部的上区域以直线形式延伸,从而形成X形结构,其纵轴线与所述轴线(P)重合。
【专利说明】鞋底及装有该鞋底的鞋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鞋底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运动行为的鞋底,而且涉及装有该鞋底的鞋,尤其涉及这样的鞋底,其包括主吸震部,该主吸震部在后足区域、从所述鞋底的内(内部)侧朝向外(外部)侧延伸,该主吸震部包括顶部元件、底部元件及分隔元件,该分隔元件在顶部元件与底部元件之间延伸,从而形成至少两个腔,即内腔与外腔,其分别向所述鞋底的内侧和外侧敞开。
【背景技术】
[0002]鞋底、特别是用于运动行为的鞋底需要满足众多要求。这些鞋底必须使脚舒适、稳定,特别是在脚与地面接触而使脚转动期间,要起到减少或者甚至防止外旋及内旋倾向的作用。这些鞋底还要吸收由于(主要是脚后跟区域与地面之间的)反复冲击产生的能量,鞋底必须将此能量尽可能多的回收,以便进行后续动作。这些特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使用者的表现力,同时保护特别是脊柱免受因冲击导致的振动,以及保护特别是踝部及膝关节免受扭伤和/或关节疲劳。总之,这些鞋底应该受到重视,尤其是它们应强调其各个构成元件的功用。
[0003]因此,美国专利申请US2003/0061731公开了一种鞋底,其包括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其形成主吸震部,并形成外腔和内腔,所述外腔和内腔分别向后足区域的外侧及内侧敞开,所述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在中足区域连接在一起。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具有朝向彼此会聚的中间部分,由此限定出在顶部元件与底部元件之间沿着鞋底的中轴线延伸的分隔部。内吸震元件及外吸震元件也分别设置在内腔和外腔中。
[0004]在US2003/0061731中,接触界面存在的缺陷是其使冲击力集中,由此使得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的中间部分僵硬,这会导致不舒适,对于跟骨(脚后跟的骨头)尤其如此。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鞋底的目的在于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提供更多吸震性,以改善鞋底中的冲击力的分布,由此改善对于脚的冲击力的分布,从而当脚在地面上转动时,特别是根据使用者的体重和脚的转动类型(旋前式、一般式、或旋后式),更好地符合脚的自然运动。
[0006]本发明减少了上述所有或部分问题,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底,其包括主吸震部,所述主吸震部在后足区域中从所述鞋底的内侧朝向外侧延伸,所述主吸震部包括顶部元件、底部元件及分隔元件,所述分隔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纵轴线(P)的部分,所述分隔元件在所述顶部元件与底部元件之间延伸,从而形成至少两个腔,即内腔及外腔,其分别向所述鞋底的内侧及外侧敞开。
[0007]有利的,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的后边缘分别包括布置于所述轴线(P)的每一侧上的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以及下内区域及下外区域,而且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分别朝向下外区域及下内区域以直线形式延伸,从而形成具有纵轴线(/)的X形结构,所述纵轴线(O与所述轴线(P)重合。[0008]鞋底具有对应于脚的自然中轴线或对称轴线的中轴线(S)。
[0009]X形结构可以使分隔元件变硬,从而通过杠杆臂作用进一步朝向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的侧区域偏移(offset,传递)吸震作用。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的侧区域,特别是顶部元件的侧区域变形,从而通过使冲击力分布于大于分隔元件本身的表面面积上,改善由鞋底提供的吸震性。
[0010]X形结构还可以提供由内区域及外区域限定的上腔,所述上腔适于接纳上吸震部。该配置尤其对跟骨而言改进了由鞋底提供的吸震性。
[0011]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旋后式步态” 一词是指这样的步态,当脚抵靠地面转动时,脚初始地支撑于其内后足区域。“一般式或旋前式步态”应被理解为这样的步态,当脚抵靠地面转动时,脚支撑于其外后足区域,当步态为旋前式步态时,相对于鞋底的中轴线(S),支撑面对于外后足区域的偏移更为明显。
