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9907发布日期:2019-01-22 21:22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智能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领域,尤其是涉及智能口罩领域。



背景技术: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口罩一般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而空气过滤式口罩一般指戴在人体的口鼻处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的用具。使用空气过滤式口罩对进入人体肺部的空气具有有效地过滤作用,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使用尤为重要。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以及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空气中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越来越高,导致人们患各种呼吸道疾病逐年增加。而使用防雾霾口罩已经成为居家必备的生活用品。但是目前市面上的防霾口罩大多是结构简单,仅具有单纯的过滤结构。而智能口罩领域的口罩也通常是仅具有一个驱动风扇所带来的单套驱动系统以及过滤系统,对于口罩这种气体进出的使用来说,在用户实际佩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憋闷感以及呼吸所产生的水汽凝结在面部导致的不适,从而影响了用户佩戴口罩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智能口罩的单套驱动系统和过滤系统所导致的用户佩戴智能口罩时因供气或者排气不足时容易产生憋闷感以及水汽凝结所造成佩戴舒适性差的缺点,提供智能口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智能口罩,包括口罩壳体、设于所述口罩壳体内的控制部件以及设于所述口罩壳体内的、由所述控制部件控制的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所述口罩壳体包括相互组合形成容纳所述进风系统和所述排风系统的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形成容置所述进风系统的进风腔和容置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腔,所述进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进风腔内的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的进风组件和进风滤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壳上的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的涡轮进风风扇,所述进风滤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面壳上的进风过滤网;所述排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内的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的排风组件和排风滤件,所述排风组件包括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的涡轮排风风扇,所述排风滤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壳上的排风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腔包括设置于所述面壳上的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底壳上的第一排风口,所述涡轮进风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之间,所述进风滤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进风网盖,所述进风过滤网通过所述进风网盖固定于所述面壳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腔包括设置与所述面壳上的第二排风口和所述底壳上的第二进风口,所述涡轮排风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排风滤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处的排风固定盖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排风口处的排风网盖,所述排风过滤网通过所述排风固定盖固定于所述底壳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口罩还包括将所述口罩壳体的面壳和底壳的连接处完全包覆的与佩戴者面部贴合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底壳形成可供所述佩戴者呼吸的呼吸腔,所述呼吸腔与所述口罩壳体的所述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口罩还包括将所述智能口罩固定于佩戴者脸部的挂带,所述口罩壳体上设有用于所述挂带固定的固定扣。

进一步地,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之间还设有置于所述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之间的中控腔体,所述中控腔体内设有电池腔和控制腔,电源设置于所述电池腔内。

具体地,所述控制部件包括与所述电源电连接的PCB板和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传感器。

具体地,所述底壳上设有用于所述传感器感应所述智能口罩内部环境的检测孔。

具体地,所述面壳上设有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开关按键和为所述电源充电的USB接口。

具体地,所述面壳上还设有与所述PCB板连接的指示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智能口罩内设置了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并且该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内均设置了进风滤件和排风滤件,通过该进风滤件可以有效地过滤外界的空气中的PM2.5以及各种粉尘、杂质进入智能口罩内部,同时在排风系统中也增加了排风滤件,保证了智能口罩在使用过程中,佩戴者呼吸量大的时候,从排风系统进入智能口罩内的气体也是经过过滤的,有效的防止佩戴者在大需求吸气时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呼吸腔;同时该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均与控制部件电连接,根据控制部件检测到的用户呼气量和吸气量,再自动智能的调节进风量和排出量,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该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的进风量和排风量均可由该控制部件调控,可以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过滤后的气体,有效防止佩戴者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供排气不足所带来的憋闷感,同时由于有效地交换气体,也能防止智能口罩的呼吸腔内有水汽产生所导致的佩戴者使用时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口罩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口罩的进风系统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口罩的排风系统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口罩的全剖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口罩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智能口罩 10-口罩壳体 20-控制部件

30-进风系统 40-排风系统 113-USB接口

11-面壳 111-开关键 112-指示灯

12-底壳 121-固定扣

13-进风腔 131-第一进风口 132-第一排风口

14-出风腔 141-第二进风口 142-第二排风口

15-中控腔体 16-电池腔 161-电池

17-控制腔 171-检测孔

21-PCB板 22-传感器 221-传感器密封圈

31-进风组件 311-涡轮进风风扇 32-进风滤件

321-进风过滤网 322-进风网盖 41-排风组件

411-涡轮排风风扇 412-风扇固定架 42-排风滤件

421-排风过滤网 422-排风网盖 423-排风固定盖

50-密封圈 60-呼吸腔 70-挂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如图所示,该智能口罩100包括口罩壳体10、设于口罩壳体10内的控制部件20以及设于口罩壳体10内的、由控制部件20控制的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口罩壳体10包括相互组合形成容纳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的面壳11和底壳12,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形成容置进风系统30的进风腔13和容置排风系统40的排风腔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均提供了风力驱动系统,即进风组件31和排风组件41,通过该风力驱动系统可以有效地加速智能口罩100内外气体的交换过程。而该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中也都均配置了过滤系统,即进风滤件32和排风滤件42,通过该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地过滤智能口罩100内外气体的的空气,不仅是从进风系统30中进入智能口罩100内部的空气经过了过滤,还将可能会从排风系统40中进入空气的通道处也设置了过滤,保证所有进入智能口罩100内部的通道都设置了过滤,使得智能口罩100所包覆的呼吸腔60内能够始终是经过过滤的气体。

