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开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11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旁开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旁开扣,其是用于连结带体彼此之间的带扣,且具有两侧成一对的锁臂。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在衣服、包或鞋、包装用具等各种用途中连结带体等绳状构件彼此,使用有插头和插座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带扣。在这种带扣中,要求装卸的操作简单,另一方面要求不刻意解开时插头不会不慎脱开。作为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产品,利用具有两侧成一对的锁臂的旁开扣。

例如专利文献I的旁开扣由分别具有带安装部的插头和插座构成。插头包括:基部,其具有带安装部;以及两侧成一对的插脚部(锁臂),其位于插头的靠插座侧。插座具有中空筒状的主体,该主体具有供插头自该主体的插头侧的插入口向内部插入的收容空间(空腔)。插头与插座的结合是通过使锁臂的前端的卡合部与形成在收容空间的里侧的被卡合部相卡合而维持的。在收容空间的内表面(插座的表面及里面的内侧)形成有自插入口延伸至被卡合部且彼此相面对的一对引导面,以将插入到插入口中的卡合部引导至被卡合部。一对引导面分别利用插座的内表面的台阶形状形成,自插入口直线状地连续至被卡合部,并且形成为一对引导面彼此之间的间隔在插入口侧较宽、在被卡合部侧较窄的锥形。在将插头的前端插入到插座的插入口中时,利用这样一对的引导面向收容空间内顺利地引导锁臂。接着,在插头压入得较深时,利用一对引导面以使锁臂前端的一对卡合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会聚而顺利地向被卡合部嵌入的方式引导该一对卡合部,其结果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成为卡合状态的操作。在插座主体的两侧形成有与收容空间相连通的开口部,通过用手操作自该开口部露出的插脚部,能够解除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卡合。这种旁开扣主要利用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插头和插座,使插脚部具有规定的弹性,并且为了能在利用时承受所连结的带体的张力,使插头、插座和各带安装部具有充分的强度。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49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I的旁开扣中,通过将插头的锁臂逐渐插入到插座中,一对卡合部由一对引导面引导而相互会聚,向被卡合部嵌入。这里,专利文献I的引导面从插入口到被卡合部形成为连续的锥形,各侧的引导面为直线状而与插头的插入方向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因此,在引导面的作用下会聚的卡合部自插入口插入不久就与引导面相接触而受到会聚作用,在卡合部到达被卡合部的期间内,该卡合部以由锁臂的变形反作用力产生的规定的接触压力按压引导面。即,卡合部在相当长的距离内与引导面摩擦,在该期间内频繁发出吱吱的噪音。特别是,在为了提高卡合性能而使被卡合部的两侧的间隔比卡合部的间隔小很多的情况下,需要加大由引导面产生的卡合部的会聚作用,必须从引导面的插入口附近开始使卡合部会聚。在采用从引导面的插入口附近开始使卡合部会聚的配置的情况下,在达到卡合状态之前,需使卡合部以承受会聚力的状态在引导面上滑动,并且移动至被卡合部。结果,发出上述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更高。此外,卡合部在引导面上滑动的中途阻力增大,可能在达到卡合状态之前插头的插入停止。这样在卡合部在引导面的中途被停止的状态下,卡合部在引导面的中途以半会聚的状态维持,从而锁臂长时间保持变形的状态,会残留其习惯性变形,即使重新连接也有可能无法正常地结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适当的引导功能,且能缓和引导面与卡合部之间的滑动的旁开扣。本发明的旁开扣的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和供该插头插入而卡合的插座,上述插头包括:基部;一对插脚部,其自上述基部突出;以及卡合部,其在各上述插脚部的前端沿表里方向突出地形成,上述插座包括:主体;插入口,其形成于上述主体,供上述插脚部插入;收容空间,其收容自上述插入口插入的上述插脚部;被卡合部,其能够与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的上述插脚部的前端的上述卡合部相卡合;以及一对引导面,其向上述被卡合部引导自上述插入口插入的上述卡合部,上述一对引导面包括:收缩部,其形成于上述收容空间的内表面,沿上述插脚部的插入方向延伸且彼此相面对地配置,并且形成为该收缩部与上述被卡合部连续;以及引导部,其形成在比上述收缩部靠上述插入口侧的位置,上述引导部的靠上述被卡合部侧的间隔形成为比上述收缩部的靠上述被卡合部侧的间隔大,且上述引导部的相对于上述插头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上述收缩部的相对于上述插头的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小。在本发明中,一对引导面通常利用形成于插座的面向收容空间的内表面的台阶形状,形成为彼此相面对的面。台阶形状可以通过例如在插座的主体的两侧近旁和中心轴线近旁改变其壁厚而利用台阶的侧面形成,或者在插座的内表面突起形成条纹而利用该条纹的侧面形成。一对引导面是能够承受伴随其与卡合部的接触压力发生的滑动,且具有宽度的面,但也包括在外观上是条纹或看起来只是边缘的那样的细轨状的形状。就收缩部所成的倾斜角度和引导部所成的倾斜角度而言,在构成收缩部和引导部的台阶部以直线状连续的情况下,该连续方向与插头的插入方向所成的角度就相当于上述倾斜角度。在构成收缩部和引导部的台阶部因弯曲等不是直线状的情况下,可以近似地使用将收缩部或引导部 的两端点连结起来的直线与插头的插入方向所成的角度。另外,收缩部需是在被卡合部侧较窄且在引导部侧较宽的倾斜状。