[0012]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后足区域为脚的对应于足弓而延伸至中足区域的后跟部位,足弓延伸至前足区域。
[0013]在第二方面,优选为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结合,本发明还提供鞋底,其包括主吸震部,所述主吸震部在后足区域中从所述鞋底的内侧朝向外侧延伸,所述主吸震部包括顶部元件、底部元件及分隔元件,所述分隔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纵轴线(P)的部分,所述分隔元件在所述顶部元件与底部元件之间延伸,从而形成至少两个腔,即内腔及外腔,其分别向所述鞋底的内侧和外侧敞开。
[0014]优选的,所述轴线⑵与所述鞋底的中轴线⑶交叉,从而形成角度阿尔法(alpha),其小于或等于45°,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0°。
[0015]该角度阿尔法被指定为绝对值,而不考虑三角函数符号。
[0016]在任何情况下,角度阿尔法大于0°,因此,轴线(P)绝不会与鞋底的中轴线(S)重

口 ο
[0017]因此,角度阿尔法被确定为根据使用者的体重及步态类型(旋前式、旋后式或一般式)而变。
[0018]对于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角度阿尔法小于或等于45°,优选地小于或等于20°。由于旋前式步态和一般式步态类似,因此,为了便于制造,对于这两种类型,角度阿尔法大致相同。
[0019]对于旋后式步态,角度阿尔法小于或等于45°,优选地在20°至45°范围内,且包含20。及45。。
[0020]该配置可以将分隔元件的优选后部分(其起始于本发明的鞋底的后边缘)布置在鞋底的内后足区域或外后足区域中,而非布置在鞋底的中轴线(S)上,优选地位于鞋底的内后足区域中。鞋底的内后足区域和外后足区域都设于鞋底的中轴线(S)的每一侧上。
[0021]优选的,所述分隔元件的优选的后部分设置于与外后足区域相对的内后足区域中,其中,根据使用者的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使用者的脚自然地支撑于地面。因此,对于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当使用者的脚在外后足区域中撞击地面时,本发明的鞋底伴随并引导脚朝向其内后足区域。因此,该配置可以将脚的内后足区域放置为与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的外区域对齐,由于外区域不具有分隔元件的任何后部分,所以外区域呈现出最大程度的变形。由此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对于旋后式步态,在与更为常见的一般式和旋前式步态相比的少数情况下,所述分隔元件的优选后部分也设置于内后足区域中。
[0022]在变型方案中,分隔元件顺应后足区域中的曲线轨迹,所述曲线轨迹优选地与脚在地面上自然转动期间脚的压力中心的轨迹相对于中轴线(S)对称。
[0023]总的来说,包括其后部分的分隔元件顺应曲线轨迹,该曲线轨迹与脚在地面上自然转动期间脚所顺应的轨迹相对,从而在所述转动期间伴随并引导脚。因此,该配置可大幅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冲击力甚至更为朝向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偏移,因此,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在分隔元件的每一侧上趋于朝向彼此会聚。
[0024]该变型方案尤其应用于与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相对应的脚的压力中心的轨迹。
[0025]对于旋后式步态,适用的曲线轨迹与应用于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的曲线轨迹类似或相同。
[0026]具体地,应当理解,在操作中,当脚在地面上转动,底部元件的底面被防滑的外底全部或部分地覆盖,外底保持在与地面接触的底部元件的位置,使得顶部元件基本上是在分隔元件的每侧上变形的唯一元件。
[0027]在变型方案中,主吸震部的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在中足区域中连接在一起。
[0028]在变型方案中,主吸震部为单体件,优选地由一个或多个热塑性聚合物制成。
[0029]主吸震部优选地通过模制获得。
[0030]在变型方案中,顶部元件包括部分地限定出内腔及外腔的内区域和外区域,所述内区域和外区域朝向所述分隔元件倾斜。
[0031]在变型方案中,底部元件包括部分地限定出内腔及外腔的内区域和外区域,所述内区域和外区域朝向所述分隔元件倾斜。
[0032]由于分隔元件构造为使得脚朝向鞋底的中轴线(S)枢转,因此,上述两种变型方案可以使分隔元件稳定化,并减弱这种枢转。
