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784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涉及在水分多的场所中可提高使用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性,且还可在水中发挥其功能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



背景技术:

鞋可以缓冲步行时所产生的冲击,并保护步行者的脚部免受外部的伤害,大部分人在步行时穿鞋。

根据这种鞋,通常而言,以与普通脚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在底部形成鞋底并在上侧配置可覆盖脚部的鞋帮,将鞋帮与鞋底相结合来构成鞋。

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时尚以及健康,提出了各种类型、形状或材质的鞋子。作为鞋的典型材质,使用皮、纤维或合成树脂等。

如同采用皮材质的皮鞋的情况下,相对地能够良好地保持其形状,穿后其形态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保持形状,但穿用感不好,步行过程中经常发生脚后跟或脚趾部位的损伤,在通风性方面也存在缺点。

采用以相对软的材质组成的纤维或合成树脂材质的平底鞋或运动鞋等,虽然穿着舒适,但随着穿用时间变长,会发生变形,也存在耐久性弱的问题。

为了完善如上所述的各种鞋的缺点,尝试了各种方法,但目前还很难全部满足穿用便利性和耐久性以及步行时的脚的舒适感等所有要求。

近年来推出了由厚度薄并且软性高的材质构成的鞋,便于在游泳池或海边等地使用。

但是,这种鞋子仅仅将重点放在防水性,当水分进入内部时,不仅妨碍穿用感,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在水分较多的场所使用,因此,会发生因打滑导致的安全事故的问题。

韩国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实2000-0009856号公开了设有脚蹼的鞋。根据这种形态,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有脚蹼,可同时执行鞋子和脚蹼的功能,但因其结构复杂并且不坚固,两种功能均无法正常发挥,不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脚蹼的防滑鞋,其既可以确保水中及陆上的步行能力,又能够以穿着状态在水中玩耍,而且可提高步行在水分较多的地面上时的安全性。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设有脚蹼的防滑鞋,其包括:鞋帮100,配置成在上侧覆盖脚背;鞋内底部200,与上述鞋帮的下侧相连接;鞋外底部300,与上述鞋内底部及鞋帮相结合且支撑于地面;以及耙部360,向上述鞋外底部的前方延伸,在上述鞋外底部中,脚前跟底面沿着前方方向逐渐向上侧隆起,并排列有多个吸附部310,上述吸附部310包括杯部311和突起部312,上述杯部311在外周侧与地面相紧贴并被压缩而提供吸附力,上述突起部312在上述杯部的中心侧向下方突出。由此,可以在水分较多的陆上或水中以穿着状态进行活动。

在上述吸附部中,相对于突起部下端部,杯部的外周可配置在下侧。由此,使吸附性能最大化。

在上述吸附部与地面相接触的过程中,杯部的外周可与地面相接触并被压缩而提供吸附力,在脚的荷重移动的过程中,随着压力的增加,突起部与地面相接触,并解除吸附力。由此,可降低步行时所产生的不适感。

上述耙部可设有多个加固肋和多个槽,上述多个加固肋将空间划分为左右空间,并向下方突出,以向后方引导水流,上述多个槽形成于在最外围侧上配置的加固肋侧面,沿着侧方向形成,以向侧面引导水流。

上述鞋外底部设有摩擦部370和多个杯部,上述摩擦部370沿着前后方向形成,以左右划分脚前跟部位的底面,并以相隔的方式配置于两侧,上述多个杯部排列于上述摩擦部之间并在中心侧形成有贯通孔部313,用于将内部的水分向外部排出,而且在上述摩擦部的外围侧排列有多个吸附部。由此,使吸附性能和排水及摩擦性能最大化。

上述鞋外底部可设有脚蹼,上述脚蹼进一步设有在脚后跟部位形成为放射状的摩擦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同时具有步行和游泳的功能,在水中玩耍时的效用性得到提高,而且耙部具有对步行不产生阻碍的结构,使得本发明具有便利性最大化的效果。

