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692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羽绒服构件,该羽绒服构件包括面层(301,302)和胆层(401,402),面层(301,302)与胆层(401,402)之间设置有填充物,面层(301,302)的面积大于胆层(401,402)的面积,面层(301,302)和胆层(401,402)之间为吃纵缝合。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羽绒服构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由该羽绒服构件制成的羽绒服。本发明的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采用立体工艺,在提高服装保暖度的同时,使服装的外观也更加美观。
【专利说明】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工艺羽绒服,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工艺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对所需生活用品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冬,天气渐渐转冷,这时羽绒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我们,对羽绒服的保暖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在本领域中,现有羽绒服装缝制工艺技术为在服装面层里层之间加两层内胆进行直接间线,且无立体缝合工艺。因此,两层内胆会对羽绒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羽绒服整体的立体感减少,从而降低了羽绒服装的整体保暖性,同时也使得羽绒服的整体视觉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羽绒服整体的立体感更强,同时还能够提升羽绒服的整体保暖性的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羽绒服构件,包括面层和胆层,面层与胆层之间设置有填充物,面层的面积大于胆层的面积,面层和胆层之间为吃纵缝合。
[0007]进一步,面层的面积比胆层的面积大1.5%_3%。
[0008]进一步,与面层缝合在一起的胆层的另一面上设置有里层。
[0009]进一步,羽绒服构件上设置有多条防止填充物任意移动的间线。
[0010]进一步,面层的材质为100%锦纶防绒面料,胆层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防绒面料。
[0011]进一步,里层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面料或经编抓绒面料。
[0012]一种羽绒服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自起始点至终止点,顺次沿多条接缝将面层和胆层吃纵缝合,面层的面积需大于胆层的面积;从起始点与终止点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缝合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开口。
[0013]进一步,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缝合完毕的羽绒服构件上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任意移动的间线。
[0014]进一步,面层和胆层之间的接缝的缝合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为10-12针/3cm。
[0015]一种由上述羽绒服构件制成的羽绒服,包括多个羽绒服构件,多个羽绒服构件之间相互缝接。
[0016]与现有羽绒服相比,本发明的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发明的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对现有羽绒服装缝制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并诞生出新的立体工艺方法即一层胆有里布或一层胆无里布,使得羽绒服整体的立体感更强,提升羽绒服的整体保暖性。
[0018]本发明的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采用立体工艺,在提高服装保暖度的同时,使服装的外观也更加美观,在寒冷的季节中,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也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0]图2是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0021]图3是图1中的羽绒服前幅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1中的羽绒服前幅的工艺示意图;
[0023]图5是图2中的羽绒服后幅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图2中的羽绒服后幅的工艺示意图;
[0025]图7是图1中的羽绒服袖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1中的羽绒服袖子的工艺示意图;
[0027]图9是图1中的羽绒服领子的工艺示意图;
[0028]图10是本发明的羽绒服的包缝工艺示意图;
[0029]图11是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0030]图12是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二实施例的后视图;
[0031]图13是图11中的羽绒服前幅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4是图11中的羽绒服前幅的工艺示意图;
[0033]图15是图12中的羽绒服后幅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6是图12中的羽绒服后幅的工艺示意图;
[0035]图17是图11中的羽绒服袖子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8是图11中的羽绒服袖子的工艺示意图;
[0037]图19是图11中的羽绒服领子的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39]本发明的羽绒服由多个羽绒服构件相互缝接而成,其中,羽绒服构件包括面层和胆层,面层与胆层之间设置有填充物,面层的面积大于胆层的面积,面层和胆层之间为吃纵缝合。本发明对现有羽绒服装缝制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使得羽绒服整体的立体感更强,提升了羽绒服的整体保暖性。
[0040]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中面层和胆层之间的吃纵缝合工艺具体是指面层的面积比胆层的面积大(本发明中优选为1.5%-3%),通过吃纵方式将面层与胆层缝合,进而达到面层呈凸状效果,由此再充填羽绒会使得羽绒服整体的立体感更强,提升了羽绒服的整体保暖性。此外,通过GB/T 11048-1989方法A平板式测试,本发明的通过吃纵缝合立体工艺制作的羽绒服对比现有通过平整缝合无立体工艺制作的羽绒服,在充填同等重量羽绒时保暖值可提升15%左右。
[0041]下面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羽绒服构件、羽绒服构件制作方法和羽绒服进行详细说明:
[0042]如图1至图9所示,其公开了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羽绒服100为一层胆无里布式结构,其中,面层301的材质为100%锦纶防绒面料,胆层401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防绒面料。
[0043]图1和图2为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如图所示,羽绒服100包括前幅110、后幅120、袖子130和领子140,其中,前幅110、后幅120、袖子130和领子140相互缝接以形成完整的羽绒服100。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的羽绒服并不局限于上述组成构件,任何能够相互拼接以形成完整羽绒服的结构均适用于本发明。