[0033]在变型方案中,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的外区域相对于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的内区域至少部分地抬高。
[0034]特别是针对与绝大多数步态类型相对应的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在脚支撑于地面的初始时刻,该配置可以减弱冲击力以及脚上的杠杆作用。
[0035]在变型方案中,分隔元件具有X形结构。
[0036]因此,分隔元件并不仅仅是在其后部呈X形,由于分隔元件与顶部元件、底部元件的内区域、外区域之间的杠杆臂被增强,因此分隔元件增强了本发明的鞋底沿着鞋底的中轴线(S)引导脚的趋势。具体地,如果分隔元件准备提供如US2003/0061731中记载的接触面那样的接触面,则杠杆臂将变小,顶部元件将趋于少量变形,这将导致分隔元件僵硬。
[0037]在变型方案中,本发明的鞋底包括上吸震部,其具有顶面和底面,并至少沿着其部分外周包括竖直边缘,竖直边缘从其顶面延伸,从而形成约束脚后跟的凹部。
[0038]上吸震部的底面构造为与主吸震部的顶部元件紧密匹配,从而形成设于顶部元件的所述上内区域和上外区域上的突出部。
[0039]由此,所述突出部执行上吸震部的作用。
[0040]在变型方案中,所述两个腔,即内腔及外腔是空置的。
[0041]本发明的鞋底的设计使其可在没有由泡沫形成的内吸震部和/或外吸震部的情况下使用,这显著提高了其寿命。具体地,应该理解,在反复挤压力的影响之下,泡沫材料会变得不再充满空气,从而变得僵硬。因此,这样的泡沫材料不再提供其基本的吸震作用。
[0042]在变型方案中,本发明的鞋底包括一个或多个内吸震部和/或外吸震部,它们被紧固在内腔和/或外腔内,在主吸震部被模制的同时,内吸震部和/或外吸震部尤其通过粘结剂粘结或包覆成型的方式形成。
[0043]内吸震部和/或外吸震部优选由弹性材料制成,优选为基于乙烯-醋酸乙烯酯或聚亚安酯的材料。
[0044]在变型方案中,本发明的鞋底包括一个或多个可拆卸的吸震部,以及设于主吸震部和/或可拆卸的吸震部上的固持装置,从而使得所述吸震部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内腔和/或外腔内。
[0045]可拆卸的吸震部由弹性材料制成,优选为基于乙烯-醋酸乙烯酯或聚亚安酯的材料。
[0046]固持装置可以是沟槽和滑道,所述沟槽设于限定出内腔和外腔的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的内面中,所述滑道设于主吸震部上,且适于与所述沟槽协同作用。
[0047]固持装置也可以是公母类型的紧固件,例如设于限定出内腔和外腔的顶部元件和底部元件的内面上的多个突耳或突起,以及设于主吸震部上并适于与所述突耳或突起协同作用的凹槽。
[0048]优选的,在模制主吸震部的同时,可通过包覆成型可拆卸的吸震部来形成所述固
持装置。
[0049]由此,鞋底的吸震部可与使用者的步态类型(一般式、旋后式、旋前式)以及体重匹配。
[0050]优选地,内腔和/或外腔从鞋的外部可见且可触。
[0051]在变型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鞋,其特别用于运动行为,所述鞋包括根据上述任一变形实施例的鞋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2]通过阅读本发明的鞋底的两个实施例的说明,可对本发明有更好的理解,所述实施例作为非限制性的实例给出,并在附图示出,其中:
[0053]图1为从后观察的、本发明的主吸震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54]图2为从侧面观察的、本发明的主吸震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55]图2A为沿图2中的IIA-1IA面的剖视示意图;
[0056]图3为从后观察的、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包括图1、2中所示的主吸震部以及上吸震部;
[0057]图4示出对应于旋前式步态,脚在地面上自然转动期间,左脚印的压力中心的曲线轨迹⑴;
[0058]图5为从后观察的、本发明的鞋底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包括内吸震部以及外吸震部;及
[0059]图6为从侧面观察的、包括图3所示的鞋底的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0060] 图1所示的鞋底I包括主吸震部2,该主吸震部2包括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和分隔元件5,该分隔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纵轴线(P)的部分5a,特别是后部分,分隔元件5在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之间延伸,从而形成至少两个腔,即内腔6及外腔7。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的后边缘3a、4a分别包括布置在所述轴线(P)的每一侧的上内区域和上外区域3b、3c及下内区域和下外区域4b、4c。上内区域和上外区域3b、3c分别朝向下外区域和下内区域4c、4b以直线形式延伸,从而形成具有纵轴线(^ )的X形结构,所述纵轴线(O与所述轴线(P)重合。