并且,由于鞋帮、鞋内底部及鞋外底部由轻量材质构成,并且具有可最小化生产工序的结构,既可以提高生产性,又可以提供优化于脚部形状和移动性的鞋子,而且为了在水分较多的地方使用时防止出现打滑现象,利用吸附力来提高安全性,在步行过程中还可根据脚部的压力变化来解除吸附力,借助这种结构,使得本发明具有可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开放部侧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鞋帮 120:紧固部

130:延伸部 140:环部

200:鞋内底部 210:缝纫部

300:鞋外底部 301:侧壁部

302:底部单元 310:吸附部

311:杯部 312:突起部

313:贯通孔部 315:辅助吸附部

320:缝纫部 330:开口部

340:填充部 350:镶嵌部

351:槽部 352:台阶部

360:耙部 361:加固肋

370:摩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鞋子,其设有脚蹼、防滑结构和排水结构,以便于在水多的小溪、游泳池、海边等地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概念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基本上包括鞋外底部,配置于底部,并设有用于防止与地面发生打滑的吸附结构;鞋帮,配置成覆盖上述鞋外底部的上侧;以及耙部,向上述鞋外底部的前方侧延伸且增加针对水势的抵抗力。

鞋外底部根据鞋的类型而可呈各种的形态和大小,而且当适用本发明的概念时,并非局限于后述的说明及附图。在本发明的说明中,以双脚相向地站立的状态为基准,将相向的一侧定义为内侧,将与内侧相反的一侧定义为外侧。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概念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立体图。

本发明从上侧开始大致由鞋帮100、鞋内底部及鞋外底部300构成。

鞋外底部300配置成向上侧支撑脚的底部,向下侧与地面相接触,这种鞋外底部300可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材质构成,以提高摩擦力,但并不受此限定。

在本发明中,提出了构成整体鞋子的材质相比于现有的鞋子而实现轻量化的概念,因此,上述鞋外底部300可从能够注塑成型的合成树脂材质、热塑性弹性体(Thermo plastic elastomers,TPE)材料、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材质中选择。

优选地,上述鞋外底部300可支撑整体结构,并相比于其他部位,耐久性高,因此,相比于上述的鞋帮100和鞋内底部(图6的200),上述鞋外底部300的厚度更大。

这种鞋外底部300大致分为用于支撑地面的底面部位和侧壁部位,上述侧壁部位呈包围鞋帮100下侧的侧面的形态,为了实现轻量鞋的加固性,在侧壁部位上可设有上下隆起及凹陷的形状。

本发明为了提高在水分较多或打滑的地面上的活动性和安全性,鞋外底部300在底部设有用于吸附的结构,这种吸附结构可以是一种真空吸附杯。与此相关的优选实施例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鞋帮100整体上呈包覆脚背及脚面的形态,而且向上侧可设有可供脚部进出的开放部(未标示附图标记)。为了满足本发明的轻量鞋的概念,优选地,这种鞋帮100的材料由具有优秀的伸缩性的轻量材质形成,考虑到伸缩性,可使用氯丁橡胶(Neoprene)材料或涤纶(Polyspan)材质。并且,优选地,由筛网(Mesh)形态构成,使得在局部或整体上,能够使水分的通过。

上述鞋外底部300的侧壁部可包括从脚前跟部位向上侧突出的部位和从脚后跟部位向上侧突出的部位。

在鞋帮100的后方侧可配置有向上侧进一步突出的延伸部130。上述延伸部130可用手把持,且呈环形态,以提高穿脱鞋的便利性。

并且,在上述鞋帮100的用于脚部进出的开口部侧中,可进一步配置有以包覆开口部的上端侧的形态构成的环部140(图6),以防止因反复使用导致的受损。

在上述鞋外底部300的前方侧,为了发挥作为脚蹼的功能,耙部360向前方延伸而成,而且考虑到耐久性和制造上的便利性,优选地,耙部360和鞋外底部300采用浇注和注塑方式形成为一体地。在水中步行或游泳时,这种耙部360可使与水势的摩擦面积增加,从而可提高在水中的移动性,由此,在陆上和水中均可使用。上述耙部360的面积和形状根据不同选择而呈多样性,但为了避免妨碍在陆上使用时的步行能力,优选地,上述耙部360呈向上侧形成台阶的形态,并且在端部侧以适当的长度形成,使得即使脚底和地面之间发生倾斜或发生弯曲变形,也不会与地面相接触。