收缩部的被卡合部侧的间隔需是用于使一对卡合部会聚而向被卡合部嵌合的充分的间隔。引导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隔只要能向收缩部引导卡合部即可,比收缩部的被卡合部侧的间隔大即可。引导部的被卡合部侧和收缩部可以形成为连续,在该情况下,引导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隔与收缩部的靠插入口侧的间隔相等。引导部的被卡合部侧和收缩部也可以形成为不连续,在引导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隔小于收缩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隔时,在插入卡合部时能够向收缩部交接卡合部。优选在任何情况下,引导部的间隔最小的部分都是如下的间隔,即,通过使该间隔最小的部分比一对卡合部的无负荷状态下的间隔大等,使该间隔最小的部分不对卡合部产生会聚作用或使卡合部稍微会聚的程度的间隔。在上述的本发明中,通过将插头的插脚部插入到插座的插入口中而沿插入方向送入该插脚部,插脚部前端的卡合部由引导面引导而与被卡合部相嵌合。此时,卡合部首先由引导部引导而在插座的内部前行,然后被收缩部会聚而与被卡合部相嵌合。由于引导部的间隔在整体上比收缩部的间隔大,且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比收缩部缓和,因此不对卡合部产生会聚作用,或即使产生也是微小的会聚作用。因而,在卡合部被引导部引导的期间内,卡合部不易产生由滑动产生的阻力,从而因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极低。收缩部利用其本身的倾斜角度和间隔使被引导部引导来的卡合部充分会聚,向被卡合部嵌合。在收缩部可能因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但通过将从插入口到被卡合部·的距离中的局部形成为整体间隔较大的引导部,能够在整体上降低因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优选收缩部的区间长度是从插入口到被卡合部的距离的例如1/3或1/3以下。利用这种区间分配方式,减小收缩部的在从插入口到被卡合部的距离的相对比率,能够在整体上大幅降低因在收缩部未能避免的、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此外,在本发明中,收缩部设置在较短的区间内,倾斜度陡,在插头和插座分开时,能够利用锁臂的弹性回弹力加强使插头弹出的作用,使操作容易进行。此外,能够获得由引导面和卡合部形成的引导功能,从而可以不用在插头上追加设置除插脚部以外的特别的弓I导机构,能够实现轻型化和低成本化。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将一对插脚部插入到收容空间中时,各插脚部的前端的卡合部不会受到引导部会聚作用。根据插入状态的不同,有时卡合部在引导部上滑动,但由于不是产生会聚作用的那样的结构,因此能够降低因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优选在本发明中,上述引导部的上述引导面的方向彼此平行。在这样的本发明中,能够在将引导部与卡合部的关系维持为恒定的状态下,向收缩部以期望的距离引导卡合部。利用这种引导部,能够提高从插入口到被卡合部的距离中的引导部的比率,进一步降低因卡合部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优选在本发明中,上述引导面具有上述引导部、上述插入口和导入部,上述导入部与上述插入口连续并且与上述引导部连续,上述导入部的靠上述插入口侧的间隔比上述引导部的间隔大。在这样的本发明中,在引导部的间隔比插入口的宽度小的情况下,能够使上述引导部和插入口连续而实现顺利地插入卡合部乃至插脚部。优选在本发明中,上述引导部和上述导入部沿上述插座的外形形成。在这样的本发明中,通过沿插座的外形形成台阶部,能够使台阶部彼此的间隔为该插座内的最大尺寸,并且能够减小其内侧的插座本身的厚度,在材料的减少和轻型化方面也有利。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头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图4是表不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的表面侧的立体图。图5是表不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插入口侧的主视图。图6是表不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的表面侧的俯视图。