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2191发布日期:2019-01-08 21:1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电吹风。



背景技术:

专利CN201490000136.6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层手柄的电吹风,该电吹风包括外壳,手柄组件,手柄组件包括内手柄和外手柄,内手柄的连续环状端部和外壳一体设置,其目的是为了使外壳表面没有可移除的结合部或者螺钉,外壳表面也没有沿外壳径向延伸的连接线,使产品表面更加干净。但是,手柄组件不能折叠,不便于收纳。

现有的折叠电吹风,手柄组件包括手柄,手柄为单层,为实现手柄与外壳的铰接,一种方式是将手柄沿轴线方向分成可拆的两部分,转动结构设置在手柄内,这样会使手柄表面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连接线;另一种方式是将转动结构贯穿手柄,手柄上需要设置穿孔,手柄表面与转动结构的配合处具有连接线;而且,手柄的上端与连接颈配合转动,手柄与连接颈的配合处也有外露的连接线,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折叠,且手柄表面没有不好看的连接线、更加美观、卫生的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折叠电吹风,包括手柄组件;

本体组件,包括进风口、出风口、风扇单元和加热器;

风扇单元用于产生穿过本体组件的气流,气流从进风口进入本体组件内并从出风口吹出;

加热器用于加热被抽吸从进风口进入、并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

其中,所述本体组件包括连接颈,所述手柄组件通过转动结构与连接颈铰接;

所述手柄组件包括内手柄和套在内手柄外部外手柄,且外手柄与连接颈通过内手柄间隔设置,连接颈位于内手柄内的长度与连接颈的长度之比大于等于1/2。

好处是,同时解决了便于收纳、美观、卫生的问题;转动结构设在连接颈和内手柄上,外手柄在内手柄的带动下旋转,使外手柄的外表面为一个整体,外手柄的表面没有连接结构且能盖住内手柄、连接颈上的连接线,是手柄组件的外观更加美观;连接颈位于内手柄内的长度与连接颈的长度之比大于等于1/2,使得在转动过程中连接颈的下端面始终位于手柄组件内部,不会高于手柄组件的上端面,连接颈上的连接部位不会外露,更加美观。

优选的,所述连接颈插入内手柄内部,外手柄和/或内手柄遮挡连接颈。

好处是,在手柄组件折叠状态下、或者是在打开状态下、或者是在转动过程中,使连接颈始终有一部分被外手柄和/或内手柄遮挡,连接颈的上的连接线始终部分或全部被外手柄和/或内手柄遮挡,连接颈上用于穿出导线的部位始终被外手柄和/或内手柄遮挡,使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优选的,所述内手柄上设有与连接颈配合的第一开口,所述外手柄的相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开口。

好处是,第二开口的设置使外手柄能够尽可能遮挡内手柄上更多的连接线、或者连接部,使外观更加美观,且能实现手柄组件的折叠。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口的深度不大于第一开口的深度;或者第二开口的深度大于第一开口的深度。

优选的,所述内手柄的上方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遮挡板,所述遮挡板与连接颈的侧壁相接触。

好处是,在折叠过程中不会挤到手、也不会将头发夹到连接颈和内手柄的配合缝隙中;内手柄与连接颈配合转动处不在同一平面上,用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容易观察到内手柄与连接颈的配合处,且遮挡板遮挡内手柄内部结构,更加美观;通过使遮挡板与连接颈的侧壁相接触,增大手柄组件折叠过程中的摩擦力,防止转动过快砸到手。

优选的,沿内手柄的中心线方向将其分为第一内手柄和第二内手柄,所述转动结构位于内手柄内部。

好处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出模以及手柄内导线的布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手柄上设有定位槽和/或定位片,所述第二内手柄上设于与之配合的定位片和/或定位槽。

好处是,使第一内手柄和第二内手柄的配合更加可靠。

优选的,所述内手柄上设有凹槽或缺口,所述外手柄上设有与所述凹槽或缺口配合的筋条。

好处是,防止内手柄和外手柄之间产生转动。

优选的,所述本体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具有外壳缺口的外壳主体和盖在外壳缺口上的外壳盖;

所述连接颈包括第一连接颈和第二连接颈,所述第一连接颈与外壳主体连接形成第一件,所述第二连接颈与外壳后盖连接形成第二件,所述第一件和第二件分体设置;

所述连接颈与外壳连接处形成走线入口,所述走线入口与外壳缺口连通。

好处是,通过外壳缺口的设置且外壳缺口与走线入口连通,便于外壳内的零部件与手柄内设置的线路板的导线连接,降低走线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优选的,所述外壳后盖上设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阻挡结构。

