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以及饭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6025发布日期:2018-08-21 16:5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日常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以及饭盒。



背景技术: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人们在追逐自身梦想的同时往往最容易忽略掉与自身生活健康有关的部分,例如一日三餐,为了获得更多工作的时间,往往将吃饭的时间进行压缩。很多学生、上班族等为了便利均采取携带午饭甚至晚饭的做法来节省回家的时间,携带的食物直到吃饭的时间会凉掉,如果吃凉饭凉菜对身体会有很大的伤害,引起肠胃疾病,即使通过公用微波炉进行加热,但饭菜的卫生安全又相对降低。而且如果是特别炎热的夏天,如果不做好饭菜的冷藏工作,很容易发馊坏掉。

在目前市场上多有销售移动微型冰箱、加热饭盒或是加热与制冷一体化的饭盒,但是仍然具有如下缺陷或不足:

1、微型移动冰箱只适用于对食物的冷藏保鲜,不能满足对变凉后的食物进行加热。

2、加热饭盒只适用于对食物进行加热,却不能确保食物的新鲜度,而且加热饭盒的密封性好,如果将食物储存在内,更容易发馊坏掉。

3、加热与制冷一体化的饭盒往往是只有一个腔体,且必须满足加热与制冷共存且互相独立的要求,其内部的结构相当复杂,进而使得饭盒自身的重量、体积等较大,携带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所用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功能单一、结构复杂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包括存储腔体、控温系统、温度层、制冷元件和外壳;

所述温度层设置于所述存储腔体的外侧,所述控温系统用于监测并控制所述存储腔体内的温度,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控温系统、所述制冷元件、所述温度层和所述存储腔体;

所述存储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加热和制冷,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加热,所述制冷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并用于调控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控温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和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存储腔体的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元件包括制热面和制冷面;

所述制热面和所述制冷面贴靠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层包括加热层;

所述加热层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存储腔体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层还包括导热层;

所述导热层设置于所述加热层与所述存储腔体之间,所述导热层用于均布所述加热层产生的热量,以及用于均布所述制冷元件产生的冷量。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层还包括保温层;

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加热层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保温层还设置在所述制冷元件的周边。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内填充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为红外线反射。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热胶;

所述制热面和所述制冷面均通过所述导热胶连接所述导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元件为半导体制冷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饭盒,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所用的饭盒的结构与功能不能互相中和,在保证结构简单的同时功能单一,在保证功能全面多样时结构复杂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饭盒,包括上述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包括存储腔体、控温系统、制冷元件、温度层和外壳,温度层设置在存储腔体的外侧,不仅能够加热产生热量,并将温度传递至存储腔体,以对放入存储腔体内食物进行加热、保温,同时温度层能够使温度均布化,以使存储腔体的每个位置均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进而对内部的食物进行各个方位的加热,使得对食物的加热更趋于全面、完整化;存储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不仅可以用于加热、保温食物,而且能够用于制冷保鲜食物,第二腔体仅用于加热、保温食物,在两个腔体之间设置有制冷元件,制冷元件不仅能够实现制冷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制热的工作效果,进而改变两个腔体内的工作状态、工作温度,冷、热工作状态可以互相转变;两个腔体可以同时进行加热,也可以单独进行制冷,提高了使用效率,增加了该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的实用性;在存储腔体上还设置有控温系统,控温系统用于检测存储腔体内的温度,并能够实现存储腔体内温度的变化,以及实现存储腔体的功能转换,当需要进行加热保温时,控温系统关闭制冷元件用于制冷的工作流程,当需要进行制冷保鲜时,控温系统关闭制冷元件用于加热的工作流程;在控温系统、存储腔体、制冷元件以及温度层的最外侧设置有外壳,用于包裹控温系统、制冷元件、存储腔体以及温度层,外壳作为一个保护壳,以及内部零件的存储空间,确保了内部零件不会受到损坏,或是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而且通过外壳将所有内部零件进行整合、规划,便于进行携带、存放,同时又保证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不小心而触碰到温度层导致烫伤等;该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结构简单,功能齐全,改善了现有技术中所用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功能单一的问题,而且即使在保证功能全面的同时,简化整体结构,进而更便于进行携带、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饭盒,该饭盒包括上述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通过对上述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进行结构大小以及重量的优化,使其更适应于携带,更便于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所用的饭盒的结构与功能不能互相中和,在保证结构简单的同时功能单一,在保证功能全面多样时结构复杂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半导体制冷器的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饭盒的轴测图;

