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环境空调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9214发布日期:2018-08-21 19:10阅读:7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伞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微环境空调伞。



背景技术:

伞具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以用于避雨或遮阳。但是现有伞具的功能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在使用中的新需求,例如当伞具作为遮阳使用时,无法在外部处于干燥或高温等恶劣状态的大环境下对伞下空间进行微环境的舒适性调节,进而制约了伞下体验度的进一步提升,影响人们在炎热地区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前述现有伞具功能单一,不能对伞下空间进行舒适性调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环境空调伞。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微环境空调伞,包括伞面、伞骨和伞柄,还包括伞把和雾化器,其中,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器本体、蓄水槽、排雾管和控制开关;所述伞把连接在所述伞柄的底部,所述雾化器本体、所述蓄水槽和所述排雾管内置在所述伞把的上部,所述控制开关嵌在所述伞把的底部端面;在所述伞柄的内部中心设有竖直通孔,并在所述伞柄的上部设有出雾口;所述排雾管、所述竖直通孔和所述出雾口依次连通。

优化的,所述伞把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伞柄的底部。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伞柄的底部设为螺杆结构,并在所述伞把的顶部端面中心开设有用于与该螺杆结构螺纹配合的螺孔;所述伞把通过螺纹配合关系连接在所述伞柄的底部。

详细优化的,所述蓄水槽位于所述雾化器本体的上方,并连通所述螺孔;所述排雾管在中心穿过所述蓄水槽后插入所述竖直通孔。

优化的,还包括电池盒和电池,其中,所述电池盒内置在所述伞把的下部,所述电池内置在所述电池盒的内部。进一步优化的,在所述伞把的底部设有可打开所述电池盒的底盖。

优化的,所述控制开关为风量无级调节开关。

优化的,所述竖直通孔的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竖直通孔的上部横截面为正多边形,并在每边的内壁面上分别开设有呈竖直缝隙状的出雾口。

优化的,还包括人体工学手把套,其中,所述人体工学手把套套在所述伞把上。

优化的,所述伞骨或所述伞柄由铝合金材质或碳纤维材质制成;或/和,在所述伞面上设有白色的纳米涂层。

综上,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本发明创造所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可以利用集成在伞把中的雾化器对伞下空间进行雾化或加湿,进而可降低伞下温度和干燥度,实现微环境的舒适性调节,提升人们在伞下的体验度,尤其方便人们在炎热地区出行;(2)通过将伞柄与伞把设计为可拆卸地连接结构,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雾化部件或对雾化部件进行加水,实现持续性的微环境空调目的;(3)所述微环境空调伞还具有使用方便、雾气风量可调、出雾均匀、重量轻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利于实际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在微环境空调伞中伞柄与伞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在微环境空调伞中伞柄上部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1、伞面2、伞骨3、伞柄301、竖直通孔302、出雾口4、伞把401、底盖5、雾化器501、雾化器本体502、蓄水槽503、排雾管504、控制开关6、电池盒7、电池8、人体工学手把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在微环境空调伞中伞柄与伞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在微环境空调伞中伞柄上部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微环境空调伞,包括伞面1、伞骨2和伞柄3,还包括伞把4和雾化器5,其中,所述雾化器5包括雾化器本体501、蓄水槽502、排雾管503和控制开关504;所述伞把4连接在所述伞柄3的底部,所述雾化器本体501、所述蓄水槽502和所述排雾管503内置在所述伞把4的上部,所述控制开关504嵌在所述伞把4的底部端面;在所述伞柄3的内部中心设有竖直通孔301,并在所述伞柄3的上部设有出雾口302;所述排雾管503、所述竖直通孔301和所述出雾口302依次连通。

如图1~3所示,在所述微环境空调伞的结构中,所述伞面1、所述伞骨2、所述伞柄3和所述伞把4构成了现有常规伞具的基本结构,并可实现避雨和遮阳的基本功能。所述雾化器5为基于现有雾化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而设计的微型雾化设备,以便集成在所述伞把4中,其中,所述雾化器本体501用于基于现有雾气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将来自所述蓄水槽502的水处理成雾气,并通过内置的鼓风装置将生成的雾气通过所述排雾管503排出;所述蓄水槽502用于临时储存待雾化的水;所述排雾管503用于将雾气导入至所述竖直通孔301中;所述控制开关504电连接所述雾化器本体501,用于方便使用者对所述雾化器本体501进行工作控制,例如启动或停止控制等;由于所述控制开关504嵌在所述伞把4的底部端面,可以确保在方便操作的同时,防止控制开关被误动或误操作。

