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8566发布日期:2019-04-30 18:03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鞋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



背景技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危害健康的隐患。具体表现在,人们在穿鞋后,目前的鞋底无法使人们能够强制避免步行和运动时发生的踵底触碰,对于年纪较大或体重较重的人群尤为明显,在步行或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踵部,尤其是踵底部位,不可能一直与鞋内底保持相互接触,反而是随着步行或运动的节奏变化,踵底部位频繁地与鞋内底进行触碰,从而对踵部产生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若频繁施加,会使足部神经血管常受到压迫,轻者会使一些人群产生眩晕感,重者还会导致足部肌肉、韧带损伤及腰部疼痛,更严重时,也会对人体脊椎、大脑产生一定的冲力。对于这种现象,若不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有公知技术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若能避免这种隐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则相当于彻底杜绝了因踵底触碰带来的健康隐患,相当于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不仅可使所有人都受益,同时,克服这种隐患所采用的相关技术,也可为鞋类制造产业带来极大的产业价值。

综上所述,本发明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技术领域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与设计的技术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同一技术领域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使人体脚后跟部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使脚后跟部位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用于带有鞋后帮的任意形状的鞋体,所述鞋底具有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所述踵部半固定结构包括:

用于承受人体踵部施加下压力的下支撑部,其外表面中心处带有一体重感应凹位并且于鞋底形成用于缓冲压力的缓冲空间,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在施加下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形变;

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侧支撑部,分别处于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并且由所述下支撑部受压形变产生的应力使两个侧支撑部同时向着相对方向产生形变。

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对于下支撑部的具体结构,所述下支撑部包括直接与人体踵部接触的弹性受压面、以及支撑鞋体的底支撑面;

其中的弹性受压面受压形变产生的运动方向与体重感应凹位方向相同。

相应地,所述下支撑部底部与鞋体的鞋后帮面相接,从而构成带有缓冲空间的鞋体。

对于以上技术具有任一项附加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侧支撑部包括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踵部抵靠面;

同时,该侧支撑部包括侧支撑面,该侧支撑面与鞋体的鞋后帮面相接,从而构成带有弹性侧支撑结构的鞋体。

相应地,当体重感应凹位向下形变之后,所述弹性受压面与所述踵部抵靠面构成固定人体踵部的弧形固定面;所述弧形固定面对人体踵部形成半包围固定。

此外,若下支撑部未产生形变且保持初始状态时,缓冲空间的体积达到最大值;

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向下形变的程度随着人体重量增加而变大。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的有益效果为:

⑴通过在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增加体重感应凹位,使鞋底结构无需另行安装减震装置,便可有效增强人体脚后跟部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特别是对于体重较大的穿着者,更进一步地增加脚后跟部位固定的稳定性;

⑵具有减震与保健双重作用,安全耐用;

⑶当人体脚后跟部位接触时,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舒适感;

⑷该结构便于生产,可直接采用一体成型而形成鞋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脚后跟对鞋底施重之前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脚后跟对鞋底施重之后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图中:

100、脚后跟部;101、体重施力面;

1、鞋底本体;2、踵部半固定结构;

21、下支撑部;22、侧支撑部;

211、弹性受压面;212、体重感应凹位;213、底支撑面;

221、踵部抵靠面;222、侧支撑面;223、顶支撑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无需设计复杂的鞋底辅助固定结构并且在鞋底结构以外不另行安装减震装置的前提下,能有效增强穿着者脚后跟部位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特别是对于体重较大的穿着者,在支撑面上(如台面、地面等)行走时更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震动并且增加脚后跟部位固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若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则同时也间接地保护了足部神经血管不受压迫,避免足部肌肉、韧带损伤及腰部疼痛等,通过减缓此压力,有利于降低对人体脊椎、大脑的冲力,起到减震和保健的双重作用。因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结构是在鞋底本体1上实施的,作用双方包括人体的脚后跟部100以及处于鞋底本体1上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其中的脚后跟部100的脚底面作为对踵部半固定结构2施力的体重施力面101。

