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3387发布日期:2018-07-07 02:43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包,确切的说涉及一种卡包。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支付手段不断进行更新,其中电子支付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因此,大容量的钱包已经逐渐淡出我们大众的视线。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证件如身份证,驾驶证或少量现金等仍需随身携带,以应不时之需。卡包的出现解决了这些不便之处。因此,一款简洁,轻便,制作工艺简单的皮革卡包对人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现有的卡包主要还是利用缝线或粘合的方式对皮革制品的叠压处进行接合,该种方式工序较为繁琐,制造时间较长,耗费的原料和成本高,重复利用性低。

因此,寻求一种环保,制作简单且强度高的皮革制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制作简单,环保且抗拉强度高的卡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包,包括平面状的包体和固定部,其中,包体,是大致以一方向延伸而成平面状矩形结构,定义该延伸方向为纵向,垂直于该纵向的方向为横向,沿该包体的纵向上至少具有两个横向的线状的可弯折区,从而使该包体被弯折而形成前包面、后包面及翻盖面,定义该包体被弯折后位于内部的面为第一面,其另一相对面为第二面,该包体对应前包面的区域在其第二面设置第一连接件,该包体对应翻盖面的区域在其第一面设置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互为可配合连接的子母连接结构,该包体对应前包面的区域在第一连接件的横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各一个缝状开口,该包体对应后包面的区域在横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有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固定部,是大致以横向延伸而成平面状条形结构,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中间设置有让位于第一连接件的让位孔,该本体的最末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该固定部穿过该包体的前包面的区域的缝状开口,该本体中间的让位孔让位该包体的前包面的区域的第一连接件,该固定部两端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分别对应于该包体后包面的区域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固定。

优选地,该子母连接结构为子母纽扣或魔术贴结构。

优选地,该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分别为一缝状开口。

优选地,该第一接合部与本体交界处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大于该第一被接合部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该第二接合部与本体的交界处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大于该第二被接合部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

优选地,该本体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第一被接合部或第二被接合部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

优选地,该本体与该第一接合部或第二接合部相邻的位置至少设有一凹陷。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分别设有一纽扣,该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分别设有一纽扣孔。

优选地,该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互为可配合连接的子母连接结构。

优选地,该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固定部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接合部,该第三接合部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一第三接合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穿过该第一开口和第一被接合部进行包体固定;另一第三接合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穿过该第二开口和第二被接合部进行包体固定。

优选地,该包体或固定部由皮革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卡包,通过固定部穿过包体的前包面的区域的缝状开口,该固定部本体中间的让位孔让位该包体的前包面的区域的第一连接件,该固定部两端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分别对应于该包体后包面的区域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接合固定,以对所述包体进行塑型,该种设计放弃了传统的缝线方式,也不需要用到任何的胶水,制作工艺简单,所需原料和成本的耗费低,环保性好,成型后的卡包可塑性强,抗拉强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图1A中固定部穿过包体缝状开口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图1B折叠后的卡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固定部穿过包体缝状开口并通过第三连接部固定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A至图1C。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固定部穿过包体缝状开口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1C是图1B折叠后的卡包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卡包,包括包体1和固定部2,包体1优选由皮革材料制成,更优选地,包体1采用植鞣革制成,该种牛皮材料天然,环保,耐用,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优选地,固定部2采用与包体相同的材料制成。包体1是大致以一方向延伸而成平面状矩形结构,定义该延伸方向为纵向Y,垂直于该纵向Y的方向为横向X,沿该包体1的纵向Y方向上至少具有两个横向的线状的可弯折区17和18,当包体1对该些弯折区17和18进行弯折,参照图1C,该包体1可被分别弯折而形成前包面31、后包面32及翻盖面33。在这里,定义该包体1被弯折后位于内部的面为第一面111,其另一相对面为第二面112,该包体1对应前包面31的区域在其第二面112设置第一连接件15,该包体1对应翻盖面33的区域在其第一面111设置第二连接件16,该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互为可配合连接的子母连接结构,举例来说,该种子母连接结构可为子母纽扣或魔术贴等连接结构。具体来说,第二连接件16可为一公扣,第一连接件15为一母扣,当需要合上折叠完成的包体1时,可利用该第一连接件15和第二连接件16之间的扣合连接进行关合。其中,该包体1对应前包面31区域的第一连接件15沿着X方向的横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各一个缝状开口11,优选地,该两个缝状开口11平行设置。该包体1对应后包面32的区域在X方向横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有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优选地,该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分别为一缝状开口,其中,第一被接合部13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为L1,第二被接合部14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为L2,更优选地,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的缝状开口大小相同。在参照图1A,本实用新型的卡包还包括固定部2,其是大致以X方向横向延伸而成平面状条形结构,其包括一本体20,该本体20中间设置有让位于第一连接件15的让位孔23,其最末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22,其中该第一接合部21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为L3,第二接合部22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为L4,由图1A可知,该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3及L4位本体20的最末端,即第一接合部21或第二接合部22与本体20交界处的边的长度。其中,该第一接合部21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3大于第一被接合部13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1,该第二接合部22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4大于第二被接合部14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2。

