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9057发布日期:2019-03-13 23:1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能源已经遍布汽车等各种领域,但是新能源在运动服等衣物领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现在衣物的实用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运动时不便穿着羽绒服等,但是穿着常用运动服又会出现受冷导致运动人员感冒等情况发生,所以冬天穿的运动服等衣物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对运动服进行灵活的智能温控调节,具有人性化的保暖效果,实用性强的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包括上衣主体和裤子主体,所述上衣主体包括与人体上身躯干相对应的上主体部分和两个设于上主体部分上部两侧的衣袖,所述裤子主体包括与人体腰腹部相对应的下主体部分和两个设于下主体部分向下延伸的裤腿;还包括设于所述上衣主体上的第一取暖装置,设于裤子主体上的第二取暖装置,对第一取暖装置和第二取暖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对第一取暖装置、第二取暖装置和控制器进行供电的电池,以及对控制器进行遥控的移动端;

所述第一取暖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上主体部分的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由上至下沿所述上主体部分环绕的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和两个分别沿所述衣袖环绕的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所述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对流体进行加热的第一热循环壳体,和使流体流动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呈沿人体皮肤延伸的方形扁平状;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包括朝向人体的第一内侧壁,朝外并与第一内侧壁平行的第一外侧壁,以及连接于第一内侧壁和第一外侧壁之间并依次相邻排列的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和第一外侧壁平行的第一加热板,所述第一加热板与所述第一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一内间隙,所述第一加热板与第一外侧壁之间具有第一外间隙;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壁上的第一流体出口,和形成于所述第三连接壁上的第一流体进口;所述第一流体出口包括与所述第一内间隙连通的第一内流体出口,和与所述第一外间隙连通的第一外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体进口包括与所述第一内间隙连通的第一内流体进口,和与所述第一外间隙连通的第一外流体进口;所述第一内流体出口和第一外流体出口配设有供流体流出的单向流出阀,所述第一内流体进口和第一外流体进口配设有供流体流入的单向流入阀;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对所述第一内间隙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一内动力装置,和对所述第一外间隙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一外动力装置;

所述第一内动力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所述第三连接壁的第一内电机,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壁和第三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推动板,以及连接于第一内推动板和第一内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一内传动部件;所述第一内传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内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一内传动螺杆,和与所述第一内推动板连接的第一内传动架;所述第一内传动架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内推动板平行的第一内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所述第三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内传动横杆和第一内推动板两端之间的第一内垂直连杆;所述第一内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内传动螺杆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孔;所述第三连接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内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一内密封孔;所述第一内推动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一内推动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加热板的第一内对应面,所述第一内对应面与所述第一加热板之间具有第一内对应间隙,所述第一内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一内推动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各所述第一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板接触,各所述第一内弹性密封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内对应间隙的尺寸,各所述第一内弹性密封片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所述第一连接壁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外动力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所述第三连接壁的第一外电机,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外侧壁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壁和第三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推动板,以及连接于第一外推动板和第一外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一外传动部件;所述第一外传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外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一外传动螺杆,和与所述第一外推动板连接的第一外传动架;所述第一外传动架包括处于所述第一热循环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外推动板平行的第一外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所述第三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外传动横杆和第一外推动板两端之间的第一外垂直连杆;所述第一外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外传动螺杆相配合的第一外螺纹孔;所述第三连接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外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一外密封孔;所述第一外推动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一外推动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加热板的第一外对应面,所述第一外对应面与所述第一加热板之间具有第一外对应间隙,所述第一外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一外推动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各所述第一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板接触,各所述第一外弹性密封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外对应间隙的尺寸,各所述第一外弹性密封片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所述第一连接壁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包括与所述第一内流体出口连通的第一上流出管道,和与所述第一内流体进口连通的第一上流进管道;所述第一上流出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内流体出口对应的第一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一远端,所述第一上流进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内流体进口对应的第二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远端;所述第一上流出管道和所述第一上流进管道平行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远端和第二远端连通;所述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包括与所述第一外流体出口连通的第二上流出管道,和与所述第一外流体进口连通的第二上流进管道;所述第二上流出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外流体出口对应的第三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三远端,所述第二上流进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一外流体进口对应的第四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四远端;所述第二上流出管道和所述第二上流进管道平行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三远端和第四远端连通;