图7是表不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插座的背面侧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引导面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引导面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引导面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引导面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引导面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带扣的表面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图1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如图1 图3中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I包括插头10和供该插头10插入卡合的插座20。如上述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I用于连结或分开带体等的绳状构件的端部彼此之间,该旁开扣I包括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插头10、和同样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插座20。另外,作为插头10和插座2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合成树脂,也可以是金属等其他材质,该插头10和插座20的成形方法并不限定于注塑成形,也可以利用其他成形方法制成。在图1和图2中,插头10是利用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整体一体成形的,该插头10包括:基部11,其具备带安装部19和一对插脚部12 ;以及卡合部14,其分别形成于插脚部12。插脚部12自基部11的宽度方向(分别与相对于插座20的插头10的插入方向和插座20的表里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沿长度方向(相对于插座20插头10的插入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而彼此平行,各插脚部12形成为其中间至前端侧沿彼此分开或靠近的方向(上述的宽度方向)能够弹性变形。另外,一对插脚部12分别沿朝向插入方向的前端侧彼此靠近的方向以小陡度倾斜,且能保持一定的间隙地弯曲,由此能够利用整个插脚部12承受弹性变形的力。卡合部14以自插脚部12的前端上下(插座20的表里方向)延伸的突起形成,插脚部12的前端从侧面观察时呈T字形。也就是说,卡合部14形成在插脚部12的前端部,卡合部14的表里方向的尺寸(高度)形成为比插脚部12的高度大。带安装部19是利用基部11的中间部分形成的。如图2所示,带安装部19在内部中央具有供绳状构件的端部插入卡定的作为绳安装部的绳安装孔19A,在绳安装部的中间架设有连结杆19B,利用该连结杆19B使绳安装孔19A分成插入方向前端侧19C和插入方向后端侧19D这2个部分。由此,形成为将绳状构件贯穿于绳安装孔19A而在连结杆19B的周围绕转,从而能够调节绳状构件的长度的构造。在图2中,一对插脚部12的前端由U字形的连结部15彼此相连结。连结部15自插脚部12的前端的卡合部14向带安装部19分别延伸,彼然后此靠近而相连结,从而形成为U字形。利用该连结部15防止一对插脚部12在外力的作用下过度扩张。在一对插脚部12之间设有一对被引导部16。如图3所示,被引导部16具有与插脚部12的前端的卡合部14相同的高度,被引导部16的上下边缘自插脚部12的上下边缘沿上下方向突起。上述卡合部14和被引导部16由形成在插座20的内侧的引导面30(下文详细介绍)和凹凸形状26 (下文详细介绍)引导,利用该引导面30和凹凸形状26的引导,在进行插头10的插入操作时 向适当的位置引导插头10。如图2所示,被引导部16的基部11侧由连结框体16A被彼此相连结。连结框体16A连结被引导部16的靠基部11侧的彼此相对的部位,并且连结框体16A的中间部分以沿插头10的插入方向突出的方式弯曲。连结框体16A的中间部分以如下方式形成,即,表里方向的高度形成为比被引导部16小,且形成为随着向两端靠近,高度增加而成为与被引导部16相同的高度。由此,在连结框体16A的表面及背面形成有中央以小陡度凹陷的形状。该形状是沿着形成于将于下文详细介绍的主体21的内表面的凸条纹26B的轮廓的形状。在图1和图4中,插座20是利用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形整体一体成形的,该插座20包括:中空筒状的主体21,其具备带安装部29和插入口 22 ;收容空间23,其形成在主体21内,能够收容自插入口 22插入的插头10的插脚部12 ;以及被卡合部24,其形成于主体21,能与卡合部14相卡合。另外,为了解除卡合部14与被卡合部24的卡合,在主体21形成有操作用开口 27。操作用开口 27形成在主体21的侧面,与内部的收容空间23相连通。如图4所示,被卡合部24在收容空间23的内侧形成有4处,是朝向带安装部29 (朝向插入口 22的相反侧)的台阶形状。被卡合部24的4个台阶中的2个形成在主体21的背面的内侧,面向收容空间23,且该2个卡合部24主体21的带安装部29的两侧部分29A相对地形成。另外2个台阶同样也形成在主体21的表面的内侧,但被主体21的表面的突出部25A覆盖。利用这些台阶中的表背相面对的成对台阶形成被卡合部24。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20中形成有沿宽度方向排列的一对被卡合部24,该一对被卡合部24与形成于一对插脚部12的卡合部14相对应。