如图5所示,该智能口罩100还包括将口罩壳体10的面壳11和底壳12的连接处完全包覆的与佩戴者面部贴合的密封圈50,密封圈50与底壳12形成可供佩戴者呼吸的呼吸腔60,呼吸腔60与口罩壳体10的进风腔13和排风腔14连通。通过该密封圈50使得本实用新型所通过的智能口罩100可以与佩戴者的脸部紧密贴合,使得口罩壳体10与佩戴者面部之间围合形成一密封的腔体即呼吸腔60。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的进风系统30是用于将外部空气过滤后进入呼吸腔60,而该排风系统40是用于将呼吸腔60内因为人体呼吸所产生的废气排出智能口罩100。正是通过该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可以实现呼吸腔60内气体的有效置换,保证佩戴者在长期佩戴智能口罩100的时候并不会产生憋闷感,同时因为不断地有新鲜的过滤空气进入呼吸腔60内,也使得佩戴者呼出的废气不至于被存积在呼吸腔60内,导致呼吸腔60内凝结水汽。

具体地,参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风系统30包括设置于进风腔13内的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的进风组件31和进风滤件32,进风组件31包括固定于底壳12上的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的涡轮进风风扇311,进风滤件32包括设置于面壳11上的进风过滤网321。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中的进风系统30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吸入智能口罩100内部。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进风组件31中的涡轮进风风扇311的转动,带动外部的空气进入进风腔13内,并最终通过该进风腔13进入智能口罩100的呼吸腔60内。而进入进风腔13内的外部空气都需要经过进风滤件32的过滤,而该进风过滤网321就是用于过滤外部的空气,使其变为符合人体呼吸的新风进入呼吸腔60内。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进风组件31的涡轮进风风扇311可以直接安装于底壳12的进风腔13处,并且该涡轮进风风扇311直接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由控制部件20控制涡轮进风风扇311的转速。

具体地,如图4所示,该进风腔13包括设置于面壳11上的第一进风口131和底壳12上的第一排风口132,涡轮进风风扇311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一排风口132之间,进风滤件32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31处的进风网盖322,进风过滤网321通过进风网盖322固定于面壳的第一进风口131处。在本实施例中,该口罩壳体10的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为围合形成的容纳腔中分为左右相对设置的进风腔13和排风腔14,如图所示,该进风腔13位于佩戴者的右侧。在进风系统30中,该进风过滤网321设置在了面壳11的外侧,该面壳11的外侧指的是该面壳11与底壳12相背的一侧,即该面壳11背对佩戴者面部的一侧。因此,外界的空气要进入智能口罩100需要最先经过该进风过滤网321。而该智能口罩100内的气体循环路径如图4中的箭头所示,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腔13进入智能口罩100的呼吸腔60中,具体来说,外界带有粉尘或有害颗粒物的空气在涡流进风风扇311的驱动下,由进风腔13的第一进风口131进入口罩壳体10内,并由该进风腔13的第一排风口132处进入呼吸腔60中。而外界带有粉尘或有害颗粒物的空气首先经过了位于第一进风口131处的进风过滤网321的净化,净化后的新风再通过该进风腔13进入呼吸腔。而该进风过滤网321中具有有效阻隔PM2.5颗粒物体的网片,因此该网片需要定期更换。

进一步地,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风系统40包括设置于排风腔14内的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的排风组件41和排风滤件42;排风组件41包括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的涡轮排风风扇411,排风滤件42包括设置于底壳12上的排风过滤网421。该排风系统40用于将呼吸腔60内的空气通过排风组件41的驱动排出智能口罩100,实现智能口罩100内部呼吸腔60与外部空气的置换。而在排风系统40中所设置的排风过滤网421主要是用于在佩戴智能口罩100的用户的吸气量大时,可能会从该排风系统40的排风腔14内吸入外界的空气,此时由排风腔14进入智能口罩100内的空气就会经过位于底壳12上的排风过滤网421。该排风过滤网421的设置就是为了过滤这部分的空气。保证智能口罩100内的呼吸腔60内的空气始终是经过了过滤的。而该排风过滤网421与进风过滤网321一样,都是具有可过滤空气中PM2.5颗粒物的网片,因此也需要定期更换。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涡轮排风风扇411需要通过风扇固定架412固定于底壳12上。并且该涡轮排风风扇411也是直接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通过控制部件20直接控制涡轮排风风扇411的转速。

