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其手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0061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其手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其手表。



背景技术:

壳耳作为独立零件的手表壳体结构,与表壳通过焊接工艺或者螺钉联接等方式固定,壳耳不能摇动。目前,表带与壳耳的连接方式为:在壳耳上设置通孔,通过连接轴穿过壳耳的通孔从而与表带的两端连接。但是,连接轴固定设置在壳耳内,即连接轴与壳耳无法相对转动,而不同用户的手腕粗细存在着差异,连接轴的固定使得用户无法通过摇动连接轴而自动调整表带,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其手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轴不能转动而导致无法调整表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包括设置在表壳的两端并具有通孔的壳耳,及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并将表带与所述壳耳连接的连接轴,其中,所述连接轴包括:设置在所述通孔内的联接管,设置在所述联接管内并将表带与联接管连接的连接部,及设置在所述联接管内用于将连接部与联接管连接的焊接件;所述联接管的外壁与所述壳耳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将表带的一端与所述联接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将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联接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结构相同。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联接管外用于连接表带的U型折弯部,及设置在所述联接管内的水平部;所述U型折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水平部的直径。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联接管的长度小于所述壳耳的长度,所述U型折弯部的外壁与所述壳耳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水平部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水平部为圆柱体。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水平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缺口。

所述表带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焊接件为热熔胶/银焊膏。

一种手表,其中,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表带连接装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与表带连接的连接部并不直接与壳耳接触,而是通过联接管与壳耳接触,使得在转动连接部的过程中,联接管与壳耳之间的摩擦代替连接部与壳耳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连接部的磨损,同时当转动连接部时,联接管随连接部在通孔内一起转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转动连接部来调整表带与表壳之间的角度,以适应用户的手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表带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表带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表带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对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同时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如图1盒图2所示,包括设置在表壳1的两端并具有通孔的壳耳3,及设置在所述通孔2内并将表带与所述壳耳3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包括:设置在所述通孔2内的联接管4,设置在所述联接管4内并将表带与联接管4连接的连接部,及设置在所述联接管4内用于将连接部与联接管4连接的焊接件5;所述联接管4的外壁与所述壳耳3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所述联接管4与所述壳耳3活动连接,由于所述连接部通过焊接件5与联接管4固定连接,因此当转动连接部时,联接管4随连接部在通孔2内一起转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转动连接部来调整表带与表壳1之间的角度,以适应用户的手腕。与表带连接的连接部并不直接与壳耳3接触,而是通过联接管4与壳耳3接触,使得在转动连接部的过程中,联接管4与壳耳3之间的摩擦代替连接部与壳耳3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连接部的磨损,延长了连接部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联接管4对连接部外层的加固,使得连接部的直径可以尽量小,从而减小连接部的体积,使表带与壳耳3的连接更为灵活,更能适应不同用户的手腕粗细。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部包括将表带的一端与所述联接管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及将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联接管4连接的第二连接部7;所述第一连接部6与所述第二连接部7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部6包括:位于所述联接管4外用于连接表带的U型折弯部61,及设置在所述联接管4内的水平部62;表带通过生耳与连接部连接,所述U型折弯部61上远离所述水平部6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生耳的生耳安装孔60。

较佳的,所述U型折弯部61的直径大于所述水平部62的直径;所述联接管4的长度小于所述壳耳3的长度,所述U型折弯部61的外壁与所述壳耳3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为所述U型折弯部61与所述壳耳3的相对转动提供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件5为热熔胶/银焊膏;所述U型折弯部61的直径大于所述联接管4的外径,所述通孔2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联接管4的环形凸起部,联接管4插入环形凸起部内后,将第一连接部6从壳耳3的一端插入联接管4内,同时在联接管4内盛放焊接件5,再将第二连接部7从壳耳3的另一端插入联接管4内并与第一连接部6对接,将安装好连接部的表壳1过炉高温加热,焊接件5融化从而将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7及联接管4三者固定连接,此时U型折弯部61与环形凸起部的侧面相接触。环形凸起部对U型折弯部61起限位作用,使得连接部、联接管4、壳耳3三者的连接更为牢固,避免当用户转动连接部时,连接部产生相对于壳耳3的左右晃动。

所述水平部6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环形凹槽63;所述环形凹槽63用于填充焊接件5,增加联接管4内焊接件5的用量,同时增加焊接件5与水平部62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部与联接管4的连接牢固度。

较佳的实施例一,如图4所示,所述水平部62为圆柱体,第一连接部6与第二连接部7的接触面为圆形平面。

较佳的实施例二,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水平部62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7的连接处设置有L型缺口64,由于第二连接部7与第一连接部6结构相同,第二连接部7上与水平部62的连接处也设置有L型缺口,两个L型缺口的对接增加了第一连接部6与第二连接部7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加了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7与焊接件5的接合面,提高连接部在壳耳3内的连接牢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表,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表带连接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其手表,包括设置在表壳的两端并具有通孔的壳耳,及设置在所述通孔内并将表带与所述壳耳连接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包括:设置在所述通孔内的联接管,设置在所述联接管内并将表带与联接管连接的连接部,及设置在所述联接管内用于将连接部与联接管连接的焊接件;所述联接管的外壁与所述壳耳的内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与表带连接的连接部并不直接与壳耳接触,而是通过联接管与壳耳接触,使得在转动连接部的过程中,联接管与壳耳之间的摩擦代替连接部与壳耳之间的摩擦,减小了连接部的磨损,同时当转动连接部时,联接管随连接部在通孔内一起转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转动连接部来调整表带与表壳之间的角度,以适应用户的手腕。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