如图1和图4所示,操作用开口 27形成于露出自插入口 22插入的插脚部12的中间部分的位置,能够通过向操作用开口 27的内侧按压自该操作用开口 27露出的插脚部12,使一对插脚部12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弹性变形,使卡合部14自被卡合部24脱出而解除卡合部14与被卡合部24的相互的卡合。如图4和图5所示,在收容空间23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向被卡合部24引导卡合部14而使卡合部14与被卡合部24相卡合的一对引导面30。引导面30形成为自插入口 22的两侧近旁起沿主体21的表面及背面的各内侧延伸并与被卡合部24相连的台阶形状,在插脚部12自插入口 22插入时,引导面30作为向被卡合部24引导该插脚部12的前端的卡合部14的引导构造而发挥功能。即,在自插入口 22插入的插脚部12的前端,卡合部14由引导面30所引导,一对插脚部1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一对的卡合部14会聚而彼此靠近。然后,在卡合部14到达被卡合部24时,由引导面30引发的插脚部12的弹性变形解除,因此卡合部14收纳于被卡合部24而相互卡合。如图8所示,一对引导面30自被卡合部24连续地形成至插入口 22的近旁,并且一对引导面30分别包括收缩部31、引导部32和导入部33。收缩部31形成在引导面30的与被卡合部24相邻的区间SI内,收缩部31整体形成为直线状,收缩部31的方向Dl与插头10的插入方向DO成倾斜角度Al。倾斜角度Al的倾斜程设定为,在将插头10自插入口 22插入到收容空间23中时,能使插脚部12变形而使一对卡合部14会聚。收缩部31的靠被卡合部24侧的相面对的一对端部的间隔为W1。间隔Wl的范围设定为,比无负荷状态下的插头10的一对卡合部14的间隔小较多且能使插脚部12变形而使一对卡合部14会聚。因而,在将插头10自插入口 22插入到收容空间23中时,由于收缩部31的倾斜,使一对卡合部14会聚,随着卡合部14到达被卡合部24而解除卡合部14的会聚,卡合部14重新分开而与一对被卡合部24相嵌合。引导部32形成在引导面30的与收缩部31相邻的区间S2内,引导部32整体形成为直线状,引导部32的方向D2与插头10的插入方向DO平行,也就是倾斜角度A2 = O。因而,相面对的一对引导部32彼此平行,各引导部32间的间隔为W2。另外,引导部32与收缩部31间相连续的连续部分以虽然各倾斜角度A2、A1不同但也能使卡合部14顺利地滑动的方式,形成为与引导部32和收缩部31平滑连续的圆弧状。导入部33形成在引导面30的与引导部32相邻的区间S3内。导入部33形成为自引导部32平滑地连续且扩宽至插入口 22的最大宽度的那样的圆弧状。在这样的圆弧状的导入部33中,不能简单地设定导入部33的方向D3。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近似地将导入部33的引导部32侧的端点和插入口 22侧的端点连结起来的直线的方向设定为D3。导入部33的方向D3与插头10的插入方向DO成倾斜角度A3。倾斜角度A3比收缩部31的倾斜角度Al大,但是在导入部33处的目的不是使卡合部14会聚,而是向引导部32送入一对卡合部14,因此可以形成为如上所述的倾斜角度A3。另外,一对卡合部14的最外侧的距离为间隔W0,该间隔WO比引导部32的间隔W2大。因而,在利用导入部33向引导部32送入一对卡合部14时,利用导入部33使一对卡合部14开始会聚。如上所述, 即使导入部33呈圆弧状弯曲且整体的倾斜角度A3较大,由于在与引导部32连续的端部近旁引导部32的倾斜角度变小,因此能够使一对卡合部14会聚。这样,一对卡合部14以稍微会聚的状态向引导部32导入,在引导部32以微小的接触压力滑动且通过,一对卡合部14被送到收缩部31。主体21在表面侧和背面侧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分别沿插脚部12的插入方向连续的凹凸形状26。如图5所示,凹凸形状26由形成于主体21的外表面的凹条纹26A,和沿凹条纹26A形成在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凸条纹26B构成,这些凹条纹26A和凸条纹26B之间夹着的部分的厚度与主体21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相同,也就是说,该部分形成为将平板的一部分弯曲而成的波板形状那样的截面形状。该种凹凸形状26分别形成于主体21的表面和背面,由此相面对的表面及背面的中央部形成为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弯曲的波板形状,通过形成为这样的构造,能够确保最易受到沿表里方向作用的压迫力、容易产生龟裂的大致中央部的强度,对防止压碎及龟裂的发生有效。凹凸形状26配置于主体21的表面及背面的彼此相对应的位置,其彼此相面对的各凸条纹26B分别进入连结框体16A的表里的凹陷的位置,上述连结框体16A位于插入到收容空间23中的插脚部12之间。各凸条纹26B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卡合部14及被引导部16的高度(表里方向的尺寸)小,在将插脚部12插入时,卡合部14和被引导部16沿凹凸形状26被引导,矫正插头10的姿势而能获得适当地向被卡合部24引导卡合部14的引导功能。此时,被引导部16间的连结框体16A利用连结框体16A的表里的凹陷,能够不与各凸条纹26B干涉地插入到各凸条纹26B之间的间隔内。另外,根据被引导部16的高度,形成收容空间23内的导入被引导部16的部位的高度,在被引导部16插入在收容空间23内的状态下,当插座20沿表里方向受到压迫时,被引导部16成为支承件,能够起到防止插座20在表里方向上被压碎等过度变形的作用。

