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震回弹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0867阅读:1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震回弹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的组成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震回弹鞋底。



背景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升,比如鞋子,特别是注重运动性能的鞋,也将要承载更多的期许。现有的大多数鞋底,大多采用气垫、柔性材质缓冲垫等缓震结构来提升鞋底的缓震性能,但是大多数鞋底的气垫、柔性材质缓冲垫等缓震结构的设置都缺少针对性,过度的使用气垫、柔性材质等缓震结构缓冲垫除了造成鞋底制造成本的升高外,受力较少甚至不受力的鞋底部位设置多余的缓震结构还会造成鞋底重量的升高,甚至在鞋底弯折部位设置缓震结构还会影响鞋底的弯折性能。此外,过多的缓震结构的设置使得鞋底局部受力发生形变的时候同时受到几个不同位置的缓震单元的影响,缓震效果差的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脚底的缓震感受,并且缓震回弹过程中对脚底的作用力不清晰,实际穿戴感受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震回弹鞋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缓震回弹鞋底,包括中底以及大底,大底设于中底底沿。上述中底底沿附设有缓震单元,缓震单元朝向上述大底所在方向延伸地凸出中底底沿设置。上述缓震单元包括第一缓震单元、第二缓震单元、第三缓震单元以及跟部缓震单元,跟部缓震单元设于中底跟部的底沿,第一缓震单元、第二缓震单元与第三缓震单元分别与该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大拇指、第一跖骨前端以及第五跖骨前端对应设置,该第一跖骨与第五跖骨的前端分别为其各自邻近趾骨一侧的端部。

进一步地:

上述缓震单元的柔软度大于上述中底的柔软度设置。

上述中底为双密度中底。

上述缓震单元还包括第四缓震单元,第四缓震单元与上述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小拇指对应设置。

上述第一缓震单元、上述第二缓震单元、上述第三缓震单元以及上述第四缓震单元以平行四边形阵列的方式排布,第一缓震单元与第二缓震单元、第三缓震单元与第四缓震单元分别沿上述中底长度方向排布设置。

上述中底底沿附设有一掌部缓震模块,掌部缓震模块设于中底掌部底沿。上述第一缓震单元、上述第二缓震单元、上述第三缓震单元以及上述第四缓震单元均设于上述掌部缓震模块底沿。

上述大底底沿设有复数道防滑凸棱,防滑凸棱凸出大底底沿设置,防滑凸棱为沿大底宽度方向曲线延伸的防滑凸棱。

上述防滑凸棱位于上述缓震单元处向上述大底前端和/或大底后端弯曲设置,该大底前端为与上述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脚趾部位对应的一端,该大底后端为与该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脚跟部位对应的一端。

位于上述缓震单元处的上述防滑凸棱的密集程度小于其他位置设置。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单元分别与缓震回弹鞋底的使用者的大拇指、第一跖骨前端、第五跖骨前端以及脚跟部对应设置,而人们行走、运动等过程中,脚部的踩压、发力部位大多集中在上述几个部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单元的设置更为直接且针对性更强,缓震单元在受压时候收缩并在压力达到极限后迅速回弹,为使用者提供理想的无削减轻量缓震脚感,为使用者提供更轻、缓震回弹更加直观极限的驾驭感受,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缓震单元的设置可以令缓震回弹鞋底的前脚掌部位具有一定的平衡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将为使用者带来均衡缓震的效果。使用者前脚掌着地并弯折发力过程中,第一缓震单元和第四缓震单元协同作用,令该种情况的缓震回弹作用更加均衡。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大底通过防滑凸棱的设置来增强鞋底的防滑性能。在缓震回弹鞋底使用过程中,缓震单元受压形变,防滑凸棱随着缓震单元的形变发生聚拢,随着防滑凸棱的聚拢大底的防滑性能逐渐增强,而通过位于缓震单元处弯曲并且疏密程度更低的结构,在保证防滑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防滑凸棱在聚拢过程相互顶压而限制缓震单元的形变,即同时兼顾了缓震回弹鞋底的缓震回弹性能与防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回弹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缓震回弹鞋底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一种缓震回弹鞋底,包括中底1以及大底2,大底2设于中底1底沿。上述中底1底沿附设有缓震单元,缓震单元朝向上述大底2所在方向延伸地凸出中底1底沿设置。上述大底2底沿设有复数道防滑凸棱21,防滑凸棱21凸出大底2底沿设置,防滑凸棱21为沿大底2宽度方向曲线延伸的防滑凸棱21。上述防滑凸棱21位于上述缓震单元处向上述大底2前端和/或大底2后端弯曲设置,该大底2前端为与上述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脚趾部位对应的一端,该大底2后端为与该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脚跟部位对应的一端。