[0044]图3和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前幅11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前幅110包括面层301和胆层401,面层301与胆层401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其中,面层301的面积比胆层401的面积大1.5%-3%,面层301和胆层401通过吃纵缝合。此外,前幅11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前幅11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1。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前幅11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45]首先,以al为起始点,bl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111、接缝112、接缝113、接缝114、接缝115和接缝116将面层301和胆层401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al与终止点bl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al与终止点bl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1和胆层401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46]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前幅110上还可进行间线601的缝制。其中,间线601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且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o
[0047]图5和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后幅12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后幅120包括面层301和胆层401,面层301与胆层401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其中,面层301的面积比胆层401的面积大1.5%-3%,面层301和胆层401通过吃纵缝合。此外,后幅12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后幅12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1。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后幅12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48]首先,以Cl为起始点,dl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121、接缝122、接缝123、接缝124、接缝125、接缝126、接缝127和接缝128将面层301和胆层401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Cl与终止点dl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Cl与终止点dl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1和胆层401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49]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后幅120上还可进行间线601的缝制。其中,间线601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
[0050]图7和图8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袖子13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袖子130包括面层301和胆层401,面层301与胆层401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其中,面层301的面积比胆层401的面积大1.5%-3%,面层301和胆层401通过吃纵缝合。此外,袖子13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袖子13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1。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袖子13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51]首先,以el为起始点,f I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131、接缝132、接缝133和接缝134将面层301和胆层401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el与终止点Π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el与终止点Π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1和胆层401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52]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袖子130上还可进行间线601的缝制。其中,间线601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
[0053]图9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领子140的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领子140仅包括面层301,两层面层301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领子14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54]首先,以gl为起始点,hi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141、接缝142和接缝143将两层面层301缝合;然后,从起始点gl与终止点hi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gl与终止点hi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1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55]图10为本发明的羽绒服的包缝工艺示意图。上述制作完成的羽绒服构件(前幅110、后幅120、袖子130和领子140)需要相互缝接才能组成完整的羽绒服,如图1所示。各组成构件之间的接缝(如肩缝150、夹圈缝160、前侧拼缝170等)可通过如图10所示的包缝工艺进行制作,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包缝工艺优选采用宽度为7mm的100%锦纶超薄面料,以防止钻绒问题。此外,羽绒服100上还可设置袖口 180和下摆190,其中,袖口 180和下摆190处优选采用宽度为IOmm的橡筋织带进行包缝。
[0056]如图11至图19所示,其公开了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羽绒服200为一层胆有里布式结构,其中,面层302的材质为100%锦纶防绒面料,胆层402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防绒面料,里层502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面料或经编抓绒面料。
[0057]图11和图12为本发明的羽绒服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如图所示,羽绒服200包括前幅210、后幅220、袖子230和领子240,其中,前幅210、后幅220、袖子230和领子240相互缝接以形成完整的羽绒服200。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中的羽绒服并不局限于上述组成构件,任何能够相互拼接以形成完整羽绒服的结构均适用于本发明。
[0058]图13和图14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前幅21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前幅210包括面层302、胆层402和里层502,其中,面层302与胆层402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面层302的面积比胆层402的面积大1.5%-3%,面层302和胆层402通过吃纵缝合,里层502缝制在胆层402的内侧,也即与面层301缝合在一起的胆层402的另一面上。此外,前幅21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前幅21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2。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前幅21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59]首先,以a2为起始点,b2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211、接缝212、接缝213、接缝214、接缝215和接缝216将面层302和胆层402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a2与终止点b2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a2与终止点b2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2和胆层402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60]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前幅210上还可进行间线602的缝制。其中,间线602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
