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121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钟表计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表。



背景技术:

时间对于人类而言十分重要,为了便于对其进行统筹,从而规划需要做的事情,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时间统筹工具。诸如,一炷香、水钟、香篆钟、沙漏以及太阳钟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基本规律的认知,使人类对时间的统筹更为精确。出现了24小时计时法,石英手表、石英钟、机械钟、电子手表等产品应运而生。

手表作为现如今普遍的计时工具,其具有美观性、装饰性、便携性以及计时准确性等优点。现有技术的中的手表一般分为金属表和非金属表,均是由表壳、表带以及两者间的连接装置组成,金属表的表壳、表带通过生耳连接,表壳上的壳耳上有贯穿其的槽,生耳两端有凸起,槽和凸起匹配连接;非金属表的表壳与连接装置呈一体化结构。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借助细针等拆卸工具通过贯穿的槽很容易就能拆卸表带,导致表带和表壳的连接不够稳固,稳定性、安全性都比较差;由于表带与表壳呈一体化结构,若想拆卸必然会对非金属表的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导致表带根本无法更换,并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表,以解决表带过于容易拆卸或者拆卸后造成破坏无法更换表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表,包括表壳、表带以及第一生耳,所述表壳的两端均设有壳耳,所述壳耳的耳内侧开设有生耳槽,所述生耳槽未贯穿所述壳耳;

所述表带包括两个第一连接块、顶盖、底座、第二生耳以及两个衔接体,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块分别通过所述第二生耳与两个所述衔接体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顶盖和所述底座分别通过所述第二生耳与两个所述衔接体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块两端均设有贯穿槽,两个所述贯穿槽分别与所述第一生耳和所述第二生耳匹配连接,所述贯穿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形孔贯穿至所述第一连接块的背部;

所述第一生耳为一圆柱体杆件,所述第一生耳卡合于同一端相对的两个所述生耳槽中,所述第一生耳上设有扣环,所述扣环从所述方形孔中探出,扣于所述表带的凸部上。

上述手表,所述衔接体包括多个第二连接块和多个衔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和所述衔接块通过第二生耳转动连接。

上述手表,所述顶盖一端的内侧设有凸起,所述底座一端的内侧设有卡合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合槽匹配连接;所述顶盖/底座的另一端的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任一端的结构一致。

上述手表,所述衔接体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衔接耳和第二衔接耳,所述第一衔接耳上开设有底端开放的衔接耳槽,所述衔接耳槽贯穿所述第一衔接耳,所述衔接耳槽内转动连接有储耳腔体,所述第二衔接耳上开设有盲孔;所述储耳腔体和所述盲孔与所述第二生耳的两端匹配连接。

上述手表,所述衔接耳槽包括圆形槽和方形槽,所述圆形槽与所述方形槽联通,所述圆形槽与所述储耳腔体匹配连接,所述储耳腔体上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的大小与所述第二生耳任一端的直径大小一致。

