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压缩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0770发布日期:2019-06-21 23:21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压缩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衣,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压缩裤。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与日常健身运动中,打底裤和运动紧身裤是人们所经常选择的,一般而言,常见的紧身裤为了透气,仅采用单层弹性布料,此类紧身裤对人体的支撑力度显然不够;另一类的紧身裤为了提升支撑强度,采用车缝多层面料制成,但是太多层的面料会导致紧身裤较厚且硬,不够透气,同时缝制过多的接缝会使得紧身裤不够无痕,影响穿着美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多功能压缩裤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提臀收腹功能的多功能压缩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压缩裤,包括位于上部的收腰部、与所述收腰部连接的束腹部、与所述收腰部连接且与所述束腹部前后相对的臀位部,以及位于下部的束腿部,所述多功能压缩裤设有与生物体接触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多功能压缩裤在所述臀位部与所述束腿部连接处的所述外表面上粘合有提臀层。

进一步的,所述提臀层具有与生物体臀部曲线匹配的上边缘,所述上边缘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臀位部与所述束腿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提臀层自上而下延伸并至少部分的叠置于所述束腿部,所述上边缘大致呈U形。

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还设有自所述提臀层两侧向前延伸至所述束腹部的收腹层,所述收腹层的边缘在所述束腹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呈开口向上的心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收腹层向上延伸至所述收腰部。

进一步的,所述束腿部包括束大腿部及束小腿部,所述多功能压缩裤在所述束大腿部及束小腿部的外表面还粘合有束腿层,所述束腿层呈X形粘合于所述束大腿部及束小腿部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束腿层包括呈X形交叉的交叉部,所述交叉部位于所述束小腿部对应生物体小腿肚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束腿层还包括呈Y形的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呈Y形连接的连接部位于所述束小腿部靠近所述束大腿部处。

进一步的,所述提拉部的Y形呈开口下下设置,所述提拉部向下延伸与所述与所述交叉部至少部分连接,所述提拉部向上延伸与所述收腹层至少部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收腰部包括衬底、与衬底缝合的外布料层以及垫于所述衬底和所述外布料层之间的橡筋层。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通过在臀位部与束腿部连接处的外表面上粘合设置提臀层,从而使得使用者使用过程中保持臀部上提的效果,同时,将提臀层设置于多功能压缩裤的外表面上,提升了上身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的右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多功能压缩裤100,包括位于上部的收腰部1、与所述收腰部1连接的束腹部2、与所述收腰部1连接且与所述束腹部2前后相对的臀位部3,以及位于下部的束腿部4。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设有与生物体接触的内表面11以及与所述内表面11相对的外表面12,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在所述臀位部 3与所述束腿部4连接处的所述外表面12上粘合有提臀层5。

所述提臀层5具有与生物体臀部曲线匹配的上边缘51,所述上边缘 51至少部分的位于所述臀位部3与所述束腿部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边缘51呈U形半包围所述臀位部3。如此设置,能够非常强劲的提升对生物体臀部的提升功效。所述提臀层5自上而下延伸并至少部分的叠置于所述束腿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提臀层5自上而下延伸一具有一定宽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提臀层5也可延伸至生物体对应的膝盖后关节处。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可通过提臀层5 达成极好的提臀压缩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体即人体。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产品穿前穿后数据对比:

规格为M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臀围尺寸为93.433cm,大腿根围为55.567cm,臀围高77.467cm;M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臀围尺寸为94.067cm,大腿根围为55.600cm,臀围高78.000cm。

规格为ML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臀围尺寸为96.800cm,大腿根围为57.367cm,臀围高76.100cm;ML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臀围尺寸为97.233cm,大腿根围为57.500cm,臀围高77.533cm。

规格为L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臀围尺寸为102.033cm,大腿根围为57.267cm,臀围高82.933cm;L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臀围尺寸为103.533cm,大腿根围为57.533cm,臀围高85.300cm。

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还设有自所述提臀层5两侧向前向上延伸至所述束腹部2的收腹层6,所述收腹层6的上边缘61在所述束腹部2的所述外表面12上呈开口向上的心形设置。所述收腹层6向上延伸至所述收腰部1。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束腹部2能够具有更高强度的束腹效果。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可通过束腹部2达成极好的提臀压缩效果。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产品穿前穿后数据对比:

规格为M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腰围尺寸为73.367cm; M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腰围尺寸为73.633cm。

规格为ML号的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腰围尺寸为78.933cm;ML 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腰围尺寸为74.067cm。

规格为L号的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前腰围尺寸为74.800cm;L号多功能压缩裤100试穿后腰围尺寸为73.500cm。

所述束腿部4包括束大腿部41及束小腿部42,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 在所述束大腿部41及束小腿部42的外表面12还粘合有束腿层7,所述束腿层7呈X形粘合于所述束大腿部41及束小腿部42的外表面。

所述束腿层7包括呈X形交叉的交叉部71,所述交叉部71位于所述束小腿部42对应生物体小腿肚部位。

所述束腿层7还包括呈Y形且开口向下的提拉部72,所述提拉部72 呈Y形连接的连接部71位于所述束小腿部42靠近所述束大腿部41处。对应生物体的膝关节的外侧、内侧或者内外侧都设有Y形提拉部72。如此设置,加大对生物体大腿部的压缩及提拉效果。

所述提拉部72向下延伸与所述交叉部71至少部分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完全连接。所述提拉部72向上延伸与所述收腹层6至少部分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提拉部72与所述提臀层5以及所述收腹层6连接,所述所述提拉部72、所述提臀层5以及所述收腹层6通过点胶一体形成,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的整体压缩及提拉效果加大,同时,将所述提拉部72、所述提臀层5以及所述收腹层6一体设于外表面12上,使得使用者的人体上身舒适度提升。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可通过束腿部7及提拉部72达成极好的束腿塑身效果。

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对人体各部位产生的压力值为:

规格为M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腰部压力183Pa,大腿压力170Pa,臀底部压力688Pa;规格为ML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腰部压力 216Pa,大腿压力88Pa,臀底部压力3562Pa;规格为L号的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腰部压力499Pa,大腿压力851Pa,臀底部压力2706Pa;现有技术中,规格为L号的普通紧身的腰部压力为47Pa,大腿压力509Pa,臀底部压力1689Pa。很显然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压缩裤100相较同等规格的普通紧身裤的塑身效果有极大的提高。

当人体大腿部与小腿部呈180度角度时,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对人体产生的压力相较同等规格的普通紧身裤对人体产生的压力提高10%左右。

当人体大腿部与小腿部呈135度角度时,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对人体产生的压力相较普通紧身裤对人体腿部的压力提高15%左右,对臀部产生的压力提高10%左右。

当人体大腿部与小腿部呈90度角度时,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对人体产生的压力相较普通紧身裤对人体腿部的压力提高19%左右,对臀部产生的压力提高13.5%左右。

当人体大腿部与小腿部呈45度角度站立时,所述多功能压缩裤100 对人体产生的压力相较普通紧身裤对人体腿部的压力提高25%左右,对臀部产生的压力提高20.3%左右。

所述收腰部1包括衬底、与衬底13缝合的外布料层14以及垫于所述衬底13和所述外布料层14之间的橡筋层15。所述橡筋层15的设置,提升了收腰部1的压缩强度,同时因为仅仅是采用局部设置橡筋层15,也是的所述收腰部1的透气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压缩裤100的所述提拉部72、所述提臀层5以及所述收腹层6均采用点胶方式植绒,点胶胶水厚,有立体感,优化了多功能压缩裤100的美观性,另外,胶水固化后使得产品的回弹性更高,穿着舒适度大大提升。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