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9440发布日期:2019-07-27 10:2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震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鞋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诸如缓震性能更好、更安全、更舒适等。现有的大多数鞋子的鞋底大多采用发泡中底粘合橡胶大底设置,结构简单但是缓震性能往往和中底厚度直接相关,但是更厚的中底将影响整个鞋底的重量、厚度、散热透气性能等。而现有的采用气垫等结构的缓震鞋底往往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等。

本申请人的授权公告号为CN102860628B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弹力透气功能的鞋底,包括大底和与大底连接且由弹性丝线互相交织压制形成的中底。本鞋底的结构设计新颖,具有弹性优良且超强透气功能。制作鞋子使用时,弹性丝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因而能通风透气,脚底部与鞋底顶面挤压接触产生的汗气直接从鞋底散发出去,透气效果好;由弹性丝线呈无规则地互相交织形成的中底,其具有优良的弹性,对整个鞋底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特别适合使用者休闲或运动时穿着。但是对本发明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本方案存在以下不足:其一,鞋底与穿戴者脚部接触面不够平整柔软,影响穿戴体验;其二,鞋底内部缝隙孔洞过多,且该缝隙孔洞与鞋底底面连通,在路面积水、下雨等情况下,容易将鞋底外部的水分吸入至鞋底内部,容易弄湿穿戴者的脚部、增加鞋底重量等;其三,该方案的鞋底缓震结构单一,缓震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震鞋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震鞋底,包括中底。上述中底附设有一弹性网层,中底包覆弹性网层设置。上述弹性网层为由弹性材质构成的网状结构。

进一步地:

上述弹性网层沿上述中底底面的延伸方向周向延伸设置。

上述中底底面开设有至少一缓震通孔,缓震通孔沿中底厚度方向延伸至上述弹性网层设置。

一种缓震鞋底还包括大底,大底贴设于中底底面设置,大底为耐磨大底。

上述缓震通孔延伸至上述大底内,缓震通孔沿大底厚度方向贯穿该大底设置。

上述大底设有至少一道连接槽,连接槽沿大底厚度方向贯穿该大底设置,连接槽连通至少两个上述缓震通孔设置。

上述缓震通孔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

其一,上述缓震通孔包括一跟部通孔以及复数个掌部通孔,掌部通孔与跟部通孔均为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设置,复数个掌部通孔均匀布设于上述中底掌部,跟部通孔设于该中底跟部的中部,跟部通孔沿中底长度方向延伸至中底中部设置。

其二,上述缓震通孔设有复数个,复数个缓震通孔均匀布设于上述中底掌部与中底跟部,缓震通孔均为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设置。

上述弹性网层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

其一,弹性网层为弹性材质一体成型的网状结构。

其二,弹性网层为由弹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弹性丝线包括至少一股弹性材质的弹性原料线。

上述弹性网层为TPU弹性网层、尼龙6弹性网层、改性尼龙弹性网层、PA66弹性网层、PE弹性网层、PET弹性网层、PBT弹性网层或者PVDC弹性网层。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中底内设有弹性网层的结构,在穿戴者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剧烈运动过程中,邻近穿戴者脚部的柔软材质的中底在受力的时候首先发生形变,而后形变后的中底将压迫弹性网层,弹性网层再发生形变,从而为穿戴者脚部提供进一步的缓震支撑,从而令本实用新型的鞋底具有更为优异的缓震支撑性能。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弹性网层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弹性网层内的弹性丝线的粗细和网格的密度,从而为不同需求的鞋底提供更加适用于该需求的缓震支撑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邻近穿戴者脚部的柔软材质的中底可以为穿戴者脚部提供更为舒适的穿戴体验。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缓震通孔的设置,将为弹性网层的形变提供空间,从而在提升鞋底缓震性能的同时更能在弹性网层形变恢复的过程中为穿戴者脚部提供良好的回弹力,从而增强鞋底的运动性能。而且由于穿戴者运动过程中,穿戴者的前脚掌以及后脚跟发力更多且更为频繁,缓震通孔设于中底掌部与中底跟部的设置将分别为穿戴者的前脚掌以及后脚跟提供更为精准的缓震支撑回弹,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缓震支撑回弹性能。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缓震通孔的设置减轻了鞋底的重量并且在缓震通孔的部位具有一定散热效果,而弹性网层将在鞋底踩到石子等硌脚的情况下,减轻甚至避免穿戴者脚底受到的刺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缓震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震鞋底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震鞋底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3,一种缓震鞋底,包括中底1以及大底2。上述中底1附设有一弹性网层11,中底1包覆弹性网层11设置。弹性网层11距离中底1底面的距离可以根据鞋子种类、缓震需求等设置。大底2贴设于中底1底面设置,大底2为耐磨橡胶大底2。上述弹性网层11为由弹性材质构成的网状结构。上述弹性网层11沿上述中底1底面的延伸方向周向延伸至中底1四周的侧沿设置。