所述第二取暖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下主体部分的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由上至下沿所述下主体部分环绕的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和两个分别沿所述裤腿环绕的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所述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包括对流体进行加热的第二热循环壳体,和使流体流动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呈沿人体皮肤延伸的方形扁平状;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包括朝向人体的第二内侧壁,朝外并与第二内侧壁平行的第二外侧壁,以及连接于第二内侧壁和第二外侧壁之间并依次相邻排列的第五连接壁、第六连接壁、第七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内侧壁和第二外侧壁平行的第二加热板,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内侧壁之间具有第二内间隙,所述第二加热板与第二外侧壁之间具有第二外间隙;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五连接壁上的第二流体出口,和形成于所述第七连接壁上的第二流体进口;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包括与所述第二内间隙连通的第二内流体出口,和与所述第二外间隙连通的第二外流体出口;所述第二流体进口包括与所述第二内间隙连通的第二内流体进口,和与所述第二外间隙连通的第二外流体进口;所述第二内流体出口和第二外流体出口配设有供流体流出的单向流出阀,所述第二内流体进口和第二外流体进口配设有供流体流入的单向流入阀;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对所述第二内间隙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二内动力装置,和对所述第二外间隙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二外动力装置;

所述第二内动力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所述第七连接壁的第二内电机,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五连接壁和第七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内推动板,以及连接于第二内推动板和第二内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二内传动部件;所述第二内传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内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二内传动螺杆,和与所述第二内推动板连接的第二内传动架;所述第二内传动架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二内推动板平行的第二内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所述第七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内传动横杆和第二内推动板两端之间的第二内垂直连杆;所述第二内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内传动螺杆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孔;所述第七连接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内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二内密封孔;所述第二内推动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二内推动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加热板的第二内对应面,所述第二内对应面与所述第二加热板之间具有第二内对应间隙,所述第二内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内推动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各所述第二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板接触,各所述第二内弹性密封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内对应间隙的尺寸,各所述第二内弹性密封片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所述第五连接壁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外动力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所述第七连接壁的第二外电机,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内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所述第五连接壁和第七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推动板,以及连接于第二外推动板和第二外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二外传动部件;所述第二外传动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外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二外传动螺杆,和与所述第二外推动板连接的第二外传动架;所述第二外传动架包括处于所述第二热循环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二外推动板平行的第二外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所述第七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外传动横杆和第二外推动板两端之间的第二外垂直连杆;所述第二外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外传动螺杆相配合的第二外螺纹孔;所述第七连接壁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外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二外密封孔;所述第二外推动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密封接触,所述第二外推动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加热板的第二外对应面,所述第二外对应面与所述第二加热板之间具有第二外对应间隙,所述第二外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第二外推动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各所述第二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所述第二加热板接触,各所述第二外弹性密封片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外对应间隙的尺寸,各所述第二外弹性密封片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所述第五连接壁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包括与所述第二内流体出口连通的第一下流出管道,和与所述第二内流体进口连通的第一下流进管道;所述第一下流出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二内流体出口对应的第五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五远端,所述第一下流进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二内流体进口对应的第六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六远端;所述第一下流出管道和所述第一下流进管道平行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五远端和第六远端连通;所述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包括与所述第二外流体出口连通的第二下流出管道,和与所述第二外流体进口连通的第二下流进管道;所述第二下流出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二外流体出口对应的第七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七远端,所述第二下流进管道具有与所述第二外流体进口对应的第八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八远端;所述第二下流出管道和所述第二下流进管道平行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七远端和第八远端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外流体出口,所述第三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外流体进口,两所述第二上流出管道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外流体出口连通,两所述第二上流进管道分别与两所述第一外流体进口连通;所述第五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二外流体出口,所述第七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二外流体进口,两所述第二下流出管道分别与两所述第二外流体出口连通,两所述第二下流进管道分别与两所述第二外流体进口连通。

