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1966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手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有关一种手套,尤指一种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可自动化生产且提高产能,并可降低人工缝纫的成本,以及缩短人员学习曲线及降低操作变异,且大幅提升手套柔软度及舒适性的手套。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手套在制作过程中,利用各种皮革或布料,用模具裁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手套部件,其中手套部件是通过人工操作缝纫机车,把每一块手套部件拼接一步步车缝成型的手套。然,以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缝制其工时较长、生产效率较差,且进行缝制时常因为人工的疏失或操作上的变异,而影响手套的质量,降低手套的良率,故欲降低人工的疏失或操作变异,需要加强人员训练,增加了人员学习曲线,进而增加人工缝制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提供一种手套,尤指一种结构简单成型容易,且大幅提升手套柔軟度及舒適性的手套。

为达上揭目的,本发明的手套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一第二手套部件及一第三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具有一掌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一掌背,该第三手套部件具有位于该掌面及掌背间的掌侧条部,其中,该掌侧条部的上边侧表面以一第一黏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的表面,该掌侧条部的下边侧表面以一第二黏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二手套部件的表面。

本发明的手套中该掌侧条部可预先成型不仅减少手套的制作工序,且整体手套较为柔软且掌侧较为透气,增加配戴的舒适性。且整体手套不需以车缝方式成型,制作工序大为简化,且结构简单成型容易。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第二外表面,该第三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三内表面、第三外表面,该第一外表面以该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第二外表面,该第三手套部件具有相对的第三内表面、第三外表面,该第一内表面以该第一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二内表面以该第二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第二手套部件或第三手套部件具有延伸的袖筒部。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袖筒部与该第一手套部件,第二手套部件或第三手套部件为一体延伸。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二外表面以该第二结合区域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三手套部件具有一体延伸于该掌侧条部的袖筒部。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一手套部件具有一由该掌面所延伸的手指面部。

依据上述技术特征,所述第二手套部件具有一由该掌背所延伸的手指面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三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四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6a至图6f为本发明中手套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号说明:

第一手套部件10

第一内表面101

第一外表面102

掌面11

手指面部12

第二手套部件20

第二内表面201

第二外表面202

掌侧条部30

第三内表面301

第三外表面302

鏤空形状31

袖筒部32

第一结合区域41

第二结合区域42

黏合区域51

手型模具61

固定件611

模具62

上模具621

下模具622

模穴62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为本发明手套的结构示意图,及如图2为本发明中手套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剖视图所示,本发明的手套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10、一第二手套部件20及一第三手套部件,该第一手套部件10具有一掌面11及由该掌面11所延伸的手指面部12,该第二手套部件20具有一掌背(图未示)及由该掌背所延伸的手指背部(图未示),而该第三手套部件具有位于该掌面11及掌背间的掌侧条部30。本发明各實施例为全指型手套,亦可以为无指型手套或半指型手套。

其中,该掌侧条部30的上边侧表面以一第一黏合区域41结合于该第一手套部件10的表面,该掌侧条部30的下边表面以一第二黏合区域42结合于该第二手套部件20的表面。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手套部件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101、第一外表面102,该第二手套部件20具有相对的第二内表面201、第二外表面202,该第三手套部件的掌侧条部30具有相对的第三内表面301、第三外表面302,该第一外表面102以该第一结合区域41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301,而该第二外表面202以该第二结合区域42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301。

如图3的第二实施例所示,该手套同样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10、一第二手套部件20及一第三手套部件的掌侧条部30,该第一外表面102以该第一结合区域41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301,而该第二内表面202以该第二结合区域42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302。

如图4的第三实施例所示,该手套同样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10、一第二手套部件20及一第三手套部件的掌侧条部30,该第一内表面101以该第一结合区域41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302,而该第二内表面202以该第二结合区域42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302。

如图5的第四实施例所示,该手套同样具有一第一手套部件10、一第二手套部件20及一第三手套部件的掌侧条部30,该第一内表面101以该第一结合区域41黏合于该第三外表面302,而该第二外表面202以该第二结合区域42黏合于该第三内表面301。

本发明的制造方式,至少包含下列步骤。

(a)提供一掌侧条部30,该掌侧条部30可预先利用针织机器针织成型,如图6a所示,该掌侧条部30形成相对于掌面及掌背的镂空形状31,以及袖筒部32,该袖筒部32可由该掌侧条部30一体延伸而成。该掌侧条部可以为相等宽度及面积的形式,或者可以为不同宽度及面积形式,例如相对于指尖部位的面积较大,而相对于各手指根部间的ㄚ位部其面积较小。

(b)提供一手型模具61,如图6b所示,其具有与该手套芯相对应的外形结构,将该掌侧条部30套至于该手型模具61外,如图6c所示,其中,该手型模具61上下表面设有复数固定件611,可将该掌侧条部30上下边缘分别朝该手型模具61上下表面覆盖翻摺,并由各固定件611固定。并于该掌侧条部固定于手型模具61上下表面的边缘设置至少一黏固层(图未示),该黏固层可为聚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酸酯(acrylate)等黏性接口材质,可以贴胶膜、刷胶水或喷胶方式附着。

(c)提供一第一手套部件10,如图6d所示,其具有一掌面11及由该掌面11所延伸的手指面部12,该第一手套部件10可如图所示分为两个片体,当然亦可以为单一片体。以及提供一第二手套部件20,如图6f所示,其具有一掌背21及由该掌背21所延伸的手指背部22。并分别于该第一、第二手套部件的边缘设置至少一黏固层(图未示),该黏固层可为聚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酸酯(acrylate)等黏性接口材质,可以贴胶膜、刷胶水或喷胶方式附着。

(d)提供一模具62,如图6e、6f所示,该模具62具有上、下模具621、622,该下模具622具有模穴623可容置该第一手套部件10,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模穴623具有与该第一手套部件10相对应的外形结构,且该模穴623为凹入于该下模具622的结构体。

(e)将该第一手套部件10放置于该模穴623内,再将套设有掌侧条部30的手型模具61放置于该模穴623内,并叠放于该第一手套部件10之上。

(f)将该第二手套部件20叠放于该掌侧条部30之上;再将该上模具621进行合模而压合于该下模具622之上,进行压合,由该黏固层构成该第一、第二手套部件与该掌侧条部的黏合固定,而形成黏固区域;当然,亦可藉由高周波或压合方式构成黏合固定。

其中,上述的袖筒部亦可延伸设置于该第一手套部件或第二手套部件,亦可由第二手套部件或第三手套部件一体延伸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的手套中该掌侧条部可预先成型,不仅减少手套的制作工序,且整体手套较为柔软且掌侧较为透气,增加配戴的舒适性。且整体手套不需以车缝方式成型,制作工序大为简化,且结构简单成型容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