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暖卫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5963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暖卫衣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服装,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保暖卫衣。



背景技术:

卫衣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服装,用于御寒保暖。在市场上现有的卫衣,由于自身结构不合理,均存在保暖效果不佳的问题,给穿着时的舒适度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给卫衣提升保暖功能,通常采用加厚服装的方法,造成卫衣过于厚重,且透气性不佳,还难以使得卫衣保暖效果好。在人体感觉温热时,卫衣便无法将多余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造成穿着者燥热,大大降低了卫衣穿着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以根据人体需要改善衣服保暖效果,舒适度更高的一种保暖卫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保暖卫衣,包括上衣本体、连接于上衣本体两侧的左衣袖和右衣袖,所述上衣本体包括上衣前侧面和上衣后侧面,所述上衣后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可调节的保暖结构,所述保暖结构包括保暖层,所述保暖层与上衣后侧面形成带有开口的保暖腔,所述保暖腔的开口上设有粘扣,所述保暖腔内设有发热层,所述发热层上设有透气孔且外表面上设有倒钩层,所述发热层的一端延伸出保暖腔与上衣后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发热层的另一端上设有转轴,所述发热层可沿转轴绕设至保暖腔外,所述上衣后侧面上设有用于固定转轴的固定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衣后侧面相对保暖层的位置上设有透气网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暖结构设有两个且均设置于上衣后侧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卫衣上设有保暖结构,增加了卫衣的保暖功能,保暖结构内的发热层,具有发热的功能,为人体感觉寒冷时提供热源,保持体温,增加舒适度,在人体感觉温热时,可以调节保暖结构的保暖效果,将热量散发出去,提升人体在穿衣时的舒适度,使得卫衣的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本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本为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1、上衣本体; 2、左衣袖;3、右衣袖;10、上衣前侧面;11、上衣后侧面;12、保暖结构;13、保暖层;14、保暖腔;15、粘扣;16、发热层;17、透气孔;18、倒钩层;19、转轴;20、固定套;21、透气网纱。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暖卫衣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保暖卫衣,包括上衣本体1、连接于上衣本体1两侧的左衣袖2和右衣袖3,所述上衣本体1包括上衣前侧面10和上衣后侧面11,所述上衣后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可调节的保暖结构12,所述保暖结构12包括保暖层13,所述保暖层13与上衣后侧面11形成带有开口的保暖腔14,所述保暖腔14的开口上设有粘扣15,所述保暖腔14内设有发热层16,所述发热层16上设有透气孔17且外表面上设有倒钩层18,所述发热层16的一端延伸出保暖腔14与上衣后侧面11固定连接,所述发热层16的另一端上设有转轴19,所述发热层16可沿转轴19绕设至保暖腔14外,所述上衣后侧面11上设有用于固定转轴19的固定套2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衣后侧面11相对保暖层13的位置上设有透气网纱2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暖结构12设有两个且均设置于上衣后侧面11上。

在上衣后侧面11设有保暖结构12,保暖结构12起到保温的作用。保暖层13与上衣后侧面11形成带有开口的保暖腔14,保暖腔14内设有发热层16,发热层16会发热,起到为感觉寒冷的人体提供热源的作用。发热层16的一端延伸出保暖腔14并固定在上衣后侧面11上,另一端设有转轴19并置于保暖腔14内,当人体感觉温热,需要散热时,将发热层16从保温腔内拆卸,然后让发热层16沿着转轴19卷起收纳,在发热层16上设有透气孔17,发热层16在卷在转轴19上的过程中,发热层16内的气体受到挤压力便会从透气孔17排出,使得卷曲后的发热层16体积小,发热层16上的倒钩层18,可以将卷曲的发热层16收紧的更加牢固,使得发热层16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将发热层16卷曲后移出保温腔,然后将转轴19的两端固定于固定套20内,这样发热层16便不会再紧贴人体后背,减少热源,在上衣后侧面11上设有透气网纱21,透气网纱21能将人体内多余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使得人体感觉舒适,不再燥热。人体感觉寒冷时,将发热层16从转轴19上拆卸,重新置于保温腔内,在保温腔的开口处设有粘扣15,粘扣15与发热层16上的倒钩层18配合,可以将保温腔密封,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发热层16上受到的积压力消失,空气便会再次进入到发热层16内,将发热层16鼓起,保持美观,也能正常工作,持续供热源,让人体感觉舒适。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卫衣的保温效果佳,而且可以根据人体感觉的舒适度而调整保温效果,使得卫衣的实用性更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