图1B是图1A中固定部穿过包体缝状开口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如图1B所示,该固定部2分别穿过该包体1的前包面31的区域的缝状开口11,并对该包体1进行折叠,该固定部2的本体20中间的让位孔23让位该包体1的前包面31的区域的第一连接件15,之后该固定部2的第一接合部21穿过第一被接合部13,第二接合部22穿过第二被接合部14,由于第一被接合部13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1小于第一接合部21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3,第二被接合部14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2小于第二接合部22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4,从而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22能够分别与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卡合固定,也因此,固定部2能够固定包体1,从而对包体1进行塑型,成型后的卡包可参见图1C。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包体1的成型方式放弃了传统的缝线方式,也不需要用到任何的胶水,直接利用固定部2的卡合就可以实现包体1的塑型,制作工艺简单,原料和成本的耗费低,环保性好,成型后的卡包可塑性强,抗拉强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优选地,该本体20具有一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5,该本体20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L5小于或等于该第一被接合部或第二被接合部沿着纵向延伸的长度L1或L2。由于第一被接合部13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1小于第一接合部21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3,第二被接合部14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2小于第二接合部22与本体20交界处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4,因而,例如参阅图1A,当本体20与第一接合部21或第二接合部22具有一定的长度差异时,该种卡合固定能够使得固定位置处接合的更加牢靠,同时也兼具了卡包美观性的需求。

优选地,参阅图1A,该本体20的最末端与第一接合部21或第二接合部22的交界处具有一缺口区域24,该缺口区域24位置形成一凹陷241,即该凹陷241设置在本体20与第一接合部21或第二接合部22相邻的位置处。该凹陷241的形成能够使得固定部2的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22与包体1的后包面区域的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之间的卡合固定更加牢靠,同时两者之间的卡接也不易跑动,从而能够更有利于包体1的塑型。

可选的,可在包体1的前包面31或后包面32处利用缝合或其他方式设置卡袋,以便供使用者方便地放置卡片等物品。

可选的,由于包体1和固定部2是独立的两部分构成,固定部2可采用与包体1不同的材料制成或设计成不同的颜色,从而利用不同的材料或颜色的包体或固定部设计出不同外观的卡包,使得卡包的样态和色彩更加丰富,满足现代人对自己的卡包进行自由设计的需求。

请参考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施例2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在此不再重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2a的第一接合部21a和第二接合部22a互为可配合连接的子母连接结构。举例来说,该种子母连接结构可为子母纽扣或魔术贴等连接结构。具体来说,第一接合部21a可具有一公扣211a,第二接合部22a则设有一母扣222a,其中第一接合部21a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3’可小于或等于包体1中第一被接合部13的长度L1,第二接合部22a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4’可小于或等于包体1中的第二被接合部14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L2。可知的,当对包体1进行折叠时,第一接合部21a可穿过第一被接合部13,第二接合部22a穿过第二被接合部14,从而通过第一接合部21a的公扣211a与第二接合部22a的母扣222a在包体1的第一面111内进行扣合固定,从而对包体1进行塑型,形成卡包。此种接合方式较为简易,制作方式也较为容易,只需进行简单的扣合即可对包体进行塑型。

请参考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卡包的包体和固定部的示意图,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在此不再重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2b的第一接合部21b和第二接合部22b分别设有一纽扣211b和222b,该包体1对应后包面32的区域在X方向横向两侧分别设置至少有第一被接合部13b和第二被接合部14b,该第一被接合部13b和第二被接合部14b分别为一与纽扣211b和222b相对应的纽扣孔,当固定部2b穿过缝状开口11向上进行弯折时,第一接合部21b和第二接合部22b分别与第一被接合部13b和第二被接合部14b连接,该种连接方式为纽扣型连接方式,该种连接方式不但简单易行,而且接合牢固,能够更好的对包体进行塑型,而且也能较好的维持包体的形状,不易变形,从而能够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请参考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固定部穿过包体缝状开口并通过第三连接部固定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在此不再重复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部2c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接合部25,其中第三接合部25的两端分别具有一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长度为d3的第一端部251和长度为d4的第二端部252。其中,固定部2c的第一接合部21c开设有一长度为d1的第一开口211c,第二接合部22c设有一长度为d2的第二开口222c。当对包体1进行折叠时,固定部2c穿过包体的缝状开口11,然后第一接合部21c穿过包体1的第一被接合部13,第二接合部22c穿过第二被接合部14。之后,一第三接合部24的第一端部251和第二端部252分别穿过第一开口211c和第一被接合部13,由于第一端部251的长度d3大于第一开口211c的长度d1,第二端部252的长度d4大于包体1的第一被接合部13的长度L1,因而,该第三接合部25能够将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一接合部21c连接起来,从而对包体进行塑型。同样的,另一第三接合部25的第一端部251穿过第二接合部22c的第二开口222c,第二端部252穿过第二被接合部14,由于第一端部251的长度d3大于第二开口222c的长度d2,第二端部252的长度d4大于包体1的第二被接合部14的长度L2,从而该另一第三接合部25能够将第二被接合部14和第二接合部22c连接起来,从而对包体进行塑型。概况来说,当固定部2c穿过包体1的缝状开口11后,第一接合部21c和第二接合部22c分别通过第三接合部25与包体的第一被接合部13和第二被接合部14进行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对包体进行塑型。

优选地,可对第三接合部25的第一端部251或第二端部252进行某些图案形状设计,例如流苏样态,花草或动物形状的设计。

由于本实用新型放弃了传统的缝线方式,也不需要用到胶水,直接利用固定部的卡合就可以实现包体的塑型,制作工艺简单,原料和成本耗费低,环保性好,成型后的卡包可塑性强,抗拉强度的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由于引入了第三接合部25,因而,也可以在第三接合部25的第一端部251或第二端部252进行某些图案印刷或形状设计,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性,从而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