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工具扣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534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携带工具扣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携带工具扣合结构,尤指一种可稳固于腰带上,而可方便携带且无脱落隐患的携带工具扣合结构。



背景技术:

当施工人员进行水电工程、房屋装修、修缮或装潢时,通常都必须随身携带多种施工所需的工具,例如锁固螺丝的电动工具,以方便施工时使用并减少爬上爬下的时间,所以,一般施工人员通常是将该电动工具吊挂于腰带上,如图1所示,一般的施工人员11所配戴的腰带12上连接有一工具袋13,该工具袋13设有一供容置该电动工具2的容置空间,通过该工具袋13携带该电动工具2,虽然可以解决影响该施工人员11施工动作的缺点,但每个施工人员11在工作时,难免会有走动或蹲下、起立等等动作,而该电动工具2会随施工人员的动作而产生晃动隐患,进而使电动工具2与工具袋13脱离掉落,轻则造成电动工具2的损坏,重则砸伤施工人员的脚部,且该工作完成后,施工人员想取下工具袋13,但该工具袋13乃穿设于腰带12上,所以施工人员11需取下腰带12后,再由腰带12上取下工具袋13,而需花费不少的时间。

因此,为能方便取下工具袋,请参阅图2所示,该腰带12上可供工具袋13的扣钩131扣结,并于该工具袋13上方设有一带体132,如此,通过扣钩131的扣结方式,可达到工具袋13与腰带12的简易结合与分离,且通过带体132的约束,而使电动工具无掉落隐患,但因通过工具袋13与腰带12的简易结合与分离,使得施工人员的动作时,容易产生工具袋13与腰带12的脱离,使得整个工具袋13的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基于其从事各种五金工具的设计及制造多年的经验,尤其在电动工具、扳手及套筒工具的着墨,鉴于现有现场施工所携带工具的不便,以期提供一种可简易扣合、非人为而不会使工具脱落的扣合结构,乃积极加以研究改良,经由多次的试验及改变,终得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电动工具或工具袋固结于扣合件上,扣合件可简单且准确的限位于扣钩件,使携带的电动工具及工具袋不会掉落,并通过人为施力使扣合件与扣钩件达到可分离状态,以达方便携带及取出使用工具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一扣钩件的本体横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穿设孔,而该本体纵向往前设置有一滑道座,该滑道座与本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而该滑道座顶端往下分别为一导引槽、一滑道及一第一限位槽,该第一限位槽顶端为一第二限位槽,而该导引槽、滑道及第一限位槽间呈一非直线的弧形槽,且该第一限位槽是位于导引槽及滑道的最底端,而该扣钩件可供一扣合件的扣合限位,该扣合件主要是在其底座上延伸有一颈部,该颈部延伸有一限位座,该限位座可套设于扣钩件的容置空间内,该限位座的最大直径大于滑道座的导引槽、滑道、第一限位槽的宽度,而该颈部的最大直径略小于滑道座的导引槽、滑道、第一限位槽的宽度,颈部的厚度则大于导引槽、滑道、第一限位槽的厚度,并在该扣合件的近底端设置有一结合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施工人员携带工具袋的外观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施工人员携带工具袋的外观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的施工人员携带电动工具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套入扣钩件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套入扣钩件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套入扣钩件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脱离扣钩件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扣合件脱离扣钩件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说明】

11-施工人员 12-腰带

13-工具袋

131-扣钩 132-带体

2-电动工具

3-扣钩件

31-本体 32-穿设孔

33-滑道座

331-导引槽 332-滑道

333-第一限位槽 334-第二限位槽

34-容置空间

4-扣合件

41-底座 42-颈部

43-限位座 44-结合槽

45-螺钉

5-电动工具

6-腰带

7-工具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3~图5所示,其中,本实用新型主要包含有一扣钩件3及一扣合件4,其特征在于:

一扣钩件3,该扣钩件3主要是以其本体31横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穿设孔32,而该本体31纵向往前设置有一滑道座33,该滑道座33与本体31间形成一容置空间34,而该滑道座33的顶端往下分别为一导引槽331、一滑道332及一第一限位槽333,该第一限位槽333顶端为一第二限位槽334,而该导引槽331、滑道332及第一限位槽333之间呈一非直线的弧形槽,且该第一限位槽333位于导引槽331及滑道332的最底端;