另一方面,在鞋帮100的开放部可邻接形成有紧固部120,而且上述紧固部120通过紧致脚踝部位,尤其是当耙部360在水中受阻力而发挥功能时,上述紧固部120可避免鞋子脱落。这种紧固部120呈包覆脚背或脚踝的一部分的形态,可设有配置于鞋帮100内部的线材(未标示附图标记)和向外部突出的、可固定线材的绷紧状态的固定部件(未标示附图标记)。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仰视图为基准示出,但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以如图1所示的以穿在脚上之后,地面与鞋外底部300相接触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在游泳池等水分较多的环境下活动的特性,为了提高安全性和活动性,优选地,应具有预定的摩擦结构,并且可借助真空吸附来形成这种摩擦力。

因此,鞋外底部300可在底部设置多个吸附部310。上述吸附部310作为呈向上侧凹陷的形态的杯状物,可发挥真空吸附的功能。

当脚底受到身体荷重时,吸附部310受压而向外周侧伸长,并向下方形成压缩,从而排出内部的空气,由此,在吸附部310内部,借助负压来提供吸附力,从而可紧贴于地面。这种吸附力可借助配置于地面的水膜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侧壁部301能够以包覆鞋外底部300的底面的外周的形态以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底面部位,且可形成底面上外侧的框架。优选地,这种形态整体上由一体的注塑物来形成。

与地面相接触的部位可主要是吸附部310,为此,优选地,相比于整体结构,吸附部310以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的形态进行配置。对此,吸附部310包括向上侧以凹陷的形态形成的杯部311。如上所述,上述杯部311在其内部空间和地面之间形成真空压,来提供吸附力。

但是,应考虑到步行时需要解除吸附力,才能消除由此产生的不便。为此,提出了用于解除吸附力的补充构成,这种用于解除吸附力的构成可以是从杯部311的中心侧向下方突出形成的突起部312。

优选地,相比于上述突起部312,杯部311的外周侧进一步向下侧延伸形成,根据这种形态,鞋外底部300的预定的部位在步行过程中开始与地面相接触时,起初杯部311的外周侧紧贴于地面并受压而发生压缩变形,内部的空气被排出,从而在杯部311的底部和地面之间形成吸附力。在对其施加更大压力的过程中,配置于杯部311的中心侧的突起部312向下方移动并与地面相接触,对残留在杯部311内部的空气进行压缩并推开地面,由此可以解除吸附力。

这种结构是考虑到,在步行过程中,在水分较多的部位上发生打滑的现象发生于起初鞋子的底部形成接触后产生水膜的瞬间的情形,在持续地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部位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接触并提供最初压力的过程中,借助杯部311来产生吸附力,而为了移动,由荷重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部位移动的过程中,突起部312进一步向下方移动,由此可以自然地解除吸附力。

这种吸附部310可形成于整体鞋外底部300的底面,但优选地,以包覆在脚底部位中更多地承受荷重的脚前跟部位的形态形成。下面,将对于与此相关的更优选的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吸附部310主要可排列于以脚前跟为中心的底面,大致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心侧的杯部311上可形成有贯通孔部313,并省略突起部312。这种贯通孔部313能够以贯通鞋外底部300的上下的形态来形成,而且在鞋内底部200由可供水分通过的材质或形状构成的情况下,上述贯通孔部313可发挥使内部的水分向外部排出的功能。根据这种结构,尤其,在水中划水而行时,可有效地排出流入内部的水。并且,上述贯通孔部313可作为在接触过程中可含有一定水平的水分的临时储藏空间,使得在吸附过程中避免在地面和杯部311之间产生过度水膜。