所述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嵌设于所述上衣主体内;所述上衣主体包括处于内侧的第一透气层,处于外侧的第一防水透气层,以及处于第一透气层和第一防水透气层之间的第一立体网布层;所述第一立体网布层的外侧面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的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嵌设于所述裤子主体内;所述裤子主体包括处于内侧的第二透气层,处于外侧的第二防水透气层,以及处于第二透气层和第二防水透气层之间的第二立体网布层;所述第二立体网布层的外侧面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的第二容置槽。

所述第一立体网布层包括处于内侧与所述第一透气层连接的第一内网布层,处于外侧与所述第一防水透气层连接的第一外网布层,以及多个弹性支撑于第一内网布层和第一外网布层之间的第一弹性支撑纤维;相邻的所述第一弹性支撑纤维之间具有流通间隙;所述第二立体网布层包括处于内侧与所述第二透气层连接的第二内网布层,处于外侧与所述第二防水透气层连接的第二外网布层,以及多个弹性支撑于第二内网布层和第二外网布层之间的第二弹性支撑纤维;相邻的所述第二弹性支撑纤维之间具有流通间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突破传统运动服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端对控制器进行遥控,控制器控制第一取暖装置和第二取暖装置对运动服的温度进行调节,具体是,第一内推动板将第一加热板的内侧分隔成处于第一内推板与第一连接壁之间的第一内容腔、和处于第一内推板与第三连接壁之间的第二内容腔,第一外推动板将第一加热板的外侧分隔成处于第一外推板与第一连接壁之间的第一外容腔、和处于第一外推板与第三连接壁之间的第二外容腔,第一加热板在第一热循环壳体内对流体进行加热,可利用第一加热板的两侧同时对整个第一热循环壳体内的流体进行高效加热;第二内推动板将第二加热板的内侧分隔成处于第二内推板与第五连接壁之间的第三内容腔、和处于第二内推板与第其连接壁之间的第四内容腔,第二外推动板将第二加热板的外侧分隔成处于第二外推板与第五连接壁之间的第三外容腔、和处于第二外推板与第七连接壁之间的第四外容腔,第二加热板在第二热循环壳体内对流体进行加热,可利用第二加热板的两侧同时对整个第二热循环壳体内的流体进行高效加热。当需要对人体上身躯干输送热量时,移动端对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第一内电机驱动第一内传动螺杆转动,通过第一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内推动板沿第一加热板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一内推动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内侧壁密封接触,第一内推动板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与第一加热板密封接触,随着第一内推动板向第一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一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三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一内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一内流体出口挤出进入第一上流出管道,同时第一上流出管道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一上流进管道,第一上流进管道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一内流体进口流入第二内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内电机驱动第一内传动螺杆反向转动,通过第一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内推动板沿第一加热板向第三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一上流出管道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一内容腔,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一上流进管道,随着第一内推动板向第三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一加热板分离,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与第一加热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一内容腔,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内电机重新驱动第一内推动板将第一内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一上流出管道内,同时第一上流出管道和第一上流进管道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一热循环壳体内,如此对第一上流出管道和第一上流进管道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上身躯干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胳膊输送热量时,移动端对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第一外电机驱动第一外传动螺杆转动,通过第一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外推动板沿第一加热板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一外推动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外侧壁密封接触,第一外推动板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与第一加热板密封接触,随着第一外推动板向第一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一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三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一外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一外流体出口挤出进入第二上流出管道,同时第二上流出管道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二上流进管道,第二上流进管道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一外流体进口流入第二外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外电机驱动第一外传动螺杆反向转动,通过第一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外推动板沿第一加热板向第三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二上流出管道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一外容腔,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二上流进管道,随着第一外推动板向第三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一加热板分离,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与第一加热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一外容腔,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一外电机重新驱动第一外推动板将第一外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二上流出管道内,同时第二上流出管道和第二上流进管道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一热循环壳体内,如此对第二上流出管道和第二上流进管道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胳膊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腰腹部输送热量时,移动端对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第二内电机驱动第二内传动螺杆转动,通过第二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内推动板沿第二加热板向第五连接壁滑动,第二内推动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内侧壁密封接触,第二内推动板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与第二加热板密封接触,随着第二内推动板向第五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七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三内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二内流体出口挤出进入第一下流出管道,同时第一下流出管道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一下流进管道,第一下流进管道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二内流体进口流入第四内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内电机驱动第二内传动螺杆反向转动,通过第二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内推动板沿第二加热板向第七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一下流出管道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三内容腔,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一下流进管道,随着第二内推动板向第七连接壁方向移动,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的尖端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二加热板分离,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与第二加热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三内容腔,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内电机重新驱动第二内推动板将第三内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一下流出管道内,同时第一下流出管道和第一下流进管道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二热循环壳体内,如此对第一下流出管道和第一下流进管道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腰腹部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腿部输送热量时,移动端对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第二外电机驱动第二外传动螺杆转动,通过第二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外推动板沿第二加热板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二外推动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外侧壁密封接触,第二外推动板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与第二加热板密封接触,随着第二外推动板向第五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三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七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三外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二外流体出口挤出进入第二下流出管道,同时第二下流出管道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二下流进管道,第二下流进管道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二外流体进口流入第四外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外电机驱动第二外传动螺杆反向转动,通过第二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外推动板沿第二加热板向第七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二下流出管道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三外容腔,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二下流进管道,随着第二外推动板向第七连接壁方向移动,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具有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的尖端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二加热板分离,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与第二加热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三外容腔,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二外电机重新驱动第二外推动板将第三外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二下流出管道内,同时第二下流出管道和第二下流进管道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二热循环壳体内,如此对第二下流出管道和第二下流进管道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腿部进行供暖。而且两第一外流体出口和两第一外流体进口分别配合两第二上流出管道和两第二上流进管道形成两个循环通道,便于进行顺畅独立的循环;两第二外流体出口和两第二外流体进口分别配合两第二下流出管道和两第二下流进管道形成两个循环通道,便于进行顺畅独立的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端对运动服进行灵活的智能温控调节,具有人性化的保暖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衣主体11-上主体部分12-衣袖13-第一透气层14-第一防水透气层15-第一立体网布层151-第一内网布层152-第一外网布层153-第一弹性支撑纤维