具体地,如图4所示,该排风腔14包括设置与面壳11上的第二排风口142和底壳12上的第二进风口141,涡轮排风风扇411设置于第二排风口142与第二进风口141之间,排风滤件42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进风口141处的排风固定盖423和设置于第二排风口142处的排风网盖422,排风过滤网421通过排风固定盖423固定于底壳12的第二进风口141处。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排风腔14位于佩戴者的左侧。该智能口罩100内的空气在排出智能口罩100时的空气流动如图4中箭头所示,在进风腔13的第一排风口132进入呼吸腔60内的气体被佩戴者吸入后,吐出了废气,该废气在呼吸腔60中,并由排风系统40中的涡轮排风风扇411的驱动下排出智能口罩100外部。智能口罩100内的废气经在涡轮排风风扇411的驱动下,由排风腔14的第二进风口141进入排风腔14内,并经由该排风腔14的第二排风口142排出智能口罩100。实现智能口罩100内空气的空气交换。

如图1所示,该智能口罩100还包括将智能口罩100固定于佩戴者脸部的挂带70,口罩壳体10上设有用于挂带70固定的固定扣121。通过该挂带70实现智能口罩100的佩戴。

进一步地,如图4和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口罩壳体10中,该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还设有置于进风腔13和排风腔14之间的中控腔体15,中控腔体15内设有电池腔16和控制腔17,电源161设置于电池腔16内。该中控腔体15内包括了电池腔16和控制腔17两个部分。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池腔16位于该控制腔17的上部。而电池腔16内的电源161为可充电电源。

而本实用新型所通过的智能口罩100中的控制部件20包括与电源161电连接的PCB板21和设置于PCB板21上的传感器22。在本实施例中,该传感器22与底壳12之间还设有传感器密封圈221,保证该传感器22测量的准确性。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通过该控制部件20中的PCB板21和传感器22的配合可以实现控制部件20的多重功能。

如图1所示,在口罩壳体10的面壳11上设有与PCB板21连接的开关按键111和为电源充电的USB接口113。在面壳11上还设有与PCB板21连接的指示灯112。如图3所示,底壳12上设有用于传感器22感应智能口罩100内部环境的检测孔171。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中,该控制部件20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功能控制。一是通过位于面壳11上的开关按键111实现控制功能,该控制功能具体包括了对智能口罩100整机的开机和关机的控制,对智能口罩100内的进风过滤网321以及排风过滤网421的使用时间的记录清零功能。

二是通过位于面壳11上的指示灯112实现对智能口罩100内电量状态以及滤芯使用超时状态的显示,该指示灯112具有红、绿、蓝三色LED灯,在智能口罩100内的电源161的电量充足且进风过滤网321以及排风过滤网421在使用周期时,该指示灯112显示为蓝色正常状态。在智能口罩100内的电源161电量低时,该指示灯112显示为红色状态,提示佩戴者为智能口罩100充电,而该智能口罩100的充电过程通过位于面壳11上的USB接口113实现充电。在智能口罩100内的PCB板所检测到进风组件31或排风组件41的涡轮风扇使用超过一定时间后,该进风过滤网321或排风过滤网421超过使用时间,该指示灯112显示为绿灯状态,提示佩戴者更换进风系统的进风过滤网321或排风过滤网421,当更换过滤网之后,患者需要通过位于面壳11上的开关按键111清零PCB板上对于滤芯使用时间的记录。

三是通过位于控制腔17内传感器22感应智能口罩100内呼吸腔60内的压力,以及呼吸腔60内佩戴者所呼出的CO2的浓度和呼吸腔60内温度和湿度来调控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内风扇的转速,例如当传感器22感应到呼吸腔60内的压力低于外部大气压时,该控制腔17内PCB板21可以自动调节进风系统30内的涡轮进风风扇311的风速,使得智能口罩100内的气压能够达到外部环境压力;当传感器22感应到呼吸腔60内的压力高于外部大气压时,或者呼吸腔60内的CO2的浓度过高时,佩戴者会感受呼吸受阻,因此该控制腔17内的PCB板21可以自动调节排风系统40内的涡轮排风风扇411的风速,使得智能口罩100内的气压能够降低到外部环境压力;因此,本实用新型所通过的智能口罩100可以通过位于控制腔17内的传感器22与PCB板21的软件智能控制,可以实现对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的风速的智能调节,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中的涡轮风扇可以4级不同风速,可以通过PCB板21自动调节风速。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智能口罩100,在智能口罩100内设置了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并且该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内均设置了进风滤件32和排风滤件42,通过该进风滤件32可以有效地过滤外界的空气中的PM2.5以及各种粉尘、杂质进入智能口罩100内部,同时在排风系统40中也增加了排风滤件42,保证了智能口罩100在使用过程中,佩戴者呼吸量大的时候,从排风系统40进入智能口罩100内的气体也是经过过滤的,有效的防止佩戴者在大需求吸气时未经过滤的空气进入呼吸腔60;同时该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均与控制部件20电连接,根据控制部件20检测到的用户呼气量和吸气量,再自动智能的调节进风量和排出量,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该进风系统30和排风系统40的进风量和排风量均可由该控制部件20调控,可以为佩戴者提供充足的过滤后的气体,有效防止佩戴者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供排气不足所带来的憋闷感,同时由于有效地交换气体,也能防止智能口罩100的呼吸腔60内有水汽产生所导致的佩戴者使用时的不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