在此情况下,上述吸附部310或杯部311构成主要用于实现与地面之间的紧贴,在发生过度水膜的情况下,要求做出与此有关的对策。为此,在鞋外底部300的底面上可设置摩擦部370,这种摩擦部370具有设置排水槽的凹凸花纹。如图所示,摩擦部370由之字形的槽连续地排列而成,而且考虑到步行方向,优选地,上述摩擦部37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以宽度方向为基准,摩擦部370沿着前后方向并以相隔的方式延伸形成有两个,设有贯通孔部313的杯部311排列于上述摩擦部370之间,而且优选地,设有突起部312的吸附部310主要形成于摩擦部370和侧壁部301之间的面积。

由此,外周侧的吸附部310主要借助地面和真空压来进行吸附,在中心侧形成有贯通孔部313的杯部向外部排出鞋内部的水分,用于划分上述吸附部310和上述杯部的摩擦部370可提高与地面的摩擦力并实施排水功能。如图所示,这种摩擦部370在脚后跟部位以放射状配置较为有利。

耙部360在鞋外底部300的前方延伸而成,并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用于实现结构性加固的加固肋361。这种加固肋361能够以在耙部36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突起形态构成,由此,在加固肋361之间划分有空间,使得水势可向后排出。

另一方面,在配置于最外围侧的加固肋361的侧面,形成有向侧方向形成的多个槽或者多个突起,使得能够向侧面引导水势,从而减少水势带来的阻力。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侧视图。

如上所述,鞋帮100整体上包覆脚部,可形成有用于与脚后跟部位的延伸部130实现紧固功能的紧固部120。

耙部360呈从鞋外底部300一体地延伸而成的形态,在此情况下,由于耙部而存在可能对步行产生妨碍的问题。即,在步行过程中,在脚前跟向前倾的过程中,当耙部360的端部先与地面相接触时,会妨碍脚部的移动,因此,耙部360的长度应考虑到这种问题,优选地,以较短的长度形成上述耙部360,但在此情况下,存在可能导致推动水势的力度变小的问题。考虑到这种问题,为了同时提高步行和游泳的效率,鞋外底部300以从脚前跟部位逐渐上升并从地面隔开的形态来形成,耙部360则以相比于鞋外底部300的脚前跟部位具有更大的倾斜度的形态来隆起。因此,从侧面上看,整体上在形成有耙部360的部位上呈现段差的形态,且耙部360的底面的倾斜度,可越往端部侧变得越小。

另一方面,参照图1,在耙部360的上表面可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多个长条切口形态的槽或突起,以减少阻力,并且至少相比于鞋帮100的上表面,后方侧端部可进一步向上侧突出形成。尤其,在鞋帮100由筛网材质构成的情况下,由于阻力高,在鞋帮100和耙部360的上表面相交的部位形成段差,由此,在该部位上产生涡流,沿着耙部360上表面而与流动的水相接触的鞋帮100的上表面的面积变得最小化。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上述吸附部310呈圆形,在底面的图示状态中,上述吸附部310之间可借助连接部320来相连接,上述连接部320之间可形成有用于从内部的鞋内底部200及鞋垫部排出水分的开口部330。

上述吸附部310和连接部320的排列可以是选择性的,而考虑到提供均匀的吸附力和适应各种类型和形态的鞋子,邻接于一个吸附部310的多个吸附部310以正六角形的形态进行排列较为适宜。

即,在一个吸附部310上,连接部320以等间距的方式沿着面向外周的六个方向呈放射状地形成,上述连接部320分别与吸附部310相连接,如此,以包覆一个吸附部的形态配置的各吸附部相互之间,也借助连接部320来相连接,以形成各正六角形的一边。

根据这种概念,从一个吸附部310延伸出放射状的六个连接部320,在此排列有六个吸附部,并形成一个底部单元302。各吸附部310能够以此为中心分别形成底部单元302,相邻的底部单元302在底部的面积中形成交叉部位。

上述连接部320的形态具有选择性,但优选地,以越接近吸附部310,上述连接部320的宽度变得越宽的方式形成。

并且,形成于上述连接部320之间的开口部330在三个连接部320大致配置成三角形态的情况下可呈三角形态。

侧壁部301能够以包覆鞋外底部300底面的外周的形态在底面部位延伸而成,且可形成底面上的外侧的框架。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在底部单元302中所排列的外周侧与各侧壁部301相连接,这种形态整体上作为一体的注塑物来形成。

