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鞋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4437阅读:2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鞋带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带扣紧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鞋带扣。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物品,一双合脚的鞋子对于人们的穿着感觉最为重要,穿在脚上的鞋子若是太小,人们会感觉很紧,让人们走起路来很不自然,鞋子若是太大,人们的脚后跟又兜不住,所以在走路时鞋子会不小心掉下来。对于一双适合自己脚码的鞋子,人们在穿着时也很注重鞋子的松紧度,太紧的鞋子会让脚太憋气。对于有鞋带的鞋子来讲,人们调节鞋子的松紧度的做法多是一点一点地按顺序地将鞋带一截一截地解松,这样做会比较费时也费力气,将鞋带的两端打成绳结的方式虽可固定鞋带的两端,但由于打蝴蝶结等绳结的过程需要花时间且当使用者走动时容易因甩动而脱落,因此需要更佳的固定鞋带的手段提供人们使用。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鞋子上采用鞋带扣来实现鞋带的收放,但现有的鞋带扣的制作方法需要人工安装多重程序,而且是缝纫上鞋子的,无法拆开,鞋带扣损坏后更换麻烦,影响鞋子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鞋带扣,本鞋带扣能快速完成鞋带的收放,且可拆可换,从另一方面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鞋带扣,包括顶盖、旋扣、卡线扣、转轮、轴、底座;所述的底座固定于鞋面上;所述的卡线扣底部与所述的底座内侧轴向配合;所述的旋扣固定于所述的顶盖内;所述的卡线扣上设有两穿线耳;鞋带两端系于所述的两穿线耳上;所述的旋扣外壁与卡线扣内壁配合;所述的旋扣端面与所述的转轮端面配合;所述的轴与所述的转轮孔轴固定配合;所述的底座设有开口;所述的轴端面与所述的开口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的旋扣外壁设有外齿;所述的卡线扣内壁设有内齿;所述的外齿与所述的内齿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齿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的外齿为弹性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旋扣端面上设有凸齿;所述的转轮端面设有转齿;所述的转齿与所述的凸齿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轴为中空轴。

进一步的,所述的轴设有轴凸;所述的旋扣设有内孔;所述的轴凸与所述的内孔卡扣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轮侧壁上设有导线孔、穿线孔;所述的导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的穿线耳位置对应;所述的卡线扣侧面还设有出线孔;所述的导线孔位置与所示的出线孔位置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座为可拆卸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鞋带扣,包括顶盖、旋扣、卡线扣、转轮、轴、底座;所述的底座固定于鞋面上;所述的卡线扣底部与所述的底座内侧轴向配合;所述的旋扣固定于所述的顶盖内;所述的卡线扣上设有两穿线耳;鞋带两端系于所述的两穿线耳上;所述的旋扣外壁与卡线扣内壁配合;所述的旋扣端面与所述的转轮端面配合;所述的轴与所述的转轮孔轴固定配合;所述的底座设有开口;所述的轴端面与所述的开口抵触。通过旋转底座带动轴旋转,并带动转轮、旋扣;最终带动卡线扣旋转,收紧鞋带两端,通过拔起顶盖,实现转轮与旋扣分离,达到快速收放鞋带、固定鞋带作用。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可换结构,当内部结构出现坏损时,可直接更换相应零件,维修方便快捷,使用简便,从另一方面延长了鞋子的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同时增加鞋子的设计性和个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使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结构内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立体结构示意图1;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立体结构示意图2;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鞋带扣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卡线扣与转轮立体结构示意图1;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卡线扣与转轮立体结构示意图2;