上述手表,所述储耳腔体的外侧壁上设有旋转柄,所述旋转柄与所述储耳腔体为一体化结构。

上述手表,所述衔接耳槽的外侧和内侧均沿其轮廓设置有挡物片,所述挡物片用以挡住所述储耳腔体。

上述手表,所述表带的材料为非金属材质,则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块同一端的所述表带围成所述贯穿槽,所述贯穿槽中镶嵌有钢管,所述钢管与所述第一生耳匹配连接;所述贯穿槽上的方形孔贯穿钢管至所述表带的背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表,包括第一生耳、第二生耳,通过第一生耳和生耳槽的匹配达到表带不易拆卸的效果,通过第二生耳的匹配连接,达到衔接体、顶盖、底座均可拆卸的效果;从而第一生耳未从生耳槽露出,所有借助细针等拆卸工具通过也无法拆卸表带,使表带和表壳的连接足够稳固,稳定性、安全性都得到提高;需要拆卸时仅需要打开扣环使第一生耳滑落即可,达到了拆卸时不用对非金属表的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也可更换表带的效果,节约了资源和资金;并且可以通过自行拆卸第二生耳缩短表带长度,或者通过自行拆卸底座或顶盖后再加上第一连接块和衔接块加长表带长度,以适应不同的人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生耳与第一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生耳与衔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衔接耳的部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表壳;11、壳耳;111、生耳槽;2、表带;21、第一连接块;211、贯穿槽;212、凸部;213、方形孔;22、顶盖;221、凸起;23、底座;231、卡合槽;24、第二生耳;25、衔接体;251、第一衔接耳;2511、衔接耳槽;25111、圆形槽;25112、方形槽;2512、储耳腔体;25121、豁口;25122、旋转柄;252、第二衔接耳;2521、盲孔;3、第一生耳;31、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表带2及具有其结构的手表,包括表壳1、表带2以及第一生耳3,表壳1的两端均设有壳耳11,壳耳11的耳内侧开设有生耳槽111,生耳槽111未贯穿壳耳11;表带2包括两个第一连接块21、顶盖22、底座23、第二生耳24以及两个衔接体25,两个第一连接块21分别通过第二生耳24与两个衔接体25的一端转动连接,顶盖22和底座23分别通过第二生耳24与两个衔接体2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块21两端均设有贯穿槽211,两个贯穿槽211分别与第一生耳3和第二生耳24匹配连接,贯穿槽211的内壁上开设有方形孔213,方形孔213贯穿至第一连接块21的背部;第一生耳3为一圆柱体杆件,第一生耳3卡合于同一端相对的两个生耳槽111中,第一生耳3上设有扣环31,扣环31从方形孔213中探出,扣于表带2的凸部212上。

具体的,第一生耳3的结构和第二生耳24的结构不一致,如图4所示,第二生耳24与一般使用的生耳的结构相同,两端有凸起221部,其与第二生耳24的杆体部分的直径不一致,并且小于该直径,凸起221部上还设有卡接部,用以衔接体25卡接,达到稳固的效果;第一生耳3上没有凸起221部,是一规则圆柱体,直接通过两端与生耳槽111卡接,并且由于生耳槽111未贯穿壳耳11,两端不会从生耳槽111中露出;通过贯穿槽211可将第一生耳3、第二生耳24镶嵌入第一连接块21内,仅在表带2与表壳1相连接的位置采用第一生耳3,在衔接体25与第一连接块21连接以及衔接体25与顶盖22、底座23连接的位置采用的第二生耳24;通过第一生耳3和生耳槽111的匹配达到表带2不易拆卸的效果,通过第二生耳24的匹配连接,达到衔接体25、顶盖22、底座23均可拆卸的效果。该方形孔213具有足够的空间让扣环31在其中移动,即生耳槽111也具有足够的空间让第一生耳3在其中移动,达到拆卸表带2的目的;扣环31和设在第一连接块21背部的凸部212匹配连接,在一般状态下都是出于扣紧状态,当人员想更换整个表带2时,可通过将扣环31打开,并移动其直至第一生耳3脱落,整个表带2就可以取下。更进一步的,所述衔接体25包括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块和多个衔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和所述衔接块通过第二生耳24转动连接。如图3、4所示,衔接体25是由多个衔接块和多个第二连接块以及第一连接块21组成的,前两者通过第二生耳24连接,每个衔接块两端的结构均与衔接体25两端的结构一致;实际装配中,通过第二连接块与衔接块通过第二生耳24首尾连接形成相应长度的衔接体25(总长度根据自身条件而定),衔接体25两端再分别与第二连接块和底座23(顶盖22)连接,最后两个第一连接块21通过第一生耳3与表壳1的两端连接,手表装配完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带2及具有其结构的手表,包括第一生耳3、第二生耳24,通过第一生耳3和生耳槽111的匹配达到表带2不易拆卸的效果,通过第二生耳24的匹配连接,达到衔接体25、顶盖22、底座23均可拆卸的效果;从而第一生耳3未从生耳槽111露出,所有借助细针等拆卸工具通过也无法拆卸表带2,使表带2和表壳1的连接足够稳固,稳定性、安全性都得到提高;需要拆卸时仅需要打开扣环31使第一生耳3滑落即可,达到了拆卸时不用对非金属表的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也可更换表带2的效果,节约了资源和资金;并且可以通过自行拆卸第二生耳24缩短表带2长度,或者通过自行拆卸底座23或顶盖22后再加上第一连接块21和衔接块加长表带2长度,以适应不同的人群。