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饭盒的主视图。

图标:10-外壳;20-第一腔体;30-第二腔体;40-温度传感器;50-制冷元件;60-导热胶;70-加热层;80-导热层;90-保温层;100-饭盒;110-把手;501-制冷面;502-制热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其中: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2为实施例以一提供的半导体制冷器的原理图。如图1-2所示,该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包括存储腔体、控温系统、制冷元件50、温度层和外壳10,温度层设置在存储腔体的外侧,控温系统监测并控制存储腔体内的温度,外壳10包裹温度层、存储腔体、制冷元件50和控温系统;存储腔体包括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第一腔体20用于加热和制冷,第二腔体30用于加热,制冷元件50设置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之间,并用于调控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水平并列设置,两腔体的轴线处于同一水平面,第一腔体20不仅可以用于加热、保温食物,而且能够用于制冷保鲜食物,第二腔体30仅用于加热、保温食物,两个腔体的设置,可以同时进行加热,也可以单独进行制冷,提高使用效率,增加了该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的实用性;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之间设置有制冷元件50,制冷元件50不仅能够实现制冷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制热的工作效果,进而改变两个腔体内的工作状态、工作温度,冷、热工作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温度层包裹在存储腔体的外侧,不仅能够加热产生热量,并将温度传递至存储腔体,以对放入存储腔体内食物进行加热、保温,同时温度层能够时温度均布化,以使存储腔体的每个位置均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进而对内部的食物进行各个方位的加热,使得对食物的加热更趋于全面、完整化;在存储腔体上还设置有控温系统,控温系统用于检测存储腔体内的温度,并能够实现存储腔体内温度的变化,以及实现存储腔体的功能转换,当需要进行加热保温时,控温系统关闭用于制冷的工作流程,当需要进行制冷保鲜时,控温系统关闭用于加热的工作流程;在控温系统、存储腔体以及温度层的最外侧设置有外壳10,外壳10用于包裹控温系统、存储腔体以及温度层,外壳10作为一个保护壳,以及内部零件的存储空间,既确保了内部零件不会受到损坏,或是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而且通过外壳10将所有内部零件进行整合、规划,便于进行携带、存放,同时又保证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不小心而触碰到温度层导致烫伤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2所示,控温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和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设置于存储腔体的内部,温度传感器40所感应检测到的温度变化能够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号进行调控。

进一步的,制冷元件50制热面502和制冷面501,且制热面502和制冷面501贴靠设置。

具体地,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的内部分别安装有一个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用于检测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内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反馈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感应到信号变化后,能够进行调节控制。

其中,制冷元件50采用半导体制冷器,又称热电制冷器。

首先,半导体制冷器的尺寸小,重量轻,并且没有机械传动部分,在正常工作中无噪音,同时不需要液或者气,对环境没有污染性,且制冷的参数不会受到空间方向以及重力影响;半导体制冷器在正常工作时,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调节制冷的速率;通过切换电流的方向,能够使半导体制冷器从制冷的状态转变为制热的工作状态,作用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且方便控制。

其次,因为半导体制冷器不仅能够实现制冷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制热的工作效果,当制冷时为制冷面501,当制热是为制热面502,制冷面501和制热面502的工作状态可以互相转变;当进行制冷工作时,关掉制热面502,当进行制热工作时,关掉制冷面501。半导体制冷器设置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之间,其中制冷面501的一面朝向第一腔体20,制热面502的一面朝向第二腔体30,通过温度传感器40检测的信号反馈至控制单元后,控制单元接收到检测的温度信号,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制冷元件50的使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导热胶60;制冷面501和制热面502均通过导热胶60连接导热层80。

具体地,导热胶60又叫做有机硅导热胶,以有机硅胶为主体,添加填充料、导热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混炼而成,导热胶60具有良好的导热、电绝缘性,主要用于将某些变压器晶体管、发热元件粘接在电路板组装件或是导热器上。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导热胶60将半导体制冷器粘接在第一腔体20与第二腔体30之间,一方面因为导热胶60自身良好的导热性能,当半导体制冷器进行制热工作时,导热胶60保证了良好的导热、导热效果;另一方面,因半导体制冷器是通过电流进行温度、工作状态变化的,利用导热胶60的电绝缘性增加了该半导体制冷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同时导热胶60又具有高强度的粘接性,连接牢固性好,且导热胶60无毒、无刺激,安全性能高,使用放心、有保障。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温度层包括加热层70,加热层70设置在外壳10与存储腔体之间。

进一步地,温度层还包括导热层80,导热层80设置在加热层70与存储腔体之间,导热层80用于均布加热层70产生的热量,以及均布制冷元件50产生的冷量。

进一步地,温度层还包括保温层90,保温层90设置在加热层70和外壳10之间,保温层90还设置在制冷元件50的周边。

具体地,温度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导热层80、加热层70和保温层90。

其中,加热层70设置有加热体,主要用于进行加热来实现装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内的食物,加热层70分别包裹住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加热体采用石墨烯和碳纳米材料制成,石墨烯和碳纳米材料均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是特别优秀的导热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向对的一面上均未设置加热层70。

其中,导热层80设置在加热层70与存储腔体之间,导热层80分别包裹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的外侧壁的四周,导热层80主要用于将加热层70产生的热量快速且均匀的分布到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的内壁上,并且扩大了内部与食物之间的热量传递面积和热量传递速度,因此导热层80的材料均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能;导热层80由石墨烯膜制成,石墨烯具有很高的导热系数。

类似的,导热层80由石墨纸膜制成。

类似的,导热层80由高导热金属材料制成。

其中,保温层90设置在加热层70和外壳10之间,即在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设置加热层70的外侧分别设置保温层90,一方面,保温层90主要用于储存加热体所散发的热量,进行第一腔体20和第二腔体30的温度保存,实现置于存储腔体内的食物保温;另一方面,保温层90增加了温度层的密闭性,不仅改善了加热层70所散发热量的外泄的问题,而且当第一腔体20切换至制冷状态时确保冷量不能外泄。保温层90的材料可以是气凝胶材料、空心球材料、低导热泡绵材料,或是将保温层90设置为真空状态。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保温层90内填充有反射层,反射层为红外线反射。

具体的,反射材料为红外线反射材料,红外线反射材料的作用是能够在加热体所散发的热量下能够产生温度调节的效果,属于一种热反射材料。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的一种饭盒,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饭盒的轴测图;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饭盒的主视图。如图3-4所示,该饭盒100包括上述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

具体地,在外壳10上设置有用于携带、拿取的把手110,通过对上述的便捷式食物存储装置进行结构大小以及重量的优化,使其更适应于携带,更便于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