2-裤子主体21-下主体部分22-裤腿23-第二透气层24-第二防水透气层25-第二立体网布层251-第二内网布层252-第二外网布层253-第二弹性支撑纤维

3-第一取暖装置31-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311-第一热循环壳体3111-第一内侧壁3112-第一内密封孔3113-第一外密封孔3114-第一外侧壁3115-第一加热板3116-第一内间隙3117-第一外间隙3118-第一流体出口31181-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2-第一外流体出口3119-第一流体进口31191-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2-第一外流体进口312-第一内动力装置3121-第一内电机3122-第一内推动板31221-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3-第一内传动部件31231-第一内传动螺杆31232-第一内传动架313-第一外动力装置3131-第一外电机3132-第一外推动板31321-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3-第一外传动部件31331-第一外传动螺杆31332-第一外传动架32-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1-第一上流出管道322-第一上流进管道33-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1-第二上流出管道332-第二上流进管道

4-第二取暖装置41-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411-第二热循环壳体4111-第二内侧壁4112-第二内密封孔4113-第二外密封孔4114-第二外侧壁4115-第二加热板4116-第二内间隙4117-第二外间隙4118-第二流体出口41181-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2-第二外流体出口4119-第二流体进口41191-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2-第二外流体进口412-第二内动力装置4121-第二内电机4122-第二内推动板41221-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3-第二内传动部件41231-第二内传动螺杆41232-第二内传动架413-第二外动力装置4131-第二外电机4132-第二外推动板41321-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3-第二外传动部件41331-第二外传动螺杆41332-第二外传动架42-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1-第一下流出管道422-第一下流进管道43-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1-第二下流出管道432-第二下流进管道

5-控制器6-电池7-移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智能温控保暖运动服,如图1-5所示,包括上衣主体1和裤子主体2,上衣主体1包括与人体上身躯干相对应的上主体部分11和两个设于上主体部分11上部两侧的衣袖12,裤子主体2包括与人体腰腹部相对应的下主体部分21和两个设于下主体部分21向下延伸的裤腿22;还包括设于上衣主体1上的第一取暖装置3,设于裤子主体2上的第二取暖装置4,对第一取暖装置3和第二取暖装置4进行控制的控制器5,对第一取暖装置3、第二取暖装置4和控制器5进行供电的电池6,以及对控制器5进行遥控的移动端7;

