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479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手环腕带扣,一般是由一个金属扣和软胶腕带构成,使用时:先把金属扣卡在软胶腕带的孔中,在智能手环的腕带一般都设有位置追踪的功能,用于对精神病人和儿童的所在位置的追踪监护,但现有结构的腕带,很容易被人打开,被人打开之后,位置追踪功能就会丧失,监护人则无法及时的获取到腕带使用者的情况,不太合适特殊消费群体如儿童,精神病人等使用,安全防护性和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腕带结构存在的安全防护性和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所提出的腕带结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包括第一腕带、第二腕带、钥匙和与钥匙相适配的中空的锁扣,所述第一腕带内设置有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腕带内设置有第二导电条,所述锁扣通过所述钥匙压入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且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嵌装固定到所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内;在所述锁扣与所述第一导电条之间设置有导通连接件,所述锁扣端部设置有转动到位后可与第二导电条连通的导通部。

本发明还存在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装饰盖,所述装饰盖上设置有与所述钥匙插入端形状相适配的装饰盖仿形孔,所述锁扣上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钥匙插入端形状相同的锁扣仿形孔,所述锁扣仿形孔大于所述装饰盖仿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腕带上设置有装饰盖安装槽和用于插装锁扣的锁扣嵌装槽,所述锁扣嵌装槽设置在所述装饰盖安装槽的下方,所述装饰盖粘结固定在所述装饰盖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腕带上设置有锁扣嵌装槽,所述锁扣嵌装槽包括插入槽和装配槽,所述插入槽槽口的外部轮廓线小于所述锁扣的最大外部轮廓线,所述装配槽与所述锁扣嵌入到第一腕带部分中的形状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腕带上至少设置有2个用于插入所述锁扣的插装孔,所述插装孔的形状与所述锁扣端部截面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二导电条包括有用于和导通部连通的伸出端,所述伸出端至少设置有1个,沿所述插装孔的周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伸出端与所述插装孔轴线的夹角为90度、45度或60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通连接件为弹簧或金属弹性片。

进一步的,所述导通部为从所述锁扣周向上向外延伸生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椭圆体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锁扣包括位于上端的椭圆插设段和位于下端的圆柱段,所述椭圆插设段和所述圆柱段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腕带和/或第二腕带内部设置有无线传输芯片,所述无线传输芯片与监控终端中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连接,所述无线接收装置与所述监控终端电连接。

本发明存在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结构,包括有钥匙,锁扣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锁扣通过钥匙旋入到第一腕带和第二腕带内将两者固定,同时,锁扣对应和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导通,本发明中的腕带结构,锁扣为中空结构,若想打开,必须通过本发明中特制的钥匙和锁扣的配合来打开,采用其它件无法将腕带打开,有效的避免因外人将腕带打开而导致腕带使用者信息无法被监护人获取的情况,提高了腕带的安全防护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结构分解图;

图3本发明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全剖视图;

图4本发明第一腕带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腕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锁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特殊群体的腕带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7所示,其主要适应于特殊人群的使用,具体结构包括第一腕带1、第二腕带2、钥匙3和与钥匙3相适配的中空的锁扣4,锁扣4与钥匙3适配,使其只能通过钥匙3才可将腕带打开,并且金属锁扣4是中空的结构设计,非特制钥匙,没有受力点,无法打开手环的腕带,确保了腕带的安全性和连接的可靠性。优选的,锁扣4采用金属材质,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为软胶材质,增加佩戴的舒适感,在第一腕带1内嵌装有第一导电条5,第二腕带2内嵌装有第二导电条6,锁扣4通过所述钥匙3压入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且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嵌装固定到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内部;在锁扣4与第一导电条5之间设置有导通连接件7,锁扣4端部设置有转动到位后可与第二导电条6连通的导通部41。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腕带结构还包括一装饰盖8,所述装饰盖8上设置有与所述钥匙3插入端形状相适配的装饰盖仿形孔,通过装饰盖8上设置的装饰盖仿形孔可对腕带的连接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只能插入本实施例中的钥匙3的结构才可以对锁扣4进行操作,若通过其它结构的件想对锁扣4进行打开操作则无法插入,确保了整个腕带连接的可靠性。此外,装饰盖8还起到一定装饰作用,可掩盖锁扣4和腕带的配合结构,增强了整体美观性,且装饰盖8作为盖体,将锁扣4进行压紧,还可防止锁扣4从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内脱离出来。