好处是,减轻外壳盖的变形,增加强度;在装配时,也能够挡住风扇组件、加热器等掉出来。

优选的,所述外壳主体和/或外壳后盖上设有限外壳盖向远离或者靠近外壳中心线方向移动的限位结构。

好处是,使外壳主体和外壳盖的配合更加可靠,结构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贯穿内手柄的侧壁;或者所述内手柄分为上手柄和下手柄两部分,所述上手柄与连接颈铰接,所述下手柄与上手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电吹风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电吹风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手柄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内手柄与外手柄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内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A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第一件和第二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内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内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各部件的名称如下:

1、本体组件;101、外壳;102、外壳主体;103、外壳盖;2、手柄组件;201、外手柄;202、内手柄;2021、第一内手柄;2022、第二内手柄;3、连接颈;301、第一连接颈;302、第二连接颈;4、第一开口;5、遮挡板;6、第二开口;7、弹扣;8、第一凹槽;9、第二凹槽;10、凸筋;11、定位槽;12、定位片;13、装饰环;14、缺口;15、进风网;16、挡板;17、第一件;18、第二件;19、转轴;20、走线入口;21、上手柄;22、下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折叠电吹风,包括手柄组件2;本体组件1,包括进风口、出风口、风扇单元和加热器;

风扇单元用于产生穿过本体组件的气流,气流从进风口进入本体组件内并从出风口吹出;

加热器用于加热被抽吸从进风口进入、并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

其中,所述本体组件1包括连接颈3,所述手柄组件2通过转动结构与连接颈3铰接;

所述手柄组件2包括内手柄202和套在内手柄202外部的外手柄201,且外手柄201与连接颈3通过内手柄202间隔设置。即所述外手柄201独立于连接颈3设置,外手柄201与连接颈3不接触。同时解决了便于收纳、美观、卫生的问题;转动结构设在连接颈3和内手柄202上,外手柄201在内手柄201的带动下旋转,使的外手柄201的外表面为一个整体,盖住内手柄202上的连接线,是手柄组件2的外观更加好看。

连接颈3位于内手柄202内的长度与连接颈3的长度之比大于等于1/2,在本例中为3/4。进一步的,连接颈3位于内手柄202内的长度与连接颈3的长度之比小于等于4/5,防止连接颈3刮到外壳101。可以理解的,改变外壳101的形状也可以使连接颈3完全位于手柄组件2内,比如外壳101上设置内凹保证可靠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颈3插入内手柄202内部,内手柄202上端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遮挡板5,所述遮挡板5与连接颈3的侧壁相接触,且内手柄202靠近连接颈3的一端悬空设置。在本例中,所述遮挡板5具有两个且对称设置,遮挡板5与连接颈3的侧壁接触,遮盖内手柄202内的结构,且增大折叠过程中的摩擦力,使内手柄202的转动更加可靠。两个遮挡板5分别设置第一内手柄2021、第二内手柄2022的上端,且自其侧壁向内手柄202的中心线方向延伸。在竖直方向上,内手柄202与连接颈3的配合处没有连接线,更加美观。

沿内手柄202的中心线方向将其分为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所述转动结构位于内手柄202内部。转动结构包括转动轴,转动轴设在第一内手柄2021或者第二内手柄2022上。第一内手柄2021与第二内手柄2022的长度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本例中,沿着内手柄202的中中心线将其分为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且自内手柄202靠近连接颈3的一端向下分割。所述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分体可拆设置,所述第一内手柄2021上定位槽11或定位片12,所述第二内手柄2022上设有与之配合的定位片12或定位槽11。在本例中,第一内手柄2021上设有定位槽11,第二内手柄2022上设有定位片12,在组装时,定位片12插入定位槽11内,使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装配更加方便、配合更加可靠。

所述内手柄202远离本体组件的一端凸出于外手柄201,所述手柄组件2还包括装饰环13,所述装饰环13与内手柄202配合且装饰环13的上端面抵靠外手柄202的下端面。内手柄201的内壁设有凸台,装饰环13上设有卡扣,通过卡扣与凸台的配合实现装饰环13的安装。当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为对半分时,卡扣横跨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的连接缝,进一步增加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的连接可靠性。通过装饰环使手柄组件外观有层次,更加美观。

如图3、图5所示,所述内手柄202上设有与连接颈3配合的第一开口4,所述外手柄201的相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开口6,第一开口4的设置使得手柄组件2可以转动与外壳1成角度,第一开口4由第一内手柄2021和第二内手柄2022配合形成。在本例中,与第一开口对称的位置处设有另一开口,减少内手柄202的用料,降低成本,还可减轻整机重量,连接颈3的自由端始终被外手柄201遮挡。

