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596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短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类,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短袖。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夏季,短袖非常普遍,短袖所用面料少,穿着没有负重感,而且非常凉快。但是夏季是人体最容易出汗的季节,市场上现有的短袖,常存在透气性不好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人体易出汗的部位,没有特殊的散热结构,导致人体感受闷热不适,极大的降低了短袖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特殊部位拥有散热结构,整体散热效果更佳,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透气孔大小,使得舒适度更高的一种短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短袖,包括上衣主体和与其连接的衣袖,所述上衣主体由透气面料制成,所述透气面料包括柔软的耐磨层、中间吸湿层和外层复合而成,所述上衣主体和衣袖的腋下处设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内设有空腔,所述透气层的空腔内设有透气夹层,所述透气夹层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调节绳和第二调节绳,所述透气层的两端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调节绳和第二调节绳均穿设过通孔延伸至透气层外,且拉动第一调节绳或第二调节绳,透气夹层可在透气层的空腔内滑移,所述透气层和透气夹层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透气层上的透气孔小于透气夹层上的透气孔大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第一调节绳上设有第一调节扣,第二调节绳上设有第二调节扣,所述第一调节扣穿设过透气层上的通孔滑移至透气层外,且第二调节扣置于透气层的空腔内时,所述透气层上的透气孔与透气夹层上的透气孔轴心一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气层上的透气孔和透气夹层上的透气孔均设置成正方形的形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短袖的腋下部位设置有透气层,针对人体易流汗的部位设置的散热结构,使得短袖的散热效果更佳,而且可以根据人体的舒适度调节透气孔的大小,使得短袖的适用功能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分级图;

图3为透气面料局部剖视图。

1、上衣主体; 2、透气面料;20、耐磨层;21、中间吸湿层;22、外层;3、透气层;30、空腔;31、通孔;4、透气夹层;41、第一调节绳; 42、第二调节绳; 43、第一调节扣;44、第二调节扣;5、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短袖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短袖,包括上衣主体1和与其连接的衣袖,所述上衣主体1由透气面料2制成,所述透气面料2包括柔软的耐磨层20、中间吸湿层21和外层22复合而成,所述上衣主体1和衣袖的腋下处设有透气层3,所述透气层3内设有空腔30,所述透气层3的空腔30内设有透气夹层4,所述透气夹层4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调节绳41和第二调节绳42,所述透气层3的两端设有通孔31,所述第一调节绳41和第二调节绳42均穿设过通孔31延伸至透气层3外,且拉动第一调节绳41或第二调节绳42,透气夹层4可在透气层3的空腔30内滑移,所述透气层3和透气夹层4上均设有若干透气孔5,所述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小于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大小。

第一调节绳41上设有第一调节扣43,第二调节绳42上设有第二调节扣44,所述第一调节扣43穿设过透气层3上的通孔31滑移至透气层3外,且第二调节扣44置于透气层3的空腔30内时,所述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与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轴心一致。

所述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和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均设置成正方形的形状。

短袖由透气面料2制成,提升短袖整体的透气能力,在短袖的腋下部位设有透气层3,腋下为人体最易出汗的部位,透气层3可以很好的将体内热量排散出,提高舒适度。在透气层3的空腔30内设有透气夹层4,在透气层3和透气夹层4上都设有透气孔5,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小于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当人体处于不热的状态时,可以拉动第二调节绳42,使得第二调节上上的第二调节扣44穿设过透气层3上的通孔31,且置于透气层3外,则第一调节绳41上的第一调节扣43便置于空腔30内,此时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和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处于交错状态,使得透过的气流处于最小的状态,减弱短袖的散热能力。当人体处于高热的状态时,急需散热,拉动第一调节扣43穿滑移至透气层3外,且第二调节扣44置于透气层3的空腔30内,透气层3上的透气孔5与透气夹层4上的透气孔5轴心一致,使得透气孔5的透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保证短袖内的热气能及时散发出去,让人体处于舒适状态,这样的结构设置,不仅可以使得短袖可以针对人体易出汗的部位设置散热结构,而且能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散热的需要,更加实用方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短袖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