如图6和图7所 示,在主体21的表面和背面分别形成有缺口 28以及缺口 25,该缺口 28是通过使插入口 22的宽度方向的边缘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向带安装部29侧凹陷的圆弧形状并沿凹凸形状26延伸而成的,该缺口 25是通过使带安装部29的供带体贯穿的开口的宽度方向的边缘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向插入口 22侧凹陷的圆弧形状并沿凹凸形状26延伸而成的。缺口 25是自带安装部29延伸的U字形的深缺口,缺口 28是自插入口 22延伸的C字形的浅缺口,各缺口 25、28的最里侧部分均为圆弧状。缺口 28的C字形的边缘是沿着形成在插头10的基部11的连结框体16A的内侧形状的轮廓形状。利用该种轮廓形状,使缺口 28最大限度地扩张,并且不会使基部11露出
需要以上。缺口 25的U字形的边缘是沿着插脚部12至连结部15的外形形状的轮廓形状。如上所述,一对插脚部12的前端由U字形的连结部15被彼此相连结,其内侧形状整体为U字形,根据该形状形成缺口 25的轮廓形状。利用该种轮廓形状,能够使缺口 25最大限度地扩张,并且不会使插脚部12至连结部15露出。在缺口 25中的形成于主体21的表面的缺口 25处,与带安装部29的两端相对的部位是沿带安装部19突出的突出部25A,利用突出部25A覆盖上述被卡合部24的表面侧。利用该突出部25A防止穿通在带安装部29中的带体不慎鼓起。在形成于主体21的背面的缺口 25处,省略相当于突出部25A的部分,缺口 25的边缘的局部沿被卡合部24的台阶形成,被卡合部24在主体21的背面侧露出。如图4所示,主体21的带安装部29的两侧部分29A形成为其高度比带安装部29的带体缠绕部分高,由此确保充分的连接强度。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插头10的锁臂12插入到插座20的插入口 22中,并沿插入方向DO送入插脚部12,插脚部12的前端的卡合部14受引导面30引导而与被卡合部24相嵌合。此时,卡合部14首先受导入部33引导而向引导部32送入,此时卡合部14承受少量的会聚作用。通过进一步送入插头10,卡合部14沿引导部32被引导而进入插座20的内部,在收缩部31的作用下充分会聚而与被卡合部24相嵌合。这里,引导部32之间的间隔为W2且引导部32间平行,在引导部32整个范围内间隔都比收缩部31宽,且相对于插入方向DO的倾斜角度A2为0,是恒定的,因此不会产生像收缩部31那样的较强的会聚作用,虽然卡合部14在导入部33处以稍微会聚了的状态送入引导部32,但在引导部32滑动时的阻力微小。因而,在被引导部32引导的期间内,卡合部14不易产生由滑动引发的阻力,因卡合部14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可能性极低。另外,收缩部31能够利用其本身的倾斜角度Al和间隔W1,使被引导部32引导来的卡合部14充分地会聚,向被卡合部24嵌合。在收缩部31处,可能会因卡合部14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但通过将从插入口 22到被卡合部24的距离中的大部分形成为导入部33和引导部32,减小收缩部31,在整体上能够降低因卡合部14的插入在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缩部的区间SI的长度为从插入口 22到被卡合部24的距离的例如1/3以下。利用这种区间分配,减小收缩部31的相对于从插入口 22到被卡合部24的距离所占的相对比率,能够在整体上大幅降低因在收缩部31处未能避免的、在插入的中途停止而发生习惯性变形和吱吱的噪音的可能性。此外,引导面30中的导入部33和引导部32的局部形成为圆弧状,且沿插座20的操作用开口 27形成,因此不用使插座20的主体21具有多余的厚度,能够实现材料的有效利用。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凹凸形状26沿插脚部12的插入方向形成,因此凹凸形状26能够不与插脚部12的插入操作发生干涉等,并且也具有对插脚部12的卡合部14及被引导部16的引导功能。此外,凹凸形状26以向收容空间23中的收容插脚部12的部分的中间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将一对插脚部12插入到收容空间23中时,各插脚部12进入凹凸形状26的两侦牝插脚部12和凹凸形状26不会相互干涉,能够使上述插脚部12和凹凸形状26分别具有厚度(带扣表里方向的尺寸),在确保强度的方面有效。另外,在插入插脚部12时,凹凸形状26兼作向被卡合部24引导卡合部14的引导件,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卡合插头10与插座20的操作。第2实施方式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 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2包括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插头10和插座2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20内的引导面30的区间分配方式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不同。在图9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引导部32的区间S2,相应地缩小导入部33的区间S3。导入部33在形成为圆弧状的这一点以及倾斜角度为A3的这一点上,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但间隔W3大幅缩小。