第一取暖装置3包括设于上主体部分11的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31,由上至下沿上主体部分11环绕的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和两个分别沿衣袖12环绕的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31包括对流体进行加热的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和使流体流动的第一动力装置;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呈沿人体皮肤延伸的方形扁平状;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包括朝向人体的第一内侧壁3111,朝外并与第一内侧壁3111平行的第一外侧壁3114,以及连接于第一内侧壁3111和第一外侧壁3114之间并依次相邻排列的第一连接壁、第二连接壁、第三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设有与第一内侧壁3111和第一外侧壁3114平行的第一加热板3115,第一加热板3115与第一内侧壁3111之间具有第一内间隙3116,第一加热板3115与第一外侧壁3114之间具有第一外间隙3117;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具有形成于第一连接壁上的第一流体出口3118,和形成于第三连接壁上的第一流体进口3119;第一流体出口3118包括与第一内间隙3116连通的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1,和与第一外间隙3117连通的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第一流体进口3119包括与第一内间隙3116连通的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1,和与第一外间隙3117连通的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1和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配设有供流体流出的单向流出阀,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1和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配设有供流体流入的单向流入阀;第一动力装置包括对第一内间隙3116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一内动力装置312,和对第一外间隙3117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一外动力装置313;

第一内动力装置312包括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第三连接壁的第一内电机3121,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与第一内侧壁3111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第一连接壁和第三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推动板3122,以及连接于第一内推动板3122和第一内电机3121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一内传动部件3123;第一内传动部件3123包括与第一内电机3121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一内传动螺杆31231,和与第一内推动板3122连接的第一内传动架31232;第一内传动架31232包括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外并与第一内推动板3122平行的第一内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第三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第一内传动横杆和第一内推动板3122两端之间的第一内垂直连杆;第一内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第一内传动螺杆31231相配合的第一内螺纹孔;第三连接壁形成有供第一内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一内密封孔3112;第一内推动板3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密封接触,第一内推动板3122具有朝向第一加热板3115的第一内对应面,第一内对应面与第一加热板3115之间具有第一内对应间隙,第一内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第一内推动板312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3115接触,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的高度大于第一内对应间隙的尺寸,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第一连接壁方向倾斜;第一外动力装置313包括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第三连接壁的第一外电机3131,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与第一外侧壁3114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第一连接壁和第三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推动板3132,以及连接于第一外推动板3132和第一外电机3131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一外传动部件3133;第一外传动部件3133包括与第一外电机3131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一外传动螺杆31331,和与第一外推动板3132连接的第一外传动架31332;第一外传动架31332包括处于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外并与第一外推动板3132平行的第一外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第三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第一外传动横杆和第一外推动板3132两端之间的第一外垂直连杆;第一外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第一外传动螺杆31331相配合的第一外螺纹孔;第三连接壁形成有供第一外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一外密封孔3113;第一外推动板31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壁和第四连接壁密封接触,第一外推动板3132具有朝向第一加热板3115的第一外对应面,第一外对应面与第一加热板3115之间具有第一外对应间隙,第一外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第一外推动板313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3115接触,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的高度大于第一外对应间隙的尺寸,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第一连接壁方向倾斜;

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包括与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1连通的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和与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1连通的第一上流进管道322;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具有与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1对应的第一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一远端,第一上流进管道322具有与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1对应的第二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远端;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和第一上流进管道322平行连接在一起,且第一远端和第二远端连通;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包括与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连通的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和与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连通的第二上流进管道332;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具有与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对应的第三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三远端,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具有与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对应的第四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四远端;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和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平行连接在一起,且第三远端和第四远端连通;