图中标号说明:顶盖1、旋扣2、卡线扣3、转轮4、轴5、底座6、鞋带7、凸齿21、外齿22、内孔23、内齿31、穿线耳32、出线孔33、转齿41、导线孔42、穿线孔43、轴凸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9所示,一种新型鞋带扣,如图1所示,包括顶盖1、旋扣2、卡线扣3、转轮4、轴5、底座6;所述的底座6固定于鞋面上;所述的卡线扣3底部与所述的底座6内侧轴向配合;所述的旋扣2固定于所述的顶盖1内;所述的卡线扣3上设有两穿线耳32;如图2所示,鞋带7两端系于所述的两穿线耳32上;所述的旋扣2外壁与卡线扣3内壁配合;所述的旋扣2端面与所述的转轮4端面配合;所述的轴5与所述的转轮4孔轴固定配合;所述的底座6设有开口;所述的轴5端面与所述的开口抵触。

如图3、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的旋扣2外壁设有外齿22;所述的卡线扣3内壁设有内齿31;所述的外齿22与所述的内齿31啮合。优选地,所述的外齿2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如图5、图6所示,外齿22的数量为3个,所述的外齿22为弹性结构,外齿22由内向外半径逐渐增大;内齿31与外齿22啮合后,由于卡线扣3与底座6固定,外齿22相对与内齿31转动,并有自锁作用。

优选地,如图3-8所示,所述的旋扣2端面上设有凸齿21;所述的转轮4端面设有转齿41;所述的转齿41与所述的凸齿21啮合。转齿41与凸齿21啮合后,旋扣2带动转轮4。

优选地,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轴5为中空轴。优选地,所述的轴5设有轴凸51;所述的旋扣2设有内孔23;所述的轴凸51与所述的内孔23卡扣配合。

优选地,如图8、图9所示,所述的转轮4侧壁上设有导线孔42、穿线孔43;所述的导线孔42的位置与所述的穿线耳32位置对应;所述的卡线扣3侧面还设有出线孔33;所述的导线孔42位置与所示的出线孔33位置对应。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6为可拆卸结构。底座6设有裙边,裙边与底座6为可拆卸结构,裙边与鞋面固定,底座6通过裙边与鞋面连接。

安装使用前,先将鞋带7穿线,如图8、图9所示时,旋转顶盖1至对应位置(如图7所示,圆圈内箭头相对位置),穿线耳32对准导线孔42同时导线孔42位置对准出线孔33位置后,将鞋带7两端分别穿入穿线耳32、导线孔42,进而鞋带7顺导线孔42至穿线孔43、出线孔33,鞋带7伸出出线孔33后打结,打结后带结鞋带7无法回穿。使用时,如图3所示,顶盖1、旋扣2、卡线扣3、转轮4、轴5、底座6依次安装;底座6与鞋面固定连接,通过轴5与转轮4、旋扣2的孔轴配合,将旋扣2与转轮4啮合,旋扣2外壁设有的外齿22与卡线扣3内壁设有内齿31啮合,旋转顶盖1带动旋扣2旋转,并带动转轮4;转轮4旋转将鞋带7缠绕,收紧鞋带7;拔起顶盖1,由于轴5为空心轴,轴5上的轴凸51弹性变形,轴5与旋扣2分离,从而实现转轮4与旋扣2分离;鞋带7呈松弛状态,此时可拉出鞋带7,即可松开鞋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鞋带扣,包括顶盖、旋扣、卡线扣、转轮、轴、底座;所述的底座固定于鞋面上;所述的卡线扣底部与所述的底座内侧轴向配合;所述的旋扣固定于所述的顶盖内;所述的卡线扣上设有两穿线耳;鞋带两端系于所述的两穿线耳上;所述的旋扣外壁与卡线扣内壁配合;所述的旋扣端面与所述的转轮端面配合;所述的轴与所述的转轮孔轴固定配合;所述的底座设有开口;所述的轴端面与所述的开口抵触。通过旋转底座带动轴旋转,并带动转轮、旋扣;最终带动卡线扣旋转,收紧鞋带两端,通过拔起顶盖,实现转轮与旋扣分离,达到快速收放鞋带、固定鞋带作用。本实用新型为可拆可换结构,当内部结构出现坏损时,可直接更换相应零件,维修方便快捷,使用简便,从另一方面延长了鞋子的寿命,增加了鞋子的设计性和个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