参考图1,上述中底1为双密度中底1。上述缓震单元的柔软度大于上述中底1的柔软度设置。缓震单元包括第一缓震单元101、第二缓震单元102、第三缓震单元103、第四缓震单元104以及跟部缓震单元105,跟部缓震单元105设于中底1跟部的底沿,第一缓震单元101、第二缓震单元102、第三缓震单元103与第四缓震单元104分别与该缓震回弹鞋底使用状态下使用者的大拇指、第一跖骨前端、第五跖骨前端以及小拇指对应设置,该第一跖骨与第五跖骨的前端分别为其各自邻近趾骨一侧的端部。双密度中底1密度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颜色设置,上述大底2为透明大底2,该种结构可以在提升产品颜值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产品的设计元素,从而令产品在销售、推广过程中更加直观,便于销售人员的推广过程。

继续参考图1,上述中底1底沿附设有一掌部缓震模块11,掌部缓震模块11设于中底1掌部底沿。上述第一缓震单元101、上述第二缓震单元102、上述第三缓震单元103以及上述第四缓震单元104以平行四边形阵列的方式排布于上述掌部缓震模块11底沿,第一缓震单元101与第二缓震单元102、第三缓震单元103与第四缓震单元104分别沿上述中底1长度方向排布设置。由于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对鞋底施加多角度的弯折和踩压,在鞋底掌部仅单独设有四个缓震单元的话,鞋底位于四个缓震单元之间的部位容易磨损、损坏,并且运动中四个缓震单元受其所在部位弯折的影响,反弹发力弱且穿戴舒适度低,而通过将第一缓震单元101与第二缓震单元102、第三缓震单元103与第四缓震单元104设于掌部缓震模块11底沿后再整体设于中底1底沿的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图1、图2,上述防滑凸棱21位于上述缓震单元处向上述大底2前端和/或大底2后端弯曲的结构具体为:防滑凸棱21位于跟部缓震单元105前半部分处向大底2前端弯曲;防滑凸棱21位于跟部缓震单元105后半部分处向大底2后端弯曲;防滑凸棱21位于第一缓震单元101和第二缓震单元102处向大底2前端弯曲;防滑凸棱21位于第三缓震单元103和第四缓震单元104处向大底2后端弯曲。位于缓震单元处的防滑凸棱21的密集程度小于其他位置设置。人们在向前运动的过程鞋底往往在位于脚大拇指与第一跖骨这侧的受力更多,因此防滑凸棱21在该侧的位置向大底2前方,即运动前方弯曲,设计更为合理,人们向前运动的踩压鞋底过程中,该弯曲方向可以在弯曲部位的两端先接触地面而后延伸至弯曲部位,令更多的防滑凸棱21尽早接触地面提供摩擦力,为鞋底提供更多的摩擦力的同时可以减缓防滑凸棱21的磨损。而第三缓震单元103和第四缓震单元104处的防滑凸棱21与第一缓震单元101和第二缓震单元102处的防滑凸棱21弯曲方向相反的结构可以保证人们多向运动需求的同时,可以减少两侧防滑凸棱21因为受力不均而发生磨损不均匀的情况。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