第二取暖装置4包括设于下主体部分21的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41,由上至下沿下主体部分21环绕的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和两个分别沿裤腿22环绕的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41包括对流体进行加热的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和使流体流动的第二动力装置;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呈沿人体皮肤延伸的方形扁平状;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包括朝向人体的第二内侧壁4111,朝外并与第二内侧壁4111平行的第二外侧壁4114,以及连接于第二内侧壁4111和第二外侧壁4114之间并依次相邻排列的第五连接壁、第六连接壁、第七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设有与第二内侧壁4111和第二外侧壁4114平行的第二加热板4115,第二加热板4115与第二内侧壁4111之间具有第二内间隙4116,第二加热板4115与第二外侧壁4114之间具有第二外间隙4117;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具有形成于第五连接壁上的第二流体出口4118,和形成于第七连接壁上的第二流体进口4119;第二流体出口4118包括与第二内间隙4116连通的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1,和与第二外间隙4117连通的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第二流体进口4119包括与第二内间隙4116连通的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1,和与第二外间隙4117连通的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1和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配设有供流体流出的单向流出阀,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1和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配设有供流体流入的单向流入阀;第二动力装置包括对第二内间隙4116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二内动力装置412,和对第二外间隙4117内的流体进行驱动的第二外动力装置413;

第二内动力装置412包括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第七连接壁的第二内电机4121,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与第二内侧壁4111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第五连接壁和第七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内推动板4122,以及连接于第二内推动板4122和第二内电机4121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二内传动部件4123;第二内传动部件4123包括与第二内电机4121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二内传动螺杆41231,和与第二内推动板4122连接的第二内传动架41232;第二内传动架41232包括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外并与第二内推动板4122平行的第二内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第七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第二内传动横杆和第二内推动板4122两端之间的第二内垂直连杆;第二内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第二内传动螺杆41231相配合的第二内螺纹孔;第七连接壁形成有供第二内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二内密封孔4112;第二内推动板4122的两端分别与第六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密封接触,第二内推动板4122具有朝向第二加热板4115的第二内对应面,第二内对应面与第二加热板4115之间具有第二内对应间隙,第二内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第二内推动板412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4115接触,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的高度大于第二内对应间隙的尺寸,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第五连接壁方向倾斜;第二外动力装置413包括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外且输出轴垂直朝向第七连接壁的第二外电机4131,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与第二外侧壁4114的内侧壁密封滑动接触并沿平行于第五连接壁和第七连接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推动板4132,以及连接于第二外推动板4132和第二外电机4131的输出轴之间的第二外传动部件4133;第二外传动部件4133包括与第二外电机4131的输出轴同轴连接的第二外传动螺杆41331,和与第二外推动板4132连接的第二外传动架41332;第二外传动架41332包括处于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外并与第二外推动板4132平行的第二外传动横杆,以及两个贯穿第七连接壁并垂直连接于第二外传动横杆和第二外推动板4132两端之间的第二外垂直连杆;第二外传动横杆的中部形成有与第二外传动螺杆41331相配合的第二外螺纹孔;第七连接壁形成有供第二外垂直连杆密封滑动的第二外密封孔4113;第二外推动板4132的两端分别与第六连接壁和第八连接壁密封接触,第二外推动板4132具有朝向第二加热板4115的第二外对应面,第二外对应面与第二加热板4115之间具有第二外对应间隙,第二外对应面形成有多个沿第二外推动板413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4115接触,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的高度大于第二外对应间隙的尺寸,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向第五连接壁方向倾斜;