对此,连接部320以与吸附部310的上侧相连接的形态进行配置,吸附部310包括向上侧以凹陷的圆盘形态而成的杯部311。如上所述,上述杯部311通过在内部的空间与地面之间形成真空压,来提供吸附力。

上述多个连接部320可灵活地变形和扭曲,由此,可保持多个吸附部310之间相互连接的形态,与此同时,还起到可使底面部位的形态灵活地发生变化的功能,使得通过保持吸附部310本身的形态,从而使得产生均匀的吸附力。

上述开口部330可作为在接触过程中可含有一定程度的水分的临时储藏空间,使得在吸附过程中避免在地面和杯部311之间产生过度水膜。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仰视图。

如第二实施例所示,整体上排列有多个底部单元302,并且在形成一个底部单元302的连接部320之间分别形成开口部330的情况下,整体上可提供柔软性,但在刚性或支撑力方面会存在问题。

考虑到这种问题,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进一步配置作为加固结构的镶嵌部350,并提出可提高支撑力的结构。

这种镶嵌部350大致以横穿底面部位的前后方向的形态配置,并且能够以向两侧延伸有预定的枝部的形态形成。在这种镶嵌部350之间可排列有上述的吸附部310或摩擦部370或形成有贯通孔部313的杯部311。

优选地,上述镶嵌部350大致整体上呈平板形态,并且底面的高度与吸附部310的杯部311的下端相对应。由此,向下方提供压力时,镶嵌部350被压缩,在吸附部310中可顺利地提供吸附力。

上述镶嵌部350可在局部设有作为凹槽的一个以上的槽部351和向上侧凹陷的环状的台阶部352。这种槽部351和台阶部352提供可临时储藏水分的空间,并能够使得由平板形态构成的镶嵌部350的水膜现象最小化。

并且,优选地,在步行时最初与地面相接触而形成最大压力的脚后跟部位相对应的镶嵌部350上,进一步形成有设置多个突起的摩擦部37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选择性地排列有用于使连接部320之间呈开放状的开口部330和用于填充上述连接部320之间的填充部340,上述填充部340可使连接部320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得到稳固,从而起到可以提高整体形态的保持性能的功能。

这种开口部330和填充部340的排列可具有选择性,但优选地,为了实现排水性和水膜现象的最小化,在与镶嵌部350相邻接的部位上排列有开口部330,而为了确保刚性,在与侧壁部301相邻接的部位上排列有填充部340。

如上所述,本发明作为水鞋(Aqua-Shoes),可在游泳池或海边等可玩水的地方实现最大化的应用性。

上述耙部360呈向鞋外底部300的前方突出的形态,如图所示,上述耙部360确保前方的预定面积,使得当使用者穿鞋后游泳时可推动水。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耙部360与鞋外底部300整体一起形成为一体化注塑结构。

图6为从上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的开放部的图。

如上所述,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采用单件缝纫方式,去除段差并实现相互连接,在鞋帮100的上端侧形成有环部140,上述环部140的作用是在脚部通过开放部进出的过程中提高耐久性和触感。上述环部140可通过缝纫方式与鞋帮100相结合。

并且,考虑到排水性,上述鞋内底部200可由筛网形态的、形成有多个空隙的材质构成,在此情况下,可通过上述鞋外底部300的开口部330和/或贯通孔部313将内部的水分排出,但为了实现缓冲性和提高触感,在上述鞋内底部200的上侧上可补充地配置鞋垫部。

在本发明的概念中,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采用缝纫方式相结合,以提高轻巧性和结合后的稳固性,相对于鞋外底部300,鞋内底部200的底面粘贴于上述鞋外底部300的同时,在鞋外底部300的侧壁部的内部面,以鞋帮100的下侧外表面一同粘贴的范式形成结合。

鞋帮100的下端侧以沿着鞋内底部200的外周缘而进行缝纫的方式形成结合。在现有的生产袜套的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以使得鞋帮的内面朝向外侧的方式翻开的状态下,翻转相当于鞋内底部的底部,在鞋帮的下端侧外周面与底部的底面的外周侧实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缝纫后,再次将鞋帮翻过来,以避免缝纫面向外露出。