可以理解的,内手柄202呈柱型,第一开口4呈倒L型,即第一开口4包括沿内手柄202的径向延伸的横向开口和沿内手柄202轴向延伸的竖直开口,当手柄2处于折叠状态时,连接颈3的自由端被内手柄202的侧壁遮挡。

所述第二开口6的深度不大于第一开口4的深度;或者第二开口6的深度大于第一开口4的深度。在本例中,第二开口6的深度等于第一开口4的深度,所述外手柄201的上端与内手柄202的上端齐平。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开口6的深度小于第一开口4的深度,外手柄201的上端低于内手柄202的上端。

可以理解的,第二开口6的深度大于第一开口4的深度,外手柄201的上端高于内手柄202的上端。

所述本体组件1还包括外壳101,连接颈3的固定端与外壳101连接,在手柄组件2转动过程中,外手柄201与固定端之间始终保持距离,使手柄组件2能够可靠转动,且不会刮到外壳101,影响外壳的美观。外手柄201为筒状结构,在装配时,从内手柄202的下端将外手柄201套在内手柄202上即可。

如图5、图6所示,所述内手柄202上设有第一凹槽8或缺口,所述外手柄201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8或缺口配合的凸筋10,通过第一凹槽8和凸筋10的配合对外手柄201和内手柄202的装配进行定位导向,且防止外手柄201转动。所述凸筋10的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8的长度;第一凹槽8可以设置在第一内手柄2021或第二内手柄2022上,相应的,凸筋10设置在另一件上;凸筋10沿外手柄201的中心线方向延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多段;第一凹槽8的长度与内手柄202的长度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所述内手柄202下方设有弹扣7,所述外手柄201内设有与该弹扣7配合的第二凹槽9,所述弹扣7的顶端与第二凹槽9的顶端相抵靠。好处是,对外手柄201进行限位,将外手柄201和内手柄202固定,防止外手柄201下滑,且使用户难于自己对外手柄201进行拆卸,从外部看不到外手柄201与内手柄202的连接,使手柄组件表面更加整洁、美观。所述弹扣7位于所述第一凹槽8内。好处是,弹扣7位于第二凹槽9内使得弹扣7凸起与内手柄202表面的距离变小,外手柄201的尺寸可以做小,使电吹风显得更加的轻巧。

在本例中,弹扣10设置在第二内手柄2022上,第一凹槽11设在外手柄201上;凸筋10具有两条且连续、平行,两条凸筋1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凹槽8的宽度且分别与第一凹槽8的侧壁配合防止外手柄201转动;所述凸筋10延伸自外手柄201的中部延伸至外手柄201的底端,所述第一凹槽11设于两条凸筋10内,所述第一凹槽8的长度与凸筋10的长度相等。

可以理解的,所述凸筋10位于第二凹槽9的上方。

可以理解的,所述凸筋10自外手柄201的上端延伸至其底端,第一凹槽8自内手柄202的上端延伸至其底端,凸筋10的长度小于等于第一凹槽8的长度。

如图8所示,所述本体组件1还包括外壳101,所述外壳101包括具有外壳缺口14的外壳主体102和盖在外壳缺口14上的外壳盖102;所述连接颈3包括第一连接颈301和第二连接颈302,所述第一连接颈301和外壳主体101连接形成第一件17,所述第二连接颈302和外壳盖102连接形成第二件18,第一件17与第二件18分体设置,所述连接颈3与外壳101连接处形成走线入口20,所述走线入口20与外壳缺口14连通。第一件17与第二件18拼合后形成走线入口20,且外壳盖102封闭外壳缺口14,所述外壳缺口14自靠近第一连接颈301与外壳主体101的连接处向进风口方向延伸,外壳缺口14和走线入口20的一部分共同形成了外壳主体101上的开口区域。

所述外壳盖102上设有沿外壳1径向方向延伸的挡板16,所述挡板16的设置减小外壳盖102的缩水变形量,使外壳主体101和外壳盖102的配合更加可靠;在装配时阻挡风扇单元、加热组件,防止其从进风口掉出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所述转动结构包括转轴19,所述转轴19贯穿内手柄202的侧壁。内手柄202为筒状结构。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0所示,所述内手柄202分为上手柄21和下手柄22两部分,所述上手柄21与连接颈3铰接,所述下手柄22与上手柄21连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内手柄202远离本体组件1的一端与外手柄201远离本体组件1的一端齐平,或者位于外手柄201内部。外手柄201表面没有连接线,外观更加整洁。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