[0061]图15和图16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后幅22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后幅220包括面层302、胆层402和里层502,其中,面层302与胆层402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面层302的面积比胆层402的面积大1.5%-3%,面层302和胆层402通过吃纵缝合,里层502缝制在胆层402的内侧,也即与面层301缝合在一起的胆层402的另一面上。此外,后幅22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后幅22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2。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后幅22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62]首先,以c2为起始点,d2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221、接缝222、接缝223、接缝224、接缝225、接缝226、接缝227和接缝228将面层302和胆层402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c2与终止点d2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c2与终止点d2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2和胆层402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63]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后幅220上还可进行间线602的缝制。其中,间线602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
[0064]图17和图18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袖子230的结构和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袖子230包括面层302、胆层402和里层502,其中,面层302与胆层402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面层302的面积比胆层402的面积大1.5%-3%,面层302和胆层402通过吃纵缝合,里层502缝制在胆层402的内侧,也即与面层301缝合在一起的胆层402的另一面上。此外,袖子230上还可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在袖子230中任意移动的间线602。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袖子23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65]首先,以e2为起始点,f2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231、接缝232、接缝233和接缝234将面层302和胆层402吃纵缝合;然后,从起始点e2与终止点Π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e2与终止点f2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2和胆层402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
[0066]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在缝合完毕的袖子230上还可进行间线602的缝制。其中,间线602的形状可以是V型、斜线型或平行线型等,相邻间线之间的间距优选为80mm-120mm。
[0067]图19为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领子240的工艺示意图。如图所示,领子240仅包括面层302,其中,两层面层302之间设置有填充物(如羽绒等)。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领子240的制作过程进行简要描述:
[0068]首先,以g2为起始点,h2为终止点,沿着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从接缝241、接缝242和接缝243将两层面层302缝合;然后,从起始点g2与终止点h2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最后,填充物充填完毕后缝合起始点g2与终止点h2之间的开口。上述面层302之间的接缝的缝合优选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优质的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10-12针/3cm。[0069]上述如幅210、后幅220和袖子230制作完成后,首先相互缝接以形成半成品,然后再将相应的里层502缝制到半成品上,最后缝接上领子240,以形成成品。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羽绒服构件(前幅210、后幅220、袖子230和领子240)在相互缝接时在接缝处(如肩缝250、夹圈缝260、前侧拼缝270等)也可采用如图10所示的包缝工艺,以防止钻绒问题。
[0070]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301,302)和胆层(401,402),面层(301,302 )与胆层(401,402 )之间设置有填充物,面层(301,302 )的面积大于胆层(401,402 )的面积,面层(301,302 )和胆层(401,402 )之间为吃纵缝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面层(301,302)的面积比胆层(401.402)的面积大1.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与面层(301,302)缝合在一起的胆层(401,402)的另一面上设置有里层(5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羽绒服构件上设置有多条防止填充物任意移动的间线(601,602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面层(301,302)的材质为100%锦纶防绒面料,胆层(401,402)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防绒面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其特征在于,里层(502)的材质为100%聚酯纤维面料或经编抓绒面料。
7.一种羽绒服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自起始点至终止点,顺次沿多条接缝将面层(301,302)和胆层(401,402)吃纵缝合,面层(301,302)的面积需大于胆层(401,402)的面积; 从起始点与终止点之间的开口处充填填充物; 缝合起始点和终止点之间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羽绒服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缝合完毕的羽绒服构件上设置多条防止填充物任意移动的间线(601,60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羽绒服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面层(301,302)和胆层(401.402)之间的接缝的缝合采用8号-9号圆头车针,缝线采用涤纶线,车缝衍线针距为10-12 针 /3cm。
10.一种由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羽绒服构件制成的羽绒服,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羽绒服构件,多个羽绒服构件之间相互缝接。
【文档编号】A41D3/00GK103750584SQ201410045866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8日
【发明者】鲍良有, 胡先春 申请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