根据这种现有技术,在鞋帮和底部的结合方式中,虽然外侧的收尾不会出现太大的题,但在内部面上突出有经过缝纫的边角部位,因此,在穿用感上会出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还会造成脚底或脚面有关的身体损伤。并且,还存在生产工艺复杂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考虑到这些问题,提出了采用单件缝纫方式将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相结合的方法。即,配置成鞋帮100的下侧端部的边角和鞋内底部200的外周边角相邻,由缝纫师以上下之字形的方式连接在平面上相邻接的部位,由此,通过一次缝纫工序,可完成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的结合。在此情况下,相比于现有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制作工序的简单化,而且由于连接部位上不存在段差或突出部位,因此,可提高穿用时的舒适感。

将上述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被缝的连接部位定义为缝纫部210,并且如下所述,上述缝纫部210粘贴于鞋外底部300的内周侧,从而不会向外露出。

另一方面,由于上述鞋内底部200直接接触于脚底,因此,采用穿用感优秀的材质。优选地,考虑到汗水或水分的吸湿或排水性,上述鞋内底部200可采用形成有多个空隙的材质,为此,优选地,采用具有筛网形态的合成纤维材质,但并不受此限定。考虑到与脚底的触感和排水或吸湿等性能,上述筛网形态可呈多样化。如下所述,这种筛网形态与鞋外底部300的开口部330和补充设置的鞋垫部的连通部一同提供排水性。

在本发明中,鞋外底部300和鞋帮100及鞋内底部200以粘贴的方式相结合,并以轻量化材质形成,因此,应考虑如何提高借助鞋外底部300的整体支撑性能。

如上所述,当鞋帮100和鞋内底部200以相互之间边角相邻接的状态并采用如单件缝纫技法和借助缝纫部210来相连接时,鞋内底部200的底面和鞋帮100的下侧外周上涂敷接合物质,上述接合部400可以采用如粘贴剂等材质。但是,上述接合物质可涂敷于鞋外底部300的上侧,或者,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时涂敷于鞋帮100、鞋内底部200、鞋外底部300的方式进行配置。

由此,通过接合物质,鞋内底部200与鞋外底部300相结合,鞋帮100和鞋外底部300相结合,并且鞋内底部200和鞋帮100在缝纫部210上的连接状态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此情况下,在上述多个隆起部的内部面上形成接合部位,因此,在各个隆起部上完成与鞋帮100的结合。

在上述鞋内底部200的上侧可补充配置有用于提高缓冲性能和触感的鞋垫部,且这种鞋垫部可直接与脚底面相接触,并提供排水性能。

补充地,上述鞋帮100可结合有加固部(未图示),其结合于外面侧,针对反复的变形可向脚部结构提供适当的支撑。这种加固部可在外表面上形成预定的纹路来作为规定的框架而发挥其功能,使得可支撑来自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力,可采用合成树脂材质预成型后,能够以缝纫、粘贴、熔接的方式配置于鞋帮100的外表面。

例如,上述加固部经过如下步骤来形成,即,在构成鞋帮100的纤维表面上形成印染处理面,在向其覆盖模具的状态下,注入印染材料。在此情况下,当注入发泡油墨时,可呈现立体形状,通过挤压,并按照均匀的厚度或者所需形状的厚度来形成。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设有脚蹼的防滑鞋,可同时具有步行和游泳的功能,在玩水中的效用性得到提高,而且耙部具有不妨碍步行的结构,因此,使得便利性最大化。

并且,鞋帮、鞋内底部及鞋外底部由轻量的材质形成,并具有可使生产工艺最少化的结构,因此,具有既可以提高生产性,又可以提供优化于脚部形状和移动性的鞋子的优点。

并且,为了在水分较多的地方使用时防止出现打滑现象,利用吸附力来提高安全性,在步行过程中还可根据脚部的压力变化来解除吸附力,借助这种结构,使得本发明具有可提高使用便利性的效果。

以上,基于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受到上述实施例及附图的限制,而且本发明的范围仅受到记载于本发明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内容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