参考图1、图2、图3,上述中底1底面开设有至少一缓震通孔12,缓震通孔沿中底1厚度方向延伸至上述弹性网层11设置。上述缓震通孔延伸至上述大底2内,缓震通孔沿大底2厚度方向贯穿该大底2设置。上述大底2设有至少一道连接槽13,连接槽13沿大底2厚度方向贯穿该大底2设置,连接槽13连通至少两个上述缓震通孔设置。连接槽13能够为中底1形变留出空间而且连接槽13的设置可以增强鞋底的防滑性能。

继续参考图1、图2、图3,上述缓震通孔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其一,上述缓震通孔包括一跟部通孔121以及复数个掌部通孔122,复数个掌部通孔122均匀布设于上述中底1掌部,跟部通孔121设于该中底1跟部的中部,跟部通孔121沿中底1长度方向延伸至中底1中部设置;其二,上述缓震通孔设有复数个,复数个缓震通孔均匀布设于上述中底1掌部与中底1跟部,缓震通孔均为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设置。由于第二种设置方式中,中底1掌部与中底1跟部内的缓震通孔均与第一种设置方式中的掌部通孔122结构一致,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第一种设置方式进行描述。上述掌部通孔122与上述跟部通孔121可以采用柱形直孔、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孔以及孔径逐渐变小的锥形孔等,优选采用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设置。上述孔径逐渐变小为沿缓震鞋底厚度方向且朝向缓震鞋底顶面的方向缓震通孔孔径逐渐减小。

参考图2、图3,掌部通孔122与跟部通孔121均采用孔径逐渐变小的圆台状结构的设置方式可以令缓震通孔邻近缓震鞋底底面一侧的孔径较大,从而在穿戴者踩压过程中,缓震鞋底底面与底面接触发生形变,进而进一步提升缓震鞋底的缓震性能。上述掌部通孔122设有12个,均匀布设于中底1掌部,位于中底1掌部两侧分别有一掌部通孔122的孔径大于其他掌部通孔122孔径设置,连接槽13设有两道,均设于大底2掌部,两道连接槽13分别与两个孔径大于其他掌部通孔122孔径的掌部通孔122对应设置。两道连接槽13分别以两个孔径大于其他掌部通孔122孔径的掌部通孔122为中心并连接邻近各自中心的沿缓震鞋底长度方向上前后两个掌部通孔122。在缓震鞋底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的使用前脚掌两侧的部位进行发力来实现身体的横移侧跳等。而上述的大孔径掌部通孔122配合连接槽13的设置方式,在面对上述情况的时候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为脚底掌部两侧提供缓震回弹效果。

参考图1、图2、图3,上述弹性网层11有以下两种设置方式:其一,弹性网层11为弹性材质一体成型的网状结构;其二,弹性网层11为由弹性丝线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弹性丝线包括至少一股弹性材质的弹性原料线。弹性网层1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TPU、尼龙6、改性尼龙、PA66、PE、PET、PBT以及PVDC等。其中优选使用TPU材质,TPU材质具有的硬度范围宽、耐磨、耐油透明、弹性好等特点,令TPU材质更加符合弹性网层11性能需求。而其他材质的弹性网层11可依照不同种类鞋底,诸如运动鞋、跑鞋、休闲鞋等所需的性能需求选择。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