一扣合件4,该扣合件4主要是在其底座41上延伸有一颈部42,该颈部42延伸有一限位座43,该限位座43可套设于扣钩件3的容置空间34内,该限位座43的最大直径大于滑道座33的导引槽331、滑道332、第一限位槽333的宽度,而该颈部42的最大直径略小于滑道座33的导引槽331、滑道332、第一限位槽333的宽度,颈部42的厚度则大于导引槽331、滑道332、第一限位槽333的厚度,并在该扣合件4的近底端设置有一结合槽44。

请参阅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其中,将螺钉45穿设过扣合件4近底端的结合槽44并锁结于电动工具5上,而使该扣合件4与电动工具5固结,且将施工人员的腰带6依序穿过扣钩件3的本体31横向两侧的穿设孔32,使该扣钩件3得以限位于腰带6上。

请参阅图7、图8所示,当施工人员想携带工具时,将腰带6系于腰间,此时的扣钩件3限位于腰带6上,再将扣合件4及电动工具5置于扣钩件3的滑道座33上方,下放该电动工具5,使扣合件4的限位座43可置于容置空间34内,颈部42置于滑道332中、底座41则置于滑道座33外,且扣合件4随导引槽331的导引而进入滑道332,并随呈一非直线弧形槽的滑道332滑移至第一限位槽333而止,此时,通过扣合件4的限位座43的最大直径大于滑道座33的导引槽331、滑道332、第一限位槽333的宽度,而该颈部42的最大直径略小于滑道座33的导引槽331、滑道332、第一限位槽333的宽度,而使该扣合件4得以限位于扣钩件3上,而电动工具则可携带于施工人员的腰部。

请参阅图9所示,当施工人员将电动工具5携带于腰部时,通过电动工具5的重量使扣合件4得以限位于扣钩件3的第一限位槽333间,当施工人员走动时,该电动工具5会随其晃动,会通过扣合件4的颈部42以第一限位槽333为中心而摆动,使扣合件4与扣钩件3不会产生分离,也就使电动工具5不会有掉落的隐患。

请参阅图10所示,当施工人员因工作需求而蹲下时,该电动工具5会往上位移,当电动工具5往上位移时,会一并使扣合件4随之上移,并使扣合件4的颈部42会往第二限位槽334方向位移并限位,当施工人员起立时,扣合件4的颈部42会再向下位移至第一限位槽333处而限位,如此,使得该电动工具5在施工人员工作时,无论是走动、爬高、蹲下、站立或其它动作时,均可将扣合件4限位于扣钩件3内不会产生分离,也就使电动工具5不会有掉落的隐患。

请参阅图11、图12所示,当施工人员想取出电动工具5而施工时,施工人员需将电动工具5由第一限位槽333往滑道332及导引槽331方向推动,始得取出该电动工具5而使用,使得该电动工具5非人为推动是不会使扣合件4与扣钩件3产生分离,以确保电动工具5的使用安全。

再者,当施工人员完成当日的工作时,仅需将锁结于电动工具5上的扣合件4与扣钩件3分离,即可卸除挂在腰上的电动工具5,而无需拆卸该扣钩件3,使扣钩件3与腰带6不需分离,以利下次的使用。

请参阅图1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二,其主要将施工人员的腰带6依序穿过扣钩件3的本体31横向两侧的穿设孔32,使该扣钩件3得以限位于腰带6上,而扣合件4则固结于工具袋7上,如此,可使工具袋7通过扣合件4而确实限位于扣钩件3内,利以施工人员随身携带工具者。

上述本实用新型仅以优选实施例作举例说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进行各变化实施,但此变化实施,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动工具或工具袋固结于扣合件上,扣合件可简单且确实的限位于扣钩件,使携带的电动工具及工具袋不会掉落,并通过人为施力使扣合件与扣钩件达到可分离状态,以达方便携带及取出使用工具的功效,其不论是结构上的改变,抑或是功效上的增进,均已毋庸置疑,且本实用新型于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也未公开使用,实已符合专利申请要件,因此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