引导部32的如下结构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即,一对引导部32彼此平行,弓丨导部32的方向D2与插入方向DO相同,倾斜角度A2 = O。收缩部31的区间S1、方向Dl和倾斜角度Al没有变化。采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使引导部32为较长的区间,能够在前期阶段稳定插头10相对于插座20的的姿势,能够顺利地进行卡合部14的送入操作。但是,由于间隔W3大幅地缩小,因此在向引导部32导入一对卡合部14时,需要进行在间隔W3的范围内查找等的操作。第3实施方式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3包括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插头10和插座2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33和引导部32的形状及配置方式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不同。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形成为圆弧状,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形成为直线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的靠插入口 22侧的端部配置在插入口 22的边缘,该端部沿与插入方向D O成倾斜角度A3的方向D3直线状地向收容空间23内延伸,而与引导部32连续。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2彼此平行地配置,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2沿与插入方向DO成倾斜角度A2的方向D2直线状延伸,一对引导部32配置为具有小陡度的锥形。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2的区间较长,由此能够在前期阶段稳定插头10相对于插座20的的姿势,顺利地进行卡合部14的送入操作。采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4实施方式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4包括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插头10和插座2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部33和引导部32的形状及配置方式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不同。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形成为圆弧状,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形成为直线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入部33的靠插入口 22侧的端部配置在插入口 22的边缘,该端部沿与插入方向DO成倾斜角度A3的方向D3直线状地向收容空间23内延伸,而与引导部32连续。上述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2彼此平行且形成为直线状,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32形成为圆弧状,与插入方向DO成倾斜角度A2。另外,在圆弧状的引导部32处,可以近似地将连结引导部32的导入部33侧的端点和收缩部31侧的端点的直线的方向视作方向D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2和收缩部31是不连续的。即,引导部32的靠收缩部31侧的端部以间隔W2相面对,但该间隔设定成比收缩部31的靠引导部32侧的端部的间隔小。上述引导部32和收缩部31以曲柄状相连结,卡合部14容易自引导部32向收缩部31 —边滑动并一边移动,但与该动作相反的动作被曲柄状的部分制止。采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利用引导部32与收缩部31之间的曲柄状部分,制止自被卡合部24拔出的卡合部14,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卡合部14的不慎脱开。第5实施方式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5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地包括插头10、插座20和引导面30。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0和插座20中,主体21的轮廓或插脚部12的形状等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面30包括直线状的导入部33、引导部32和收缩部31。导入部33形成为在区间S3内方向为D3、倾斜角度为A3、间隔为W3,引导部32在区间S2内形成为方向D2 =插入方向DO且彼此平行,倾斜角度A2 = 0,间隔为W2,收缩部31形成为方向为D1,倾斜角度为Al,间隔为W1。