[0061]主吸震部2至少在鞋底I的后足区域从鞋底I的内侧9延伸到外侧8。
[0062]内腔及外腔6、7分别向鞋底I的内侧9和外侧8敞开。
[0063]从图4中可以看到,在该具体实施例中,分隔元件5的后部分5a设于与外后足区域107相对的内后足区域106中,其中,根据使用者的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使用者的脚自然地支撑于地面。
[0064]优选的,分隔元件5具有位于后足区域10中的曲线轨迹(T’),其与脚在地面上自然转动期间脚的压力中心的轨迹(T)相对于鞋底I的中轴线(S)大致对称,该转动对应于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的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
[0065]图4中示出了针对左脚印的、脚在地面上转动期间施加于脚上的压力的曲线轨迹(T)。当然,将曲线轨迹(T)翻转即为针对右脚印的。
[0066]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对应于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通过轴线(P)与鞋底I的中轴线
(S)交叉而形成的角度α I小于或等于45°,优选地小于或等于20°。
[0067]在变型方案中,对于左脚印的旋后式步态而言,角度α I可能处于20°至45°的范围内,而且其也可能起始于内侧106。
[0068]从图2中可以看到,主吸震部2在后足区域10内延伸,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在中足区域11内结合在一起。
[0069]分隔元件5包括的其后部分5a延伸到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的后边缘3a、4a,该分隔元件5顺应后足区域10内的曲线轨迹(T’ )。
[0070]从图1、3中可以看到,顶部元件及底部元件3、4分别包括上内区域和上外区域14、13,及下内区域和下外区域16、15,其部分地限定出内腔6及外腔7。所述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14、13)、下内区域及下外区域及(16、15)朝向分隔元件5倾斜。
[0071]优选的,从图2A中可以看到,当主吸震部2支撑于平面P时,外区域13、15相对于内区域14、16被抬高。
[0072]图3中所示的鞋底I还包括上吸震部17,其具有顶面和底面17a、17b,并至少沿着其部分外周、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为至少沿着其侧缘17d以及沿着其后缘17c包括竖直边缘18,该竖直边缘18从上吸震部17的顶面17a延伸,从而形成约束脚后跟的凹部。上吸震部17的底面17b构造为与主吸震部2的顶部元件3紧密匹配,从而形成设于顶部元件3的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3b、3c上的突出部19。
[0073]如图3所示的鞋底I的外腔及内腔7、6为空置的,且不包括外吸震部或内吸震部。
[0074]在操作中,当使用者的脚(具有旋前式或一般式步态)在外后足区域107中撞击地面时,由于分隔元件5,本发明的鞋底I伴随并引导脚朝向其内后足区域106,以使得冲击力在整个后足区域10上更好地分布。此外,在操作中,脚在其外后足区域107中撞击地面,该外后足区域107被布置为与上外区域及下外区域13、15对齐,所述上外区域及下外区域
13、15是分隔元件5的后部分5a以外的部分,因此,区域13、15更易变形。
[0075]此外,由于分隔元件具有位于后足区域10中的X形结构,因此,分隔元件5与顶部元件3的外区域及内区域13、14之间的杠杆臂相当大,从而使得所述内区域及外区域14、13能够朝向底部元件4显著变形。
[0076]优选的,鞋底I由一个或多个热塑性聚合物(具体为人造橡胶)模制而成,所述热塑性聚合物选自以下聚合物:聚醚嵌段酰胺(例如商品名为PEBAX?的鞋底);聚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例如商品名为HYTREL?的鞋底);聚亚安酯。
[0077]优选的,鞋底I由混合物模制而成,该混合物主要包括邵氏(Shore)D型硬度大于50的聚醚嵌段酰胺。
[0078]在无蜂窝状兀件(cellular element)的情况下,可使用鞋底I。
[0079]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使用者的步态形式及体重,也可设置内吸震部及外吸震部 20,21o
[0080]如图5所示,鞋底22与鞋底I在结构上相同,其包括内吸震部及外吸震部20、21,所述内吸震部及外吸震部20、21通过粘结剂粘结或通过包覆成型而紧固在内腔及外腔中。
