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布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4292阅读:1053来源:国知局
发热布料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产生热能的发热布料。



背景技术:

当季节改变、天气转凉时,人们在穿着上,会因应气温的变化,而加重衣着,以增加自身的保暖。尤其是寒流来临时,许多人更会添加多件毛衣、厚外套或羽绒背心等防寒衣物,使身体能够保持温暖。

传统的毛衣、外套及羽绒背心等防寒衣物,通常是以保暖布料或毛料织成,经穿着而包覆于穿着者的身上,防寒衣物本身并无产生热的能力,主要是藉由其包覆于穿着者身上后,以衣物本身作为阻隔物,阻挡穿着者所散发之热气散失至外界,而令穿着者产生保暖之效果。然而,防寒衣物虽可对穿着者身体提供保暖的作用,但由于防寒衣物无产生热的能力,需经过一段时间方能产生保暖效果,无法提供较舒适之热源温度与实时之热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热布料,解决现有防寒衣物无法提供舒适的热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热布料,其包括:一基础布层,该基础布层包括复数个中空纤维基材;一预设印花层,该预设印花层包括一火山岩蓄热材料、复数个微粒基材及一胶料,该预设印花层位于所述基础布层的一面。

较佳地,所述火山岩蓄热材料由火山岩及碳化材料制成。

较佳地,所述中空纤维基材为Y型断面结构。

较佳地,其还包括一防水层,该防水层设于基础布层的另一面。

较佳地,所述基础布层的一面还设有复数个粒状组织。

较佳地,所述胶料为印花胶。

较佳地,所述预设印花层设有蜂巢型图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复数个中空纤维基材制得基础布层,并于基础布层的一面转印形成具有火山岩蓄热材料与复数个微粒基材的预设印花层,以形成具有产生热能之发热布料。从而,以供使用者可将发热布料制成任何衣物或保暖物品,进而提供穿戴者更加保暖与舒适的功效,并能解决传统防寒衣物无产生热的能力,而无法提供穿戴者较舒适之热源温度与实时的热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布料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布料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布料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流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流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布料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2.发热布料 20.基础布层 200.中空纤维基材

201.粒状组织 21.预设印花层 210.混合物

211.蜂巢型图样 22.防水层 30.容置槽

31.滚轮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其包括一下步骤:

步骤S10:以复数个中空纤维基材制得基础布层;以及

步骤S11:以转印加工处理将复数个火山岩蓄热材料、复数个微粒基材与胶料的混合物转印至基础布层的一面,以形成预设印花层,并制得发热布料。

具体而言,本发热布料2的制造方法可先以复数个中空纤维基材200制成基础布层20,其中中空纤维基材200可为Y型断面结构,并可为发热纤维材质。

接着,将火山岩蓄热材料、复数个微粒基材与胶料混合后的混合物210储存于一容置槽30中。其中,火山岩蓄热材料可包含火山岩与碳化材料,火山岩可为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铝、氧化铁、氧化亚铁、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钠等材料,碳化材料可为碳,微粒基材可为远红外线奈米微粒,而胶料可为印花胶。

最后,利用滚轮装置31,将容置槽30中的混合物210,以转印加工处理方式,将混合物转印至基础布层20的一面,而于基础布层20的该面形成预设印花层21,进而制得发热布料2。其中,预设印花层21可具有蜂巢型图样211。

因此,本发热布料2将为中空发热纤维的中空纤维基材200制成基础布层20后,将火山岩蓄热材料与为远红外线奈米微粒的微粒基材混合后,转印至基础布层20上,以于基础布层20上形成预设印花层21,进而制得具有三效发热之功效的发热布料2,其相较于现有技术以掺杂方式将火山岩混入布料中所制得的布料,发热效果更为显着;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中空纤维基材200不仅相较于一般棉质衣物重量轻50%,同时,利用中空Y型断面纤维的超强毛细管结构,可使穿戴者之汗水和湿气迅速排出,引导至布料外层,10分钟即可快干透气,而不会有闷热黏腻感。

进一步地,于下述内容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所制得之发热布料经过各项国际级标准认证之数据。

(1)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发热布料通过纺织所测试证实发热升温7.37℃,如下表所示:

(2)本实施例所制得之发热布料通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证实具有极佳透湿度,可迅速将湿气排出不湿冷。

测试项目:透湿度测试:

检验机构: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报告号码:(6215)321-0183。

(3)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发热布料通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证实符合CNS15290纺织品安全规范。

(4)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发热布料通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证实抗起毛球达4-5级。

实施例2:参见图5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布料制造方法及发热布料,其步骤及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形成基础布层之步骤S10后,较佳更可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S100:在基础布层之另一面形成防水层。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还可在基础布层20之另一面,以涂布的方式形成防水层22,防水层22可为防泼水剂,如树脂等。换言之,防水层22位于基础布层20之另一面。因此,本实施例的发热布料2除了可提供发热功效外,亦可由防水层22让水份在发热布料2上凝结成珠,并从外层滚落,而不被发热布料2吸收,不会有水份渗透到体内的「渗湿(Wet Out)」现象,进而充分抵抗湿冷气候。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制得的发热布料通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证实达100分优异防泼水技术。

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中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在形成基础布层之步骤S10后,较佳更可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S101:以刷毛加工处理于基础布层之一面形成复数个粒状组织。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还可以刷毛加工处理方式,在基础布层20之一面形成复数个粒状组织201,粒状组织201可为摇粒绒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发热布料2的内层可由摇粒绒结构达到提升暖度及微防风效果,阻挡冷风侵入,维持体内微气候舒适环境。

较佳地,在形成基础布层之步骤S10后,更可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S102:以染色加工处理将染色材料染布于基础布层。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还可在基础布层20制作完成后,经由染色加工处理方式,将染色材料完全染布于基础布层20中,以使基础布层20可具有任何颜色的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在形成基础布层之步骤S10后,可先经由步骤S102,进行染色加工处理;再经由步骤S101,形成在基础布层20之一面形成复数个粒状组织201,以及经由步骤S100,在基础布层20之另一面,形成防水层22。其中,于步骤S102后,可依使用者或制造商之需求而选择性地进行步骤S100或步骤S101,或者一同进行。

前述说明本实施例的制造发热布料的方法的过程中,亦已同时说明本创作之发热布料的具体结构,但为求清楚起见,以下另详细说明。

复请参阅第2图至第4图,如图所示,本创作之发热布料2由上述实施例所述之制造发热布料之方法所制得,本创作之发热布料2包含基础布层20及预设印花层21。基础布层20包含复数个中空纤维基材200。预设印花层21包含火山岩蓄热材料、复数个微粒基材与胶料,预设印花层21位于基础布层20之一面。其中,中空纤维基材较佳可为Y型断面结构,且默认印花层21较佳可为火山岩、碳化材料或其组合。

复请参阅第7图,本创作之发热布料2进一步还可包含防水层22,其位于基础布层20之另一面。

进一步而言,本创作之基础布层20之该一面可具有复数个粒状组织2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