如图6所示,进一步的,顶盖22一端的内侧设有凸起221,底座23一端的内侧设有卡合槽231,凸起221与卡合槽231匹配连接;顶盖22/底座23的另一端的结构与第二连接块的任一端的结构一致。通过顶盖22与底座23配合实现表带2两端的卡和,从而可佩戴于手腕处,采用凸起221、卡合槽231卡接的方式,连接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牢靠度。

如图4、5所示,进一步的,衔接体25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衔接耳251和第二衔接耳252,第一衔接耳251上开设有底端开放的衔接耳槽2511,衔接耳槽2511贯穿第一衔接耳251,衔接耳槽2511内转动连接有储耳腔体2512,第二衔接耳252上开设有盲孔2521;储耳腔体2512和盲孔2521与第二生耳24的两端匹配连接。衔接体25(块)具有四个衔接耳,并且同一端两侧的衔接耳的结构是不一致的,一侧的(第一)衔接耳开设的衔接耳槽2511为贯穿衔接耳,底端呈开放的结构,在拆卸衔接体25时,第二生耳24可从储耳腔体2512中通过该结构下落,大大提高了拆卸的效率,且佩戴人员可通过简单工具自行操作,使佩戴人员不用去钟表店就可以自行进行表带2的缩短或加长,以及在出现局部受损时,可自行进行衔接块、第二连接块的更换,不用更换整个表带2;通过盲孔2521保证了连接的牢靠性。

如图4、5所示,进一步的,衔接耳槽2511包括圆形槽25111和方形槽25112,圆形槽25111与方形槽25112联通,圆形槽25111与储耳腔体2512匹配连接,储耳腔体2512上开设有豁口25121,豁口25121的大小与第二生耳24任一端的直径大小一致。拆卸时,第二生耳24从方形槽25112中滑离衔第一衔接耳251的底端;圆形槽25111的直径大小与衔接腔体的外径大小相匹配,衔接腔体上有豁口25121,滑落时,通过转动衔接腔体至方形槽25112的位置形成下落通道,第二生耳24可通过该通道滑落;操作简单,进一步使佩戴人员不用去钟表店就可以自行进行表带2的缩短或加长,以及在出现局部受损时,可自行进行衔接块、第一连接块21的更换,不用更换整个表带2。

如图4、5所示,进一步的,储耳腔体2512的外侧壁上设有旋转柄25122,旋转柄25122与储耳腔体2512为一体化结构。通过旋转柄25122使普通人员更容易进行旋转操作,无需借助专业工具。

进一步的,衔接耳槽2511的外侧和内侧均沿其轮廓设置有挡物片,挡物片用以挡住储耳腔体2512。使储耳腔体2512不会从衔接耳槽2511中滑出,防止其在衔接耳槽2511中滑动,增强了连接的稳定性、牢靠性。

进一步的,表带2的材料为非金属材质,则在与第一连接块21同一端的表带2围成贯穿槽211,贯穿槽211中镶嵌有钢管,钢管与第一生耳3匹配连接;贯穿槽211上的方形孔213贯穿钢管至表带2的背部。由于非金属表一般围成贯穿槽211,并且一般均是易变形的材质,所以需要在贯穿槽211中加入一钢管保证第一生耳3的镶嵌空间,增强了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