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包括与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1连通的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和与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1连通的第一下流进管道422;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具有与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1对应的第五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五远端,第一下流进管道422具有与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1对应的第六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六远端;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和第一下流进管道422平行连接在一起,且第五远端和第六远端连通;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包括与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连通的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和与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连通的第二下流进管道432;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具有与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对应的第七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七远端,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具有与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对应的第八近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八远端;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和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平行连接在一起,且第七远端和第八远端连通。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端7对控制器5进行遥控,控制器5控制第一取暖装置3和第二取暖装置4对运动服的温度进行调节,具体是,第一内推动板3122将第一加热板3115的内侧分隔成处于第一内推板与第一连接壁之间的第一内容腔、和处于第一内推板与第三连接壁之间的第二内容腔,第一外推动板3132将第一加热板3115的外侧分隔成处于第一外推板与第一连接壁之间的第一外容腔、和处于第一外推板与第三连接壁之间的第二外容腔,第一加热板3115在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对流体进行加热,可利用第一加热板3115的两侧同时对整个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的流体进行高效加热;第二内推动板4122将第二加热板4115的内侧分隔成处于第二内推板与第五连接壁之间的第三内容腔、和处于第二内推板与第其连接壁之间的第四内容腔,第二外推动板4132将第二加热板4115的外侧分隔成处于第二外推板与第五连接壁之间的第三外容腔、和处于第二外推板与第七连接壁之间的第四外容腔,第二加热板4115在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对流体进行加热,可利用第二加热板4115的两侧同时对整个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的流体进行高效加热。当需要对人体上身躯干输送热量时,移动端7对控制器5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5控制第一内电机3121驱动第一内传动螺杆31231转动,通过第一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内推动板3122沿第一加热板3115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一内推动板3122的一侧与第一内侧壁3111密封接触,第一内推动板3122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与第一加热板3115密封接触,随着第一内推动板3122向第一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一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具有向第三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3115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一内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一内流体出口31181挤出进入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同时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一上流进管道322,第一上流进管道322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一内流体进口31191流入第二内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一内电机3121驱动第一内传动螺杆31231反向转动,通过第一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内推动板3122沿第一加热板3115向第三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一内容腔,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一上流进管道322,随着第一内推动板3122向第三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具有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的尖端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一加热板3115分离,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与第一加热板311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一内容腔,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一内电机3121重新驱动第一内推动板3122将第一内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内,同时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和第一上流进管道322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如此对第一上流出管道321和第一上流进管道322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上身躯干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胳膊输送热量时,移动端7对控制器5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5控制第一外电机3131驱动第一外传动螺杆31331转动,通过第一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外推动板3132沿第一加热板3115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一外推动板3132的一侧与第一外侧壁3114密封接触,第一外推动板3132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与第一加热板3115密封接触,随着第一外推动板3132向第一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一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具有向第三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的尖端与第一加热板3115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一外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挤出进入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同时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二上流进管道332,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流入第二外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一外电机3131驱动第一外传动螺杆31331反向转动,通过第一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一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一外推动板3132沿第一加热板3115向第三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一外容腔,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二上流进管道332,随着第一外推动板3132向第三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产生阻力,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具有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的尖端向第一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一加热板3115分离,第二外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与第一加热板311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一外容腔,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一外电机3131重新驱动第一外推动板3132将第一外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内,同时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和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一热循环壳体311内,如此对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和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胳膊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腰腹部输送热量时,移动端7对控制器5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5控制第二内电机4121驱动第二内传动螺杆41231转动,通过第二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内推动板4122沿第二加热板4115向第五连接壁滑动,第二内推动板4122的一侧与第二内侧壁4111密封接触,第二内推动板4122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与第二加热板4115密封接触,随着第二内推动板4122向第五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二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具有向第七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4115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三内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二内流体出口41181挤出进入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同时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一下流进管道422,第一下流进管道422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二内流体进口41191流入第四内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二内电机4121驱动第二内传动螺杆41231反向转动,通过第二内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内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内推动板4122沿第二加热板4115向第七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三内容腔,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一下流进管道422,随着第二内推动板4122向第七连接壁方向移动,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具有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的尖端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二加热板4115分离,第四内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与第二加热板411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三内容腔,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二内电机4121重新驱动第二内推动板4122将第三内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内,同时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和第一下流进管道422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如此对第一下流出管道421和第一下流进管道422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腰腹部进行供暖。当需要对人体腿部输送热量时,移动端7对控制器5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器5控制第二外电机4131驱动第二外传动螺杆41331转动,通过第二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外推动板4132沿第二加热板4115向第一连接壁滑动,第二外推动板4132的一侧与第二外侧壁4114密封接触,第二外推动板4132的另一侧通过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与第二加热板4115密封接触,随着第二外推动板4132向第五连接壁方向移动,第三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具有向第七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的尖端与第二加热板4115越来越紧密接触,如此将第三外容腔内被加热的流体从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挤出进入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同时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内较冷的流体流入第二下流进管道432,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内较冷的流体经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流入第四外容腔内重新进行加热;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二外电机4131驱动第二外传动螺杆41331反向转动,通过第二外传动横杆和两第二外垂直连杆带动第二外推动板4132沿第二加热板4115向第七连接壁滑动,由于单向流出阀和单向流入阀具有单向流通的效果,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内的流体不会倒流进入第三外容腔,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也不会流入第二下流进管道432,随着第二外推动板4132向第七连接壁方向移动,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对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产生阻力,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具有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的趋势,从而使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的尖端向第五连接壁方向摆动并与第二加热板4115分离,第四外容腔内的流体会从各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与第二加热板4115之间的缝隙流入到第三外容腔,然后控制器5控制第二外电机4131重新驱动第二外推动板4132将第三外容腔内的热流体推入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内,同时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和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内的冷流体流回第二热循环壳体411内,如此对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和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加热,并利用加热的流体对人体腿部进行供暖。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以及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均为弹性材料制成的管结构,具体可为橡胶管。第一热循环动力装置31具体设于对应人体背部处,第二热循环动力装置41具体设于对应人体后腰处。第一内密封孔3112、第一外密封孔3113、第二内密封孔4112和第二外密封孔4113均配设有密封圈。各防水透气层具体可为ptfe(聚四氟乙烯)与布料复合形成。