由此通过前述微环境空调伞的详细结构描述,可使雾气在被所述竖直通孔301导至所述伞柄3的上部后,通过所述出雾口302排出并淤积在所述伞面1的下方,进而可对伞下空间进行雾化或加湿,降低伞下温度和干燥度,实现微环境的舒适性调节,提升人们在伞下的体验度,尤其方便人们在炎热地区出行。此外,所述微环境空调伞还具有使用方便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利于实际推广和应用。

优化的,所述伞把4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伞柄3的底部。通过前述结构设计,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雾化部件(即所述伞把4),实现持续性的微环境空调目的。作为举例的,如图2所示,所述伞柄3的底部设为螺杆结构,并在所述伞把4的顶部端面中心开设有用于与该螺杆结构螺纹配合的螺孔;所述伞把4通过螺纹配合关系连接在所述伞柄3的底部。由此一方面通过将所述伞柄3的底部设计为螺杆结构,可以使所述伞柄3还能够与其他部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例如可拆卸连接拓展背包,实现无手撑伞的目的,解放使用者的双手;另一方面可以将所述伞把4拆下,以便进行加水或充电。

详细优化的,所述蓄水槽502位于所述雾化器本体501的上方,并连通所述螺孔;所述排雾管503在中心穿过所述蓄水槽502后插入所述竖直通孔301。如图2所示,通过前述结构设计,一方面在拆下所述伞把4后,可以方便通过所述螺孔对所述蓄水槽502进行加水,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所述排雾管503与所述竖直通孔301的对接,避免出现雾气泄漏的问题。

优化的,还包括电池盒6和电池7,其中,所述电池盒6内置在所述伞把4的下部,所述电池7内置在所述电池盒6的内部。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盒6及所述电池7用于作为直流电源,为所述雾化器本体501提供电能支持。进一步优化的,为了方便更换电池,在所述伞把4的底部设有可打开所述电池盒6的底盖401。所述底盖401可以采用翻盖结构设计,也可以采用类似手电筒底盖的螺纹连接结构设计或其它结构设计。

优化的,所述控制开关504为风量无级调节开关。通过所述风量无级调节开关,可以对处于所述雾化器本体501内部的鼓风装置进行无级化的转速调节,进而可对雾气风量进行精确控制,方便实现微调。

优化的,所述竖直通孔3的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竖直通孔3的上部横截面为正多边形,并在每边的内壁面上分别开设有呈竖直缝隙状的出雾口302。如图3所示,所述正多边形可举例为正六边形,如此可对称地开设六个出雾口302,确保出雾均匀。同时将所述竖直通孔3的下部横截面设计为圆形,可方便与所述排雾管503进行可拆卸对接,而将所述出雾口302设计为竖直缝隙,可以在开多口的同时不影响所述伞柄3的支撑性能。

优化的,还包括人体工学手把套8,其中,所述人体工学手把套8套在所述伞把4上。如图2所示,通过配置所述人体工学手把套8,可以实现持握防滑的目的,方便使用者撑伞。

优化的,所述伞骨2或所述伞柄3可以但不限于由铝合金材质或碳纤维材质制成。由此可确保整个微环境空调伞具有结构稳固且重量轻的优点,进一步方便使用。

优化的,在所述伞面1上设有白色的纳米涂层。由此可使所述伞面1在具有不积水特性的同时,还具有最强的反光特性,最大降低对伞下空间的加热程度,进一步提升伞下的舒适性体验。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微环境空调伞,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本发明创造所提供的微环境空调伞,可以利用集成在伞把中的雾化器对伞下空间进行雾化或加湿,进而可降低伞下温度和干燥度,实现微环境的舒适性调节,提升人们在伞下的体验度,尤其方便人们在炎热地区出行;(2)通过将伞柄与伞把设计为可拆卸地连接结构,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雾化部件或对雾化部件进行加水,实现持续性的微环境空调目的;(3)所述微环境空调伞还具有使用方便、雾气风量可调、出雾均匀、重量轻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利于实际推广和应用。

如上所述,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微环境空调伞并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