该配置方式除了导入部33不是圆弧状以外,其他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采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6实施方式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旁开扣6包括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插头10、插座20和引导面3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20并未形成有上述第I实施方式那样的缺口 25、28(参照图1),凹凸形状26从插入口 22的边缘到带安装部29连续地形成得较长。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未设置图1的缺口 25、28,因此不能减少缺口 25、28相应的主体21的材料或重量,除此之外能够获得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通过加长凹凸形状26,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加强主体21的刚性。夺形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包括如下变形。可以适当地更改引导面30中的收缩部31、引导部32和导入部33的分配方式。另夕卜,除了上述收缩部31、引导部32和导入部33形成为直线状或圆弧状以外,可以根据这些构件各自的功能,适当地设定方向、倾斜角度、间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均形成有导入部33,但该导入部33也可以省略。例如在图9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微小的区间S3内形成有导入部33,但也可以完全不形成该导入部33,若通过增大引导部32减小聚部31的比率,则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期望效果。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台阶形状形成了引导面30,但也可以在插座20的内表面上形成突条,利用该突条的侧面形成引导面,总之只要能够形成相面对的一对引导面,引导一对卡合部14,而且能够获得使卡合部14进一步向被卡合部24会聚的功能即可。工业实用件本发明能够利用为连结带体彼此之间的带扣且具有两侧成一对的锁臂的旁开扣。
附图标记说明1、2、3、4、5、6、旁开扣;10、插头;11、基部;12、插脚部;14、卡合部;20、插座;21、主体;22、插入口 ;23、收容空间;24、被卡合部;27、操作用开口 ;30、引导面;31、收缩部;32、引导部;33、导入部;A1、收缩部的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A2、引导部的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A3、导入部的相对于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D0、插入方向;D1、收缩部的方向;D2、引导部的方向;D3、导入部的方向;S1、收缩部的区间;S2、引导部的区间;S3、导入部的区间;W0、卡合部的无负荷状态下的最外侧的距离;W1、收缩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隔;W2、引导部的靠被卡合部侧的间 隔;W3、导入部的靠插入口侧的间隔。
权利要求
1.一种旁开扣,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塞,其具有插塞侧带安装部和分别具有插座卡合部的一对腿部; 插座,其具有插座侧带安装部;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构成为用于容纳上述一对腿部;插塞卡合部,该插塞卡合部构成为,当上述插塞沿着插入方向插入上述插座后,能够与各腿部的上述插座卡合部相卡合;一对引导面,该一对引导面构成为沿着上述容纳空间的内表面延伸,能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间相对自由滑动地相互作用;上述引导面分别至少具有引导部和收缩部,上述收缩部设于上述引导部与上述插塞卡合部之间,上述收缩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引导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的沿着上述插入方向的长度比上述收缩部的沿着上述插入方向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面还分别具有设于上述引导部与上述插座的插入开口之间的导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入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弓I导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上述倾斜角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入部向上述插入开口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入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与上述弓I导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面分别具有形成于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内表面 