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1865阅读:2962来源:国知局
一种伞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伞架。



背景技术:

伞是由延展性的伞布、伞架、缠线组成的。伞骨架主要起到对伞布起到支撑的作用。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1308186Y,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9月16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安全旋转式折叠伞,包括伞杆和伞架,伞杆上设置有伞柄、下巢装置和上巢装置;伞架连接在下巢装置和上巢装置上;下巢装置和上巢装置套在伞杆上,并与其转动配合。

这种折叠伞的上巢装置和下巢装置转动配合在伞杆上从而能实现对伞骨进行转动,当打开这种折叠伞时,通过使得下巢装置上移,使得套管向上压紧挤压片,从而使得挤压片卡在限位槽的上方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伞架,通过新的固定方式实现对下巢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伞架,包括伞杆、设置在伞杆顶部的上巢、滑动连接在伞杆上的下巢、设置在上巢以及下巢之间伞骨,所述下巢上轴向固定且周向转动连接有套设在伞杆上的转动套,位于所述上巢与所述下巢之间的所述伞杆上设置有固定套,所述转动套包括有连接块,所述固定套的外壁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包括供所述连接块向上运动时滑移经过的连接端、与所述连接端相通且弯曲后向下延伸以用于供连接块转动后向下嵌入的限位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得下巢向上运动以撑开伞骨的过程中,带动转动套上向上运动,此时转动套上的连接块能嵌入到固定套的来连接端内,继而通过转动转动套的角度,使得连接块能在转动后嵌入到限位端内进行卡接,因限位端向下设置,通过伞骨、下巢以及转动套的重力,使得连接块内嵌入在限位端的底部,转动套连接在固定套上,最终使得伞骨保持撑开的状态;当需要收拢伞骨时,也能通过转动转动套,使得转动套上的连接块和固定套上的连接槽相脱离,使得下巢向下运动以实现对伞骨进行收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套周侧外壁的中部形成有转动槽,所述下巢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下巢周向转动且轴向固定连接在转动套的转动槽内,使得转动套的最下端低于下巢的最下端,从而在下巢上连接的伞骨不易影响到转动套的转动,最终方便对转动套进行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套的最下端形成有转动端,所述转动端的周侧外壁上设置有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转动套上的防滑纹路能增加转动套的摩擦系数,从而方便对转动套进行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套上设置有圆心位置处于伞杆轴心线上的限位槽,所述下巢上设置有嵌入在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转动套转动角度的限位块,当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一端相抵触时,所述连接块对准所述连接端且在上升后能滑移进入到所述连接端,当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相抵触时,所述连接块对准所述限位端且在下降后能滑移进入到所述限位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限位槽和限位块的设置,从而能对转动套的转动进行限制,最终方便实现转动套和固定套的连接或者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端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呈弧形的第一导向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导向端面能方便连接块进入到连接槽的连接端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端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形成有呈弧形的第二导向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使得连接块脱离连接槽的限位端时,第二导向端面方便使得连接块脱出限位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套的下端设置在有弹性件,当所述转动套上的连接块嵌入在所述限位端内时,所述弹性件抵紧在所述转动套上且对所述转动套施加向下的作用力。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弹性件抵紧在转动套上,从而使得转动套和固定套的连接处不易发生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套的下端面设置有圆心处于所述伞杆轴线处的安装槽,所述弹性件包括嵌入在所述安装槽内且上端与所述安装槽固定连接的弹簧、与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套设在所述伞杆上的压盖,所述压盖用于抵紧在所述转动套的上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弹簧在受力时对压盖施加压力,使得压盖抵紧在转动套内,从而使得转动套上的连接块抵紧在限位端的底部,最终使得连接块更加不易脱离限位端,转动套和固定套之间不易脱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需要对伞骨撑开时,通过使得连接套转动后固定在固定套上,从而使得伞骨能保持撑开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操作比较方便,且操作方式较为新颖;同时弹性件通过抵紧在转动套上,从而使得转动套上的连接块不易脱离连接槽的限位端,从而使得伞骨在撑开时较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固定套、下巢、转动套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实施例1中位于固定套、下巢、转动套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1、伞杆;2、上巢;3、下巢;31、限位块;4、伞骨;5、转动套;51、连接块;52、转动槽;53、转动端;531、防滑纹路;54、限位槽;6、固定套;61、连接槽;611、连接端;6111、第一导向端面;612、限位端;6121、第二导向端面;62、安装槽;7、弹性件;71、弹簧;72、压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伞架,如图1所示,包括伞杆1、固定连接在伞杆1上的上巢2、滑动连接在伞杆1上的转动套5、周向转动且轴向固定连接在转动套5上的下巢3、安装在上巢2和下巢3之间的多个伞骨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转动套5与伞杆1之间转动连接且能沿着伞杆1的长度方向进行滑移。在转动套5的周侧外壁的中部开设有环形的转动槽52,下巢3套设在转动槽52上以实现周向转动且轴向固定连接,下巢3由塑料材料制成且在形变后嵌入到转动槽52上。同时在转动套5的最下端形成有转动端53,在转动端53的周侧外壁上形成有防滑纹路53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转动套5和上巢2之间的伞杆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套6。在转动套5上一体设置有多个以伞杆1的轴心线呈周向分布的连接块51,在固定套6的外壁上开设有多道分别供连接块51嵌入以实现固定套6和转动套5进行连接的连接槽61。连接槽61包括供连接块51向上运动时滑移经过的连接端611、与连接端611相通且弯曲后向下延伸以用于供连接块51嵌入的限位端612。

如图2所示,同时在连接端611的下端开口处形成有呈弧形的第一导向端面6111;在限位端612靠近连接端611的一侧形成有呈弧形的第二导向端面6121。第一导向端面6111和第二导向端面6121能方便连接块51进入到连接端611内,或者方便从限位端612离开后进入到连接端611内。

如图2所示,同时在下巢3下端面上一体设置有限位块31,在转动套5上开设圆心位置处于伞杆1轴心线处且用于供限位块31嵌入以限制转动套5转动角度的限位槽54。当限位槽54与限位块31的一端相抵触时,连接块51与相对应的连接端611对准且在上升后能滑移进入到连接端611,当限位槽54与限位块31的另一端相抵触时,连接块51与相对应的限位端612对准且在下降后能滑移进入到限位端612。

配合图3,在固定套6的下端设置在有弹性件7。固定套6的下端面开设有圆心处于伞杆1轴线处的安装槽62,弹性件7包括嵌入在安装槽62内且上端与安装槽62固定连接的弹簧71、与弹簧71的下端固定连接且套设在伞杆1上的压盖72。当转动套5与固定套6相连接时,压盖72抵紧在转动套5的上端面。

实施过程:在使得转动套5向上运动以撑开伞骨4的过程中,转动套5上的连接块51能嵌入到固定套6的连接端611内,继而通过转动转动套5的角度,使得连接块51能在转动后嵌入到限位端612内进行卡接,因限位端612向下设置,通过伞骨4、下巢3以及转动套5的重力,也通过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使得连接块51内嵌入在限位端612的底部,从而使得转动套5连接在固定套6上,最终使得伞骨4保持撑开的状态;当需要收拢伞骨4时,也能通过使得转动套5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转动转动套5,使得转动套5上的连接块51和固定套6上的连接槽61相脱离,使得下巢3向下运动以实现对伞骨4进行收拢。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