[0081]最后,图6示出了装有图3所示的鞋底I的鞋25,其中,内腔及外腔6、7为空置的,且从鞋25的外部可以看见。
【权利要求】
1.一种鞋底(1),特别是用于运动行为的鞋底,其包括主吸震部(2),所述主吸震部在后足区域(10)中从所述鞋底的内侧(9)朝向外侧(8)延伸,所述主吸震部(2)包括顶部元件(3)、底部元件(4)及分隔元件(5),所述分隔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具有纵轴线(P)的部分(5a),所述分隔元件(5)在所述顶部元件(3)与所述底部元件(4)之间延伸,从而形成至少两个腔,即内腔(6)及外腔(7),所述内腔及外腔分别向所述鞋底的内侧和外侧敞开,所述鞋底的特征在于,上述顶部元件(3)及所述底部元件(4)的后边缘(3a,4a)分别包括布置在所述轴线(P)的每一侧的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3b,3c)以及下内区域及下外区域(4b,4c),而且所述上内区域及上外区域(3b,3c)分别朝向所述下外区域及下内区域(4c,4b)以直线形式延伸,从而形成具有纵轴线(f)的X形结构,所述纵轴线与所述轴线(P)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线(P)与所述鞋底的中轴线(S)交叉,从而形成角度阿尔法,所述角度阿尔法小于或等于45°,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元件(5)顺应所述后足区域(10)中的曲线轨迹(T),所述曲线轨迹(T)优选地与脚在地面上自然转动期间脚的压力中心的轨迹(T)相对于所述鞋底的中轴线(S)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震部(2)的顶部元件(3)及底部元件(4)在中足区域(11)中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震部(2)为单体件,优选地由一个或多个热塑性聚合物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元件(3)包括部分地限定出所述内腔(6)及所述外腔(7)的内区域(14)和外区域(13),而且所述内区域(14)和所述外区域(13)朝向所述分隔元件(5)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元件(4)包括部分地限定出所述内腔(6)及所述外腔(7)的内区域(16)和外区域(15),而且所述内区域(16)和所述外区域(15)朝向所述分隔元件(5)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元件(3)及所述底部元件(4)的外区域(13,15)相对于所述顶部元件(3)及所述底部元件(4)的内区域(14,16)至少部分地抬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元件(5)具有X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上吸震部(17),所述上吸震部具有顶面(17a)和底面(17b),并至少沿着其部分外周包括竖直边缘(18),所述竖直边缘(18)从所述顶面(17a)延伸以形成约束脚后跟的凹部,所述底面(17b)被构造成与所述主吸震部(2)的顶部元件(3)紧密匹配,从而形成设于所述顶部元件(3)的上内区域(3b)及上外区域(3c)上的突出部(19)。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腔、即所述内腔(6)及所述外腔(7)是空置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1,22),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包括一个或多个内吸震部(20)和/或外吸震部(21),所述一个或多个内吸震部和/或外吸震部被紧固在所述内腔(6)和/或所述外腔(7)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I),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可拆卸的吸震部,以及设于所述主吸震部和/或所述可拆卸的吸震部上的固持装置,从而使得所述吸震部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内腔和/或所述外腔中。
14.一种鞋(25),尤其是用于运动行为的鞋,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底⑴。
【文档编号】A43B7/14GK103945718SQ201280057338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N·德拉特, Q·H·利恩, S·洛博利 申请人:戴卡特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