对于以上设置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进行分析:

所实施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包括至少一个下支撑部21、以及与下支撑部21一体成型的侧支撑部22,从而构成容纳人体脚后跟部100的鞋内固定腔。

对于各个支撑部的结构进一步实施:

所实施的下支撑部21平行于鞋底面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该弹性系数的具体设置可根据所应用的不同款式鞋的加工需求而定,并且在与人体脚后跟部位接触时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舒适感;同时,所实施的下支撑部21同时还分为内、外底,其中的内底处于鞋内固定腔并且该内底实施一弹性受压面211,其中的外底处于鞋底本体1底部并且该外底实施一体重感应凹位212,由于所实施的体重感应凹位212处于底支撑面213的中心部位,因此,两个侧支撑部22相当于以该体重感应凹位212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左、右对称。

进一步地,对于体重感应凹位212的结构,具体是由底支撑面213的中心部位向所实施的弹性受压面211的方向凹陷,因而,其方向为由下至上,在体重感应凹位212形成之后,底支撑面213外表面的中心点与鞋体放置的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定距离,从而使踵部半固定结构2底部与鞋体放置的水平面之间构成用来缓解踵部下压力的缓冲区。

所实施的侧支撑部22亦具备一定的弹性,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相对于下支撑部21具有两个向上凸起的侧翼部,该侧翼部的顶部即为顶支撑位223,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的外壁面形成对应一侧的侧支撑面222,该侧支撑面222与所应用的鞋体帮面相互抵靠;

同时,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的内壁面实施一踵部抵靠面221,用于对相应一侧的脚后跟部100形成左、右方向的侧方位支撑。

本发明通过实施以上结构可知,所实施的技术方案完全是在鞋底本体1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不另行配置任何固定组件、减震部件等,当人体脚后跟部100进行正常的行走、跑、跳或其它踩踏动作时,即凭借其体重对鞋底本体1施于一定的压力,在施力之前或进行抬脚动作时,具体状态可参照图1,脚后跟部100的体重施力面101贴紧于下支撑部21的弹性受压面211,侧支撑部22的踵部抵靠面221与脚后跟部100存在一定的间隙,体重感应凹位212保持初始状态,用来缓解踵部下压力的缓冲区保持最大;在施力之后,具体状态可参照图2,脚后跟部100的体重施力面101向下压紧下支撑部21的弹性受压面211,由于踵部半固定结构2为一体式,根据应力作用的公知常识可知,当踵部半固定结构2受到外力而变形时,在踵部半固定结构2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此时的体重感应凹位212向下形变并且达到使下支撑部21的底支撑面213直接接触(或近乎于接触)鞋体所在的水平面,同时还是根据应力作用,每个侧支撑部22发生形变并且均向脚后跟部100表面抵靠(方向为左右方向),使踵部抵靠面221贴紧对应的脚后跟部100,达到固定脚后跟部100的效果。

以上本发明所实施的技术手段,根据相应的工作原理可知,该固定结构对于体重较大的人则更加适用,可利用其体重对弹性受压面211施力,并且能够让体重感应凹位212产生较大的形变,根据应力作用,踵部抵靠面221就会愈加贴紧对应的脚后跟部100,从而增加了固定的稳定程度。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是在实施例一所实施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与实施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个构思,并且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具体实施内容为:受到实施例一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结构启示,在具体加工生产时,所采用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可按照u形结构来实施,并且在该u形结构的u形外底面设置一体重感应凹位212,显然,由于应力作用,若对u形结构的u形内底面向下施加一定的压力,则处于u形外底面的体重感应凹位212也会向下形变,u形结构的两个侧翼相应地向脚后跟部100固定抵靠,相关的具体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实施例二所实施的其它相应的技术特征,可参照实施例一所实施的相应技术手段或在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或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或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发明技术效果之外,例如,采用带有体重感应凹位的一体式踵部固定结构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鞋底位置;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发明技术效果相同,例如,对鞋体的鞋底厚度进行变换;③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可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