的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收缩部与上述引导部中的至少一者形成为直线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收缩部与上述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腿部的上述插座卡合部形成有与上述腿部的顶端接近的隆起端,上述隆起端沿上下方向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具有位于上述插座的上表面与上述插座侧带安装部之间的第一缺口区域和位于上述插座的底面与上述插座侧带安装部之间的第二缺口区域,上述第二缺口区域比上述第一缺口区域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接近于各腿部的顶端,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包括4个插塞卡合部,该4个插塞卡合部构成为当上述插座与插塞卡合时能够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相卡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中的两个插塞卡合部插入上述第一缺口区域的端部,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的另外两个插塞卡合部接近上述第二缺口区域的端部。
14.一种旁开扣,其特征在于,插塞,其具有插塞侧带安装部和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插座卡合部的一对腿部; 插座,其具有插座侧带安装部;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构成为用于容纳上述一对腿部;插塞卡合部,该插塞卡合部形成有与上述插塞向上述插座插入的插入方向呈大致正交的面,该插塞卡合部构成为当上述插塞沿着上述插入方向插入上述插座时,能够与各腿部的上述插座卡合部相卡合;一对引导面,该一对引导面构成为沿着上述容纳空间的内表面延伸,能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间相对自由滑动地相互作用;上述引导面分别至少具有引导部和收缩部,上述收缩部设于上述引导部与上述插塞卡合部之间,上述收缩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引导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上述引导部沿着上述插入方向的长度比上述收缩部沿着上述插入方向的长度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引导面的上述引导部不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与各引导面的上述收缩部连续。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还具有中央外表面,该中央外表面被定位于,当上述插塞插入上述插座后该中央外表面配置于上述一对腿部之间,上述中央外表面相对于上述插座的位于上述中央外表面附近的外周面形成为凹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具有位于上述插座的上表面与上述插座侧带安装部之间的第一缺口区域和位于上述插座的底面与上述插座侧带安装部之间的第二缺口区域,上述第二缺口区域比上述第一缺口区域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接近于各腿部的顶端,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包括4个插塞卡合部,该4个插塞卡合部构成为当上述插座与插塞卡合后,能够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相卡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旁开扣,其特征在于,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中的两个插塞卡合部插入上述第一缺口区域的端部,上述插座的上述插塞卡合部的另外两个插塞卡合部接近上述第二缺口区 域的端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旁开扣。旁开扣包括插塞,其具有插塞侧带安装部和分别具有插座卡合部的一对腿部;插座,其具有插座侧带安装部;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构成为用于容纳上述一对腿部;插塞卡合部,该插塞卡合部构成为,当上述插塞沿着插入方向插入上述插座后,能够与各腿部的上述插座卡合部相卡合;一对引导面,该一对引导面构成为沿着上述容纳空间的内表面延伸,能与上述插塞的上述插座卡合部间相对自由滑动地相互作用;上述引导面分别至少具有引导部和收缩部,上述收缩部设于上述引导部与上述插塞卡合部之间,上述收缩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引导部相对于上述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文档编号A44B11/26GK103238991SQ20131010799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南部円香, 上原亮一郎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