优选地,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嵌设于上衣主体1内;上衣主体1包括处于内侧的第一透气层13,处于外侧的第一防水透气层14,以及处于第一透气层13和第一防水透气层14之间的第一立体网布层15;第一立体网布层15的外侧面形成有容置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的第一容置槽;

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嵌设于裤子主体2内;裤子主体2包括处于内侧的第二透气层23,处于外侧的第二防水透气层24,以及处于第二透气层23和第二防水透气层24之间的第二立体网布层25;第二立体网布层25的外侧面形成有容置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的第二容置槽。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衣主体1利用第一立体网布层15容纳空气,裤子主体2利用第二立体网布层25容纳空气,第一上流体循环管道32和第二上流体循环管道33内的流体对周围第一立体网布层15容纳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透过第一透气层13对人体皮肤进行供暖,第一下流体循环管道42和第二下流体循环管道43内的流体对周围第二立体网布层25容纳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空气透过第二透气层23对人体皮肤进行供暖。

优选地,第一立体网布层15包括处于内侧与第一透气层13连接的第一内网布层151,处于外侧与第一防水透气层14连接的第一外网布层152,以及多个弹性支撑于第一内网布层151和第一外网布层152之间的第一弹性支撑纤维153;相邻的第一弹性支撑纤维153之间具有流通间隙;第二立体网布层25包括处于内侧与第二透气层23连接的第二内网布层251,处于外侧与第二防水透气层24连接的第二外网布层252,以及多个弹性支撑于第二内网布层251和第二外网布层252之间的第二弹性支撑纤维253;相邻的第二弹性支撑纤维253之间具有流通间隙。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弹性支撑纤维153对第一内网布层151和第一外网布层152进行弹性支撑,保持第一立体网布层15呈具有弹性的立体网状且朝各个方向均为通透形式,第二弹性支撑纤维253对第二内网布层251和第二外网布层252进行弹性支撑,保持第二立体网布层25呈具有弹性的立体网状且朝各个方向均为通透形式。

优选地,第一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第三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两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分别与两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连通,两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分别与两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连通;第五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第二外流体出口,第七连接壁上形成有两个第二外流体进口,两第二下流出管道分别与两第二外流体出口连通,两第二下流进管道分别与两第二外流体进口连通。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两第一外流体出口31182和两第一外流体进口31192分别配合两第二上流出管道331和两第二上流进管道332形成两个循环通道,便于进行顺畅独立的循环;两第二外流体出口41182和两第二外流体进口41192分别配合两第二下流出管道431和两第二下流进管道432形成两个循环通道,便于进行顺畅独立的循环。

优选地,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和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由根部至尖端逐渐变薄。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内弹性密封片31221、第一外弹性密封片31321、第二内弹性密封片41221和第二外弹性密封片41321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可使尖部更加柔软,密封性强。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