在钥匙3插装到装饰盖8内时,由于装饰盖8位于外端,容易看到,可直接在装饰盖8上开设与钥匙3插入端适配的装饰盖仿形孔即可,本实施例中的锁扣4位于内部,为便于实现快速的匹配插装,在锁扣4上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钥匙插入端形状相同的锁扣仿形孔42且使锁扣仿形孔42大于所述装饰盖仿形孔和钥匙插入端的截面形状。

进一步的,第一腕带1上设置有装饰盖安装槽11和用于插装锁扣4的锁扣嵌装槽12,装饰盖安装槽11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锁扣嵌装槽12的最大外径,所述锁扣嵌装槽12设置在所述装饰盖安装槽11的下方,在锁扣4装配到位后,将所述装饰盖8粘结固定在所述装饰盖安装槽11内。

具体在进行装配时,通过本实施例中制作的特别形状的钥匙3插入到装饰盖8内,然后在插设到锁扣4上,通过钥匙3施加作用力给锁扣4,使锁扣4向下运动,依次穿过第一腕带1、第二腕带2后转动一定角度卡紧固定在第二腕带2上。具体的,锁扣4通过其导通部41卡紧固定在第二导电条6上,此时,锁扣4完全嵌装在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内部且将第一腕带1和第二腕带2紧固连接在一起。第一导电条5通过导通连接件7与锁扣4导电连通。优选的,所述导通连接件7为弹簧或金属弹性片。带有弹性可确保锁扣4和第一导电条5之间实现充分接触,确保导通的连续性。第二导电条6则通过导通部41对应和锁扣4导电连通。优选的,所述导通部41为从所述锁扣4周向上向外延伸生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形状为方形、圆形、椭圆体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在第二腕带2上至少设置有2个用于插入所述锁扣4的插装孔21,所述插装孔21的形状与所述锁扣4的端部截面形状相适配,便于锁扣4进行插装,第二导电条6包括有用于和导通部41连通的伸出端61,沿所述插装孔21的周向设置,伸出端61和导通部41的个数对应设置,其至少应设置有1个。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设置有2个,对称设置在插装孔21的两侧,导通部41也设置2个,在转动到位后可分别和两端的伸出端61贴合,实现第二导电条6和锁扣4的接触连通。

进一步的,伸出端61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其对应的可以与插装孔21轴线构成的夹角为90度、45度或60度等,在此不做限制,只要锁扣4穿过第二腕带2后对应转动相应的角度,实现和伸出端61连通即可。

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不采用装饰盖8结构而是直接在第一腕带1上开设锁扣嵌装槽,锁扣嵌装槽包括插入槽和装配槽,所述插入槽槽口的外部轮廓线小于所述锁扣的最大外部轮廓线,由于腕带为软胶材质,具有弹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发生一定的形变,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一较小的插入槽和装配槽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对锁扣4的固定。在装配时,锁扣4可通过挤压插入槽嵌入到第一腕带内的装配槽内,然后旋转装配到位即可,此时,其上端面可通过插入槽和装配槽之间的台阶来定位,为实现和锁扣4的匹配安装,装配槽与锁扣嵌入到第一腕带1部分中的形状相适配。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锁扣4包括位于上端的椭圆插设段43和位于下端的圆柱段44,所述椭圆插设段43和所述圆柱段44平滑过渡连接,导通部41为对称布置在圆柱段44两侧的方形凸起部,对应的,开设在第一腕带1中的锁扣嵌装槽12为上端为椭圆形下端为圆柱形的槽, 第二腕带2上的插装孔21为中间为圆形两边为方形的孔。且优选的,第二导电条6上的伸出端61对称设置在插装孔21的两侧,与插装孔21轴线夹角为90度,这样在锁扣4转动时可转动90度即可,方便操作。优选的,钥匙3的插入端形状为扇形叶片,所述装饰盖仿形孔为扇形叶片孔,所述锁扣仿形孔42为扇形叶片孔。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第一腕带1和/或第二腕带2内部还设置有无线传输芯片,无线传输芯片与监控终端中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连接,无线接收装置与所述监控终端电连接。腕带中设置有PCB电路板和电池,在锁扣4与第一导电条5和第二导电条6导通时,整个电路导通,无线传输芯片也对应导电连通,电池给整个腕带电路供电,无线传输芯片和外端的监控终端中的无线接收装置实现实时的无线传输,无线接收装置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监控终端,可使监控终端实时监测到腕带使用者的状态,一旦腕带被强行拆开,第一导电条5和第二导电条6则与锁扣4之间连接中断,此时,无线接收装置则无法接收到无线传输芯片传输来的信号,则会发送信号给控制终端,发生报警,可使腕带使用者的监护人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了腕带使用者的安全。无线传输芯片为无线WIFI或无线蓝牙芯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